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2 毫秒
1.
目的采用野战环境下的动物模型进行实验研究,探讨便携超声在爆震伤院前救治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用长白山猪90只麻醉后制备爆震伤模型。将致伤成功动物转移至集伤点,分别使用传统体格检查和掌上超声进行检伤分类,并对适合进行静脉穿刺置管的动物模型分别进行徒手穿刺和超声引导下的静脉穿刺,记录体格检查和掌上超声诊断所需时间和准确性以及徒手穿刺和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所用时间和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并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90只实验猪中,成功致伤44只,致伤成功率48.9%。24只实验动物进行超声伤情评估,平均用时(230±78)s,体格检查伤情评估平均用时(60±23)s(t=10.24,P<0.01)。以手术或CT扫描结果为"金标准",掌上超声与传统体格检查的诊断准确性分别为95.8%(23/24)、54.2%(13/24),2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0,P<0.05)。6只动物模型进行超声引导下静脉穿刺置管,平均用时(300±86)s,一次性置管成功率100.0%。徒手穿刺法一次性置管成功2只,平均用时(600±67)s,置管成功率33.3%(2/6)。2种方法穿刺置管所用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4,P<0.01)。 结论超声技术提高了院前爆震伤伤情评估的准确性和损伤控制成功率。超声检查具有便捷、无创、准确以及可重复等优势,其在爆震伤的院前救治中可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掌上超声在野战环境下建立髂动脉枪弹伤大出血动物模型的应用价值。 方法在野战环境下,选择长白猪8只,实验前采集血压、心率等指标。采用掌上超声定位右侧髂动脉,并标记体表弹着点,由专业射手进行射击并保持自由出血30 s,通过连续监测生命体征变化确定是否出现失血性休克。在实验后处死动物,沿弹道进行解剖,明确髂动脉断裂情况。 结果8只动物均一次性建模成功。与建模前相比,建模后收缩压降低[(144.38±14.74)mmHg vs (110.00±29.89)mmHg,P=0.001,1 mmHg=0.133 kPa],舒张压降低[(96.63±17.20)mmHg vs (74.63±22.06)mmHg,P<0.001],平均动脉压降低[(110.63±15.99)mmHg vs (88.38±27.12)mmHg,P=0.003],心率增快[(67.25±7.73)次/分 vs (94.50±16.62)次/分,P=0.004],符合失血性休克表现。枪弹射击后,即刻见鲜红色血液喷射而出。解剖后大体观察7只(87.5%)动物髂动脉完全破裂,1只(12.5%)髂动脉不完全断裂,所有动物肌肉损伤严重,股骨均可见粉碎性骨折。 结论在野战环境下,掌上超声引导髂动脉枪弹伤建模成功率高,动物模型稳定,为进一步探索枪弹伤致交界部位致命性大出血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使用一次性穿刺活检装置制备髂动脉破裂出血模型的可行性。 方法选用实验动物五指山猪9只,均为雄性,体质量为(14.06±0.31)kg。超声引导下经颈内静脉穿刺留置中心导管给予限量补液及麻醉维持。经颈总动脉穿刺置管并连接压力换能器,通过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连续监测有创动脉血压和心率。在超声引导下使用一次性穿刺活检装置在实验猪的一侧髂动脉进行穿刺,通过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建模前后髂动脉管腔形态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及腹腔及腹膜后积血量。出血30 min后处死动物并进行解剖,采集两侧髂动脉血管标本。 结果建模后9只实验动物均出现髂动脉破裂出血,较建模前血压降低[收缩压:(120.33±16.69)mmHg vs(84.56±13.43)mmHg,P<0.05;舒张压:(75.11±16.57)mmHg vs(59.44±19.01)mmHg,P<0.05],心率增快[(77.89±22.98)次/分 vs(111.33±26.18)次/分,P<0.05],符合失血性休克的表现。建模后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观察到髂动脉内血流变细、动脉塌陷,较建模前髂动脉内径减小[(0.39±0.63)cm vs(0.22±0.54)cm,P<0.05)、腹腔内无回声区逐渐扩大[(0.13±0.12)cm vs(3.03±0.99)cm,P<0.05]。解剖后可观察到腹腔及腹膜后出现巨大血凝块,大体标本可显示髂总动脉破裂口。 