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研究我国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儿童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ctive anti-retrovirus therapy,ART)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线粒体DNA含量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96例ART的HIV感染患儿、30例未治疗的HIV感染患儿及55例正常对照儿童,检测PBMC线粒体DNA含量,结合儿童的临床信息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ART组患儿PBMC内线粒体DNA含量为(17.39±9.31),明显低于未治疗组患儿(26.35±11.74)及对照组儿童(28.37±12.14)PBMC内线粒体DNA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儿ART后PBMC内线粒体DNA含量与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基线病毒载量、性别、年龄及HIV感染途径均无相关性.结论 PBMC线粒体DNA含量可反映儿童抗病毒治疗后的线粒体损伤毒性,可能成为线粒体毒性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类线粒体tRNA基因序列的多态频率和变异类型。方法:搜集基因文库记录的646个人类线粒体tRNA基因序列,并与修正的剑桥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在22个线粒体tRNA基因序列中共发现107个位点共具有513个碱基变异,平均变异密度约为每人每100碱基0.052个变异。可变碱基的主要变异形式为碱基转换(94.17%),其次为颠换(2.53%),最常见的碱基转换类型为A→G和T→C0位于npl5888-15953的tRNA苏氨酸基因变异位点数最多,在该基因中66个核苷酸中有15个位点具有多态性碱基替换变异,约占该基因22.72%,明显高于其他21个tRNA基因。结论:线粒体tRNA基因具有高频多态变异,其变异频率的确定可为针对线粒体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痴呆、心肌病相关疾病发生风险评估的其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类线粒体tRNA基因序列的多态频率和变异类型。方法:搜集基因文库记录的646个人类线粒体tRNA基因序列,并与修正的剑桥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在22个线粒体tRNA基因序列中共发现107个位点共具有513个碱基变异,平均变异密度约为每人每100碱基0.052个变异。可变碱基的主要变异形式为碱基转换(94.17%),其次为颠换(2.53%),最常见的碱基转换类型为A→G和T→C。位于np15888~15953的tRNA苏氨酸基因变异位点数最多,在该基因中66个核苷酸中有15个位点具有多态性碱基替换变异,约占该基因22.72%,明显高于其他21个tR-NA基因。结论:线粒体tRNA基因具有高频多态变异,其变异频率的确定可为针对线粒体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痴呆、心肌病相关疾病发生风险评估的其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杨钢  杨桂  周新  胡汉宁  陈薇 《中国实验诊断学》2006,10(11):1294-1296
目的探讨线粒体tRNA^leu(UUR)基因3243(A→G),3256(C→T),3290(T→C)3个位点的突变与武汉地区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对326名个体(156例2型糖尿病患者,170例健康对照)的线粒体tRNA^leu(UUR)基因3243(A→G),3256(C→T),3290(T→C)3个位点进行筛选,对突变位点用直接测序方法进行确证。结果两组均未检出3243(A→G),仅在糖尿病组检出3290(T→G)和3256(C→T)突变各1例。两组间突变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线粒体tRNA^leu(UUR)基因3243(A→G),3256(C→T),3290(T→C)突变可能不是武汉地区2型糖尿病的突变热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线粒体DNA(mtDNA)Cytb编码区14783T→C、15235A→G与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及肥胖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抽取大连地区153例无亲缘关系的2型糖尿病患者(T2DM)及198例无糖尿病的正常人作对照,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技术分析14783(T→C碱基突变)、15235(A→G碱基突变)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 1.mtDNA14783T→C变异在T2DM组和对照组分布频率分别为60.1%和59.1%(χ2=0.039,P=0.844),在肥胖亚组中分布频率分别为61.3%和59.0%(χ2=0.089,P=0.766),在高血压亚组中分布频率分别为62.5%和58.8%(χ2=0.207,P=0.649),经χ2检验均无显著差异。2.mtDNA15235A→G变异在T2DM组和对照组分布频率分别为2.6%和4.0%(χ2=0.532,P=0.466),在肥胖亚组中分布频率分别为2.6%和2.6%(χ2=0.002,P=0.968),在高血压亚组中分布频率分别为3.6%和2.1%(χ2=0.318,P=0.573),经χ2检验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mtDNA14783T→C、15235A→G多态性可能与大连地区的T2DM不相关,也可能与大连地区的T2DM合并肥胖及高血压不相关。  相似文献   

6.
