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分析、评估颈椎前路开门手术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功能恢复的治疗效应。方法从手术方法构想、解剖学和生物力学基础、手术客观效果及手术并发症等方面对比分析颈椎前后路开门手术的治疗效果。结果颈椎前路撑开植骨椎管扩大成形术客观优势:①能有效切除退行性变的间盘组织和致压物。②能明显扩大颈椎管的有效容积,消除脊髓病态受压的压应力。③可以使颈髓前移,更符合人体颈椎的生理前突。结论颈椎前开门手术减压彻底,可以有效地扩大椎管容积,增加椎间隙高度和生理曲度,重建颈椎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不同性别及年龄段大学教职工和成年家属颈椎病的患病情况,分析其可能的致病因素及生物力学发病机制。 方法:于2002—01/02对广东省佛山市3所大学共4785名教职工和家属颈椎病患病情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被调查者每人发调查表1份,表中详细列出颈椎病的症状、体征及患病期,根据收回的表格筛选出可疑颈椎病患者。对有可疑症状者进行系统问诊和相关体格检查。症状、体征阳性者,全部摄颈椎动力位X射线片,261名患者加作颈椎MRI,54名患者加作MRA以观察脊髓和椎动脉情况。严格按1992年全国颈椎病专题会议所订诊断标准确诊颈椎病患者。分析不同性别各年龄组颈椎病患病情况和可能的致病因素及生物力学发病机制。进行3年随访,观察颈椎病的治疗与转归情况。 结果:参与调查者4785名全部进入了结果分析,确诊的516名颈椎病患者在3年随访中有1名死于肝癌。①确诊颈椎病患者516名,总患病率为10.78%,女性患病率12.54%,男性9.38%;患者年龄为26~85岁,平均患病年龄53岁,年龄大于40岁的患者共447名,其中有153名“最初症状”出现在30-40岁年龄段,占34.23%(153/447)。②颈椎病以颈型和神经根型为主,分别占58%和36%;脊髓型与其他型颈椎病占6%。③连续3年随访约有3%(15/516)的颈椎病患者非手术治疗无效,病情迁延难愈,严重者导致神经根或/和脊髓功能损害,甚至瘫痪,须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结论:颈椎病已是大学教职工的常见病之一,长期屈颈低头位或颈部固定姿势工作是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颈椎病的发生与椎间盘所受的应力增加有关,应重视并加强对颈椎病的早期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3.
颈椎病患者145例影像学特征回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背景:颈椎病各种影像学的征象对于颈椎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目的:对颈椎病的X线诊断与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回顾性研究。地点和对象:本研究由解放军第四七七医院影像科完成,研究对象为2001/2003本院收治的颈椎病患者145例,男86例,女59例;年龄35~78岁,平均56.5岁。方法:收集临床上不同程度颈椎病症状患者145例影像学资料,对其X线和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观察指标:X线片或CT反映的颈椎骨性改变。结果:钩椎关节骨质增生82例,占56.3%;椎间隙狭窄118例,占81.3%;椎间盘突出67例,占46.2%;椎间孔狭窄78例,占53.7%;颈椎骨质增生123例,占84.8%;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78例,占53.7%。结论:颈椎病在X线与CT表现上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同一患者可能存在多种骨性改变。  相似文献   

4.
颈椎病是我国脊柱外科的常见疾病之一,交感型颈椎病为其中一种。综合近年来国内外所发表的各类期刊杂志,一般认为,交感型颈椎病为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刺激或压迫颈部交感神经纤维,而引起的一系列反射性症状,可由各种原因引起颈椎生理曲度的生物力学改变导致颈椎椎节不稳直接刺  相似文献   

5.
纠正颈椎异常曲度在颈椎病治疗中的作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在颈椎病的发病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既往在颈椎病的治疗中对纠正异常生理曲度研究较少,本文拟从这一角度入手探讨有关颈椎病的治疗。 1资料与方法 本组 300例,其中男 171例占 57%,女 129例占 43%;年龄 24~ 72岁,平均 44.3岁;住院病人 96例占 32%,门诊病人 204例占 68%;病程 2个月~ 17年,平均 3.7年;颈型 87例、神经根型 63例、椎动脉型 36例、交感型 6例、混合型 108例,脊髓型缺如。全部病例均有颈椎 X线正侧加双斜位片。 X线报告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 252例占 84%,后凸 48例占 16%。颈椎骨质增生 …  相似文献   

