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早产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产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100例进行静脉营养支持≥14d的早产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是否发生PNAC分成PNAC组及非PNAC组。结果早产儿PNAC发生率为26%,PNAC组的胎龄、出生体重分别为(30.88±2.01)d和(1235.38±221.53)g,小于非PNAC组的(31.94±1.66)d和(1499.86±281.38)g,P均<0.05;PNAC组出生体重恢复时间长于非PNAC组,但P>0.05;而PNAC组胃肠外营养持续时间、脂肪乳最大剂量、氨基酸最大剂量分别为(31.81±15.13)d,(2.77±0.32)g·kg-1·d-1,(2.63±0.36)g·kg-1·d-1,均大于非PNAC组的(21.00±6.35)d,(2.05±0.40)g·kg-1·d-1,(2.14±0.30)g·kg-1·d-1,P<0.05。结论 PNAC发生与胎龄小、出生体重低、胃肠外营养持续时间长以及大剂量脂肪乳、氨基酸的应用有关。防治PNAC的措施包括尽早开始经口喂养,尽早过渡为全胃肠营养,静脉营养配比适宜,及时应用调节肠道菌群及利胆降酶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强化氨基酸营养治疗在早产儿临床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我院2010年7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体重在1~2.5 kg的早产儿10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出生12 h开始使用氨基酸3.0 g/(kg·d);低剂量组:出生24 h后使用氨基酸,剂量从1.0 g/(kg·d)开始,每日增加0.5 g/(kg·d),直至总量达3.0 g/(kg·d)。两组均及早开始胃肠内微量喂养,同时按常规治疗并发症。结果:高剂量组体质量下降,体质量回升天数均低于低剂量组;两组总胆红素尿素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ST、A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颅内出血、高胆红素血症、NEC等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低剂量组中出生体重为1~1.5 kg的低体重组最大体重下降值、恢复出生体重天数、开始持续肠道营养天数、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等一般资料有效性指标均与同组体重1.5 kg的对照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颅内出血、高胆红素血症、NEC等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重大于1 kg小于2.5 kg的早产儿在出生12 h开始静脉微量泵匀速输注小儿复方氨基酸3.0 g/(kg·d),可明显减少体质量下降,缩短体质量回升天数,缩短住院时间,从而降低住院费用。但高剂量组总胆红素尿素氮与低剂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该样本量较少,仍需大样本随机对照实验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胃肠减压及胃肠内营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08例同期入院的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4例,施行早期胃肠减压及母乳胃肠内营养;对照组54例,出生后先行静脉营养.结果观察组腹胀缓解时间、吸吮吞咽功能建立时间、足量喂养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均<0.01).观察组体重增长、神经行为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1),并发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05),观察组存活率及存活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胃肠减压及母乳胃肠内营养,减少了常见并发症,提高了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及存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背景音乐联合“鸟巢”在极低出生体重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极低出生体重儿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极低出生体重儿常规护理基础上播放背景音乐,4次/d,1h/次,并采用“鸟巢”体位.结果:观察组患儿睡眠时间比对照组延长,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比对照组缩短,体质量增长比对照组增快,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缩短(均P<0.05).结论:背景音乐联合“鸟巢”为患儿提供了一个模拟子宫的环境,安全舒适,能延长睡眠时间,提高睡眠质量,加快体质量增长,从而促进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生长发育,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了住院时间,减轻了家属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脐静脉置管联合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7年2月收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共97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患儿是否适用脐静脉置管分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采用PICC置管,观察组采用脐静脉置管联合PICC置管。比较两组PICC置管1次穿刺成功率、计划性拔管率、体质量增长情况、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和计划性拔管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体质量增长和住院时间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比于PICC置管,脐静脉联合PICC置管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具有更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出现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的因素。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该院收治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250例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资料进行调查,统计发生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率。同时将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组和无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组患儿进行对比,分析导致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的因素,并进行多元回归性分析。结果 250例患儿中,77例患儿出生时有宫内发育迟缓,宫外生长发育迟缓为175例。217例患儿体质量恢复出生水平时间为(8.98±2.08)d,每日体质量增长(58.87±28.97)g。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性别、出生胎龄、住院时间、出生体质量、呼吸机通气、禁食总时间、开始喂养时间、热卡摄入达标时间均是影响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的主要因素。结论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率较高,导致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生长发育迟缓的原因较多,与性别、出生胎龄、住院时常、出生体质量等均有关系,需要临床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童千红  蔡榕  李芳 《护理学报》2017,24(11):54-55