何宏涛  徐卓  李杰  郭占军 《临床荟萃》2012,27(7):562-564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后肝癌(HBV-HCC)组织线粒体DNA D-loop区基因的突变情况及其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提取49例HBV-HCC患者的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和血液中的线粒体DNA,以38例肝血管瘤患者的正常肝组织及血液线粒体为对照,用测序法测定线粒体D-loop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和变异.结果 将489C定义为M亚型,HBV- HCC患者27例(55.1%)和对照组15例(39.5%)含有此亚型.结合M亚型和其他位点多态性可以预测肝癌的风险.489T/152T,489T/523A和489T/525C与HBV-HCC发病风险呈负相关(均P<0.05).21例HBV-HCC患者D-loop中存在变异.结论 不同的线粒体亚型有不同的肝癌易感性,D-loop变异可能促进肝癌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线粒体DNA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小军  范红  张磊 《华西医学》2006,21(3):472-473
目的:研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患者白细胞线粒体DNA D-loop区突变情况,以探讨线粒体DNA突变与急性白血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PCR-DGGE)和DNA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15例ALL病人治疗前、缓解期及复发时白细胞线粒体基因组的D-loop片段进行突变研究。结果:以缓解期为对照,发现8例(54%)ALL病人治疗前白细胞的线粒体DNA D-loop片段上出现突变,复发时又有相同或不同的突变出现;突变类型均为碱基替代突变,主要是C—T突变(43%);同时发现在线粒体DNA的某些位点发生突变的频率明显较高。结论:白细胞线粒体基因组的突变可能在白血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白细胞线粒体DNA D-loop区突变情况,以期为微小残留白血病的监测提供新的方法和依据。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enaturing gradient gelelectrophoresis,PCR-DGGE)和DNA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22例AML病人治疗前、缓解期白细胞线粒体基因组的D-loop片段进行突变研究。结果 以缓解期为对照,发现7例(32%)AML病人治疗前白细胞的线粒体DNA D-loop片段上出现突变,并且突变条带的强弱与病情进程密切相关;突变类型均为碱基替代突变,主要是T-C(14/60)和C-T突变(12/60);同时发现在线粒体DNA的某些位点发生突变的频率明显较高。结论 用PCR-DGGE法对白细胞线粒体基因组突变的研究可望对微小残留白血病的监测提供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旨在检测急性白血病(AL)患者骨髓细胞线粒体DNA(mtDNA)D-loop区突变和线粒体微卫星不稳(mtMSI),并分析它们与AL发病的关系。选取19例初诊的AL患者,提取骨髓细胞mtDNA并对mtDNA D-loop区序列行PCR扩增,通过正反向直接测序对PCR扩增产物基因序列进行检测,并将测序结果与修订的剑桥标准序列(revised Cambridge reference sequence,rCRS)和有关数据库(MITOMAP数据库、GenBank数据库、mtDB数据库)进行比对。结果表明:AL的mtDNA D-loop区突变率达79%(15/19例),在D-loop区发现215个变异位点(35个突变位点、180个SNP位点)和1个mtMSI;发现1个新的突变类型ntl50C-CT,同时发现不同年龄、不同AL分型(AML,B-ALL)的患者间突变个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L的骨髓细胞mtDNA D-loop区存在高频率突变,且奠宴密可能与AL发痴有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喉鳞状细胞癌中线粒体DNA(mtDNA)的突变,探讨mtDNA突变在喉鳞状细胞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提取我科2002年9月-2004年6月间收治的54例喉鳞状细胞癌标本,并同时收集同一患者的距肿瘤1cm以上正常黏膜(由病理切片确诊)和血清标本作为对照,经PCR产物扩增直接测序法测定mtDNA序列,确定喉鳞状细胞癌组织的mtDNA突变。结果:总共分析了54例喉鳞状细胞癌患者的标本,在32例(60%)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总共发现了68个mtDNA突变;包括点突变46个,插入突变13个,缺失突变9个。