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发新出现的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AMI患者169例,分为2组,AMI伴发新出现的CRBBB患者36例作为CRBBB组,单纯AMI患者133例作为非CRBBB组,对2组患者的心功能Killip分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等临床资料进行对比性分析。结果CRBBB组梗死部位多为前壁或广泛前壁,梗死动脉多为前降支近端;CRBBB组CK和CKMB峰值、心功能Killip平均分级和分级≥Ⅲ级发生率、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缓慢型心律失常发生率以及院内病死率均显著高于非CRBBB组,但其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低于非CRBBB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伴发新出现的持续性CRBBB,提示临床病情凶险,预后不良,可作为AMI患者病情恶化的一个很有价值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288例无合并或同时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指标作回顾性分析,评估AMI早期合并RBBB的临床意义。方法 非右束支传导阻滞AMI(NRBBB—AMI)组236例,RBBB—AMI组52例。观察AMI患者住院期间与RBBB发生的相关临床及预后指标,包括新发生的RBBB、双束支传导阻滞、短暂或持续状态、溶栓治疗患者比例、溶栓再通率、各种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功能Killip分级患者比例、早期死亡率等,并作对比性分析。结果 合并完全性RBBB-的AMI患者,特别是合并双束支传导阻滞者,大面积心肌梗死患者的比例显著高于无合并RBBB患者(P〈0.05),而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比例显著低于无RBBB的患者(P〈0.01),合并RBBB患者发生快速或缓慢心律失常的比例、Killip分级≥Ⅲ的患者比例、心源性休克比例及早期死亡率均显著高于无合并RBBB患者(P〈0.05或P〈0.01),而射血分数(EF)、溶栓再通率低于或显著低于无RBBB患者。结论 完全性RBBB在AMI早期提示预后不良,尽早血管重建如溶栓治疗对改善AMI合并RBBB患者的临床预后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快速床旁检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早期脑钠素(BNP)浓度,探讨AMI早期BNP浓度的测定在评价左室重构、心功能状态及梗死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分别测定脑钠素(BNP)浓度、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进行心功能Killip分级,将患者分别分为重构组与非重构组、LVEF≤40%组与LVEF〉40%组、Killip(1—2)组与Killip(3—4)组、死亡组与非死亡组,进行BNP浓度的对比。结果 重构组、LVEF≤40%组、Killip(3—4)组和死亡组BNP浓度显著高于非重构组(P〈0.001)、LYEF〉40%组(P〈0.001)、Killip(1-2)组(P〈0.001)和非死亡组(P〈0.01)。结论 血浆BNP水平是评价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左室重构、心功能状态及梗塞预后的敏感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再灌注心律失常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hs—CRP)、心肌酶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102例经急诊再灌注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有无再灌注心律失常分为再灌注心律失常组(RA组,n=41)及无再灌注心律失常组(Non—RA组,n=61)。分别检测两组患者入院时hs—CRP、入院1周时心肌酶及肌钙蛋白I(cTNI)水平,1a后随访患者心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梗死部位、入院时心功能Killip分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RA组患者入院时hs—CRP显著高于Non—RA组(P〈0.01),入院1周时CPK、CK—MB高于Non—RA组(P〈0.01)。心肌坏死标志物cTNIRA组亦明显高于Non—RA组(P〈0.01)。心肌梗死后1a心功能NYHA分级RA组患者高于Non—RA组(P〈0.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虽然成功地进行再灌注治疗,但在再灌注治疗早期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患者心肌坏死面积大.心功能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静脉溶栓后ST段再抬高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符合静脉溶栓标准的AMI患者101例,根据溶栓后有无ST段再抬高分为ST段抬高组(A组)和ST段未抬高组(B组),比较两组间发病年龄、伴发疾病、梗塞相关血管、再通率、梗塞后开始溶栓时间、再灌注心律失常,心功能变化(Killip分级)。结果A组伴发糖尿病、高血压、高膪血症、梗塞血管多支病变、心功能不全、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均高于B组,而冠状动脉再通率明显低于B组。结论溶栓治疗后ST段再提高与患者并发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密切相关,冠状动脉存在多支病变。该类患者再通率低,心肌受损重,易并发心功能不全,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高,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患者入院时血糖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冠脉病变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入院时血糖水平将94例经皮介入治疗(PCI)的非糖尿病的AMI患者分为2组,A组48例(血糖〈7.8 mmol/L),B组46例(血糖≥7.8 mmol/L)。对比两组病人的平均住院日、射血分数、溶栓再通率、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病死率及冠脉造影结果。结果 B组患者的射血分数明显低于A组、病死率明显高于A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溶栓再通率、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发生多支血管病变的比例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非糖尿病AMI患者入院时血糖高者往往伴有多支血管病变,其心功能差,病死率高,入院时血糖水平可作为非糖尿病AMI患者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康复的安全性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探讨无合并症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效果,我们对15例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治疗,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肌酶谱证实为AMI,根据Killip分级,心功能在Ⅰ~Ⅱ级,心律失常能被药物控制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31例(其中男22例,女9例,年龄52~80岁)。全部病例入院后按AMI常规治疗,有溶栓指征给予早期静脉溶栓治疗,两组在性别、年龄、梗死部位、cK峰值、入院时Killip心功能分级及早期静脉溶栓治疗例数上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1.2方法(1)早期康复组治疗方案:第一二天,…  相似文献   

8.