6.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常见类型之一,据报道70%的颈椎病患者具有动脉受累表现,且发病年龄高于其他颈椎病患者,以50~60岁为多见,症状变化多样且与颈椎活动有密切的关系。我科采用3种疗法轮流交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青壮年颈椎病的影像学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青壮年颈椎病的影像学特点及MR对其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40岁以下临床诊断为颈椎病且影像学有异常的青壮年患者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发现其中非骨软骨性改变明显多于骨软骨性改变,非骨软骨性改变中以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最多(100%)。MR对早期椎间盘变性非常敏感。结论 颈椎非骨软骨性改变特别是颈椎曲度异常是青年颈椎病的主要征象特点,笔者认为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对颈椎病患者的早期诊治具有一定的意义,MR更能直观显示颈椎间盘的的早期变性。  相似文献   

8.
电针加中药及认知行为干预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望庐山  彭力  周立志  方伟  黄芳 《中国康复》2010,25(3):175-175
近年来我科收治交感型颈椎病患者38例,均首次发病,符合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及分型,X线片见钩椎增生,椎间孔变狭窄,颈椎生理弧度改变或有不同程度错位,男11例,女27例;年龄26~56岁,病程5d~3年。38例患者均采用电针、中药、心理疏导及体能训练等治疗。①电针:主穴取颈夹脊、风池、内关、天窗、阿是穴。配穴根据临床症状,心率失常配神门穴;  相似文献   

9.
浅析少年颈椎病的影像学特征、发病原因及临床特点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分析少年期颈椎病的影像学特征,初步探讨其发病原因与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21例少年期颈椎病患者的病因、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颈椎生理曲度变直96例,曲度反向17例,颈椎失稳20例,椎间隙变窄5例,骨质增生3例;发病原因与学习姿势不正确、任务繁重,长时间操作电脑等密切相关,大多数病例为颈型颈椎病。结论 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是少年期颈椎病的主要影像学特征;学习姿势不正确、任务繁重,长时间操作电脑是目前少年期颈椎病的主要病因;绝大多数为颈型颈椎病。  相似文献   

10.
背景:有学者发现,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颈椎椎体骨小梁减少、变细、甚至穿孔,那么这种改变是否会导致颈椎椎体变形,又与颈椎病发病有哪些关系呢?目的:通过测量、比较骨质疏松症合并颈椎病后的颈椎形态学改变来探讨二者的关系.方法:以40例腰椎骨密度正常、无颈椎病的体检者为对照组,平均32.5岁;30例确诊的颈椎病为颈椎病组,平均43 6岁;46例颈椎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组为合并骨质疏松症组,平均58.6岁.116例受试者拍摄X射线片.测量椎体高度、椎体矢状径和椎体高度/矢状径比、椎管/椎体矢状径比.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骨质疏松合并颈椎病组的椎体高度下降、矢状径变长(P<0.05),椎管/椎体矢状径比变小(P<0.05),椎体变形以椎体高度下降与矢状径延长而变得扁平为主要特点.提示骨质疏松导致颈椎椎体变形,骨质疏松与颈椎病存在相关性,并可能是颈椎病进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正颈椎病是指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的相邻结构病理改变累及周围组织结构(神经、血管等),引起影像学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疾病~([1])。颈椎病的发病率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及环境的改变呈现逐年增长及年轻化的趋势,严重影响了患病人群的劳动效率及生活质量。目前认为颈椎病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颈椎、血管、神经、软组织等多种因素。颈部软组织本体感觉器官丰富,能感受拉力、张力及压力的变化,有助于姿势调整,对颈椎稳定有重要作用。颈部软组织损伤可导致本体感觉传入减弱,本体感觉部分缺失,从而造成颈椎的生物力学失衡。因此颈部本体感觉障碍与颈椎病发生进展有明显关系,是颈椎病防治的关注点。现将近年有  相似文献   

