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比较世居平原汉族、急进高原汉族(进入高原3 d和7 d)和高原习服训练汉族(进入高原30 d)外周血红细胞拉曼光谱及P_(50)的差异,分析高原低氧环境对人血红蛋白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上述人群中各选择15例健康男性作为研究对象,抽取外周抗凝血样本,并分离红细胞,运用拉曼光谱进行检测及数据分析;采用红细胞悬液测定P_(50)值。结果与世居平原汉族比较,急进高原3 d及7 d后在1 341 cm~(-1)、1 375 cm~(-1)、1 585 cm~(-1)及1 638 cm~(-1)等位移处出现特征峰;高原习服训练30d后,上述谱带消失;世居平原汉族急进高原初期(进入高原3d和7d)P_(50)值随时间延长而升高,而习服训练后P_(50)值下降。结论平原汉族急进高原后血红蛋白结构改变及红细胞P_(50)上升,有利于血红蛋白对氧的释放,以满足机体在进入高原前期组织的供氧;而当习服后则又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健康青年男性移居高原后血浆铜(Cu)、锌(Zn)、钙(Ca)、镁(Mg)元素含量变化规律及其与高原习服的关系。方法分别在1 400 m某地选取20名拟进入4 200 m高原的健康青年男性,测定其静息心率(HR)、血压(BP)、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采集空腹静脉血5 mL,于0 d检测血红蛋白(Hb)浓度及Cu、Zn、Ca、Mg元素含量。跟踪该20名男性到达4 200 m高原,分别在到达高原后7、30 d时再测定其上述指标。同时选取职业、年龄相匹配的20名从平原移居4 200 m高原90 d的健康男性,测定其上述指标。结果移居高原后血浆Cu元素无显著变化;移居高原后30、90 d血浆Zn元素含量显著低于0、7 d(P<0.05);90 d血浆Ca元素含量显著低于0、7 d(P<0.05);90 d血浆Mg元素含量显著低于0、7、30 d(P<0.05)。移居高原7 d血浆Zn元素含量与高原习服评价指标HR呈线性负相关(r=-1.137,P<0.05)。结论移居高原后,血浆Zn、Ca和Mg元素含量发生显著变化。在高原习服过程中要注意合理补充Zn、Ca和Mg元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高原短期暴露人群返回低海拔地区后脱适应期皮质醇水平的变化。方法对参加高原(海拔3 700m以上)军事任务116天后返回平原的官兵在返回后的第2天、第15天和第30天分别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采用放射免疫法分析血清皮质醇浓度。未上高原的140例官兵作为对照,进行同样的检测。结果高原短期暴露人群,血清皮质醇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官兵返回平原第2、15天时的皮质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人群和返回平原后第30天的水平(P<0.05),且第15天时明显高于第2天(P<0.05)。官兵返回平原后第30天时与对照人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原短期暴露人群返回平原初期皮质醇水平变化明显,且与高原脱适应症状相关。  相似文献   

4.
高红  周晶萍  袁文  王象勇 《检验医学》2011,26(7):484-485
目的探讨健康人群从平原进入高原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的变化,判断其是否存在急性心肌损伤。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120名健康人从平原河北(海拔0 m)进入高原青海雁石坪(海拔4 750 m)H-FABP水平。结果 120名健康人群在平原河北H-FABP水平检测为(6.13±2.63)ng/mL;进入高原青海雁石坪第2天H-FABP水平检测为(16.52±0.98)ng/mL;第7天H-FABP水平检测为(17.52±0.93)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由于H-FABP是心肌损伤的早期诊断指标之一,健康人群从平原河北进入高原青海雁石坪地区H-FABP明显升高,提示心肌存在一定的急性损伤,对于高原急性心肌损伤的早期诊断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平原移居人群在高原习服过程中出现红细胞(RBC)和血脂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选择进入西藏阿里地区工作1年的汉族男性教师40例,分别于进入高原前和返回平原后3d内采血,检测血常规和血脂水平。结果返回平原初,研究对象的RB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CHO)、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其中RBC、TG有显著升高(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降低(P0.01);返回平原后,RBC与TG、CHO呈正相关(分别为r=0.46,P0.01和r=0.36,P0.05)。结论高原低氧环境是导致平原人群进入高原环境后RBC和血脂指标改变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世居高原、急进高原、高原习服训练、世居平原人群红细胞携放氧的变化。方法应用便携式血氧饱和度检测仪、血氧分析仪、血细胞分析仪,检测世居高原、急进高原、高原习服训练人群血氧饱和度(Sp O2)、氧亲和力(P50)及血红蛋白(Hb)数据并进行比较分析,以观察高原低氧环境对红细胞携放氧的影响。结果急进高原组的氧饱和度显著低于其他3组;氧亲和力数据显示习服组的氧释放能力为4个群组中最高;血红蛋白检测数据显示习服训练组显著高原其他3组,且世居高原人群血红蛋白数据低于其他3组人群。结论世居高原人群对于高原低压低氧环境的适应主要来自于其较高的氧释放能力;世居平原的人群在进入高原初期主要通过血红蛋白值的增加来提高其携氧能力,随着进入高原时间的延长,其释放氧的能力会逐步增加以来适应高原低压低氧的环境。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了解平原汉族人群、高原返回平原汉族人群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的差异。方法抽取平原汉族人群及移居高原返回平原45d左右人群的静脉血,采用全自动血流变分析仪进行检测。结果男性高原返回平原人群在45d左右血细胞比容(HCT)、红细胞刚性指数和全血黏度低切变率与平原汉族人群比较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高原返回平原汉族人群与平原人群各项指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原返回平原汉族人群在返回平原后45d左右,男性大部分血液流变学指标已经恢复至平原人群水平,女性全部血液流变学指标可恢复至平原人群水平。  相似文献   

8.