目的 探讨0.5%碘伏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PICC相关皮肤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入住我科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行PICC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为研究对象,2014年1—12月我科置入PICC极低出生体质量儿66例为对照组,2015年1—12月我科置入PICC极低出生体质量儿115例为观察组.对照组置入PICC采用2%碘酊及75%酒精脱碘消毒方法,观察组置入PICC采用0.5%碘伏为消毒剂,观察比较2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PICC相关皮肤损伤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发生皮肤损伤有8例(12%),观察组发生皮肤损伤有2例(2%),观察组患儿PICC相关皮肤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x2=8.660,P=0.003).结论 相对于2%碘酊及75%酒精脱碘消毒法,以0.5%碘伏为消毒剂可以有效降低极低出生体质量儿PICC相关皮肤损伤的发生,且操作简单、方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以护理结局为导向的专案管理模式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维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苏州市立医院收治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8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模式,观察组实施以护理结局为导向的专案管理模式,比较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与依从性、导管留置时间、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干预后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与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NICU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以护理结局为导向的专案管理模式应用于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中可有效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与新生儿的依从性,延长置管时间和缩短NICU住院时间,并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分时段脐静脉置管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入院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111例,分为分时段应用脐静脉置管、PICC组(观察组)51例和外周静脉置管加PICC组(对照组)60例,监测两组住院期间的静脉置管情况、患儿身体指征反应及导管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PICC 1次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输液外渗发生率低(P<0.01);两组患儿纠正低血糖所需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呼吸暂停次数、体质量增长至2 kg时间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分时段中心静脉置管具有穿刺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输液外渗发生率低,且不增加感染的优点,能最大限度发挥中心静脉置管的优势,为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提供了安全有效的静脉治疗通道,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喂养的护理方法。方法:将84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静脉高营养护理,观察组尽早胃肠道喂养,根据患儿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喂养方法,剂量从小到大直至全胃肠喂养。比较两组患儿2周后体重及达全胃肠喂养所需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出生2周后体重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达全胃肠道喂养时间和住院时间等指标均降低(P0.05)。结论: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早期喂养和静脉营养的护理,不仅能提高患儿体重,缩短达全胃肠道喂养时间和住院时间,且能提高患儿生存率,降低患儿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研究。方法:以2014年8月至2016年9月入住我院NICU的极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经外周静脉留置套管针(PIV),研究组采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监测并记录两组患儿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出院时体重、住院时间及住院期间体重增长速度情况。结果:两组患儿在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和出院体重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极低出生体重儿日均体重增长量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置管为极低出生体重儿提供了安全、可靠的静脉通路,有助于进一步促进极低体重儿体格发育,缩短住院日,减少住院费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给予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模拟胎儿在宫内姿势为主要措施的鸟巢式护理的应用价值.方法 120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鸟巢式护理,对照组仅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儿体质量恢复到出生时体质量天数、住院期间发生呼吸暂停次数、出暖箱天数、住院天数、黄疸消退天数等临床数据资料.结果 采用鸟巢式护理的患儿多项观察指标均显示出较好的结果,前者体质量增长速度明显加快(P<0.01),呼吸暂停发生次数明显减少(P<0.01),出暖箱时间、住院时间及黄疸消退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或P<0.01).结论 鸟巢式护理可使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体质量恢复时间缩短,提高了营养摄入量,同时可减少呼吸暂停的发生,促进黄疸消退,有利于缩短住院天数,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改变极低出生体重儿营养供给方法,缩短静脉营养时间,减少静脉营养的并发症.[方法]选择34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为观察组,营养供给采取部分肠道喂养,剩余由静脉补足的方法,与以往单纯采用全静脉营养提供营养的34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对照.