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曾丽  杨莉  吴敏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7,13(36):3518-3519
目的 对比不同深静脉置管方式(颈内静脉置管、锁骨下静脉置管、股静脉置管和PICC置管)在肿瘤患者中临床应用的利弊.方法 对260例不同深静脉置管方式患者进行观察对比,其中颈内静脉置管组56例,锁骨下静脉置管组68例,股静脉置管组85例,PICC置管组51例.分别记录穿刺成功率,导管留置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4组置管方式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中股静脉置管所致最多,且其血栓的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4种方式深静脉穿刺技术均为成熟的深静脉置管技术,在临床上可以互补.PICC及锁骨下静脉置管要优于颈内静脉置管和股静脉置管.在无禁忌症及血管许可的情况下,应尽量选择PICC及锁骨下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PICC置管过程中撤出穿刺鞘的时间对置管后发生静脉炎、渗血、穿刺点肌肉纤维化等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肿瘤患者按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实验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按PICC操作常规送导管至预定长度,撤出穿刺鞘;实验组按PICC操作常规送导管至10 cm时,确定导管已在血管,将穿刺鞘提前撤出至导管的尾部.比较两组患者发生静脉炎、渗血、穿刺点肌肉纤维化等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穿刺点渗血发生率实验组36%,对照组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71,P<0.05);实验组患者置管后发生静脉炎2例,对照组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85,P<0.05);实验组带管期间穿刺点肌肉纤维化发生率88%,对照组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090,P<0.05).结论 按PICC操作常规送导管至10 cm时,提前撤出穿刺鞘,有利于减少静脉炎、渗血、穿刺点肌肉纤维化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不同深静脉置管方式(颈内静脉置管、锁骨下静脉置管、股静脉置管和PICC置管)在肿瘤患者中临床应用的利弊。方法对260例不同深静脉置管方式患者进行观察对比,其中颈内静脉置管组56例,锁骨下静脉置管组68例,股静脉置管组85例,PICC置管组51例。分别记录穿刺成功率,导管留置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4组置管方式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中股静脉置管所致最多,且其血栓的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4种方式深静脉穿刺技术均为成熟的深静脉置管技术,在临床上可以互补。PICC及锁骨下静脉置管要优于颈内静脉置管和股静脉置管。在无禁忌症及血管许可的情况下,应尽量选择PICC及锁骨下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4.
目的 将PICC置管应用于肿瘤患者的静脉化疗,并将其与留置针产生的并发症进行对比.方法 68饲PICC置管患者与80例留置针患者进行观察、比较两者产生的并发症,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68饲PICC置管患者与80例留置针患者产生的静脉炎、药物外渗、导管堵塞等并发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置管与留置针比较,具有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适用于肿瘤患者静脉化疗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一针式皮下隧道股静脉置入PICC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需行股静脉PICC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试验组:采取从股静脉加一针式皮下隧道置入PICC;对照组:直接从股静脉置入PICC。两组均给予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及导管性感染发生率。结果试验组较对照组的导管留置时间显著延长,穿刺处局部感染率、导管头端感染率、血培养阳性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两组在穿刺部位血肿、血栓性静脉炎、导管阻塞、导管脱出、导管错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T〉0.05)。结论一针式皮下隧道股静脉置入PICC置管时间长,感染发生率低,对于肿瘤患者是值得应用的输液途径。  相似文献   

6.
