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探讨甲沟重建术与拔甲术治疗慢性拇趾甲沟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试验组25例慢性拇趾甲沟炎施行病灶楔形切除,切口远近端作“V”形切口,切除甲基质少许,重建甲沟,创面敷贴优拓。对照组25例施行拔甲加肉芽肿切除,创面敷贴凡士林纱。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试验组甲沟重建术有23例10~11天愈合,2例复发。对照组拔甲术15例愈合,但愈合时间长,10例复发。两组治愈率分别为92%和44%。结论:甲沟重建术治疗慢性拇趾甲沟炎,切除病灶彻底,康复时间短,治愈率高,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2.
雷姗姗  张超杰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11):2196-2197
【目的】探讨改良式拔甲术治疗复发性拇趾甲沟炎的效果。【方法】将80例(136侧)复发性甲沟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8例,单侧14例,双侧34例,行改良式拔甲术;对照组:32例,单侧10例,双侧22例,行传统拔甲术。比较两种术式的复发率、恢复时间的差异。【结果】改良式拔甲术的复发率明显低于传统的拔甲术(P〈o.05),两组恢复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改良式拔甲术对复发性拇趾甲沟炎的治疗效果优于传统的拔甲术。  相似文献   

3.
总结了1例急性拇趾甲沟炎保守治疗方法,包括口服抗生素、局部碘伏涂擦或湿敷、局部皮肤刺血减压消肿、患甲削刮术.认为采用保守疗法治疗早期甲沟炎,无副作用、无需拔甲,避免拔甲给患者带来的极度痛苦.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苯酚灼烧法治疗拇趾甲沟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31例拇趾甲沟炎患者随机分组进行治疗,治疗组运用苯酚灼烧方法治疗;对照组运用拔甲术结合甲基质切除术治疗。结果:治疗组复发7例,复发率1.68%,对照组复发71例,复发率17.11%,二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苯酚灼烧法是治疗拇趾甲沟炎的有效手段,能明显降低其复发率。  相似文献   

5.
甲沟炎是指(趾)甲周围软组织或甲沟部位的感染,可发生在手指和足趾。足部甲沟炎多发生在拇趾,多数病人因嵌甲引起,导致嵌甲的主要因素是鞋袜太紧,或者是趾甲修得太深,使趾甲边缘过度陷入甲沟软组织内诱发甲沟红肿、疼痛、分泌物增多,行走困难。其临床表现为开始时甲沟一侧有炎症浸润,炎症逐渐扩大延至甲根部皮下组织,局部红肿疼痛,治疗不及时发展成慢性甲沟炎而出现甲沟处有红色肉芽组织生成并伴有白色脓点,甚至炎症扩散至甲下形成甲下脓肿,疼痛剧烈。因本病痛苦较大,治疗时间较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必须及时正确处理。近些年来,我院外科门诊接诊青少年拇趾甲沟炎病人增多。现将我院在1999年10月至2000年10月接诊的36例青少年拇趾甲沟炎患者的治疗护理及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采用局部修甲治疗嵌趾甲的效果。方法将嵌趾甲患者11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和对照组62例。治疗组采用常规消毒后在神经阻滞麻醉下局部修甲,7天换药1次;对照组按传统方法常规消毒后在神经阻滞麻醉下拔全甲,7天换药1次。观察患趾愈合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平均愈合时间分别为9.46天和30.16天,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平均换药次数分别为1.08次和4.03次,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局部修甲治疗嵌趾甲,操作简单,创面损伤小,患者容易接受,换药次数和愈合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7.
