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治疗优秀乒乓球运动员肩袖损伤的疗效。 方法选取中国国家乒乓球队运动员40人,将20例肩袖损伤运动员纳入肩袖损伤组,另20例健康运动员纳入健康受试组。针对乒乓球运动员的肩袖损伤特点制订个性化康复训练方案,健康受试组不进行特殊训练。训练前、后,采用肩臂手残疾问卷(DASH)、FET2型肌力仪及等速肌力测试对2组运动员的优势侧肩关节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健康受试组DASH评分[(0.27±0.38)分]较低,肩袖损伤组训练前、后的DASH评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受试组外旋(ER)肌力、内旋(IR)肌力分别为[(23.48±2.39)N?m]、[(20.15±2.80)N?m],ER/IR比率为(0.53±0.05)。与健康受试组比较,肩袖损伤组训练前ER肌力[(19.67±2.84)N?m]、IR肌力[(16.87±3.86)N?m]、ER/IR比率(0.41±0.05)较低(P<0.05)。与组内训练前比较,肩袖损伤组训练后ER肌力[(23.53±1.83)N?m]、IR肌力[(20.53±2.43)N?m]、ER/IR比率(0.50±0.07)增高(P<0.05)。训练前,健康受试组在60°/s、180°/s和300°/s的角速度下,ER峰力矩、IR峰力矩、ER/IR比率均大于肩袖损伤组(P<0.05)。肩袖损伤组训练后各角速度下的ER峰力矩、IR峰力矩、ER/IR比率均大于训练前(P<0.05)。 结论肩袖损伤乒乓球运动员的优势侧肩袖ER/IR比率低于健康运动员,个性化康复训练可有效提高肩袖损伤乒乓球运动员的优势侧肩袖ER/IR比率,促进其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体外冲击波疗法(ESWT)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对轻中度膝骨关节炎(KOA)患者肌力、本体感觉及关节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轻中度KOA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等速肌力训练,每次训练30 min,每周训练3次;观察组同时辅以ESWT治疗,每周治疗1次。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采用等速训练仪检测患者膝关节屈、伸肌群峰力矩(PT);采用PK254动静态平衡仪评估患者本体感觉功能情况,具体检测指标包括平均轨迹误差和平均负重力量差;采用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WOMAC)指数、Lequesne指数评估患者膝关节功能情况。 结果 治疗6周后观察组患者膝关节伸肌PT值[(80.58±16.63)N·m]、屈肌PT值[(58.27±11.25)N·m]、平均轨迹误差[(20.33±6.72)%]、平均负重力量差[(0.72±0.26)kg]、WOMAC指数[(23.85±7.93)分]及Lequesne指数[(6.25±2.31)分]均较治疗前、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 结论 ESWT联合等速肌力训练治疗轻中度KOA患者疗效显著,能进一步改善患者膝关节肌力及本体感觉功能,加速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平衡功能及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8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平衡组、等速组及联合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平衡组、等速组在上述干预基础上分别辅以平衡功能训练或膝关节等速肌力训练,联合组患者则辅以平衡功能及膝关节等速肌力训练。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及10m步行时间对各组患者步行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8周后平衡组、等速组及联合组患者其FAC分级及10m步行时间[分别为(35.97±8.49)s,(36.03±8.62)s和(31.61±6.64)s]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并且联合组患者FAC分级及10m步行时间亦显著优于等速组及平衡组(P<0.05)。 结论平衡功能训练及等速肌力训练均能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两者联用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提高患者平衡能力、促进步行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基于数字化跑台的康复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 选取93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6例)和治疗组(47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单纯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基于数字化跑台的康复训练。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治疗后),采用Lovett肌力0~5级分级测定患者的股四头肌肌力,采用10 m步行时间测试、6 min步行耐力测试及下肢运动评分(LEMS)判定患者的步行能力,采集步态参数,计算膝关节屈曲最大角度及髋关节屈曲最大角度,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股四头肌肌力、10 m步行时间、6 min步行耐力测试距离、LEMS分值、步长、步速、步频、膝关节屈曲最大角度、髋关节屈曲最大角度、MBI评分、FIM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后股四头肌肌力、10 m步行时间[(41.16±16.66)s]、6 min步行耐力测试距离[(43.14±12.59)m]、LEMS分值[(41.15±3.68)分]、步长[(48.85±9.44)cm]、步速[(0.45±0.03)m/s]、步频[(62.49±6.19)步/分钟]、膝关节屈曲最大角度[(67.21±6.84)°]、髋关节屈曲最大角度[(45.32±5.27)°]、MBI评分[(71.09±18.08)分]、FIM评分[(111.23±7.24)分]均较对照组改善优异(P<0.05)。 结论 在单纯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基于数字化跑台的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下肢肌力、步行能力、步态参数,有利于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减重步态训练对胸11(T11)~腰4(L4)节段脊髓损伤(SCI)患者步行能力及综合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0例符合条件的胸腰段SCI患者按开始接受康复治疗的时间顺序进行编号(1~60),奇数编为治疗组,偶数编为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包括心理疏导、运动治疗(不包含减重步态训练)、物理因子治疗、矫形支具治疗等,其中运动治疗每次45 min,每日1次,每周5 d,共治疗12周;物理因子治疗每次15~20 min,每日2次,每周6 d,共治疗12周。