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微小核糖核酸(micro RNA,miR)-448 和赖氨酸特异性脱甲基酶2B[lysine(K)-specific demethylase2B,KDM2B] 在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7 年7 月~ 2018 年3 月在达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7 例DLBCL 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选取同期50 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reactive lymph node hyperplasia,RHL) 组织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 法检测DLBCL 组织与RHL 组织中miR-448 和KDM2B mRNA 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KDM2B蛋白表达水平,分析miR-448 和KDM2B 表达水平与DLBCL 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Pearson 分析miR-448 和KDM2B 表达水平的相关性,Kaplan-Meier 生存分析miR-448 和KDM2B 表达与DLBCL 患者生存率的关系以及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DLBCL 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DLBCL 组织中miR-448 表达水平为0.65±0.0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4±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473,P < 0.001);DLBCL 组织中KDM2B mRNA 表达水平为2.89±0.5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98±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058,P < 0.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DLBCL 组织中KDM2B 蛋白阳性表达率(72.16% vs 22.00%)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561,P < 0.001);miR-448 和KDM2B 表达与Ann Arbor 分期、IPI 评分、Hans 分型有关(χ2=4.227 ~ 12.960,均P < 0.05);与年龄、性别、LDH 水平、ECOG 评分和有无B 症状无关(χ2=0.072 ~ 3.726,均P > 0.05);相关性分析显示,miR-448 和KDM2B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602,P < 0.001);Kaplan-Meier 生存分析显示,miR-448 高表达组DLBCL 患者三年累积生存率显著高于miR-448 低表达组患者(55.53% vs 3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34,P=0.006)。KDM2B 阳性表达组DLBCL 患者三年累积生存率显著低于阴性表达组患者(31.73% vs 5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77,P=0.006);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nn Arbor 分期(95%CI=1.567 ~ 4.012,P=0.005),miR-448(95%CI=2.213 ~ 4.478,P=0.001),KDM2B(95%CI=1.506 ~ 4.554,P=0.003)是影响DLBCL 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在DLBCL 组织中,miR-448 低表达,KDM2B 高表达,且二者表达与DLBCL 病理特征和患者生存有关,可作为DLBCL患者潜在的预后标志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喉鳞癌组织中 miR-1225-5p 基因和细胞分裂周期蛋白 14B(CDC14B)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 2012 年 1 月 ~2015 年 6 月在延安市人民医院行手术切除的 67 例喉鳞癌患者癌组织及其对应癌旁正常组织进行实验。采用 qRT-PCR 法检测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 miR-1225-5p mRNA 表达;采用 SP 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 CDC14B 蛋白表达;探究 miR-1225-5p 及 CDC14B 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喉鳞癌组织中 miR-1225-5p mRNA 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癌旁正常组织(1.7±0.5 vs 5.9±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508,P<0.001);CDC14B 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76.1% vs 3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 2 =20.550,P<0.001)。miR-1225-5p mRNA 不同表达在喉鳞癌患者分化程度(χ 2 =3.824,P=0.000)、T 分期(χ 2 =1.859,P=0.034)、TNM 分期(χ 2 =3.597,P=0.000)及是否淋巴结转移(χ 2 =2.191,P=0.016)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CDC14B 蛋白不同表达在喉鳞癌患者肿瘤直径(χ 2 =5.060,P=0.025)、分化程度(χ 2 =6.125,P=0.013)、T 分期(χ 2 =10.129,P=0.001)、TNM 分期(χ 2 =8.114,P=0.014)及是否淋巴结转移(χ 2 =4.273,P=0.038)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miR-1225-5p 低表达、CDC14B 阳性患者术后 5 年总生存率低于 miR-1225-5p 高表达、CDC14B 阴性患者(Log-rank P=0.046,0.023)。