结论应用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的方法可以建立实验猪髂动脉破裂出血模型,方法简便易行,模型稳定,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颅多谱勒超声(TCD)联合脑室型有创颅内压(ICP)监测在创伤性急性双侧大脑半球弥漫性脑肿胀(PADBS)患者救治中的作用及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5年12月解放军第98医院神经外二科在TCD联合脑室型有创ICP监测下救治的42例PADBS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入院后2 h内行TCD及脑室型有创ICP监测,按入院首次ICP值分为ICP ≤ 25 mmHg组(27例)和ICP >25 mmHg组(15例),同时按入院时首次TCD监测的脑搏动指数,分为脑搏动指数≤ 1.4组(18例)及脑搏动指数>1.4组(24例)。同时按伤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对患者预后进行评价。比较入院时不同ICP组及脑搏动指数组的预后情况。 结果PADBS患者入院首次ICP值15~46 mmHg,平均ICP为(24 ± 7)mmHg;入院首次脑搏动指数值1.21~3.31,平均脑搏动指数为1.7 ± 0.5。患者预后良好20例,中度残疾14例,重度残疾3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2例。PADBS患者入院首次ICP ≤ 25 mmHg组预后优于ICP > 25 mmHg组患者[92.59%(25/27)vs. 60.00%(15/25),χ2 = 4.695,P < 0.05]。入院首次脑搏动指数≤ 1.4组18例患者预后明显优于脑搏动指数> 1.4组患者[83.33%(15/18)vs. 79.16%(19/24),χ2 = 0.003,P> 0.05]。 结论TCD联合脑室型有创ICP监测对PADBS患者的临床救治有指导作用,且对患者预后有预测作用,其中入院首次ICP ≤ 25 mmHg的PADBS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联合X线定位在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穿刺置管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5月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骨科行PELD治疗的患者60例,其中超声联合X线引导下PELD患者30例,单纯X线引导下PELD患者30例。对2组患者的穿刺时间、置管时间、手术时间、X线透视次数、辐射剂量、临床疗效以及不同手术节段、体质量指数(BMI)水平及髂嵴高度的患者的手术穿刺和置管时间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超声联合X线组较单纯X线组的置管时间短[(2.60±0.83)min vs(3.03±0.71)min,P<0.05]。2组的穿刺时间和总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超声联合X线组接受了(3.10±0.40)次透视检查,较单纯X线组的(8.30±1.12)次少(P<0.001)。超声联合X线组接受的辐射剂量为(8.01±0.94)mGy,低于单纯X线组的(18.25±6.11)mGy(P<0.001)。进行L5-S1节段手术患者较L3-4、L4-5节段手术患者的穿刺时间长[(4.94±2.75)min vs(3.06±1.55)min,t=2.327,P<0.05]。在L3-4、L4-5节段手术患者中,BMI≥28 kg/m2的患者较BMI<28 kg/m2的患者穿刺时间长[(4.57±1.62)min vs(2.98±1.02)min,t=2.865,P<0.01]。在L5-S1节段手术患者中,高嵴型患者较低嵴型患者的穿刺时间长[(8.00±1.41)min vs(3.32±1.54)min,t=3.690,P<0.05]。在超声联合X线组与单纯X线组中,PELD术后1 h和术后3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均低于PELD术前,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超声联合X线组:t=30.115、38.760,单纯X线组:t=33.397、38.140,P均<0.001)。在超声联合X线组与单纯X线组中,PELD术后3个月的Oswestry残疾指数(ODI)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2.628、123.120,P均<0.001)。2组患者均未观察到软组织或椎间盘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结论与单纯X线引导相比,超声引导联合X线定位进行PELD穿刺置管可降低辐射剂量,提高手术效率,取得与传统X线引导相似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改良微创减压术救治高血压脑出血、脑疝的价值。方法:采用改良微创减压血肿清除术结合传感器监测颅内压(ICP)救治(52例)和徒手锥颅血肿碎吸术(60例),对照分析。结果:两组术后1个月疗效前者(84.6%),后者(65.0%),两者相比P〈0.05。意识状态、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瞳孔恢复时间,两组相比均有极显著的差异(P〈0.01)。结论:改良微创减压术是高血压脑出血、脑疝较理想的救治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MO)对暴发性心肌炎(FM)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收集2009年9月至2015年10月入住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危重病医学科的8例FM患者,所有患者均为常规治疗疗效不佳,遂立即行静脉-动脉模式ECMO(VA-ECMO)辅助治疗。