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外伤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P选择素动态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测定42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50例无脑梗死外伤患者及40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血小板P选择素。结果:急性期(1周内)外伤性脑梗死患者P选择素明显高于无梗死脑外伤患者和健康对照组(P〈0.01)。14d时,外伤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与无梗死脑外伤患者和健康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05)。结论:P选择素参与外伤性脑梗死的病理过程,测定它们有利于外伤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治,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急性颅脑损伤并外伤性脑梗死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后外伤性脑梗死发病原因、临床特点及治疗结果。方法 对18例急性颅脑损伤后外伤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梗死面积决定采取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结果 出现脑梗死的病人根据梗死面积及颅内压情况决定采取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判断预后的标准,恢复良好3例,中残6例,重残4例,死亡5例。结论 急性颅脑损伤病人随时可能并发外伤性脑梗死,病死率较高,应该早期预防,早期发现及早期治疗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3.
龙东兵  熊文  张琼 《医学临床研究》2005,22(8):1151-1152
【目的】观察各组外伤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形态大小的变化关系,探讨其在不同类型脑梗死中的作用。【方法】76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按GCS计分分为轻重两组,取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各组均空腹抽取晨间肘静脉血,进行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体积(MPV)、分布宽度(PDW)检查。【结果】重型组PLT与对照组比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MPV、PDW与对照组相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外伤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形态大小变化是脑梗死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外伤性脑梗死发病机理,寻找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有效方法,探讨改善预后的有效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0年10月本科诊治的25例外伤性脑梗死病例的Il盏床资料,25例中手术治疗16例,其中单纯外减压术ll例(包括扩大骨窗减压术2例),同时行内外减压术5例。非手术治疗9例,对其影像学资料,诊治过程和效果进行分析,并根据GOS评分判定疗效。【结果】本组25例中恢复良好12例,中残6例,重残4例,死亡3例,无植物状态生存(PVS)。【结论】外伤性脑梗死发生机制复杂,有针对性的动态影像学检查能帮助早期确诊;而合理的早期治疗可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外伤性脑梗死是颅脑损伤后的并发症,致残率、病死率高,特别是外伤后大面积脑梗死的病死率高达67%左右。我们于2000年8月至2004年6月共收治27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电针、中频电等综合康复治疗,并于治疗前、后进行脑血管功能检查(cerebral vascular function determination.CVD),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方法应用金标定量渗滤法对60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血浆D-二聚体的测定。结果外伤性脑梗死组在发病初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O.01),在伤后2周病情好转时D-二聚体水平与发病初期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1)。结论急性外伤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动态监测可作为判断病情及预后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7.
外伤性脑梗塞(Trau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 TCI)是颅脑外伤患者少见的并发症。局灶性TCI多预后良好,合并严重颅脑损伤的广泛性TCI是颅脑外伤患者的死亡原因之一。由于外伤性脑梗塞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仅凭临床表现难以早期诊断。以往,CT是外伤性脑梗塞主要方法。近年来,由于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造影(MRA)、MR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和磁共振波谱(MRS)检查在临床上的逐渐应用,外伤性脑梗塞的早期诊断率明显提高。我们应用磁共振成像诊断外伤性脑梗塞12例,取得了较好的早期诊断效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小儿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的早期治疗效果。方法 36例小儿外伤性脑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早期行高压氧治疗。结果本组36例患儿经高压氧综合治疗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全部病例的治疗结果按GOS分级评分,均恢复良好。结论高压氧治疗小儿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治愈率高,致残率低,后遗症少,对预后及康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外伤性持续植物状态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外伤性持续植物状态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6例外伤性持续植物状态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例患者中,男19例,女7例;年龄4-54岁,平均34.4岁。其中弥漫型轴索损伤14例,脑挫裂伤4例,硬膜下血肿6例,硬膜外血肿1例,外伤性脑梗死1例。所有病人均行吸氧、预防感染、营养支持及防治并发症,并结合手术及高压氧等治疗,基本治愈13例(50.0%)、明显好转2例(7.7%)、好转6例(23.1%)、无变化4例(15.4%)、恶化0例(0.0%)、死亡1例(3.8%)。结论外伤性持续植物状态患者通过早期积极合理的治疗,可以获得明显改善,部分患者可以治愈。  相似文献   

10.