结论 喉鳞癌组织中 miR-1225-5p 低表达、CDC14B 阳性表达与喉鳞癌恶性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喉鳞癌潜在的肿瘤标志物及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SALL4、BMI-1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组织中的表达,为临床早期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手术治疗的患者51例,其中,确诊DLBCL 30例,良性淋巴结病变21例。术后病变组织标本采用10%甲醛固定,石蜡包埋,连续切片;采用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免疫组织化学试剂盒检测SALL4、BMI-1。结果 DLBCL组织中SALL4阴性10例,阳性20例(66.6%);良性淋巴结组织中SALL4阴性17例,阳性4例(19.1%),二者SALL4阳性表达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LBCL组织中BMI-1阴性7例,阳性23例(76.7%);良性淋巴结组织中SALL4阴性19例,阳性2例(9.5%),二者BMI-1阳性表达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LBCL组织SALL4、BMI-1的表达存在相关性(r=0.95,P〈0.01)。结论 SALL4、BMI-1在组织中的阳性表达可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国人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中bel-6基因突变、基因重排及蛋白表达的特征,探讨其在DLBCL发生中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直接测序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51例淋巴结内外DLBCL和1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LH)石蜡切片组织中bel-6基因5’非编码区突变高频区段E1.7、E1.8、E1.10、E1.11、E1.12的突变和蛋白表达;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32例淋巴结内DLBCL和5例RLH中bcl-6基因的重排。结果:①12/51(23.5%)DLBCL存在bel-6基因5’非编码区突变,主要集中于E1.11、E1.12和E1.10.2/10(20.0%)RLH的生发中心细胞亦可见有bcl-6突变;②9/32(28.1%)DLBCL有bel-6基因重排,而RLH中均未检测到bcl-6基因重排;③38/51(74.5%)DLBCL中可见bcl-6蛋白细胞核表达,表达形式有滤泡样型、中间型、散在型,RLH中可见生发中心细胞均呈bcl-6阳性表达;④bel-6基因5’非编码区突变、重排和蛋白表达之间均无显著性相关(P〉0.05)。结论:①bel-6基因突变和蛋白表达均可同时发生于DLBCL和RLH的生发中心,表明两者是生发中心和生发中心细胞起源DLBCL的标志,可用于诊断和鉴别诊断;②bcl-6蛋白在不同病例中的不同表达形式不仅反映了DLBCL的异质性,还可能与DLBCL的分子亚型和预后有关;③bcl-6基因重排仅发生于DLBCL而不发生于RLH,表明其可能参与了部分DLBCL的发生,并可作为DLBCL诊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BCL-2蛋白表达在美罗华时代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预后价值。方法:对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128例初诊为DLBCL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BCL-2蛋白表达组中DLBCL的预后。结果:83例(64.8%)患者BCL-2蛋白表达阳性,45例(35.2%)患者BCL-2蛋白表达阴性。全部DLBCL病人中,BCL-2蛋白表达不能作为判断DLBCL预后的独立因素(3年OS:76.6%vs 76.8%,P=0.960;3年PFS:57.1%vs 70.5%,P=0.344);在60岁及以上DLBCL患者中,BCL-2蛋白阳性组与BCL-2蛋白阴性组相比3年总生存率无显著差异(66.7%vs 76.4%,P=0.133),但是3年无进展生存率明显低于BCL-2蛋白阴性组(35.8%vs 83.3%,P=0.037)。结论:肿瘤细胞BCL-2蛋白表达阳性是60岁以上DLBCL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在该组患者中具有明确的预后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乳腺癌患者组织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表达状况, 并探讨其与常见的组织病理学参数 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2~2016 年经病理确诊的190 例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标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IHC) 检测肿瘤组织AR 蛋白水平, 分析AR 表达与不同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相关性 。结果 190 例乳腺癌组织中AR 阳性 表达率为80.0%,44 例三阴型乳腺癌(TNBC)患者AR 阳性表达率为33%;Ⅰ级和Ⅱ级组织学分级乳腺癌中 AR 阳性 表达率84.5%,Ⅲ级组织学分级AR 阳性表达率为66.7%,AR 阳性乳腺癌多对应较低组织学分级,AR 表达与组织学分 级呈负相关(χ2=7.136, P <0.01);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阴性乳腺癌 AR 阳性表达率为 60.6%,ER 阳性乳 腺癌 AR 阳性表达率为 90.3%。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optor, PR)阴性乳腺癌 AR 阳性表达率为 65.9%,PR 阳性 乳腺癌 AR 阳性表达率为 90.7%,AR 表达与ER 表达、PR 表达呈正相关(χ2 =23.773, P <0.001;χ2 =18.043, P <0.001); Ki- 67<14% 组乳腺癌AR 阳性表达率90.3%,Ki- 67 ≥ 14% 组乳腺癌AR 阳性表达率75.4%,AR 表达与Ki-67 指数呈 负相关(χ2 =5.481, P <0.05);AR 表达在非三阴型乳腺癌(Non-TNBC)与三阴型乳腺癌(TNBC)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32.209,P <0.001);AR 阳性的乳腺癌患者的总生存期明显高于AR 阴性者(P <0.05);AR 表达在患者年龄、月经状态、 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HER-2 及血管浸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2~3.558,均P >0.05)。