12.
导引对颈椎病的治疗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中医传统的导引疗法对颈椎病的干预作用。方法:结合历史文献和现代研究,从生力学的角度探讨导引对颈椎病的治疗价值,对于导引与颈椎病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在各种活动下,颈椎椎管直径以及椎管内容积的变化。结果:通过颈椎导引局部的功能锻炼,不仅可以提高颈部肌肉的力量和耐力,而且可以改善颈椎活动度的大小,通过颈椎活动度的加大,改变椎管内结构的关系,减轻或消除病变组织对椎管内容物的挤压,提高椎管内容物对颈椎各项活动功能的耐受阈值。而导引对颈椎的调节作用,首先可以影响和改善颈椎动力系统,主要是对颈部肌肉等组织结构功能的调整;然后通过动力系统再影响静力系统,进一步干预由动静力失衡导致的病理生理改变,从而完成治疗与保健的目的。结论:导引不仅强调局部的改善,更强调整体的凋节,可以起到缓解颈椎病患者疼痛及改善运动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陈香仙  綦湘  吕品 《中国临床康复》2012,(39):7405-7410
背景:近来的研究证明颈椎周围肌肉组织的病变,对颈椎病发病及进展的影响具有密切相关性。目的:观察Thera-Band抗阻力运动训练对颈椎病患者颈椎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03/2011-10安徽师范大学《生理生化检测与运动康复》实验室收治的椎管外以软组织病变引起的颈椎病患者80例,男30例,女50例,年龄65-17岁,平均年龄35.4岁,病程1-17年。按照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将患者分为颈型28例、椎动脉型22例、神经根型18例、交感神经型12例。采用抗阻运动疗法对其进行康复训练即弹力带在6个方向被动拉伸和主动抗阻力量训练颈部肌肉。结果与结论:各组患者颈椎功能、颈椎周围肌肉力量、颈椎活动度3方面评分显著高于实验前(P〈0.05),颈椎病症状得到缓解,各组之间的改善指数和改善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以针对颈肌为主的抗阻运动康复疗法对各类型颈椎病均有显著疗效,Thera-Band弹力带安全性高,能满足多角度颈肌锻炼需要。  相似文献   

14.
背景:颈椎病是颈椎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颈椎不稳与椎-基底动脉缺血的动物模型是研究颈椎病病理生理以及治疗的关键。 目的:对颈椎不稳与椎-基底动脉缺血的动物模型进行阐述,探讨动物模型实验研究的新进展。 方法:由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 PubMed 数据库及 CNKI 数据库1979至2012年,在英文标题和中以“cervical instability,basal-vertebral artery ischemia”和“animal model”检索,中文文献检索以“颈椎不稳,椎动脉缺血,动物模型”为关键词,选择内容与颈椎不稳、椎动脉缺血、动物模型相关的文章,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共纳入43篇文献。 结果与结论:目前建立合适的理想的颈椎病模型尚需继续探讨。利用动物颈椎病模型进行的研究,目前多集中在病因、发病机制和生物化学等方面,由于颈椎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现有的造模方法难以全面重现人类颈椎病模型,故模型成立、阳性率及造模时间合适的、理想的颈椎病模型尚需探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评估颈椎前路开门手术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功能恢复的治疗效应。方法从手术方法构想、解剖学和生物力学基础、手术客观效果及手术并发症等方面对比分析颈椎前后路开门手术的治疗效果。结果颈椎前路撑开植骨椎管扩大成形术客观优势:①能有效切除退行性变的间盘组织和致压物。②能明显扩大颈椎管的有效容积,消除脊髓病态受压的压应力。③可以使颈髓前移,更符合人体颈椎的生理前突。结论颈椎前开门手术减压彻底,可以有效地扩大椎管容积,增加椎间隙高度和生理曲度,重建颈椎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医传统的导引疗法对颈椎病的干预作用。方法:结合历史文献和现代研究,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探讨导引对颈椎病的治疗价值。对于导引与颈椎病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在各种活动下,颈椎椎管直径以及椎管内容积的变化。结果:通过颈椎导引局部的功能锻炼,不仅可以提高颈部肌肉的力量和耐力,而且可以改善颈椎活动度的大小。通过颈椎活动度的加大,改变椎管内结构的关系,减轻或消除病变组织对椎管内容物的挤压,提高椎管内容物对颈椎各项活动功能的耐受阈值。而导引对颈椎的调节作用,首先可以影响和改善颈椎动力系统,主要是对颈部肌肉等组织结构功能的调整;然后通过动力系统再影响静力系统,进一步干预由动静力失衡导致的病理生理改变,从而完成治疗与保健的目的。结论:导引不仅强调局部的改善,更强调整体的调节,可以起到缓解颈椎病患者疼痛及改善运动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1资料与方法 150例颈椎病患者,男97例,女53例,年龄35~72岁(平均50岁)。X线分析: C3~7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改变,且有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以及生理曲度改变等。并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按照1984年5月桂林颈椎病会议讨论制定的诊断标准,150例中颈椎型56例,神经根型69例,椎动脉型25例。方法:(1)心理治疗:向患者讲述颈椎病的一些基本常识,解除患者的精神压力和焦虑烦恼情绪,告诉患者该病治疗的长期性和疗效,使患者主动积极配合治疗,有利疾病的康复。(2)颈椎牵引:一般采用间歇性牵…  相似文献   