观察患者疗效,并对患者治疗前后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Ⅰ、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血肌酐、血乳酸、心胸比例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比较。并根据股动静脉置管法将所有患者分成外科手术组及超声组,每组4例,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6例患者心功能恢复正常,成功撤机,2例患者由于心功能无法逆转最终死亡。ECMO辅助治疗后肌酸激酶[(586 ± 461)U/L vs.(90 ± 38)U/L,t = 2.721,P = 0.042]、血肌酐[(153 ± 70)μmol/L vs.(966 ± 20)μmol/L,t = 3.866,P = 0.012]、血乳酸[(6.25 ± 3.67)mmol/L vs.(1.23 ± 0.29)mmol/L,t = 3.236,P = 0.023]及LVEF[(0.21 ± 0.16)vs.(0.47 ± 0.05),t = 4.416,P = 0.007]较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同时,采用外科手术切开直视下股动静脉置管方法,所需时间为(72 ± 10)min,超声引导下紧急留置了股动静脉管,所需时间为(24 ± 5)min。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7.908,P = 0.004),且无其他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 结论ECMO是抢救FM的一种有效机械辅助方法,且联合超声引导下的股动静脉置管技术救治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及动物实验研究,探讨超声在诊断创伤闭合性气胸及确定肺部损伤破口位置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建立体外和动物创伤闭合性气胸模型,体外实验操作者分为临床医师组8人和超声医师组8人,2组分别在人工胸腔积液背景下检查体外创伤性气胸模型(呼吸气囊模型),探查呼吸气囊破口的位置并记录诊断所用时间。动物实验选用12只五指山小型猪建立创伤闭合性气胸模型,将12只动物分为实验组(人工胸腔积液组)和对照组(无人工胸腔积液组),应用超声检查对2组的气胸情况进行诊断评估,探查肺损伤破口的位置并记录诊断所用时间。 结果体外实验2组医师均探查到呼吸气囊漏气的位置并记录特异性诊断图像,超声医师组和临床医师组分别用时(45±18)s、(60±32)s,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6,P>0.05)。动物实验对照组超声影像均表现为肺滑动征和A线消失,部分可见肺点,肺滑动征消失显示率100.0%(6/6),肺点显示率66.7%(4/6),对照组所有实验动物超声检查均无法确定肺部损伤位置。实验组除可见肺滑动征和A线消失,在人工胸腔积液背景下还可见到连续性气泡溢出的高回声特异性影像进而可以确定肺部损伤的位置。对照组诊断用时(300±53)s,实验组诊断用时(180±35)s,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3,P<0.05)。 结论体外实验及动物实验均证实超声可以诊断创伤闭合性气胸,且可在人工胸腔积液背景下精准定位肺损伤破口的位置。超声对于创伤闭合性气胸的精准诊断为进一步的介入治疗奠定了基础,人工胸腔积液的应用为创伤性气胸的诊治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连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和高流量湿化氧疗(HFHCO)方式下患者行纤维支气管镜操作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19年7月使用纤维支气管镜诊疗的26例留置人工气道患者,根据患者行纤维支气管镜的操作次数,将其分为CPAP组(32例次)和HFHCO组(32例次)。比较两组患者在纤维支气管镜诊疗操作前及诊疗操作过程中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外周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以及操作前后患者血液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两组患者在行纤维支气管镜诊疗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操作中,HFHCO组患者心率[(121 ± 3)次/ min vs.(130 ±3)次/ min]、呼吸频率[(21.3 ± 2.7)次/ min vs.(26.1 ± 2.3)次/ min]及平均动脉压[(99 ± 7)mmHg vs.(109 ± 8)mmHg]均较CPAP组患者显著降低(t = 5.232、5.164、6.424,P均< 0.001)。操作后,CPAP组和HFHCO组患者pH值[(7.45 ± 0.05)vs.(7.45 ± 0.07)]、PaO2 [(86.5 ± 7.3)mmHg vs.