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吴婷婷  汤雁晓  成晓蓉 《临床急诊杂志》2019,20(10):803-806,810
目的:以院前心搏骤停患者为病例对象,观察影响其心肺复苏(CPR)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存活出院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01—2018-12期间行院前CPR的105例心搏骤停患者临床资料,对其进行跟踪随访,观察CPR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存活患者的病情特点,用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所选105例心搏骤停行CPR患者中,最终死亡78例(74.29%);自主循环恢复出院组与死亡组在基础疾病、心律类型、气管插管、心搏骤停原因、心脏停博耗时、群众性的CPR、院前CPR抢救时间、心肺复苏进行次数、肾上腺素注入剂量、入院至电除颤开始时间等一般资料上出现较大差异,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资料代入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计算,发现基础疾病、心律类型、气管插管、心搏骤停原因、心搏骤停耗时、群众性的CPR、院前CPR抢救时间、心肺复苏进行次数、肾上腺素注入剂量、入院至电除颤开始时间是影响心搏骤停患者CPR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否的相关因素。结论:影响院前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存活出院的因素很多,其中复苏前心律,尤其是室颤/室速、急救反应时间和复苏时间长短是影响患者存活的重要因素,而群众CPR与低剂量肾上腺素可能会提高院前CPR出院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院前救治临床路径对心搏骤停病人心肺复苏效能的改善效果,分析其护理干预方法。[方法]将90例心搏骤停病人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55例)。对照组病人给予常规救治和护理措施,观察组病人实施院前救治临床路径和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病人的生命支持复苏程序以及两组病人的院前救治效果。[结果]观察组生命支持复苏程序中置口咽管、带除颤监护仪、心电监护、气管插管和静脉用药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人胸外按压、人工呼吸以及开放气道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自主循环恢复率、复苏成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开始复苏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心搏骤停病人的救治中实施院前救治临床路径及相应护理干预方法有助于病人复苏程序的实施,对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和缩短复苏时间也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影响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临床因素。方法选择该院收治的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共58例,根据复苏成功与否分成心肺复苏成功组(成功组)22例和心肺复苏失败组(失败组)36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与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性别比和发病种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功组患者的年龄和入院时间明显低于失败组,院前给予抢救的比例明显高于失败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功组患者的心脏停搏时间、抢救时间、心肺复苏循环平均次数、肾上腺素剂量和电除颤次数明显低于失败组,应用辅助机械通气的比例明显高于失败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可能与发病年龄、入院时间、院前给予抢救的比例、心脏停搏时间、抢救时间、心肺复苏循环次数、肾上腺素剂量、平均电除颤次数和应用辅助机械通气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强化规范心肺复苏术在猝死患者心肺复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6年5月进行院前抢救的猝死患者100例,按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014年4月~2015年4月)50例进行常规急诊护理管理,观察组(2015年5月~2016年5月)50例强化急诊护理管理。对比两组猝死患者的发病至救治时间、复苏后不同时间内的SBP和SpO_2、存活率、死亡率以及整体抢救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复苏前的SBP和Sp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猝死患者的发病至救治时间、复苏后5,10,15 min内的SBP和SpO_2,存活率、死亡率以及整体抢救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化急诊护理管理应用在猝死患者心肺复苏后的效果好,可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我院急诊中心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CPR)存活率及其影响因素,并比较院前发生心脏停搏与院内发生心脏停搏复苏存活率。方法:对我院急诊中心78例心搏骤停(cardiacarrest,CA)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院前发生心搏骤停组和院内发生心搏骤停组的CPR开始时间(从心脏停搏至CPR开始时间)、气管插管时间、CPR持续时间、开始除颤时间、除颤次数、肾上腺素用量及存活率。结果:院前组复苏存活率2.86%,院内组复苏存活率11.62%。两组CPR开始时间、气管插管时间、存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PR持续时间、除颤次数及肾上腺素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院前心脏停搏较院内心脏停搏复苏存活率低,与“生命链”未彻底落实及急救水平低有关。普及全民急救知识,加强完善急救医疗体系建设,早期除颤及早期亚低温治疗,是提高CPR成功率及复苏存活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6):1409-1410
随机将100例院前急救中需进行心肺复苏治疗的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0例。以接受常规人工气囊进行辅助呼吸者为常规组,以接受便携式呼吸机治疗者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抢救成功率及在抢救成功患者中的生命体征差异情况。结果:常规组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为12.00%,而观察组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为28.00%,观察组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同时抢救成功的患者中,观察组心率(HR)、呼吸频率(R)、血氧饱和度(SPO2)、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便携式呼吸机有效地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并可改善抢救成功患者的生命体征情况。  相似文献   

7.