18.
颈椎病的发病目前有上升趋势。自Smith-Robinson及Cloward分别报道了应用颈椎前路手术法直接切除致压物及椎体间植骨融合术获得良好效果以来,对颈椎病的病理和病理生理研究逐渐深入.治疗效果不断提高。自70年代中期以后,长征医院对该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等进行了较深入研究,近年来又从生物力学角度作了实验研究,至今临床颈椎手术已经超过12300余例。研究表明,早期诊断、恰当的外科干预时机、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可进一步提高颈椎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笔者采用中医药配合运动疗法治疗颈椎病,收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本组 80例中,男 50岁,女 30例;年龄 30~ 69岁,平均 51岁 ;病程最短 3个月,最长 10年,平均 7年。其中长期伏案工作45例,着凉后发病19例,劳累后发病者12例,晨起发病者3例,无明显诱因者1例。治疗前均经颈椎正侧位 X线片及颈椎CT或核磁共振确诊。其中颈椎椎体骨质增生44例,椎间隙变窄 18例,椎间盘膨出、突出10例,韧带钙化8例。 方法: (1)中药外敷法:药用:制川乌、制草乌各 10g,透骨草 15g,葛根 30g,天麻 10g等,浸泡 30min,煎 30~ 40min,取汁…  相似文献   

20.
循经走罐法改善颈椎病患者症状与病程及年龄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背景:循经走罐法治疗颈椎病,主要是起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消除瘀滞的目的。目的:探讨循经走罐法改善颈椎病患者症状,疗效与病程及年龄的关系。设计:患者自身前后对照观察。单位:解放军空军总医院理疗科。对象:2000-12/2003-12空军总医院理疗科门诊治疗的颈椎病患者100例。其中男39例,女61例;年龄≤30岁9例,31~40岁38例,41~50岁42例,&;gt;50岁11例。病程&;lt;1年36例,1~5年49例,&;gt;5年15例。颈型51例,椎动脉型25例,神经根型24例;其中有69例患者经过X射线检查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向,或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有23例患者脑血流图显示椎动脉供血不足。干预:患者俯伏坐位,暴露颈肩部和上背部,用负压罐吸拔于颈部,使颈肩部和背部疼痛部位的皮肤出现瘀斑,每周治疗一两次,治疗1个月后。根据患者治疗前后的自觉症状和体征以及X射线片、脑血流图的检查结果进行治疗效果评定。症状消失:疼痛0级;颈椎的生理弯曲恢复10&;#176;~15&;#176;;脑血流图显示椎动脉收缩峰速度恢复正常范围。明显好转:疼痛降低2级以上;颈椎的生理弯曲恢复6&;#176;~9&;#176;;脑血流图椎动脉收缩峰速度恢复正常范围的80%。好转:疼痛降低1级;颈椎的生理弯曲恢复3&;#176;~5&;#176;;脑血流图椎动脉收缩峰速度恢复正常范围的40%~80%。无效:疼痛无变化;颈椎的生理弯曲恢复3&;#176;以下;脑血流图椎动脉收缩峰速度在正常范围的40%以下。主要观察指标:①各型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善情况。②病程与治疗效果的关系。③年龄与治疗效果的关系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10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症状消失、明显好转、好转、无效,颈型分别为27,17,5,2例;椎动脉型分别为8,10,4,3例;神经根型分别为4,9,7,4例;病程&;lt;1年分别为19,12,3,2例;病程1.5年分别为18,19,7,5例;病程&;gt;5年分别为2,5,6,2例;年龄&;lt;30岁分别为5,3,1例;31~40岁分别为18,13,4,3例;41~50岁分别为15,18,5,4例;&;gt;50岁分别为1,2,6,2例。结论:循经走罐法对改善颈型颈椎病患者的效果较好,椎动脉型次之,神经根型治疗结果较差。病程越短,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