吴晶  甘泉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3):8150-8151
目的 观察肝素封管液对预防PICC置管并发血栓性静脉炎的临床效果评价.方法 回顾性抽取2008-2010年接受PICC置管的患者209例,均排除凝血功能障碍及血液系统疾病.实验组105例,在输液前后均用氯化钠溶液10ml行脉冲式正压冲管后再用肝素钠稀释液(浓度为10 U/ml)5~10 ml行脉冲式正压冲管.对照组104例,在输液前后只用氯化钠溶液冲管,方法同实验组.观察两组患者置管1个月后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用氯化钠溶液冲管后用小剂量肝素钠稀释液封管可有效预防PICC置管期间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在肿瘤患者中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23例采用PICC导管行化疗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行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循证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后静脉炎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及平均置管时间.结果 观察组患者导管相关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为6.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7%,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23,P<0.05).而且,观察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的时间(7.1±2.1)d明显晚于对照组(3.3±1.4)d,平均置管时间(103.6±10.2)d明显长于对照组(72.3±11.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3.26,4.65;P<0.05).结论 对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进行循证护理能显著降低导管相关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延长置管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和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黄晓琴 《护理学报》2013,(15):61-63
目的探讨老年脑卒中患者经颈外静脉PICC置管的效果。方法对78例脑卒中患者按入院日期分为两组,观察组38例经颈外静脉留置PICC,对照组40例经健侧上肢静脉留置PICC,比较两组导管异位率及置管30 d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导管异位率5%,对照组为25%,观察组异位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堵塞、可疑感染、液体外渗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脑卒中患者经颈外静脉留置PICC定位准确率高于上肢静脉,静脉炎发生率低于上肢静脉,是安全可行的静脉置管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 PICC)和锁骨下静脉置管( SVP)在血液相关肿瘤、实体肿瘤患者以及呼吸科危重症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血液科,肿瘤科的肿瘤患者和呼吸科重症监护室住院的危重症患者进行PICC和SVP置管166例,其中PICC组103例,SVP组63例,比较两种置管的留置时间和并发症。结果 PICC组穿刺成功率和带管时间分别为94.5%,(8.7±3.9)个月,SVP组分别为98.4%,(3.4±2.8)个月,其中带管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73,P<0.05)。两组静脉炎、静脉血栓、导管堵塞发生分别为16,11,10例和0,1,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PICC置管的肿瘤和危重患者带管时间分别为(9.8±3.1),(2.4±1.4)个月,SVP置管的肿瘤和危重患者带管时间分别为(8.1 ±1.3),(2.3 ±1.1)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7.367,12.814;P<0.01)。不同组间并发症情况比较,除PICC肿瘤组与SVP肿瘤组静脉炎发生率外,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置管方式在肿瘤患者均有较长的带管时间,SVP置管并发症明显少于PICC置管,SVP置管更适合肿瘤和危重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联合塞丁格技术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8例需行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根据肘部血管条件,良好者(即直视或可触及有弹性的肘部静脉)作为对照组(540例),差者﹙即直视或触摸不到肘部静脉﹚为实验组(468例)。对照组患者按常规在肘部静脉置入PICC导管,实验组患者通过贵要静脉或肱静脉在超声引导联合塞丁格技术下置入PICC导管。比较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及术后机械性静脉炎、静脉血栓、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实验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静脉血栓、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结合赛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肿瘤化疗患者外周中心静脉(PICC)置管的并发症及造成这种并发症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为减少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11年3月至2014年9月来该院进行肿瘤化疗的127例化疗并行PICC置管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发生的并发症及导致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27例行PICC置管患者中,17例患者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13.38%,8例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为6.29%,7例发生导管堵塞,发生率5.51%;头臂静脉PICC置管静脉炎的发生率为60.00%,明显高于贵要静脉2.41%和正中静脉2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护理维护模式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为11.11%,明显高于3M换药模式护理1.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化疗患者进行PICC置管治疗容易产生并发症,而正确的穿刺方法、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及采取有效的护理能够减少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相关性感染及导管堵塞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超声实时引导结合改良Seldinger技术与传统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32例拟实施PICC置管化疗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超声组(67例)和传统组(65例),超声组采用超声实时引导结合改良Seldinger技术穿刺置管,传统组采用传统方法置管.结果:超声组和传统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穿刺时出血量、穿刺时间、机械性静脉炎和血栓形成、置管后舒适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穿刺点渗血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实时引导结合改良Seldinger技术行PICC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可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在肿瘤患者化疗中有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上腔静脉梗阻的肿瘤患者经股静脉置入PICC管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12月在我院治疗的肿瘤患者328例,均准备接受化疗而行PICC置管,将其中置管途径为上臂贵要静脉的患者256例设为对照组;其他因上腔静脉梗阻置管途径改为股静脉的72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置管操作情况、导管留置时间与置管并发症。