院前心肺复苏2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罗琼湘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8):2911-2912
目的:分析27例院前心肺复苏(CPR)的救治过程,为进一步提高CPR成功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2年内收集的27例院前CPR的病例资料,观察心脏骤停的基础病、复苏前心脏骤停的时间、有无群众性现场CPR、有无电除颤等指标.结果:心脑血管疾病引发的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率明显低于非心脑血管疾病组(P<0.05);成功组复苏前心脏骤停时间明显短于非成功组(P<0.05);群众性现场CPR组的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无群众性现场CPR组(P<0.05);电除颤组的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非除颤组(P<0.05).结论:影响院前CPR成功率的基本因素包括引发心脏骤停的基础病、心脏骤停的时间、早期的群众性CPR和心脏电除颤等因素.  相似文献   

8.
何爱惠  陈华娟  张可 《全科护理》2024,(6):1137-1139
目的:探讨应急代码模式下护士快速反应和明确角色分工配合院内心搏骤停病人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11月医院收治的70例心搏骤停病人,根据是否采用应急代码进行院内心搏骤停救治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比较两组病人复苏成功率、支援人员到位时间、首次除颤时间、静脉通路建立时间、首次给药时间,以及干预前后护士工作压力及抢救医生对护士满意度的差异。结果:医院院内病人心搏骤停复苏成功率由11.4%上升至22.8%;支援人员到位时间由(10.06±1.56)min缩短至(1.68±0.47)min(P<0.05),首次除颤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首次给药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护士工作压力减轻,抢救医生对护士满意度明显提高(P<0.05)。结论:采取应急代码模式能有效缩短心搏骤停急救时支援人员到位时间,明确参加抢救护士的角色和职责,促进心搏骤停病人的有效复苏,提高了医生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搏骤停的临床特点及抢救。方法对3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院内13例AMI并发心搏骤停患者经早期除颤复苏7例恢复自主循环,5例最终生存出院且全为男性患者、心功能I级。院前17例AMI并发心搏骤停患者经现场复苏3例恢复自主循环,最终全部死亡。结论全社会普及AMI及心肺复苏知识,120专业急救,早期除颤,院内高级抢救相结合才能提高AMI并发心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分析——附86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陈英  黄大海  王清鸥  陈友红  陈慧 《新医学》2008,39(5):320-321
目的:探讨院前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接诊并行心肺复苏的86例院前心脏停搏患者按心肺复苏成功的标准分为成功组45例和失败组41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成功组心脏停搏至心脏按压时间为(2.2±0.5)min,失败组为(7.9±0.4)min。成功组25例气管插管时间为(2±0.2)min,失败组为(3±0.5)min。成功组心电图检查表现为心室颤动35例,失败组为20例。2组自发现心室颤动至电除颤时间分别为(2.8±0.6)min、(7.4±0.6)min。2组上述指标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成功组2例年青患者用常规剂量肾上腺素无效,改用大剂量肾上腺素(0.2mg/kg)抢救成功。结论:早期心脏按压、早期电除颤、熟练快速进行气管插管和合理使用心肺复苏药物是心肺复苏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院前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接诊并行心肺复苏的86例院前心脏停搏患者按心肺复苏成功的标准分为成功组45例和失败组41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成功组心脏停搏至心脏按压时间为(2.2±0.5)min,失败组为(7.9±0.4) min.成功组25例气管插管时间为(2±0.2)min,失败组为(3±0.5)min.成功组心电图检查表现为心室颤动35例,失败组为20例.2组自发现心室颤动至电除颤时间分别为(2.8±0.6)min、(7.4±0.6)min.2组上述指标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成功组2例年青患者用常规剂量肾上腺素无效,改用大剂量肾上腺素(0.2 mg/kg)抢救成功.结论:早期心脏按压、早期电除颤、熟练快速进行气管插管和合理使用心肺复苏药物是心肺复苏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实施心肺复苏流程再造,提高院内就诊及住院到医技科室检查过程中突发呼吸心跳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院内就诊及住院到医技科室检查过程中突发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36例为观察组,应用新流程实施团队形式心肺复苏;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院内就诊及住院到医技科室检查过程中突发呼吸心跳骤停的40例患者为对照组,按照传统方法转至急诊科行心肺复苏。比较两组患者总抢救时间、首次除颤时间、胸外按压中断时间、人工气道建立时间、开始监护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肾上腺素使用时间,复苏是否成功。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抢救时间、首次除颤时间、胸外按压中断时间、人工气道建立时间、开始监护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肾上腺素使用时间短于对照组,复苏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心肺复苏流程再造,提高了院内心肺复苏时效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运用反馈装置培训对急诊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有效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0年4月本院急诊科院前及院内接诊的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患者42例为观察组,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18年12月相同标准的CA患者38例为对照组。