尹黎波  ;王春梅 《华西医学》2009,(8):2003-2005
目的:观察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6个月时心功能及病死率的关系。方法:入选我院572例AMI住院患者,根据入院时CRP水平分为CRP升高组及CRP正常组,随访6个月,记录超声心动图结果及死亡例数。结果:两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与入院时CRP正常组比较,CRP升高组患者6个月时LVEDD、LVESD,住院期间及随访期间病死率显著增加,而6个月时LVEF显著降低(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CRP升高是AMI患者住院期间及6个月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CRP升高是AMI患者心功能及病死率的预测因素,关注AMI患者血清CRP水平,尽早开始控制,有利于改善AMI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前白蛋白(PAB)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并发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6年10月收治的120例AMI,根据Killip心功能分级≥Ⅱ级作为并发HF的依据,将120例分为HF组70例和非HF组50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AMI并发HF的影响因素;观察HF组中不同Killip心功能分级患者hs-CRP及PAB水平,并分析其与Killip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分析hs-CRP/PAB对AMI并HF的诊断效能。结果年龄、NT-pro BNP、hs-CRP、PAB、hs-CRP/PAB是AMI并发HF的影响因素。HF组随着Killip心功能分级的升高hs-CRP水平逐渐上升,PAB水平逐渐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F组hs-CRP水平和Killip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r=0.567,P=0.012),PAB水平和Killip心功能分级呈负相关(r=-0.466,P=0.025)。hs-CRP/PAB诊断AMI并发HF的灵敏度为96.98%,特异度为95.68%,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8,与其他影响因素诊断效能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并发HF时hs-CRP、PAB水平升高,hs-CRP/PAB与AMI合并HF密切相关,hs-CRP/PAB比值越高提示发生HF的风险越大,可作为AMI并发HF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胡振春  王毅 《临床医学》2007,27(3):63-64
目的探讨伴对应导联ST段压低型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早期(4周内)心功能(Killip分级)、死亡率及死亡原因。方法2001年1月~2005年12月住院,首次ST段抬高型AMI患者177例,前壁与下壁互为对应导联,以相邻2个或2个以上对应导联水平型或下斜型ST段压低≥0.1mV为标准,分为ST段压低组(观察组)85例、及非ST段压低组(对照组)92例。结果对应导联压低组AMI引起的心力衰竭(泵衰竭)及心功能KillipⅢ~Ⅳ级死亡病例明显高于不伴有对应导联ST段压低组(P〈0.05),同时泵衰竭是AMI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对应导联ST段压低型急性心肌梗死,这种心电变化并非生理性改变,而是心肌梗死面积扩大的表现,应早期实施冠脉再通,保护心功能,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发病6h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应用普通肝素(UFH)或低分子肝素(LWMH)抗凝辅助全量阿替普酶溶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96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UFH组与LWMH组各48例,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应用UFH或LWMH联合阿替普酶100mg进行静脉溶栓,比较两组治疗后血管再通率、再灌注时间、心肌抢救指数、临床事件发生率、出血发生率。结果:两组的临床再通率及平均再灌注时间无统计学差异,但两组最终心梗面积、心肌抢救指数、出血发生率和总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有明显差异(P〈0.05),发病第3月时的彩超LVED及LVEF有明显差异(P〈O.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阿替普酶方案可提高急性ST段抬高型前壁心肌梗死的心肌抢救指数,显著降低临床心脏事件发生率和出血发生率,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入院即刻B型钠尿肽(BNP)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Killip分级及院内主要不良事件(MACE)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选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就诊于北京友谊医院的308例AMI患者,按入院即刻血浆BNP水平分为3组,A组(BNP<100 pg/ml)116例,B组(BNP 100~450 pg/ml)125例,C组(BNP≥450 pg/ml)67例,根据Killip心功能分级分为I级、II及II级以上(包括III级及IV级),比较3组BNP水平患者Killip分级及左室射血分数的差异,并比较3组患者院内主要不良事件差异。结果 3组患者Killip分级构成比较,A组与B组无显著性差异,A组与C组、B组与C组均随着BNP水平升高,Killip II级以上比率明显增加,均具有统计学差异。3组患者随着BNP水平的升高,左心室射血分数逐渐下降,分别为(60.39±7.46)%、(57.96±8.08)%及(46.87±9.53)%,A组与C组、B组与C组之间两两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3组患者院内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7.8%、6.4%和9.0%,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AMI患者的入院即刻BNP水平与Killip分级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与院内主要不良事件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基因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200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基因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组各10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rhBNP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rhBNP。比较两组心功能改善情况、心脏超声资料、院内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及6个月随访情况。结果rhBNP组呼吸困难好转(明显好转36例,好转49例,无好转11例,恶化4例,Ridit值0.4618对0.5382,P=0.043)及Killip分级(明显好转26例,好转56例,无好转14例,恶化4例,Ridit值0.4553对0.5447,P=0.017)在治疗后均好于对照组(呼吸困难好转:明显好转27例,好转46例,无好转20例,恶化7例;Killip分级:明显好转20例,好转45例,无好转25例,恶化10例);rhBNP组治疗1周时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增加优于对照组[(53.0±5.2)%对(50.0±6.2)%,P:0.014]。住院期间rhBNP组心绞痛(13.0%对27.0%,P=0.013)、心力衰竭(18.0%对32.0%,P=0.022)及心脏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MACE)(17.0%对30.0%,P:0.030)均少于对照组。6个月内无事件存活率rhBNP组高于对照组(69.0%对55.0%,P=0.041)。结论短期使用rhBNP能改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减少住院期间不良心脏事件,增加6个月无事件存活率。  相似文献   

14.