急进高原施工人群急性高原病发病情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急进高原施工人群急性高原病(AMS)的发病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各级医疗站的病员登记情况,了解施工人员进入高原后AMS的发病情况。结果 AMS总的发病率为16.93%;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病率为16.19%;重度高原病发病率为0.73%。随着海拔高度的增高AMS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特别是海拔4 000m以上发病率升高明显。施工人员的年龄越大,AMS发病率越高。结论急进高原施工人员进入高原后立即投入施工,承担的劳动量较大,AMS发病率较高;且随海拔升高、年龄增大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应进一步加强预防措施,降低AMS的发病率,有效保障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世居平原汉族、急进高原汉族(3、7天)、高原低氧习服训练(30、90天)、久居高原汉族人群(10年)以及世居高原藏族的人群为研究对象,筛选高原低氧快速适应人群及其低氧适应相关基因。方法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血氧饱和度检测仪测定不同分组人群血常规及血氧饱和度S_pO_2数据,qRT-PCR技术检测不同分组人群低氧诱导因子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蛋白电泳方法检测不同分组人群高氧亲和力血红蛋白F(HbF)的差异。结果进入高原后血红蛋白水平增高(平原汉族为146.12±15.5 g/L,入高原3天为173.05±11.7 g/L、7天为173.57±11.2 g/L、30天为175.86±10.4 g/L、90天为181.98±16.6 g/L及久居高原汉族为195.46±22.4 g/L,P0.05),S_pO_2显著降低(平原汉族97.28±1.46%、入高原3天87.6±3.1%、30天90.4±2.6%,P0.05);世居高原藏族血红蛋白水平略高于平原,S_pO_2略降低(P0.05);进入高原7天、90天、久居高原汉族及藏族EPAS1基因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平原(P0.05);平原汉族急进高原3天EPAS1基因表达未升高人员进入高原后RBC、Hb及Hct变化高于基因表达升高人员(P0.05);世居高原藏族HbF电泳阳性率(54.5%)明显高于久居高原汉族(27.3%)及平原汉族(14.3%)。结论平原汉族可筛选进入高原3天EPAS1基因mRNA高表达及高携氧能力HbF人群,为高原低氧快速适应人群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生理功能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国内外关于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动物研究主要以模拟海拔进行,少数情况下进行现场研究,但在现场究竟多长时间可以使平原大鼠发生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目的:建立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动物模型并对相关生理功能反应进行初步观察。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8/09在青海大学医学院高原医学研究中心教育部和青海省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SPF级Wistar大鼠50只,体质量160-200g,雌雄各半。10只高原鼠兔(Pika)于青海玛多县4300m现场捕获,体质量100-180g。促红细胞生成素试剂盒由美国R&D Systems公司提供。方法: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高原15和30d两组(雌雄分开),每组各15只,运至海拔4300m青海省果洛州玛多县饲养。余20只大鼠为对照组在西宁海拔2260m饲养。另10只高原鼠兔作为高海拔对照组。分别在第15天和第30天进行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促红细胞生成素测定。主要观察指标:①高原15d组和高原30d组中出现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阳性数。②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组与各正常对照组血红蛋白等指标的比较。③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组与各正常组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的变化。④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组血红蛋白水平与血氧饱和度和促红细胞生成素相关性分析。结果:高原15,30d组大鼠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水平明显升高,与高海拔和低海拔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高原15d对照组中血红蛋白,207g/L,红细胞压积〉65%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大鼠模型占75%,高原30d组中占93%。