运用带反馈装置的高级心肺复苏培训模拟人对急诊科全体医务人员进行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培训后,评价其对急诊CA患者心肺复苏有效率的影响。结果:观察组CPR持续时间(25.4±9.2)min低于对照组(32.9±10.2)min(P0.01);肾上腺素用量(7.5±3.4)mg低于对照组(9.5±4.4)mg(P0.05)。ROSC率(16/42,38.09%)高于对照组(6/38,15.79%)(P0.05)。结论:运用反馈装置培训能有效提高CPR质量,优化心肺复苏质量,减少了抢救时间和肾上腺素的使用剂量,增加自主循环恢复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急诊老年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急诊科90例予以心肺复苏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心肺复苏的成功与否情况分为成功组(32例)与失败组(58例),对比两组发病地点、心肺复苏开始时间、电击除颤、气管插管及病因等因素间差异。结果:本研究90例老年心肺复苏患者,共32(35.56%)例复苏成功,58例复苏失败;成功组在心肺复苏开始时间、是否除颤、气管插管、心源性疾病等因素方面明显优于失败组(P0.05)。结论:临床抢救老年心脏骤停患者时应严格掌握心肺复苏抢救技术及其相关因素,积极普及全民急救知识,高质量、尽早实施心肺复苏、点击除颤及气管插管,是提高急诊老年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心肺复苏仪与徒手复苏对老年心搏骤停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东莞市厚街医院2018年5月-2019年11月收治的50例老年心搏骤停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心肺复苏方式分为观察组(25例)与对照组(25例),观察组采用心肺复苏仪,对照组实施徒手复苏,对两组救治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复苏成功率80.00%、并发症发生率16.00%,与对照组60.00%、40.00%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主循环恢复6 h后与各组复苏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流动力学、血气指标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徒手复苏,心肺复苏仪在老年心搏骤停患者救治中取得的效果更佳,值得在今后救治工作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院前心肺复苏(CPR)病例的抢救经过,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探讨提高院前心肺脑复苏成功率的途径。方法:回顾分析188例院前CPR病列的复苏开始时间,临床急救措施,心肺脑复苏的成功率等方面的资料。结果:188例患者中,31例心肺复苏成功,4例心肺脑复苏成功,心肺复苏成功率16.49%,心肺脑复苏成功率2.13%。CPR开始时间越早,除颤时间越早,心肺脑复苏的成功率越高。结论:良好齐全的急救设备,专业的院前急救水平,普及急救知识,加快CPR及除颤开始时间,及时给予基础和高级生命支持是提高院前心肺脑复苏成功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随着急诊医学的发展,急诊科急救既是院前急救的延续和对院前急救的规范。又是对存活到医院伤员确定性救治的开始。心肺脑复苏的成功与抢救是否及时有效有关。若能在心脏骤停4min内进行基本生命支持(BLS)。8min内进行心脏除颤,则存活率可达40%。越早抢救,复苏成功率越高。所以急诊科的每一位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及完成心肺复苏术(CPR)的一项工作。笔者现将对院前心肺脑复苏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一医两护"心肺复苏抢救流程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08年12月本院急诊科发生心跳呼吸骤停患者100例为实验组,选择2009年1月-2010年8月100例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心肺复苏抢救流程,实验组采用"一医两护"配合的心肺复苏抢救流程。比较两组患者的存活率和实施心肺复苏、除颤、气管插管及静脉输液时间。结果实验组患者存活率高于对照组,实施除颤时间及气管插管时间短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实施心肺复苏及静脉输液时间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一医两护"配合的心肺复苏抢救流程能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缩短抢救时间,是一种较好的心肺复苏抢救流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影响心搏骤停患者复苏成功的因素。方法 :就本院急诊中心收治的 14 8例非创伤性心搏呼吸骤停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 8例中 ,院内心搏骤停患者 5例 ,经复苏存活 2例 ;14 3例院外心搏骤停患者经送来医院 ,复苏存活仅 2例 ( 1 4% )。结论 :应尽早除颤 ,积极治疗原发病 ,在救治过程中时间乃是制约成败的关键因素 ,故应大力加强心肺复苏的普及  相似文献   

20.
赵群  吴莉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36):3901-3903
目的探讨主动按压减压(ACD)泵对心搏骤停患者的初步复苏效果。方法选取120例患者,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ACD泵心肺复苏术,对照组采用徒手心肺复苏术,观察两组患者在复苏30min时恢复窦性心律的时间、收缩压及24h患者存活率。结果ACD泵使患者的窦性心律恢复的时间缩短,收缩压在相同时间内回升量增加,存活率提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D泵对心搏骤停患者的复苏安全、快速、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