目的:结合文献分析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及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轻微外伤者梗死灶多位于基底节区及其附近部位,临床预后较好。严重外伤者,CT表现为基底节区和(或)脑叶梗死及颅脑损伤征象,梗死范围较大合并脑疝者,死亡率极高。结论:CT对外伤性脑梗死有很大的诊断价值,临床进行合理诊疗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杨鹏  徐峰 《浙江临床医学》2012,(10):1270-1272
外伤性脑梗死(posttraumaticcerebralinfarction,PTCI)是指颅脑创伤后伴发或继发的脑梗死,是颅脑创伤严重的并发症,也是颅脑创伤患者死亡和预后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及时的诊断与治疗对减少死亡率和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新民 《临床医学》2011,31(9):54-56
目的探讨外伤性肝破裂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05年至2008年间收住我科的45例外伤性肝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外伤性肝破裂在6 h内确诊并进行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并降低病死率(96.4%),与超过此时间后诊断并进行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伤性肝破裂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其能明显提高治愈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狭窄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1周内转化为脑梗死的关系。方法临床收集121例TIA患者,观察患者住院1周内转化为脑梗死的百分率。查颅脑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判断患者有无新鲜脑梗死,采用头颈CT血管造影(CTA)方法,检查所有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分析颅内血管狭窄程度、部位、数量与TIA进展为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121例TIA患者中,35例在发病1周内发生脑梗死(28.9%进展为脑梗死)。79例患者存在颅内血管狭窄,其中轻度狭窄36例、中度狭窄29例、重度狭窄14例。TIA后脑梗死的发生率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P〈0.01),与颅内动脉责任血管狭窄、近端血管狭窄显著相关(P〈0.01),多发脑血管狭窄导致TIA早期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0.01)。结论颅内血管狭窄是TIA早期转化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颅内血管检查有助于TIA患者早期转化为脑梗死的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14.
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HI)指脑梗死后梗死区内血液再灌注引起的继发性出血,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梗死。HI既往多为病理检查时发现,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应用使HI得以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协同护理模式在外伤性颅脑损伤开颅减压术后并发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的64例外伤性颅脑损伤开颅减压术后并发脑梗死患者病例,按数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2例。对照组临床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协同护理模式干预。对两组患者出院时焦虑、抑郁评分,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为(58.4±8.6)分、(57.4±8.6)分,显著性低于对照组的(47.6±7.9)分、(44.7±8.1)分,P<0.05;观察组自我护理能力评分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治疗评分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协同护理模式能很好地促进外伤性颅脑损伤开颅减压术后并发脑梗死患者的康复,降低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增加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同型半胱氨酸与C反应蛋白水平对急性脑梗死的预后价值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早期诊断和预测神经功能恶化,并给予早期治疗是抢救缺血性卒进展中成功的关键。本研究从临床结合患者病情危重程度及转归,分析探寻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及C反应蛋白(CRP)浓度水平在预测脑梗死进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作者通过对28例外伤性脑梗死(TCI)的发病机理、诊治措施进行综合分析,以提高对外伤后脑梗死的认识并及时作出诊断及相应的治疗,从而对改善患者愈后及提高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分析早期腔隙性脑梗死影像特点,探讨 CT 与 MRI 两种检查方法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2年12月入住院神经内科的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82例,回顾性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CT 和 MRI 检查结果,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检出情况。结果CT 和 MRI 方法均可以检出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病灶,其中 CT 检出145个病灶,MRI 检出742个病灶,MRI 检出的病灶数目是 CT 的5.12倍;病灶直径>5 mm 时,CT检出142个,MRI 检出的病灶486个,检出直径<5 mm 的病灶,CT 检出率为2.07%(3/145),MRI 检出率为34.50%(256/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腔隙性脑梗死的不同病灶部位两种检查方法检出率有差异(χ2=147.02,P<0.05)。结论CT、MRI 影像学检查可应用于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MRI 方法较 CT 更清晰准确发现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早期、微小病灶,是临床诊断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效果与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的关系。方法:69例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均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根据训练后肢体运动功能改善程度分为2组,Brunnstrom≥2级为A组,〈2级为B组,比较2组Hs-CRP含量、神经功能残缺评分(NIHSS)、脑梗死面积和ADL改善的差值。结果:与A组比较,B组血清Hs-CRP含量、NIHSS评分和脑梗死面积均明显升高(P〈0.05),而BI改善的差值明显降低(P〈0.05)。结论:测定脑梗死偏瘫患者血清中Hs-CRP含量对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效果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早期康复加体外反搏治疗脑梗死偏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加体外反搏对脑梗死偏瘫患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123例急性脑梗死患随机分为早期康复加体外反搏组(30例),早期康复组(32例),体外反搏组(30例),对照组(31例)。应用Bobath疗法、Carr的运动再学习和体外反搏治疗,以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FI),简式FugI-Meyer评分(FMA),BartheI指数评定(MBI)为观察疗效指标。结果:早期康复加体外反搏组疗效明显优于早期康复组、体外反搏组和对照组。结论:急性脑梗死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和体外反搏治疗,两种治疗联合应用优于单一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