嵌甲症是足部常见疾患,多见于拇趾由于趾甲或甲床异常,不良的修甲习惯[1],鞋袜太窄等因素导致软组织受压甲侧缘压入甲沟内,局部易感染,肉芽组织增生,产生分泌物,保守治疗常常不能奏效,而采用抗炎、换药或者拔甲,并不能根治。自1993年3月以来,本院采用部分趾甲加趾侧组织楔形切除治疗嵌甲症261例(316趾),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本组261例(316趾),男性101例,女性160例。年龄15~68岁,平均28.6岁。根据坎贝尔手术学Richardson分期[2]:Ⅱ期130趾、Ⅲ期186趾。其中曾行1次拔甲术后复发35趾,2次拔甲术后复发46趾,3次拔甲术后复发107趾,4次以上拔甲术后复发13趾。病程多较长,病史半年以下20趾,半年~2年80趾,2年以上216趾,其中96例病程反复发作,历经5年以上。左右足发病率大致相同,均为拇趾发病。患者仰卧位,麻醉采用趾根部神经阻滞麻醉或局部浸润麻醉,趾根部上橡皮止血带(用无菌乳胶手套现场制作)。在相当于嵌甲侧甲板1/3处,手术切除该1/3甲板,包括嵌甲侧的甲沟、糜烂增生的甲皱襞、嵌入的趾甲及其下的甲床甲基质、嵌甲的甲根一并切除,同时楔形切除甲旁增生软组...  相似文献   

8.
将趾甲沟炎命名为嵌甲炎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沟炎是外科门诊常见的疾病 ,过去甲沟炎的发病大多为指甲沟炎 ,近年来 (约在 80年代始 ) ,由于社会、科学的进步 ,许多手工操作的工作由机器所代替 ,引起指甲沟炎的因素大大减少 ,而生活的改善 ,穿皮鞋、高跟鞋、运动鞋的人增多 ,造成趾甲嵌甲的因素增多 ,故近年临床上趾甲沟炎的发病率远高于指甲沟炎的发生。我国教科书和一些外科专著 ,一般将它们作为同一种疾病 (甲沟炎 )加以介绍 ,拔甲术似作为传统的治疗方法 ,临床上用拔甲术治疗趾甲沟炎的病人相当多见。笔者认为指甲沟炎和趾甲沟炎实际是两种不同的疾病。有必要重新认识和定义。( 1…  相似文献   

9.
1病例资料【例1】男性,42岁。右拇趾踢伤后甲下反复出血、流脓1个月,门诊拟诊为右拇趾甲沟炎,在局麻下拔甲,刮除肉芽样组织。2个月后创面仍然不愈,仔细检查发现右拇趾甲床肉芽样组织边缘有灰褐色组织隆起,即行活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为恶性黑色素瘤。于198...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13岁,中学生。因右趾甲周红肿、疼痛20余日,在外院保守治疗无效(具体不详),于2000-09-25来我科门诊就诊。近两年来,病人该甲甲沟炎反复发作,曾行2次拔甲术。无局部外伤史。体格检查:体温365℃,脉搏88次/分,呼吸21次/分,血压12/8kPa。心、肺正常,腹部正常。专科检查:右趾内侧甲沟及甲根部软组织明显红肿、压痛,内侧甲沟部有一08cm×06cm×04cm的肉芽组织,并覆盖部分趾甲,局部有脓性渗出物。初步诊断为化脓性甲沟炎。就诊当日在趾根阻滞麻醉下行拔甲术,并切除肉芽,见甲床内侧部较外侧部膨隆,扪之为质硬、不活动的结节。遂拍X线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细针腰麻与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153例剖宫产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25G细针腰麻(S组,53例)和腰硬联合麻醉(L组,100例),椎管内注药完成后,记录两组脊麻完成时间、麻醉操作全程时间、麻醉阻滞起效时间。穿刺完成后仰卧,记录仰卧体位低血压综合症(SHS)发生率,平卧后2 min测试感觉阻滞平面、运动神经阻滞Bromage评分。结果产妇一般情况、新生儿的Apgar评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术中麻醉效果相当。S组脊麻穿刺时间长于L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但是S组麻醉操作全程时间、脊麻注药完成后至平卧时间短于L组,S组SHS发生率少于L组(8%vs.21.27%),有显著性差异(P0.05)。仰卧即时、仰卧后2 min运动神经阻滞Bromage评分S组评分均低于L组(P0.01),平卧后2 min测试感觉阻滞平面,S组高于L组(P0.01)。结论细针腰麻效果确切、阻滞平面扩散充分,优于腰硬联合麻醉,能够满足剖宫产手术要求。在使用腰硬联合麻醉套件时可优先考虑采用9号皮针引导25G细针腰麻技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脑电双频指数(BIS)用于老年患者七氟醚全麻麻醉深度监测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拟行开腹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A组(调控组):以BIS监测数据判断麻醉深度并调整七氟醚浓度;B组(经验组):以麻醉医师根据经验(临床生命体征变化)判断麻醉深度并调七氟醚浓度.记录麻醉期间血压、心率、BIS和苏醒时间,Steward评分等.结果切皮时、探查时、缝皮时B组血压(MBP),心率(HR),BIS较诱导前升高(P>0.05),A组波动较小.A组苏醒时间(8.12±1.35 min)明显小于B组(9.73±2.05 min)(P>0.05).结论 BIS 监测老年患者七氟醚全身麻醉期间血压和心率波动较小,麻醉恢复快,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在二次剖宫产术中,腰硬联合麻醉(CSEA)和持续硬膜外麻醉(CEA)的效果。