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美国Pneumex公司生产的减重步态训练仪(型号:Pneu-DPW)进行减重步态训练治疗,每次30~40 min,每日1次,每周5 d,共治疗12周。在治疗前和治疗计划全程实施完成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分别采用综合功能评定量表(FCA)进行综合功能评分(FCA评分),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2011年修订的《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中的运动项目评分法进行下肢运动功能评分(ASIA评分),采用FCA中的行走项评分法进行患者步行能力(WA) 评分,并全部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 结果治疗前,治疗组患者的FCA、MBI、ASIA和WA评定评分分别为(42.83±10.13)、(26.50±12.33)、(9.97±11.44)和(2.10±0.40)分,对照组上述各项评分分别为(43.67±11.73)、(27.17±12.98)、(9.93±11.52)和(2.13±0.43)分;治疗前2组上述各项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治疗组上述各项评分分别为(81.87±7.49)、(72.67±7.04)、(17.30±16.40)和(7.47±2.05)分,对照组则分别为(74.93±8.89)、(66.00±8.03)、(13.67±12.85)和(5.07±1.87)分;2组FCA、MBI、ASIA和WA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上述各项量表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减重步态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较单纯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胸腰段SCI患者更能显著提高胸腰段SCI患者的步行能力,且更能显著地促进胸腰段SCI患者的综合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联合强筋合剂对有机磷中毒迟发性神经损害(DPAOPI)患者肌力及生活能力的影响。 方法选取有机磷中毒并发迟发性神经损害患者27例,按照随机数字将其分为治疗组(13例)和对照组(14例),2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强筋合剂口服。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采用徒手肌力评定(MMT)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患者的肌力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并对患者的感觉功能障碍(麻木)情况进行记录分析。 结果2组患者治疗12周后的上下肢肌力改善情况优于组内治疗前,麻木情况较组内治疗前显著减少,且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前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12周后,2组患者MBI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增高(P<0.05),且治疗组MBI评分[(68.41±9.33)分]显著高于对照组[(46.47±7.03)分](P<0.05)。 结论康复训练联合强筋合剂可有效改善DAPOPI患者的肌力,缓解麻木症状,提高其ADL能力,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等速肌力训练对肩关节周围炎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肩关节周围炎患者3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对照组采用痛点封闭和肩关节松动术进行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等速肌力训练。治疗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关节角度尺及Primus RS系统评定患者的VAS评分、关节主动活动度(AROM)及峰力矩(PT)。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患侧肩关节VAS评分、AROM及PT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2组患者患侧肩关节VAS评分、AROM及PT均优于组内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2.11±1.08)分]低于对照组[(2.56±1.15)分](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侧肩关节前屈[(131.28±25.60)°]、后伸[(37.83±11.24)°]、外展[(117.78±20.23)°]的AROM均大于对照组前屈[(111.11±20.80)°]、后伸[(25.56±8.36)°]、外展[(98.33±24.70)°]的AROM(P<0.05),在60°/s、120°/s及180°/s的角速度下,治疗组治疗后患侧肩关节在外展、前屈、后伸时的PT均大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痛点封闭疗法和关节松动术基础上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对肩关节周围炎患者的疗效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早期等速肌力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SCI)患者下肢肌力的作用。 方法 将符合入选条件的胸腰段不完全性SCI患者6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2组患者均采用包括运动疗法、物理因子治疗、矫形/支具和心理疏导治疗的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等速肌力训练。