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关于Pusher现象的症状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脑中风时Pusher现象的症状发生规律。方法:调查中枢性瘫痪患者的病灶、运动功能及半侧空间忽略等,将出现Pusher现象的患者分为二组,一组采用作者提出的整体性训练方法,另一组采用常规训练方法。结果:脑中风Pusher现象发生率为23%,其中左侧瘫占62.5%,右侧瘫占37.5%。Pusher现象的责任病灶多与两个以上脑叶受损有关,其中均包括颞叶。Pusher现象有75%在发病1个月内出现。采用不同训练方法的二组Rivermead运动指数有显著差异。Pusher现象伴有单侧空间忽略症的发生比率为56.3%。结论:大面积脑损伤时Pusher现象发生率增高,认为其产生原因与大脑整合障碍有关,半侧空间忽略症是否为独立存在的症状尚无定论。右脑损伤时出现Pusher现象机会多,可能与功能定位有关。整体性训练法有助于出现Pusher现象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1例右侧丘脑出血后合并Pusher综合征及偏侧空间忽略患者的临床疗效.万法 收集右侧丘脑出血后合并Pusher综合征及偏侧空间忽略患者1例.采用康复治疗技术(如视觉反馈训练、重心转移训练、下肢机器人训练等)纠正患者Pusher综合征,采用常规行为学治疗、作业治疗、阅读训练及传统中医方法对患者偏侧空间忽略进行干预.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及行为特点.结果 患者经治疗后其运动功能明显提高,各体位下均无明显向患侧倾斜的表现,在他人监视下可独立步行.出院3个月后复诊发现,患者可独立步行,左手精细运动功能较差,Pusher综合征完全纠正,偏侧空间忽略症状也得到明显缓解.结论 右侧丘脑出血可发生Pusher综合征及偏侧空间忽略,早期康复治疗可纠正Pusher综合征,缓解偏侧空间忽略症状,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半侧空间忽略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脑卒中所致半侧空间忽略症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20例,并对治疗组进行为期2周的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在治疗前后,采用半侧空间忽略评估量表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半侧空间忽略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半侧空间忽略程度较对照组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组中重度异常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过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所致半侧空间忽略程度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一定区域内脑卒中偏瘫患者Pusher综合征的发生比例及其与脑损伤侧及神经心理学症状的相关性 ,探讨Pusher综合征的发生机制和相关对策。方法 实验组Pusher综合征 39例 ,对照组91例。检查脑损伤部位及相关神经心理学症状 ,每周施Barthel指数 (BI)评价及功能训练、ADL训练等。结果在本区域内 ,Pusher综合征占研究阶段所有入院康复脑卒中患者的 1 7% ,占入选患者的 30 %。右脑损伤Pusher综合征发生比例高于对照组 (P <0 .0 0 1 )。实验组单侧空间忽略和疾病失认的发生比例高于对照组(P <0 .0 0 1 )。实验组脑出血患者Pusher综合征的发生比例多于脑梗死 (P <0 .0 1 ) ,额、颞、顶叶及基底节及内囊后肢均受损的百分率 ,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两组治疗后的BI指数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 <0 .0 0 0 1 )。两组间最后的ADL水平的百分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在获得同一水平最佳功能所需时间上 ,实验组比对照组多 9周 (P <0 .0 5)。结论 Pusher综合征在本研究阶段、一定区域内 ,占所有入院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的 1 7% ,占偏瘫不能行走患者的 30 %。而且多在右脑损伤时出现 ,易伴有神经心理学症状。Pusher综合征不影响患者最后的功能恢复 ,但可能使康复治疗时间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有和无半侧中间忽略症状基底核脑卒中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差异。方法:①选择2002-11/2003-1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康复科住院基底核区脑卒中患者25例。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证实;均对观察目的知情同意。设有半侧空间忽略症状患者12例为阳性组,其中男4例,女8例;平均年龄(62±8)岁;全部为右基底核区脑卒中。无半侧空间忽略症状患者13例为阴性组,其中男10例,女3例;平均年龄(66±8)岁;左侧基底核区脑卒中为5例,右侧基底核区脑卒中为8例。②于患者入院、出院时采用Barthel指数分级法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分,每周进行1次。该分级法有10项内容,分3级:<40分为差,依赖较明显或完全依赖;41~60分为中,有功能障碍,稍依赖;总分>60分为良。整个治疗过程中给予患者全面的康复功能训练,包括物理疗法、作业疗法和语言训练。同时对症治疗。结果:基底核区脑卒中患者25例均进入结果分析。入、出院时阳性组Barthel指数均明显低于阴性组[阳性组:(22.50±13.46),(62.83±14.72)分;阴性组:(37.62±11.98),(79.69±10.59)分,P<0.01]。出院时Barthel指数提高度差异不明显[阳性组:(40.33±19.20)分;阴性组:(42.08±11.11)分,P>0.05]。阳性组住院时间明显长于阴性组[(79.83±67.99),(34.15±18.80)d,P<0.01]。结论:①基底核脑卒中出现半侧空间忽略症状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差。②伴有和不伴有半侧空间忽略症状基底核脑卒中患者经过治疗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程度相近。  相似文献   

6.