结论 AR 表达与多种 临床病理因素存在相关性,AR 可能是乳腺癌的预测指标及预后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的代谢参数及临床指标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期评估及预后预测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194例DLBCL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中期评估结果,比较不同临床指标[β2 -微球蛋白(β2-MG)、双表达、三表达、Ann Arbor分期、淋巴瘤国际预后评分 (IPI)、多维尔5分法(D5PS)评分]和18F-FDG PET/CT代谢参数[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病灶累及部位SUVmax的总和(SUVmaxsum)、平均标准化摄取值(SUVmean)和SUVmax下降幅度(△SUVmax)]中达完全缓解(CR)者所占比例的差异,应用Cox回归和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分析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及临床指标对DCBCL患者2年无进展生存期(PFS)的影响,并对SUVmax与β2-MG、Ann Arbor分期和IPI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β2-MG > 2.3 mg/L、Ann Arbor分期Ⅲ/Ⅳ期、IPI > 2分、SUVmax > 17.00和SUVmaxsum > 38.60者达CR的比例较低;疗效达CR者△SUVmax大于未达CR者(P均 < 0.05)。Cox单因素分析显示,β2-MG、Ann Arbor分期、IPI评分、双表达、三表达、SUVmaxsum及D5PS评分均与DLBCL患者2年PFS有关(P均 <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Ann Arbor分期Ⅲ/Ⅳ期(HR = 4.486,P = 0.001)为DLBCL患者2年PFS的独立危险因素,D5PS 评分1~3分(HR = 0.256,P < 0.001)为DLBCL患者2年PFS的独立保护因素。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SUVmax与β2-MG(rs = 0.348,P = 0.001)、Ann Arbor分期(rs = 0.236,P = 0.022)和IPI评分(rs = 0.305,P = 0.003)均有关。结论 18F-FDG PET/CT的代谢参数与临床指标相关,Ann Arbor分期和D5PS可作为DLBCL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长链非编码核糖核酸 (LncRNA) LINC01503调控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通路磷酸化促进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放疗抵抗的作用机制。方法 收集 2014年 6月~2017年 12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 ESCC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 79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检测 LINC01503在 ES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分析 LINC01503与 ESCC患者临床病理参数、放疗敏感性及预后的关系。构建 ESCC放疗抵抗细胞株 KYSE150R,检测 KYSE150R细胞中 LINC01503的表达;转染 siRNA下调 KYSE150R中 LINC01503的表达。 CCK8实验检测各组细胞放疗敏感性;流式细胞试验检测各组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 ERK1/2,PERK1/2,细胞周期蛋白 D1(cyclin D1),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 4(cyclin dependent kinase 4,CDK4),凋亡蛋白 Bcl-2和 Bax蛋白表达。结果 与癌旁组织相比, LINC01503在 ESCC组织中表达上调(4.15±1.21 vs 0.96±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83,P<0.001)。LINC01503高表达与患者 T分期、淋巴结转移、 TNM分期、放疗抵抗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22~2.939,均 P<0.05)。LINC01503预测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 0.780(95%CI:0.676~0.884),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 81.58%,67.05%。LINC01503高表达组 5年生存率低于 LINC01503低表达组 [41.86%(18/43)vs 63.89%(23/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30,P=0.035)。与 si-NC组相比, si-LINC01503组 KYSE150R细胞的放疗敏感性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391~33.692,均 P<0.001);si-LINC01503组 KYSE150R细胞周期阻滞在 G0/G1期(61.47%±3.60% vs 52.15%±2.11%),细胞凋亡增加(31.95%±2.40% vs 3.68%±0.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602,20.022;P=0.004, 0.002);PERK1/2(0.24±0.03 vs 1.25±0.09),cyclin D1(0.18±0.06 vs 1.40±0.14),CDK4(0.87±0.09 vs 1.37±0.16)和 Bcl-2(0.16±0.03 vs 0.85±0.07)蛋白表达降低, Bax蛋白表达增加(0.69±0.06 vs 0.22±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718~18.440,均 P<0.05)。结论 LINC01503通过促进 ERK磷酸化调控细胞周期和凋亡促进 ESCC细胞放疗抵抗,是逆转 ESCC放疗抵抗的潜在分子靶点。  相似文献   

9.