[结果]观察组静脉营养时间与对照组静脉营养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所需营养,部分经肠道喂养供给,剩余部分由静脉补足的方法,可缩短静脉营养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且为极低出生体重儿提供足够的营养,使其很快适应宫外生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右半肝切除术中复合使用右旋美托咪定全身麻醉对肝癌患者术后麻醉苏醒期的影响.方法 将70例拟行右半肝切除术的肝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5例.麻醉诱导:2组患者均予阿托品0.5 mg、咪达唑仑0.05 mg·kg-1、利多卡因1 mg· kg-1、依托咪酯0.2 mg· kg-1、罗库溴铵0.08 mg·kg-1及芬太尼4 μg· kg-1静脉注射,3 min后气管插管.确定插管成功后,机械通气,新鲜气流量为2.0 L·min-1,氧浓度为60%,调节潮气量8~10 mL·kg-1,呼吸频率10~12次·min-1,将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调至4.67~5.33 kPa.右旋美托咪定组在麻醉诱导前15 min开始静脉输注右旋美托咪定1ug·kg1·h-1,至麻醉诱导时改为0.3 μg·kg-1·h-静脉输注,直至关腹时停用.对2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结束至患者睁眼的时间、拔管时间及术后躁动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2组患者手术时间及睁眼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右旋美托咪定组的拔管时间及术后躁动发生率分别为(23.4±8.5)min及0.0%,对照组分别为(32.3±9.1)min及14.3%,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右半肝切除术中应用右旋美托咪定后,患者术后拔管时间缩短,术后躁动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微量氯胺酮对舒芬太尼静脉镇痛效应的影响.方法:将200例拟行腰椎手术患者按照随机双盲原则分为四组(每组50例):治疗组(SK1、SK2、SK3组)和对照组(SF组).治疗组SK1、SK2、SK3分别以0.5、l、2μg·kg-1·min-1的速度持续输注氯胺酮,对照组输注生理盐水.镇痛泵配方(含氟哌利多2.5mg/50ml)为1μg/ml舒芬太尼150ml,参数设置为持续量30ng·kg-1·h-1,PCA( bolus)剂量30ng/kg,锁定时间10min.比较术后8、24和48小时舒芬太尼用量、静患时VAS评分、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如:术后恶心呕吐(PONV)、嗜睡、做梦、复视、幻觉.结果:氯胺酮各组(SK1、SK2、SK3组)在手术后镇痛不同时间静患VAS评分均显著低于SF组,且SK1、SK2、SK3三组间比较也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 0.01).SK2、SK3组在手术后镇痛不同时段舒芬太尼用量显著低于SF和SK1组,且SK3组低于SK2组(P<0.01).SK3组发生嗜睡、做梦、复视等精神副作用百分比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5).手术后不同时段四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 μg· kg-1 ·min-1氯胺酮术后持续输注能够增强舒芬太尼静脉镇痛效应,降低舒芬太尼需求量,又不明显增加副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定位方法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效果的影响.方法 根据PICC置管尖端定位方法的不同,将89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分为观察组41例,采用超声检查辅助定位;对照组48例,采用床边X线摄影辅助定位.对比分析2组患儿置管一次成功率、导管异位、再次置管及操作时间上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儿置管一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导管定位的操作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VLBW患儿PICC置管后采用超声定位导管尖端位置可提高置管成功率,同时可优化操作流程,缩短导管定位操作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对低出生体重儿喂养耐受性的治疗效果。方法 48例低出生体重儿采用在静脉营养基础上加早期微量喂养(早期微量喂养组),于出生后6~12h开奶,按微量喂养从0.5~4.0ml·kg-1·d-1开始;常规喂养组44例采用在静脉营养基础上,于生后48~72h或病情稳定后开奶,奶量从10~20ml·kg-1·d-1开始,并对2组患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早期微量喂养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喂养组(P<0.05)。结论早期微量喂养能刺激胃肠道的生长发育并促进胃肠功能成熟,减少可能发生的喂养问题,改变单一静脉营养的依赖性,较快地达到全胃肠道喂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喂养耐受性和体质量增长的影响。方法选择出生体质量低于1.5 kg的早产儿6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在常规静脉营养的基础上于生后1周内给予微量喂养,观察组在常规静脉营养的基础上于生后24~72 h内经口或鼻饲喂养,比较2组胃肠不耐受的发生率、胎粪完全排尽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以及达到完全喂养量的时间。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分别为64.7%(22/34)和14.7%(5/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胎粪完全排尽、恢复出生体质量以及达完全喂养量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微量喂养可显著改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喂养不耐受,是有效的喂养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最适合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VLBW)的鼻饲喂养方式.方法:将52例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6例,对照组采用持续鼻饲输注喂养,观察组采用间歇持续鼻饲输注喂养,所有VLBW均同时进行部分外周静脉营养,逐渐过渡到完全肠道内营养.结果:两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喂养不耐受,达到完全肠道内喂养时间,黄疸持续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采用间歇持续鼻饲输入营养,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达到完全胃肠喂养时间短,有利于VLBW的生长发育和胃肠功能完善,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游泳联合抚触对低出生体重儿体重的影响.方法 检测出生体质量在1800~2500g低体重儿200人,随机分为观察组(游泳抚触组)和对照组(单纯沐浴组).观察组100例,进行游泳联合抚触;对照组100例,只进行常规的沐浴.结果 2组低出生体重儿出生时体重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后96 h体质量(2.187±0.25)kg,28 d体质量(4.551±0.53)kg;对照组低体重儿出生后96 h体质量(2.051±0.15)kg,28 d体质量(3.515±0.43)kg;2组低体重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游泳联合抚触有助于低体重儿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