正Davies于1985年首次提出Pusher综合征[1],目前对于此综合征发病机制没有完全明确,Pusher综合征为左侧或右侧大脑损伤后出现的临床体位控制障碍,即患者在坐位或站立位时,会主动将非瘫痪侧肢体推向瘫痪侧,进而失去平衡能力。大量的调查表明,Pusher综合征患者的重力感觉出现了问题,当他们觉得是中立位时,事实上已经偏向患侧[2]。脑卒中患者Pusher综合征恢复时间相比无此症的患者更长,因此  相似文献   

7.
文静 《医学临床研究》2013,30(3):624-625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半侧空间忽略症(USN)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USN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在接受脑卒中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观察组接受健康教育、环境调整、体位摆放、行为训练、日常生活训练的综合护理干预,2个月后对比两组患者的ADL评分、Fugl-Meyer评分、Albert线段划消测验和绘图测验.[结果]干预2个月后两组患者的ADL评分、Fugl-Meyer评分、Albert线段划消测验和绘图测验均有明显提升,较干预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组间对比,观察组的ADL评分、Fugl-Meyer评分、Albert线段划消测验和绘图测验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更显著促进脑卒中后半侧空间忽略症的康复,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患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颅脑损伤后半侧空间忽略的发病率及其与损伤部位的关系,评价不同检测方法的敏感性。方法对196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不同方法进行视空间忽略检测。结果半侧空间忽略的发生率为41.33%;顶叶损伤发生率最高,其次是颞顶枕交界区、颞叶、基底节;Albert测试最敏感,其次为Shenckenberg测验、字母、图形删除试验、图形临摹画图、画钟试验及字体抄写试验。额叶损伤的患者对Albert测试最敏感,颞、顶叶或颞顶枕交界区损伤的患者对Shenckenberg测试最敏感。结论颅脑损伤后半侧空间忽略的发病率较高,应根据颅脑损伤部位选择适当的评定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的行为表现和康复护理干预的价值.方法 对21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忽略功能筛查,分析其单侧空间忽略的行为表现,并将有单侧空间忽略的患者52例随机分成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7例.2组均给予常规护理、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单侧空间忽略康复护理干预.分别在发病初和住院2,4周时对2组患者进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Barthel指数评定(MBI),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住院2周末时2组患者的FMA评分比较差异显著,MBI评分比较差异不明显;住院4周末时2组的FMA和MBI评分比较差异显著,观察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的早期行为分析及康复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纠正忽略现象,并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0.
探讨脑卒中患者半侧忽视的评估。半侧忽视主要表现为:(1)运动性忽视;(2)感觉性忽视,包括视觉、听觉和躯体感觉;(3)半侧空间忽视。半侧忽视评估的主要检测手段有:(1)线条抹消试验;(2)字母删除试验;(3)直线二等分试验;(4)两点辨识能力测验;(5)临摹画图;(6)自行画图;(7)翻转能力测验;(8)朗读;(9)书写;(10)表象测试和地志定向。通过上述各项测试手段并结合日常生活活动行为的观察可以检出半侧忽视症。某些病例尚可参考感觉对消现象、半侧连续动作困难、半侧躯体失认、偏瘫失注和偏瘫否认等现象综合判断。偏侧忽视评估有助于病灶定位和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也可用于功能康复疗效的观察和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