(88.3 ±6.7)mmHg]、PaCO2 [(40.1 ± 7.5)mmHg vs.(39.4 ± 6.8)mmHg]及SpO2 [(93.9 ± 2.4)% vs.(94.1 ± 2.0)%]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 0.222、0.468、0.420、0.348,P = 0.731、0.670、0.684、0.697)。与同组操作前比较,CPAP组和HFHCO组患者操作中心率[(86 ± 4)次/ min vs.(130 ± 3)次/ min,(87 ± 4)次/ min vs.(121 ± 3)次/ min,t = 9.826、9.612,P均< 0.001]、呼吸频率[(17.8 ± 2.5)次/ min vs.(26.1 ± 2.3)次/ min,(16.7 ± 2.9)次/ min vs.(21.3 ± 2.7)次/ min,t = 8.488、5.837,P均< 0.001]及平均动脉压[(78 ± 7)mmHg vs.(109 ± 8)mmHg,(77 ± 7)mmHg vs.(99 ± 7)mmHg,t = 9.104、8.224,P均< 0.001]及操作后PaO2 [(67.8 ± 2.6)mmHg vs.(86.5 ± 7.3)mmHg,(68.9 ± 4.0)mmHg vs.(88.3 ± 6.7)mmHg,t = 7.126、6.395,P均< 0.001]水平均显著升高。两组患者在进行纤维支气管镜诊疗操作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出血、恶性心律失常、气胸等事件。 结论对于留置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留置套管的患者,在应用CPAP或HFHCO给氧方式下行纤维支气管镜操作时均可改善患者气道通气,提高患者PaO2,但是HFHCO给氧方式下患者的舒适度更好,减轻了患者呼吸、血流动力学体征的明显波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自体血提取富血小板血浆(PRP)注射治疗军事训练肌腱伤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于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就诊的军事训练所致肌腱损伤患者共41例。常规超声检查并评估病变肌腱后,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对肌腱损伤灶多点注射自体PRP。观察并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1个月的常规超声表现、肢体活动度和疼痛评分。 结果41例患者注射PRP剂量为(2.85±0.49)ml。治疗后超声表现为肌腱厚度变小、形态结构改善、周围血管增生减少。患者自觉疼痛症状减轻,治疗后2周、1个月的疼痛评分(4.66±2.43、2.71±1.39)与治疗前(6.53±2.78)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周vs治疗前:P=0.008,治疗后1个月vs治疗前:P=0.006)。治疗后患肢的活动幅度增大,治疗后2周、1个月的关节功能评分(72.33±3.34、79.70±5.09)与治疗前(61.84±9.98)相比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周vs治疗前:P=0.006,治疗后1个月vs治疗前:P=0.004)。 结论超声引导自体PRP治疗军事训练所致的肌腱伤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改良的骨瓣开颅减压手术在高血压脑出血后二次开颅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至2010年10月36例将改良外伤骨瓣开颅减压术用于高血压脑出血后二次开颅手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手术的原因,临床手术方法,并分析手术的有效性。结果 36例患者采用此手术方法,有6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12例患者术后为中度残疾,9例患者严重残疾,5例患者呈植物状态,4例患者死亡。患者主要的手术原因为术后再出血。结论改良外伤骨瓣开颅减压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二次开颅中的临床价值较高,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舌下微循环变化在猪失血严重程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健康雄性白猪20只,实验猪的总血容量被评估为70 ml/kg,根据失血比例的不同分为4组:对照组、25%失血组、35%失血组和45%失血组,每组5只。比较各组动物失血前体质量、心率、平均动脉压、心输出量、血乳酸及微血管流动指数(MFI)和灌注血管密度(PVD)变化,并分别于失血后30 min、1 h、2 h、3 h、4 h,评估动物的平均动脉压、心输出量、血乳酸、MFI及PVD的变化。 结果各组动物失血前体质量、心率、平均动脉压、心输出量、血乳酸、MFI及PV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 = 0.156、0.260、0.467、0.417、0.434、1.778、0.149,P均> 0.05)。