Ki-67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评估增殖相关抗原Ki-67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1月至2010牟12月在我院确诊DLBCL的50例患者的Ki-67表达水平及其与顸后的关系.结果显示,Ki-67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分期、有无B症状、LDH水平、IPI危险度分组、结外受累病灶数、是否为巨块型、有无骨髓受累、是否为生发中心来源、治疗方案以及初始治疗反应均无显著相关.Ki-67低表达组(<85%)和高表达组(≥85%)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50个月和15个月.Ki-67低表达组患者的总体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PFS)期均显著优于高表达组(P =0.001;P=0.027).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OS的临床因素包括Ann Arbor分期和Ki-67表达水平,影响PFS的临床因素包括Ann Arbor分期、IPI评分及Ki-67表达水平.多因素分析显示,Ki-67表达水平是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HR=4.90;95% CI,1.456-16.511;P =0.0103).结论:增殖相关抗原Ki-67是判断DLBCL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 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血清人类母系表达基因 3(maternally expressed gene 3,MEG3)表达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9年 1月~ 12月保定市第二医院收治的 118例 CHF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 NYHA分级Ⅱ级和Ⅲ级患者的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 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MB,CKMB)、心肌肌钙蛋白 I(cardiac troponin I,cTnI)、B型尿钠肽(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MEG3表达、左室收缩末期内径( 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mension,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LVEDD)、左室射血分数(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LVEF)。采用 Spearman相关性分析上述指标与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根据患者随访 12个月期间是否出现心脏事件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预后影响因素,绘制血清 MEG3表达预测老年 CHF预后的 ROC曲线。结果 与心功能Ⅱ级相比较,心功能Ⅲ级患者血清 CK-MB(57.70±5.46 IU/L vs 68.19±6.53 IU/L),cTnI(1.95±0.47 ng/L vs 2.37±0.63 ng/L),BNP(336.43±67.38 pg/ml vs 581.21±98.73 pg/ml),MEG3表达( 7.32±2.25 vs 11.65±3.09)及 LVESD(39.63±7.28 mm vs 44.18±8.4 mm),LVEDD(53.05±8.78 mm vs 58.73±9.02 mm)升高, LVEF(43.19%±5.66% vs 37.55%±5.94%)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 2.690~ 12.932,均 P< 0.05)。经 Spearman相关分析,心功能分级与 CK-MB,cTnI,BNP,MEG3表达及 LVESD,LVEDD均呈显著正相关( r = 0.339~ 0.472,均 P< 0.05),与 LVEF呈显著负相关( r = -0.443,P< 0.05)。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患者中年龄 71~ 80岁占比( 32.93% vs 55.56%)和 NYHA分级Ⅲ级占比( 65.85% vs 88.89%),血清 CK-MB(56.91±6.76 IU/L vs 84.84±9.79 IU/L),cTnI(1.87±0.44 ng/L vs 3.14±0.87 ng/L), BNP(320.91±74.13 pg/ml vs 956.53±121.72 pg/ml), MEG3表达( 7.19±2.04 vs 17.96±4.81)和 LVESD(36.75±7.79 mm vs 57.06±10.05 mm),LVEDD(52.59±7.11 mm vs 67.67±9.46 mm)升高,LVEF(42.38%±5.93 % vs 31.56%±4.43 %)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5.345,6.716,t= 7.876~ 27.650,均 P<0.05)。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 OR=3.615,95%CI:1.189~ 10.991),NYHA分级( OR=3.911, 95%CI:1.324~ 11.553),血清 CK-MB(OR=3.554,95%CI:1.397~ 9.041),cTnI(OR=4.193,95%CI:1.583~ 11.106), BNP(OR=2.842,95%CI:1.319~ 6.124),MEG3表达( OR=5.003,95%CI:1.297~ 19.298),LVEF(OR=0.396, 95%CI:0.184~ 0.876)是预后影响因素(均 P< 0.05)。血清 MEG3表达预测 CHF预后的曲线下面积 0.874(95%CI: 0.778~ 0.948),当血清 MEG3表达 =12.52×2-△△ Ct时,敏感度与特异度最高,分别为 0.869,0.724。结论 年龄、 NYHA分级、血清 CK-MB,cTnI,BNP,MEG3表达及 LVEF是 CHF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积极检测血清 MEG3表达有利于预测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抽吸导管抽吸血栓是否增加不同血栓负荷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置入支架后梗死相关动脉血流.方法 所有入选患者据血栓分级是否≥4级分为血栓负荷高、低2组,然后每组据是否应用抽吸导管抽吸血栓治疗随机再分为2组,共4亚组.