高原组促红细胞生成素值显著高于高海拔和低海拔对照组(P〈0.01)。结论:通过对Wistar大鼠各项生理指标的测定认为在海拔4300m地区饲养30d才可完全建立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动物模型,并进一步说明低海拔动物在不同海拔具有不同的生理反应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在高海拔地区实施胃癌全胃切除的可行性。方法将1999年1月至2008年1月间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胃肠外科行胃癌切除术病例62例,分为全胃切除组(30例)和非全胃切除组(32例),对全组病例的围手术期资料及术后1年的营养状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全胃切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0%,而非全胃切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9%,两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胃切除组术后1年的营养状态评价指标均低于非全胃切除组(P〈0.05)。结论对久居高海拔地区的胃癌患者实施全胃切除时要谨慎,既要考虑外科根治的目的,又要尽可能保全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高原短期暴露人群尿微量蛋白变化规律分析,探讨高原脱适应对肾脏的影响。方法高原短期暴露(116d)人员738例,根据返至富氧环境后晨尿中微量蛋白检测时间依次将受检者分为第2、15、30天组,并分别于上述时间检测其尿液中α1-微球蛋白(α—microglobulin,α1—MG)、p2微球蛋白(β2 microglobulin,β2-MG)、尿微量白蛋白(urinary microalbumin,mAlb)水平。结果第2、15、30天组α1-MG持续升高,β2-MG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mAlb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第30天组α1-MG、β2—MG异常率高于第2天组与第15天组(P〈0.05),mAlb水平低于第15天组,高于第2天组(P均〈0.05),第15天组第α1-MG、mAlb异常率高于第2天组,β2-MG异常率低于第2天组(P〈0.05)。结论高原低氧对肾功能有一定损伤,且返至富氧环境后脱适应对肾功能的损伤有所加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历年高海拔与平原地区颅脑外伤住院患者人数变化趋势的差异。方法从“中华创伤数据库”中提取2001—2007年军队医院收治的地方颅脑外伤患者病案首页信息,选取2所高海拔地区军队医院和2所医院级别相同的平原地区军队医院,比较高海拔与平原地区军队医院收治的地方颅脑外伤住院患者的人数变化情况。结果高海拔地区军队医院收治的地方颅脑外伤男性患者比例及其住院天数的中位数高于平原地区医院,而患者年龄、汉族患者比例及手术率均低于平原地区医院(P均〈0.001)。7年来4所医院累计出院颅脑外伤患者共9141人次,年平均增长率为13.15%;高海拔地区医院颅脑外伤出院患者年平均增长率为24.00%,而平原地区医院颅脑外伤住院患者年平均增长率为7.09%。4大类颅脑外伤出院患者人数由多至少依次为:颅内器官损伤、头颈躯干开放性外伤、颅骨骨折、其他。结论高海拔地区颅脑外伤患者在人口统计学指标、住院天数、手术情况等方面与平原地区存在显著差异;且高海拔地区颅脑外伤出院患者人数增长率快于平原地区,应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0SAHs)对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及护理干预。方法经睡眠呼吸监测确诊的55例患者分为高血压合并OSAHS组和单纯高血压组,监测24h动态血压。结果2组24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压节律变化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高血压合并OSAHS昼夜血压节律下降,临床护士可通过正确积极的护理干预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治疗对高原脱习服症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对驻守海拔5,000m以上地区1年的20名男性青年,在返回平原(海拔1,400m)第2天开始进行HBO治疗,连续治疗10d。治疗前后清晨采空腹静脉血检测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变形指数和红细胞压积(Hct)。结果HBO治疗后较治疗前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全血高切还原黏度、全血低切还原黏度均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浆黏度、全血高切相对指数、全血低切相对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Hct降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HBO具有改善高原脱习服症者组织微循环及血液流变性的作用,使血液黏度下降,血流速度增加。  相似文献   

16.