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IsoMed 2000型等速肌力训练测试系统分别对2组患者双膝关节屈、伸肌群的峰力矩(PT)、力矩加速能(TAE)以及腘绳肌与股四头肌肌力比率(H/Q)进行评定,取平均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屈、伸肌群的PT、TAE以及H/Q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屈、伸肌群的PT[分别为(38.58±17.34)N·m和(63.26±16.91)N·m]、TAE[分别为(6.33±2.35)J和(12.32±5.24)J]以及H/Q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 结论 早期等速肌力训练可显著改善不完全性SCI患者的下肢肌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心理干预结合止痛药物对脊髓损伤患者中枢性疼痛的疗效。 方法选取完全性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患者4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2例)、综合组(23例)。对照组患者口服阿米替林、卡马西平止痛药物,综合组患者给予心理干预结合口服止痛药物治疗。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2组患者的心理状态、疼痛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HAMD、VAS和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2组患者HAMD、VAS和MBI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综合组患者HAMD[(10.6±5.8)分]、VAS[(3.3±1.6)分]较对照组低,MBI评分[(75.0±11.6)分]高于对照组[(65.1±13.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心理干预结合止痛药物治疗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可以有效减轻抑郁和中枢性疼痛症状,提高ADL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心理康复对脊髓损伤患者抑郁症状、睡眠质量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60例脊髓损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2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综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治疗组在综合疗法的基础上增加心理康复治疗。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治疗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其抑郁状态、睡眠质量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HAMD评分、MBI指数以及PSQ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2组患者各项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HAMD评分、MBI指数以及PSQI评分分别为(13.27±1.95)分、(54.27±2.94)分和(5.07±3.07)分,分别与对照组治疗后的(17.70±1.99)分、(42.57±3.22)分和(8.57±3.26)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患者治疗前、后3项评分的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脊髓损伤患者进行肢体功能康复联合心理康复能明显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和睡眠质量,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踝关节智能牵伸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踝关节生物力学特性、平衡、步行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 将脑卒中后偏瘫患者1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9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临床药物和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试验组每日增加20 min的踝关节智能牵伸训练,对照组则将常规康复治疗时间延长20 min。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进行踝关节生物力学特性评估[包括踝关节僵硬度、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和肌力]和临床量表评分[包括改良Ashworth分级(MAS)、Fugl-Meyer下肢运动评分(FMA-LE)、Berg平衡量表评定(BBS)、6分钟步行试验(6MWT)、改良巴氏指数(MBI)]。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背屈和跖屈肌力、背屈和跖屈AROM、BBS、FMA-LE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的跖屈PROM、K背屈、MBI较组内治疗前亦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跖屈和背屈肌力分别为(158.44±14.61)N、(130.22±22.12)N,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踝关节智能牵伸训练可有效地降低偏瘫患者踝关节僵硬度,改善其踝关节肌力、关节活动度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往复式步行矫形器对T6以上脊髓损伤患者心肺功能和ADL能力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0例C6—T6以上脊髓损伤患者分为观察组18例(装配往复式步行矫形器者)和对照组22例(未装配者)。对照组进行系统综合康复治疗(包括有氧训练、肌力训练、站立训练、平衡、转移训练、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心肺功能训练、ADL训练、膀胱功能等其他综合康复训练),观察组进行系统综合康复治疗外还进行装配步行矫形器前训练、矫形器装配后训练及步态步行训练。结果:经过12周的训练后两组患者的心肺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改善,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8例患者装配矫形器及训练后患者10m步行时间平均87.27±39.57s, 6min步行距离为46.35±26.24m ,在装配往复式步行矫形器后7例可达到室内治疗性步行,11例可达到实用性步行,对照组无一例能步行。