其中所有的插入突变和缺失突变均发生在D-loop区的重复序列中;所有的点突变均为T→C或G→A间的碱基置换。在这些突变中,主要为同质性突变(homoplasmic mutations),占突变总数的83.8%(57/68);异质性突变(heleroplasmic mutations)则占16.2%(11/68).检测到的这些变散在分布于下mtDNA的全长序列中.其中43个突变位于D-loop区,18个mDNA点突变位于多肽编码区.其余7个点突变发生于165rRNA、tRNA编码区和位于COH和tRNLysine编码区之间的非编码区。结论:喉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高发生频率的线粒体基因的突变;这些突变可能与喉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近来研究发现线粒体DNA(mtDNA)非编码区D-loop区单核苷酸多态性累积与多种肿瘤的发生有关,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肿瘤的发生和预后的关系已经被详细阐述,本研究旨在探讨mtDNA D-loop区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肝癌患者发病年龄的关系.方法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完成50例肝癌患者外周静脉血mtDNA D-loop区测序,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患者发病年龄的关系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 经log-rank检验证实多态性位点235G基因和单倍群489C与迟发型肝癌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40,P=0.05;x2=4.810,P<0.05).结论 mtDNA D-loop区多态性位点可作为患肝癌患者发病年龄预测标记,同时mtDNA D-loop区多态性位点有助于识别早发的肝癌患者.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旨在对中国汉族人群β-珠蛋白基因BP1蛋白结合区序列进行分析,获取β-珠蛋白基因BP1蛋白结合区的多态性信息,为探讨BP1蛋白结合区多态性与β-珠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奠定基础。收集110例健康中国汉族人群的外周血,并抽提基因组DNA,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扩增β-珠蛋白基因BP1蛋白结合区序列,经DNA测序确定BP1蛋白结合区的多态性序列。结果显示:在中国汉族人群的β-珠蛋白基因BP1蛋白结合区共发现2个多态性位点,它们分别是-551位点C/T、-530位点(AC)n(AT)xTy。在-551位点存在C和T碱基,其频率分别为60.4%和39.6%,而-530位点(AC)n(AT)xTy多态性序列存在(AC)2(AT)9T5、(AC)2(AT)8T5、(AC)2(AT)7T7、(AC)3(AT)7T5、(AC)2(AT)8T9、(AC)3(AT)8T5、(AC)2(AT)10 T3、(AC)2(AT)11 T3和(AC)2(AT)7T5共9种单倍型,它们在人群中的频率分别为33.2%、29.1%、24.1%、5.4%、3.2%、1.8%、1.4%、0.9%和0.9%。结论:在中国汉族人群β-珠蛋白基因BP1蛋白结合区内,-530位点(AC)n(AT)xTy多态性信息丰富,其中(AC)2(AT)9T5、(AC)2(AT)8T5和(AC)2(AT)7T7是三种常见单倍型。(AC)3(AT)8T5是一种新类型多态性序列。这些(AC)n(AT)xTy多态性与β-珠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When the numbers of mutations per 1,000 bases of mitochondrial DNA were compared among three groups of Al-Hep, NASH and FL, there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mutations in ND1 and COII of Al-Hep and NASH than in FL. When details of the base mutation were investigated by group, the transition type of mutation between T:A and C:G occurred in control and coding regions. In FLS and FLS-ob mice, mutations in the D-loop and coding regions of mitochondrial DNA were investigated by sequencing analysis. The average number of mutations per clone in each region was more than 5-fold higher in FLS-ob than in FLS. In addition, the mutations were mostly transition-type mutations. These data indicate that nitric oxid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itochondrial DNA mutations.