随着各组动物失血量的增加,平均动脉压及心输出量于失血后30 min[(117 ± 8)、(56 ± 10)、(45 ± 4)、(31 ± 5)mmHg,(4.80 ± 0.54)、(3.32 ± 0.32)、(2.35 ± 0.37)、(1.67 ± 0.15)L/min]及失血后1 h [(123 ± 4)、(89 ± 6)、(67 ± 8)、(52 ± 8)mmHg,(4.79 ± 0.63)、(3.99 ± 0.37)、(2.75 ± 0.35)、(2.05 ± 0.39)L/min]逐渐下降(P均< 0.05),血乳酸于失血后1 h逐渐增加[(1.12 ± 0.33)、(2.10 ± 0.25)、(3.74 ± 1.38)、(5.88 ± 1.48)mmol/L,P均< 0.05],MFI[(2.92 ± 0.09)、(2.47 ± 0.28)、(1.30 ± 0.14)、(0.87 ± 0.27),P均< 0.05]及PVD水平[(4.95 ± 0.12)、(4.20 ± 0.54)、(2.98 ± 0.10)、(2.64 ± 0.31),P均< 0.05]于失血后30 min逐渐下降。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MFI及PVD与平均动脉压(r = 0.903、0.923,P均< 0.05)、心输出量(r = 0.919、0.919,P均< 0.05)呈显著正相关,与乳酸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 = -0.706、-0.745,P均< 0.05)。 结论舌下微循环监测可实时反映机体失血程度,有助于判断失血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3.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trau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TICH) may experience an episode of catastrophic intraoperative hypotension (IHT), after decompression of the brain.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isk factors for IHT during emergency craniotomy A total of 67 patients, who underwent emergency craniotomy due to TICH,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IHT ( n=31 ) or without IHT ( n=36 ). Data concerning (1) age; (2) gender; (3) mechanism of injury; (4) Glasgow Coma Scale (GCS) on admission; (5) abnormality of the pupils (anisocoria or mydriasis); (6) mean arterial blood pressure; (7) heart rate; (8) time elapsed before craniotomy from injury; (9) initial brain CT scans; (10) duration of craniotomy; and (11) total infusion or urine volume until craniotomy were collected prospectively as IHT risk factors. Low GCS score (<5), tachycardia (heart rate >112min(-1)) and hypertension (mean blood pressure >131mmHg) before emergency craniotomy were strongly ( P<0.05 ) associated with IHT. Delayed surgery (>173min until craniotomy) also had a significant ( P<0.005 ) effect on IHT. The risk factors for IHT were considered as a low GCS score on admission, tachycardia, hypertension before emergency craniotomy and delayed surgery.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e patients with IHT had a high sympathetic tone before emergency craniotomy A sudden reduction in sympathetic tone after surgical decompression of the brain might cause IHT. We concluded that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occurrence of IHT was not only the injury severity, but also the balance between sympathetic and parasympathetic activity before decompression surgery.  相似文献   

14.