测定术后相关动脉心肌梗死溶栓(TIMI)血流分级、校正TIMI帧数、心电图ST段回落以及术后5~7 d射血分数,观察住院期间和1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 高血栓负荷的靶病变长度和植入支架数量高于低血栓负荷组[分别为(36.4±15.1)、(31.4±13.7)mm(t=-2.16,P<0.05);45、30例(χ~2=5.9221,P<0.05)];高血栓负荷最终TIMI血流≥3级(分别为32、23例,χ~2=5.3299,P<0.05)、心肌显影≥3级(分别为30、19例,χ~2=6.9509,P<0.05)、ST段回落百分比≥50%(分别为31、18例,χ~2=9.7082,P<0.05)血栓抽吸者多于未行血栓抽吸者.但在低血栓负荷亚组除ST段回落百分比≥>50%外(χ~2=4.6590,P<0.05),TIMI血流和心肌显影分级未达到统计学意义水准.高负荷组左室射血分数抽吸血栓组高于未抽吸血栓组[分别为(58.7±7.8)%、(52.3 ±8.9)%,t=3.23,P<0.05],低负荷组左室射血分数抽吸血栓组高于未抽吸血栓组[分别为(59.1 ±7.6)%、(55.1 ±9.8)%,t=2.07,P<0.05];住院期间抽吸血栓组总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未抽吸血栓组(χ~2=4.0332,P=0.0446),且仅高负荷亚组显示统计学差异趋势(χ~2=3.5625,P=0.0591).结论 血栓抽吸提高高血栓负荷患者冠脉血流灌注,改善术后患者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2.
纵隔引流管在防治食管胸内吻合口瘘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纵隔引流管在防治术后食管胸内吻合口瘘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08年180例食管癌及贲门癌患者(A组)手术中使用纵隔引流管对术后胸内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及预后的影响;同期选择我院2004年至2006年154例手术患者(B组)作对照比较.结果 A组180例患者术后共发生食管胸内吻合口瘘3例,发生率为1.67%(3/180);B组7例,发生率4.55%(7/154),2组食管胸内吻合口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807,P>0.05).A组确诊吻合口瘘的平均时间为术后(6.7±0.6)d,明显早于B组(10.0±2.1)d(t=2.62,P<0.05);A组平均发热持续时间(5.3±1.5)h,明显短于B组(43.0±20.9)h(t=4.39,P<0.01).预后比较,A组3例患者全部行保守治疗后痊愈出院,术后平均住院日(23.7±5.9)d,少于B组(45.3±5.0)d(t=4.86,P<0.01).B组7例患者2例保守治疗,皆死亡;5例行二次手术,其中3例成功,2例失败.该组病死率为2.60%(4/154),明显高于A组(0,Fisher概率法,P<0.05).结论 纵隔引流管的有无与术后胸内吻合口瘘的发生与否无关,术中留置纵隔引流管的临床意义在于能早期发现吻合口瘘,并有效地控制纵隔感染,避免二次开胸手术,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肝移植受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途径的选择。方法以肝移植术后进行早期肠内营养的9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肠内营养的方式不同分为鼻胃管组42例和经皮经胃空肠管组54例,统计两组病例的术前一般状况、营养状况、基础疾病等,对比观察两种肠内营养途径的相关并发症及治疗结果。结果与鼻胃管组比较,经皮经胃空肠管组术后营养管开始时间显著提前[(2.33±0.25)d比(0.52±0.12)d,t=46.770,P〈0.01],营养管有效使用时间延长[(8.7±3.9)d比(28.6±17.9)d,t=7.071,P〈0.01],术后第3—7天通过营养管的补充量均显著增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Meld评分〉15分的情况下,经皮经胃空肠管组胃潴留[5.1%比25.0%,妒:5.736,P=0.035],管道意外脱出发生率[0.0%比12.5%,X2=5.166,P=0.037]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一期出院费用均显著低于鼻胃管组(P〈0.05),而腹泻和管道堵塞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Meld评分情况下,两组间肺部感染、腹腔感染、急性肾衰竭和急性排斥发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Meld〉15分的患者,采用经皮经胃空肠管进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更具优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测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 ACI)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样蛋白2(FGL2)和转运蛋白(TSPO)水平,探讨二者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 年8 月~ 2021 年8 月河北省邯郸市邯钢医院收治的11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另取同期体检健康者90 例为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FGL2 和TSPO 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Spearman 等级相关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血清FGL2 和TSPO 水平的相关性;根据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情况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n=76)和预后不良组(n=34),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FGL2 和TSPO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FGL2 水平(231.52±41.29 ng/ml vs 125.26±24.16 ng/ml)和TSPO水平(6.28±1.05 ng/L vs 3.54±0.74 ng/L)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573,20.872,均P < 0.05)。