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利用聚合酶链反应-连接酶反应(polymorphism chain reaction-ligase detection reaction,PCR-LDR)技术检测瘦素受体基因Lys109Arg (A/G)、Gln223Arg (A/G),脂联素基因G276T、T45G,护骨素基因T950C、G1181C六个多态性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方法 参照待测多态性位点所在DNA序列设计并合成一对引物及3条探针,先通过PCR反应获得含有待检测突变位点的基因片段,再进行LDR,根据测序电泳结果所显示的含荧光标记的LDR产物的片段长度来判断基因型别.结果 采用PCR技术成功扩增出包含瘦素受体基因(110 bp,130 bp)、脂联素基因(400 bp)、护骨素基因(118 bp,163 bp)多态性位点的基因片段.根据LDR产物片段长度不同进行基因分型,纯合子只有一种片段长度,杂合子包含两种纯合子的片段长度,如瘦素受体基因SNP Lys109Arg (A/G)的PCR产物长度为110 bp,LDR产物片段的长度为110 bp时则判断为AA基因型,112 bp则判断为GG基因型,AG基因型则具有110 bp、112 bp两种片段长度.PCR-LDR基因分型结果与DNA测序技术的检测结果一致(Kappa=1,P=0.00).结论 PCR-LDR技术简单、快速、准确、成本低,适用于大批量SNP检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本地区汉族人群线粒体DNA ND1基因中T3394C突变与2型糖尿病(T2DM)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无血缘关系的225例T2DM患者和190名正常对照者的外周血DNA进行PCR扩增并直接测序确证。结果糖尿病患者组中检出T3394C突变8例(3.56%),正常对照组检出1名(0.53%),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线粒体DNA T3394C突变可能与本地区汉族人群T2DM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改良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6PGD)比值与α、β地中海贫血基因诊断的相关性。方法利用跨跃断裂点聚合酶链反应(gap-PCR)结合单管多重PCR以及PCR-反向斑点杂交法(RDB)技术对182例孕妇分别进行α地中海贫血(--SEA、-α3.7、-α4.2缺失型突变)和β地中海贫血基因(17种常见的点突变)检测,并将其分为α地中海贫血组、β地中海贫血组、α复合β地中海贫血组和健康对照组。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组红细胞G6PD/6PGD。结果单纯α地中海贫血患者缺失型突变类型的构成比依次为--SEA/αα(54.17%)、αα/-α4.2(20.83%)、αα/-α3.7(12.50%)、--SEA/-α4.2(8.33%)、--SEA/-α3.7(4.17%)。β地中海贫血患者基因分布情况依次为CD41-42-TTCT(33.33%)、CD17 A→T(20.51%)、IVS-Ⅱ-654C→T(20.51%)、-28A→G(12.82%)、CD27-28+C(5.13%)、βE GAG→AAG(5.13%)、CD43G→T(2.56%)。α地中海贫血组、β地中海贫血组及α复合β地中海贫血组的红细胞G6PD/6PGD比值分别为1.69±0.39、1.66±0.32及1.70±0.27,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36±0.26,P〈0.05);α地中海贫血组、β地中海贫血组及α复合β地中海贫血组的G6PD/6PG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6PD/6PGD测定对地中海贫血初筛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检测原发性肝癌及其癌旁组织中线粒体DNA含量,探讨线粒体DNA含量变化与肝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法扩增22例肝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中线粒体DNA编码基因细胞色素C氧化酶Ⅱ(COⅡ),以核编码基因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作为内参照,比较两种组织中线粒体DNA含量的差异.结果 肝癌组织中线粒体DNA相对含量为156.54±107.54,癌旁组织线粒体DNA相对含量为290.24±187.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肝癌组织线粒体DNA的含量与肝癌发生有密切关系,有望成为一种新的肝癌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