Thirty-seve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omplicated by atrioventricular or bundle branch block, or a combination of both, has His bundle electrogram studies performed during their stay in the coronary care unit. The acute mortality of the 14 patients with a complicating bundle branch was 50%. Pump failure was the main cause of death. Three patients in this group had a prolonged H-V interval and one patient had a split blundle of His.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a prolonged H-V interval did not affect mortality in this group of patients. The acute mortality of the 16 patients with an inferior wall myocardial infarction was 6%. The H-V interval was normal in all but one of these patients. The atrioventricular block was caused by a proximal block in all cases. The acute mortality of the seven patients with an anterior wall myocardial infarction was 29%. The H-V interval was prolonged in two of seven patients. Pump failure was the acute cause of the deaths.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a prolonged H-V interval did not affect mortality in this group of patients.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致急性心功能不全时休克指数(SI,心率/收缩压)的变化,以探讨SI能否作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是否并发急性心功能不全的评价指标。方法:采用我院的数字化病案库,检索2011年以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作为第一诊断出院的患者,统计入院时的心率、血压以及Killip分级,根据Killip分级将患者分为心功能不全组以及非心功能不全组,分析两组的SI有无差异。结果:心功能不全组的平均SI大于非心功能不全组,且二者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SI可以作为有无急性心功能不全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以急性左心衰竭为主要表现的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和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以急性左心衰竭为主要表现的AMI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临床特点和预后影响因素。结果96例中有72例(75.0%)为无痛性梗死;76例(79.2%)为急性非透壁性梗死,12例并发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超声心动图LVEF〈40%的有32例,半年内死亡30例(31.2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血压(OR=1.157)、严重室性心律失常(OR=4.135),休克(OR=5.256),广泛前壁合并侧壁心梗(OR=1.932)、下壁,后壁,右室心梗(OR=1.853)是预后的危险因素,而急诊介入治疗是保护因素(OR=0.318)。结论以急性左心衰竭为主要表现的AMI病情重,死亡率高,其预后主要受并发症,心律失常、梗死的位置和治疗方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与保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长期疗效。 方法 选取2013年8月~2015年8月我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进行回顾性分组研究。保守组采取保守治疗,介入组采取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前壁心肌梗死和下壁心肌梗死1年生存率、心脏事件发生率、再住院率;治疗前和治疗后1年心功能分级。 结果 介入组患者前壁心肌梗死1年生存率明显高于保守组,心脏事件发生率、再住院率显著比保守组低(P<0.05);而两组患者下壁心肌梗死1年生存率、心脏事件发生率、再住院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心功能分级差异不显著(P>0.05);介入组前壁心肌梗死者治疗后1年心功能分级显著比保守组好(P<0.05)。两组下壁心肌梗死者治疗后1年心功能分级均显著改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介入治疗与保守治疗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长期疗效相似,而前壁心肌梗死的长期疗效来看,则介入治疗效果更好,可提高生存率,降低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和住院率,更好改善患者心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协同护理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及心理状态(焦虑和抑郁)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协同护理模式,共计干预12周。于干预前后检测两组的LVEF、NT—proBNP,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抑郁量表(HAMD)评估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结果(1)两组的NT-proBNP均有下降,而且以观察组下降幅度最明显(t=2.82,P=0.006);LVEF均有改善,同样以观察组改善幅度最明显(t=4.30,P〈0.01);(2)心理状态的变化:观察组较对照组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3)观察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协同护理模式干预可以显著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和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并发心脏游离壁(简称心壁)破裂的诱发因素,为护士进行预见性评估、制定护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某部队医院心内科监护室1993-2010年AMI病例资料4 545例,统计分析诱发心壁破裂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病例共发生心壁破裂44例,主要的诱发因素有心率持续增快(45.45%)、血压不稳定(22.72%)、心绞痛和急性左心力衰竭(31.81%)、睡眠状态(22.72%)等。前壁心肌梗死并发心壁破裂明显高于下壁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结论心率持续增快是并发心壁破裂的主要诱因,而收缩压持续低于90 mmHg(1mmHg=0.133kPa)与收缩压持续高于140mmHg的患者并发心壁破裂的发生率相同;梗死后反复发作心绞痛和急性左心心力衰竭均可诱发心壁破裂;高危人群即使处于睡眠状态也有发生心壁破裂的可能,故要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病情观察,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及早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