钟诚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4):1832-1832,1834
目的对比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小骨窗开颅术和骨瓣开颅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永川区人民医院近年来分别应用小骨窗开颅术和骨瓣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各42例,分为小骨窗组和骨瓣开颅组,对临床治疗效果及术后并发症两方面进行比较。结果小骨窗组显效22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为85.71%;骨瓣开颅术组显效14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为61.9%;小骨窗组总有效率优于骨瓣开颅术组(P<0.05);小骨窗组的术后并发症低于骨瓣开颅术组(P<0.05)。结论小骨窗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在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上优于骨瓣开颅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呼气末正压(PEEP)容量试验对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患者的容量反应性的诊断效能。 方法通过Mostcare系统监测38例OPCABG患者,共完成82组成套试验:PEEP容量试验、半卧位被动直腿抬高(PLR)试验、补液试验。计算并比较三种试验前后每搏量变化率;检测PEEP容量试验前后中心静脉压(CVP)、收缩压、舒张压、重搏波压力、心率、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心脏循环效率(CCE)、最大压力梯度(dP/dT)、每搏量变异率(SVV)、脉压变异率(PPV)、每搏量水平;同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上述各指标对容量反应性的诊断价值。 结果PEEP容量试验、半卧位PLR试验和补液试验的试验前后每搏量变化率依次是0.87%(-3.7%,15.1%)、16.3%(9.7%,24.5%)和16.8%(8.7%,30.6%),三种试验每搏量变化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 = 50.900,P < 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PEEP容量试验的每搏量变化率均显著低于其他两种试验(P均< 0.001);而半卧位PLR试验和补液试验每搏量变化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840)。与试验前比较,PEEP容量试验后CVP [(7.0 ± 2.1)mmHg vs.(10.0 ± 2.1)mmHg]明显升高,舒张压[(59 ± 9)mmHg vs.(57 ± 9)mmHg]、收缩压[(119 ± 17)mmHg vs.(114 ± 18)mmHg]、重博波压力[69(61,78)mmHg vs. 67(59,75)mmHg]、心率[81(71,93)次/min vs. 80(71,98)次/min]、dP/dT [(0.97 ± 0.28)vs.(0.91 ± 0.28)]均明显降低(t = 26.258、2.220、3.555、1.972、3.920,P均< 0.05),而SVRI、CCE、SVV、PPV及每搏量试验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 0.856、0.476、0.700、1.073、1.483,P均> 0.05)。ROC分析结果显示:PEEP容量试验前后的SVV、PPV和半卧位PLR试验前的PPV、每搏量变化率均有诊断价值(P均< 0.05)。但是半卧位PLR试验的每搏量变化率AUC为0.740,诊断价值较好;而PEEP容量试验前后SVV、PPV及半卧位PLR试验前PPV的AUC分别为0.634、0.653、0.682、0.654、0.679,其诊断价值均较低。 结论OPCABG患者进行PEEP容量试验总的效应是心室收缩功能的明显下降和心排量的下降,但PEEP容量试验引起的SVV、PPV和每搏量变化率的容量反应性均不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老年(年龄≥80岁)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90 d临床结局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2分),采用χ2检验或t检验比较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好组之间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预后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结果结局不良组和结局良好组基线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13.33±2.04)分 vs (11.50±3.47)分]、基线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美国)评分(NIHSS)评分[(9.55±6.01)分vs (15.63±8.29)分]、24 h GCS [(14.48±0.99)分 vs (11.74±3.51)分]、24 h NIHSS[(4.80±3.83)分 vs (15.76±9.69)分]、既往抗血小板情况(1例 vs 8例)、脑出血(0例 vs 4例)及死亡情况(0例 vs 14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12,P=0.007;t=-3.694,P<0.001;t=4.640,P<0.001;t=-6.509,P<0.001;χ2=6.571,P=0.010;χ2=4.438,P=0.035;χ2=17.961,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溶栓前舒张压、溶栓前血糖、24 h NIHSS是溶栓预后的影响因素。 结论改善24 h NIHSS、溶栓前血糖、溶栓前舒张压可改善高龄脑梗死患者静脉rt-PA溶栓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