高原高血压24h动态血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高原高血压24h动态血压变化.方法应用美国Spacelabs90207动态血压监测仪观察了60例高原高血压24h动态血压并与年龄、性别相匹配的60例高血压病(EH)患者进行比较.结果高原高血压患者24h血压节律与EH基本相同,两组患者夜间血压水平均明显下降,但高原高血压以DBP增高为著;高原高血压患者与EH患者24h血压曲线白昼(600~2200)及夜间(2200~600)曲线均呈重叠、交叉状态.结论凡移居高原前血压正常,移居高原后血压持续增高,能除外原发和继发性高血压,24h动态血压监测显示血压波动曲线呈长柄杓型,且以DBP增高为著,提示为高原高血压.返回平原后血压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高原环境下长期作业对移居青年男性细胞遗传学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选择驻守高原的某部官兵,利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技术、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和微核生成分析技术,对移居高原地区青年男性的细胞遗传学损伤指标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观察组驻守高原前微核细胞率和微核率分别为(0.41±0.03)和(0.49±0.03),与对照组的(0.43±0.06)和(0.53±0.07)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驻守高原一年后观察组的微核细胞率和微核率有明显升高,分别为(0.60±0.05)和(0.76±0.07),与一年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SCE频率观察组驻守高原前为(6.25±1.24)/细胞,分布范围为(4.1~8.9)/细胞;对照组为(6.61±1.29)/细胞,分布范围在(4.2~8.7)/细胞,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驻守高原一年后观察组SCE频率为(8.93±1.52)/细胞,分布范围为(4.9~10.6)/细胞,与一年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原环境对移居人群具有一定的遗传损伤作用,长期在高原环境作业可导致染色体断裂和DNA损伤,其详细机制仍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非杓型高血压与心率变异性(HRV)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上海市同济医院心内科收治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行PCI术的高血压患者106例,根据PCI术后1周内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分为非杓型高血压组和杓型高血压组,每组各53例。比较两组患者昼夜间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以及夜间血压下降率,分析HRV指标,评价HRV指标选择表示时域指标的24h全部NN间期的标准差(SDNN)、每5min时段NN间期的均值和标准差(SDANN)以及全程相邻NN间期之差的平方根(RMSSD),记录随访1年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再次住院率。结果非杓型高血压组夜间SBP、DBP及MAP明显高于杓型高血压组(P<0.05),杓型高血压组夜间SBP、DBP及MAP明显低于昼间,与杓型高血压组比较,非杓型高血压组SBP、DBP、MAP夜间下降率明显降低(P<0.01)。非杓型高血压组SDNN、SDANN、RMSSD较杓型高血压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杓型高血压组1年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再次住院率明显高于杓型高血压组(P<0.05)。结论PCI术后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易发生HRV降低,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症)作为远期高血压发生危险因素的可能性。方法自制调研问卷,针对妇科就诊患者进行调查,妊高症50例,列入妊高症组,非妊高症750例,列入非妊高症组。结果妊高症组患者确诊高血压患者比率(36.00%)明显高于非妊高症组(5.73%),高血压征兆患者比率(24.00%)也明显高于非妊高症组(1.47%)(P<0.05);妊高症组患者确诊高血压患者比率(36.00%)明显高于非妊高症组(5.73%),高血压征兆患者比率(24.00%)也明显高于非妊高症组(1.47%)(P<0.05);两组患者高血压患病率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在3个不同年龄段中,妊高症患者高血压患病率均明显高于非妊高症组(P<0.05)。结论妊高症可作为远期高血压发病的一个危险因素,对于分娩时发生妊高症的妇女应加强高血压发病的预防。  相似文献   

20.
杨爽  靳丽丽 《临床荟萃》2014,29(12):1330-1333
目的 探讨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 入选河北省人民医院老年病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高血压病Ⅱ级以上的老年患者.所有入选患者随机分为标准治疗组(标准组,n =71)和强化治疗组(强化组,n =67),两组均服用左旋氨氯地平2.5~5 mg,每日1次,或加贝那普利5~10 mg,每日1次,将患者的血压控制在140/90 mmHg(1 mmHg=0.133 kPa)以下.标准组加服阿托伐他汀20 mg 1次/晚,强化组应用阿托伐他汀40 mg 1/晚.入选时记录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治疗前和治疗后8周,测定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8周肝肾功能和血脂水平变化.所有患者均于入选时和治疗后8周分别进行动态血压监测,记录和比较相关参数.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基线血压和血压变异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8周治疗,标准组患者夜间SBP、晨峰SBP、白昼DBP、夜间DBP以及晨峰DBP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强化组患者SBP、DBP以及晨峰血压水平均显著下降(均P<0.05),且强化组患者24 hSBP、白昼SBP、夜间SBP、白昼DBP和夜间DBP水平明显低于标准组(均P<0.05).经过8周治疗,标准组患者24 hSBPV、白昼SBPV、24 hDBPV、白昼DBPV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强化组患者24 hSBPV、白昼SBPV、夜间SBPV、24 hDBPV、白昼DBPV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均P<0.05).与标准组相比,强化组患者白昼SBPV和DBPV改善更加明显(均P <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血清hs-CRP和Hcy水平均降低(均P<0.05),强化组hs-CRP水平下降更加明显(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均出现丙氨酸转氨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一定水平的升高,但是升高幅度无临床意义.结论 强化他汀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效果,改善血压变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