结论:往复式步行矫形器对改善T6以上脊髓损伤患者心肺功能、ADL能力及步行能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肩关节闭链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肩关节闭链稳定性训练,每周训练5d,持续训练8周。于训练前、训练4周、6周及8周后分别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上肢Fugl-Meyer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及Brunnstrom上肢功能分期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经8周训练后,发现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0.33±0.90)分]和上肢FMA评分[(39.73±10.14)分]均较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MBI评分[(65.00±23.38)分]与对照组MBI评分[(65.00±13.36)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8周训练后,观察组上肢Brunnstrom分期4期及5期人数百分比(65%)与对照组(45%)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肩关节闭链稳定性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肩部疼痛,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肌肉能量技术(MET)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上交叉综合征(UCS)患者的疗效。 方法选取UCS患者3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2组患者均接受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肌肉牵张及力量训练,治疗组增加MET训练,2组治疗时间均为3周。治疗前、治疗3周后(治疗后),记录患者颈椎前屈和旋转的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颈部障碍指数(NDI)的变化。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颈椎AROM、VAS和NDI指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颈椎AROM、VAS和NDI指标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组颈椎AROM前屈[(41.02±3.56)°]及旋转总和[(111.26±8.00)°]、VAS评分[(1.40±0.99)分]、NDI[(9.87±2.33)分]明显优于对照组颈椎AROM前屈[(37.42±2.97)°]及旋转总和[(103.44±8.28)°]、VAS评分[(2.60±1.35)分]和NDI[(12.07±2.7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MET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UCS患者的疼痛症状,提高其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等速肌力训练联合肌内效贴对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的影响。 方法 选取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3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康复训练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以等速肌力训练联合肌内效贴的方法进行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2个月后(治疗后)分别采用淋巴流量测定法、上肢周径测量法、上肢功能评定量表(DASH)对2组患者进行评估,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上肢淋巴水肿情况、上肢淋巴流量、双侧上臂周径差值以及DASH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上肢淋巴水肿情况、上肢淋巴流量[(18.3±3.4)Count/s]、双侧上臂周径差值[(1.3±0.5)cm]以及DASH评分[(7.13±4.35)分]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用等速肌力训练联合肌内效贴能够显著减轻乳腺癌患者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提高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富血小板血浆(PRP)注射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肩袖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7例肩袖损伤患者分为观察组(34例)及对照组(33例)。2组患者均给予超声引导下PRP注射治疗,每周治疗1次,共治疗3次,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康复训练,每天训练2次,每周训练5 d,持续训练4周。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及12周时分别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量表(CMS)、视觉模拟评分(VAS)对2组患者肩关节功能及疼痛情况进行评定;于治疗前及第3次注射PRP后抽取2组患者肩关节滑液并检测白介素-6(IL-6)、IL-8含量。 结果 治疗后4周、12周时观察组CMS评分[分别为(55.21±10.76)分和(83.17±9.61)分]、疼痛VAS评分[分别为(2.39±1.26)分和(1.07±0.56)分]及对照组CMS评分[分别为(40.52±9.45)分和(62.87±10.76)分]、疼痛VAS评分[分别为(4.42±1.78)分和(3.47±1.46)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上述指标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观察组IL-6、IL-8 含量[分别为(5.21±2.76)μg/L和(15.39±5.26)μg/L]均较对照组[分别为(10.17±6.45)μg/L和(25.39±1.26)μg/L]明显降低(P<0.05)。 