与轻度组比较,中度组血清FGL2(236.63±42.49ng/ml vs196.62±36.61ng/ml),TSPO(6.36±1.04ng/L vs 4.84±0.87ng/L)水平升高,与中度组比较,重度组血清FGL2(275.20±50.25ng/ml vs 236.63±42.49ng/ml),TSPO(8.26±1.32ng/L vs 6.36±1.04ng/L)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49,7.153;3.432,6.640,均P < 0.05)。Spearman 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FGL2,TSPO 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r=0.514,0.495,均P < 0.05)。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血清FGL2 水平(287.75±43.81 ng/ml vs 206.36±40.16 ng/ml)和TSPO 水平(7.83±1.80 ng/L vs 5.58±0.72 ng/L)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9.549,9.386,均P< 0.05)。血清FGL2,TSPO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26,0.825,联合预测的AUC 为0.975,优于各指标单独预测(Z=2.621,3.100,均P < 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FGL2 和TSPO 水平增高,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对患者的预后状况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为临床的合理干预和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宫颈癌(cervical cancer,CC)组织原纤维蛋白-1(fibrillin-1,FBN1)基因甲基化状态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4 年6 月~2017 年4 月邯郸市第一医院诊治的98 例CC 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经手术切除的CC 组织、癌旁组织。甲基化特异性PCR 法测定CC 组织、癌旁组织FBN1 基因甲基化状态;蛋白印迹法检测CC 组织、癌旁组织FBN1 蛋白表达水平;对CC 患者进行为期5 年的随访,记录患者生存情况;比较CC 组织和癌旁组织FBN1 基因甲基化发生率以及FBN1 基因非甲基化组和FBN1 基因甲基化组CC 组织FBN1 蛋白表达水平;分析CC 组织FBN1 基因甲基化状态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FBN1 基因甲基化状态与患者预后的关系以及CC 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CC 组织FBN1 基因甲基化发生率(60.20%)高于癌旁组织(12.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785,P<0.05);FBN1 基因甲基化组FBN1 蛋白表达水平(0.61±0.12)低于FBN1 基因非甲基化组(1.59±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01,P<0.05)。CC组织FBN1基因甲基化状态与患者TNM分期、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DNA(highrisk-human papillomavirus DNA,HR-HPV DNA)、淋巴结转移相关(χ2=7.578,8.140,7.814,均P<0.05);FBN1 基因甲基化组CC 患者5 年累积生存率为38.98%,低于FBN1 基因非甲基化组(7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464,P<0.05)。HR-HPV DNA 阳性[OR(95%CI): 2.534(1.577~4.072)],有淋巴结转移[OR(95%CI): 2.426(1.546~3.808)],TNM 分期Ⅲ ~ Ⅳ期[OR(95%CI): 2.702(1.633~4.471)] 和FBN1 基因甲基化[OR(95%CI): 2.394(1.531~3.743)]是影响CC 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CC 患者癌组织中FBN1 基因甲基化水平较高,其与TNM 分期、HR-HPV DNA 和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为临床诊治CC 和评估CC 患者预后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p53蛋白的表达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分析.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2006-07-2017-09期间收治并确诊的224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收集患者临床及病理学资料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石蜡组织中p53蛋白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资料及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寻找预后相关最佳CUT OFF值.结果 ...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联合来氟米特与贝那普利方案运用于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以本院门诊和病房治疗的12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联合来氟米特,贝那普利以及强的松方案治疗16周,观察24h尿蛋白,血生化以及不良反应,以前后对照方式比较该方案的疗效。结果联合来氟米特与贝那普利方案能有效降低24h尿蛋白和血总胆固醇(5.16±3.21)vs(1.35±0.24),(8.71±2.51)vs(5.21±2.35),P〈0.05,提升血清白蛋白(22.37±6.24)vs(36.72±3.68),P〈0.05),16周内缓解率达到91.67%。治疗前后血白细胞没有明显下降(7.66±2.37)×10^9/Lvs(8.12±2.65)×10^9/L,P〉0.05。结论联合来氟米特与贝那普利方案能有效增加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缓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