方法 80例择期行二次剖宫产术的产妇,随机分成CSEA组42例和CEA组38例。观察两组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操作时间、记录罗哌卡因的用药总量。由手术医师对产妇腹壁肌松作出评价,记录产妇的运动阻滞的Bromage改良评分以及术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相对于CEA组,CSEA组麻醉起效时间明显缩短(t=18.91,P<0.05),罗哌卡因用量较小(t=27.14,P<0.05),手术医师对腹壁肌松满意度高(χ2=54.55,P<0.05),Bromage改良评分达到3级的例数也明显多于CEA组(χ2=125.98,P<0.05)。但CSEA操作较为复杂,耗时较长(t=3.75,P<0.05)。两组产妇发生低血压、血压下降、心动过缓、术后头痛等不良反应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6.63、7.47、0.01、0.00,P均>0.05)。结论 CSEA用于二次剖宫产术,具有麻醉起效快,腹壁肌松好,手术医师满意程度高等优点,但操作稍复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及腰硬联合麻醉对HIV感染者麻醉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HIV感染患者行手术治疗79例,根据患者病情及手术方式选择全身麻醉(A组)、局部麻醉(含局部浸润麻醉及外周神经阻滞,B组)和腰硬联合麻醉(C组)。记录麻醉前(T0)、诱导后(T1)、切皮时(T2)及术毕(T3)各时点HR、MAP和SpO2及术前CD4+T细胞计数、手术切口类型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C组术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较其余2组高,ASA分级较其余2组低(P<0.01);B组麻醉时间较A组短,术后发热及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较其他2组低(P<0.05或P<0.01)。与A组比较:B组T1-T3时点HR较快、MAP较高、SpO2较低;C组HR T1时点较快、T3时点较慢,T1-T3时点SpO2较低(P<0.05或P<0.01)。与C组比较:B组T2、T3时点HR较快,T1-T3时点MAP较高、SpO2较低(P<0.05或P<0.01)。结论 3种麻醉方式均可安全用于HIV感染患者,但全身麻醉及腰硬联合麻醉围术期生命体征较平稳,局部麻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阿替卡因肾上腺素注射液在下颌智齿拔除中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96例105颗智齿随机分为治疗组53例58颗牙和对照组43例47颗牙。治疗组采用阿替卡因肾上腺素注射液行局部浸润麻醉,对照组采用利多卡因注射液神经传导阻滞麻醉。比较2组麻醉效果、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治疗组麻醉注射时视觉模拟评分(VAS)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拔牙操作中VAS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麻醉良好率、总有效率分别为84.48%、100.00%,对照组分别为93.62%、100.00%,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除对照组1例出现血管损伤致局部血肿的并发症外,2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拔除下颌智齿时,阿替卡因肾上腺素注射液黏膜下浸润麻醉可达到与利多卡因注射液神经阻滞麻醉相当的效果,而无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剖宫产术硬膜外麻醉局麻药中加入小剂量芬太尼对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218例ASAI~II级足月单胎头位妊娠产妇硬膜外麻醉下行剖宫产术,随机分为A组(观察组)109例和B组(对照组)109例。选择L2~a行硬膜外穿刺,试验量2%利多卡因4ml,5min无脊麻征象后,A组分次追加含2“g/ml芬太尼的2%利多卡因及0.75%罗哌卡因各5ml,B组则分次追加2%利多卡因及0.75%罗哌卡因各5ml,根据阻滞平面可再追加相应局麻药,直至元痛平面达T8后开始手术。记录阻滞平面达T8所需时间、初次剂量、最高阻滞平面及局麻药作用持续时间;于切皮、进腹、取胎及缝皮时记录VAS评分,监测并记录麻醉前、注药后5min、15min、30min、术毕时SBP、DBP、HR、Sp02i观察进腹及取胎时的牵拉反应以及新生儿出生后1min、5minApgar评分。结果A组在切皮和进腹时VAS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而取胎和缝皮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高阻滞平面两组相当,而阻滞平面达Ts所需时间和初次剂量A组明显少于B组(P〈0.05);麻醉作用持续时间A组明显比B组长(P〈0.01),牵拉反应A组明显轻于B组(P〈0.05),而BP、HR、SpO2及新生儿Apgar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麻药复合小剂量芬太尼硬膜外麻醉可以明显缩短麻醉起效时间,减少局麻药用量,增强麻醉效果,且对新生儿无明显影响,可以安全地用于产科麻醉。  相似文献   