结论 PRP注射联合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肩袖损伤患者肩关节功能及疼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强化营养神经治疗对脊髓损伤后生活自理能力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择2009年10月至2012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脊髓损伤患者6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给予系统康复训练配合神经节苷脂(GM-1)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时分别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 结果治疗前,治疗组患者的FIM评分和MBI值分别为(36.26±10.52)分和(39.15±10.32)分,对照组的分别为(39.58±10.46)分和(40.62±11.57)分,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患者的FIM评分和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1);治疗组患者FIM评分和MBI评分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1)。 结论联合应用系统康复训练配合GM-1药物治疗及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对脊髓损伤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呼吸功能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平衡、步行、呼吸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包括核心肌群控制训练、放松训练、全身大关节活动训练、姿势训练、平衡功能训练、步态训练及面部肌肉控制训练等,每周训练3次,每次持续60 min,共训练24周;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呼吸功能训练,包括腹式呼吸训练(吸气与呼气的时间比约为1∶2,每组进行15个腹式呼吸,分3组进行,每组结束后休息2 min后再进行下一组训练,每日45个腹式呼吸)和吸气肌训练(每组进行10次最大吸气与呼气训练,共3组,每组结束后休息2 min后再进行下一组训练,每日训练30次),每周训练5 d,共训练2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2周和治疗24周后,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 Ⅲ)量表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6 min步行试验(6MMT)步行距离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对2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及ADL能力进行评定,并评估所有患者的呼吸功能,包括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 结果 治疗12周时,2组患者的UPDRS Ⅲ、BBS、6MWT、MBI及FEV1、FVC、FEV1%[治疗组(25.82±0.62)分、(43.16±0.91)分、(324.54±88.51)m、(62.55±2.79)分及(1.96±0.62)L/s、(2.81±0.59)L、(71.83±9.12)%;对照组(27.33±0.68)分、(41.77±0.61)分、(297.34±90.12)m、(60.14±2.71)分及(1.71±0.53)L/s、(2.69±0.62)L、(69.38±8.89)%]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的上述指标均较对照组同时间点改善更为显著(P<0.05)。治疗24周后,2组患者的上述指标亦均较组内治疗前进一步改善(P<0.05),治疗组的UPDRS Ⅲ、BBS、6MWT、MBI[(19.22±0.39)分、(46.27±0.82)分、(350.12±87.73)m、(70.29±3.01)分]及FEV1、FVC和FEV1% [(2.35±0.64)L/s、(3.17±0.63)L、(75.41±8.29)%]均较对照组同时间点[(24.91±0.72)分、( 43.62±0.74)分、(316.62±91.32)m、(65.42±2.92)分及(1.92±0.59)L/s、(2.97±0.59)L、(71.24±9.03)%]改善更为明显(P<0.05),且与组内治疗12周时相比亦有进一步改善。 结论 呼吸功能训练能明显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及呼吸功能,提高患者ADL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功能导向性训练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 将恢复期脑卒中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进行常规的康复训练,观察组进行功能导向性训练。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治疗后)进行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BBS、FMA-L、TUGT及MBI结果较组内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BBS、FMA-L、TUGT、MBI差值分别为(12.90±3.32)分、(11.35±2.56)分、(-11.20±2.99)s和(18.50±5.80)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功能导向性训练可显著改善恢复期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治疗效果较常规康复治疗更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核心肌力训练对痉挛型四肢瘫患儿移动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痉挛型四肢瘫患儿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治疗组患儿在此基础上辅以核心肌力训练。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采用儿童能力评估量表(PEDI)对2组患儿移动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 结果治疗后2组患儿PEDI移动、自理分区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水平(P<0.05),并且治疗组PEDI移动、自理分区评分[分别为(52.16±4.68)分和(65.13±6.19)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分别为(46.36±4.53)分和(58.95±4.16)分],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核心肌力训练能改善痉挛型四肢瘫患儿移动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该疗法值得在脑瘫患者康复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