结果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操作时间、疼痛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98.61%)高于对照组(79.69%),出血量评分观察(2.48±0.68)分低于对照组(3.12±0.72)分(P0.05);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为(193.34±47.32)d,对照组为(185.33±52.42)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9.72%)与对照组(10.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股静脉置入PICC导管安全可行,适用于上腔静脉梗阻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婴幼儿肿瘤患者不同静脉通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旨在为婴幼儿肿瘤患者提供合适的血管通路。方法选择2018年4月—10月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0~12岁肿瘤患者,采用回顾分析,比较经不同静脉通路B超引导下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分析不同静脉通路发生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中心静脉导管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堵管主要发生于PICC和股静脉置管,脱管及皮肤损伤主要发生于颈内静脉置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患儿年龄和置管方式均为置管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婴幼儿肿瘤患者选择静脉通路时,应综合分析,首选PICC,对不能置入PICC的患儿,大于3岁的患儿首选颈内静脉置管,小于3岁的患儿则首选股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早期预见性护理干预对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影响。方法将120例用PICC置管行放化疗的肿瘤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分为预见干预组和常规组,每组各60例。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预见干预组给予早期的预见性护理干预,并对两组患者置管后静脉炎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平均置管时间,以及满意度等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预见干预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为8.33%,低于常规组的2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见干预组患者静脉炎发生时间晚于常规组,平均置管时间长于常规组,护理满意度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进行预见性护理可显著降低导管相关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延长置管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两种导管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选取肿瘤患者65例,按单双日随机分成中心静脉导管组(35例)和PICC导管组(30例),观察两种导管置管的应用情况.结果 两种导管置管在操作时间、操作中渗血量、一次置管成功率等方面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的发生及平均置管天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心静脉导管组置管可用于肿瘤手术患者较长时间的补液和术后常规化疗的患者,而对于非手术、需长时间化疗、需大剂量使用刺激性强的化疗药物的患者,则应选用PICC导管置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 CVC)在胰腺炎患者静脉营养支持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探讨减少静脉营养患者并发症及再次静脉穿刺发生率的方法,从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方法选取100例确诊为胰腺炎需行静脉营养支持的患者,分为两组,50例PICC置管为A组,50例CVC置管为B组,比较两组穿刺置管成功率、穿刺所需时间、导管留置时间和穿刺并发症。结果与B组相比,A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高,穿刺时间短,导管留置时间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 A组的主要并发症为导管堵塞、周围静脉炎和导管相关感染,B组的主要并发症为导管相关感染和误入动脉,两组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PICC和CVC置管有各自的优缺点,与CVC置管相比,PICC是一种较为安全、易于掌握的置管方法,对于需较长时间静脉营养支持治疗的患者,PICC置管具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恰当的呼吸配合对减少PICC置管术中导管异位的效果。方法选择250例需行PICC置管治疗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27例、对照组12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PICC置管操作,观察组将常规置管操作中的患者侧头配合改为呼吸配合,术后统计PICC异位部位及对应例数,对比组间异位发生率。结果共发生16例导管异位,观察组2例,发生率1.57%;对照组14例,发生率11.38%;两组异位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33,P<0.01),其中两组颈内静脉异位、腋静脉异位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50、4.197,P均<0.05),两组胸廓内静脉异位、奇静脉异位、锁骨下静脉返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PICC置管操作中,患者恰当的呼吸配合可显著降低术中导管异位发生率,对降低颈内静脉异位、腋静脉异位的效果突出。  相似文献   

19.
陈连带  李燕娥  黄红友 《当代护士》2021,28(10):104-107
目的 探讨隧道式PICC在肿瘤晚期患者置管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数字随机法将某院106例行PICC置管的肿瘤晚期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B超引导下置管,观察组采用隧道式置管,两组均置入三向瓣膜式4FrPICC(美国巴德公司).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时间、一针穿刺成功率、置管后出血、滑管、静脉炎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置管时间、导管异位、皮疹、穿刺口渗液、置管48 h穿刺口渗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针穿刺成功观察组为98.08%,对照组为81.48%,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后24 h穿刺口出血、导管滑管、静脉炎等发生数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隧道式PICC,大大提高了置管的成功率及延长了使用时间,提高了患者舒适性,降低了滑管的概率,减轻了局部渗血、静脉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张梅 《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7):45-46
目的:探讨不同静脉给药途径在化疗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将265例化疗患者分为A组103例、B组89例、C组73例,A组采用经皮外周静脉插管(PICC)或经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B组采用外周静脉留置针、C组采用常规静脉穿刺,分别采用含长春瑞滨、多柔比星、紫杉醇等药物的方案化疗4~6个周期.观察并比较三组静脉炎发生情况.结果:三组发生静脉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A组3、4级静脉炎发生率显著低于B、C组(P <0.05,P<0.01).结论:行PICC或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能明显降低化疗患者静脉炎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治疗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