17.
马行军 《临床医学》2014,34(10):27-28
目的分析硬膜外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同期双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40例择期行同期双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成全身麻醉组(A组)及硬膜外联合全身麻醉组(B组),每组20例。对比两组患者全身麻醉用药量及麻醉恢复情况的差异性。结果 B组全身麻醉药物用量少于A组(P〈0.05);B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完全清醒时间均短于A组(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同期双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具有全身麻醉药物用量少、促进术后恢复等优点,是一种较好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60例美国麻醉学会手术前分级(ASA)Ⅰ-Ⅱ级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成年患者,随机分成七氟烷组和对照组。各组30例,术前用药,麻醉诱导相同。麻醉维持:七氟烷组全程吸入七氟烷,浓度2%-4%,对照组持续静脉泵入丙泊酚6—10mg/(kg·h),两组均在麻醉诱导后静脉泵入瑞芬太尼0.05—0.40μg/(kg·min)辅助麻醉,术中根据生体征变化和手术刺激强度调控麻醉深度。观察术中生命体征变化、麻醉效果、苏醒时间、苏醒程度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麻醉效果满意,术中血压、心率改变比较无明显差异。七氟烷组瑞芬太尼输注速率和总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苏醒时间和苏醒程度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静吸麻醉效果好,术中循环稳定、苏醒快捷,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麻醉护士与麻醉医生合作实施术前访视对手术前麻醉环境准备的作用。方法:将100例择期手术患者,根据手术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试验组由麻醉护士与麻醉医生共同进行术前访视,对照组由麻醉医生单独进行术前访视。统计两组患者麻醉环境准备所需的时间、准确率、麻醉时间和手术时间。结果:两组患者麻醉物品准备时间、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麻醉物品准备准确率、麻醉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护士与麻醉医生合作实施术前访视,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况,有利于提高麻醉环境准备的效率和准确率,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麻醉、手术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不同阻滞平面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血液动力学变化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病人39例;所有实施手术病人行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麻醉方法:选择L2~3间隙穿刺,腰麻药物使用重比重0.5%罗哌卡因,硬膜外腔向头端置管.观察不同麻醉平面(T10、T8、T6~7)手术过程中不同时间血液动力学变化.结果 ①不同麻醉平面病人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体质量、性别、ASA评分、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及手术、麻醉时间无统计学差异;②各组组内的术前与麻醉后各时间点平均动脉压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T10组麻醉后,各手术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与其它两组的数据比较有显著变化改变,其中T6-7组对平均动脉压影响最大(P<0.05).④呼吸及脉搏各组间及组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椎管内麻醉平面控制在T10水平,对患者血液动力学影响最小,尤其对有心血管系统合并症者是一种安全的麻醉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