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云  常志文 《临床荟萃》2005,20(21):1207-1209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PP)、脉压指数(PPI)的变化,以及二者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关系.方法测量12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计算昼夜PP、PPI水平,及PP、PPI变化幅度.根据PP水平分为两组:PP≤60 mm Hg组和PP>60 mm Hg组;又根据PPI水平再分为两组: PPI≤0.40组和PPI>0.40组.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下肢动脉、肾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结果不同个体PPI变化幅度(0.203±0.026)明显低于PP的变化幅度(0.327±0.034)(t=2.534,P<0.05);PPI昼夜变化(昼:0.420±0.074;夜:0.433±0.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PP≤60 mm Hg组与PP>60 mm Hg组比较,年龄、PP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13,P<0.05),PPI≤0.4组与PPI>0.4组比较,年龄、TC、HDL、LDL、PP、SBP、DBP、大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PI是一个反映血管硬化的良好指标.其克服了脉压评价血管硬化的相对性,在反映血管顺应性中比PP更敏感,更合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律失常与24 h动态脉压(PP)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6例,同时行动态血压与动态心电图检查,以PP<60 mm Hg(A组,52例),PP≥60 mm Hg(B组,54例)分为2组,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脉压增加主要因收缩压增加所致;随脉压增加,收缩压负荷增加,复杂性、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律失常与脉压有关,临床治疗中要注意缩小脉压,并将脉压作为评价高血压危险度和降压效果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患者动态脉压(pulse pressure,PP)、脉压指数(pulse pressure index,PPI)与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的关系。方法:对2013年1月—12月入选的19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PWV检测。测量并计算24 h收缩压(24 h SBP)、24 h舒张压(24 h DBP)、PP及PWV。结果:根据PWV,将198例患者分为:动脉僵硬度正常组(PWV20%预测值)、轻度动脉硬化组(20%预测值≤PWV30%预测值)、中度动脉硬化组(30%预测值≤PWV50%预测值)及重度动脉硬化组(PWV≥50%预测值)。4组患者的PP、PPI有明显差异(P0.05);随着动脉硬化程度加重,动态脉压(PP)、脉压指数(PPI)增大。结论:PP、PPI可反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动脉硬化情况。动态血压检测获得的PP、PPI对于临床高血压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脉压、血压负荷与心电图异常的关系。方法 随机对610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进行测压和心电图检查。据平均血压(MBP)<110mm Hg(1mm Hg=0.1333kPa)和≥110mm Hg分为二组。再据脉压(PP)≤40mm Hg、41-60mm Hg、≥ 60mm Hg分为3个亚组。同时分心电图(ECG)正常和异常两组。采用无创性动态血压随机监测其中61例患者,总测量数不少于55次。结果 ①心电图异常检出率在各脉压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且随着脉压增加,心电图异常检出率也增加。②在心电图正常和异常二组中,收缩压和舒张压的24小时血压总负荷、白昼负荷和夜间负荷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和血压负荷增加与心电图异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脉压、脉压指数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MAU)、尿β2-微球蛋白(β2-MG)与尿α1-微球蛋白(α1-MG)之间的关系.方法 9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检测尿MAU、尿β2-MG以及尿α1-MG,同时计算脉压(PP)与脉压指数(PPI),根据脉压、脉压指数比较肾损害指标.结果 PP>65 mmHg(1 mmHg=0.133 kPa)的高血压患者MAU、β2-MG及α1-MG水平高于PP≤65 mmHg的高血压患者(P<0.05);PPI>0.5的高血压患者尿MAU、尿β2-MG与尿α1-MG高于PPI≤0.5的高血压患者(P<0.05).出现肾损伤的患者PP及PPI均大于未出现肾损伤的患者(P<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着PP和PPI的增大而出现肾损害加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不同体位血浆醛固酮浓度(PAC)和脉压(PP)之间的相关性。方法连续选取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就诊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血压诊疗研究中心的高血压患者195例,所有受试者均成功完成立、卧、坐三体位刺激试验,分别测量三体位的血压和PAC。按照平均PP划分为正常PP组(PP<40 mm Hg)和PP增大组(PP≥40 mm Hg),比较2组间临床指标的差异,分析PP与醛固酮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1)不同PP水平的2组间比较,PP≥40 mm Hg患者平均血钾水平明显高于PP<40 mm Hg患者(P=0.01)。相关分析提示,矫正了血清钾、年龄、性别后,PP和直立位PAC(r=0.235,P=0.001)、坐位PAC(r=0.220,P=0.002)及仰卧位PAC(r=0.166,P=0.021)均存在正相关。(3)2组间比较显示,不管任何体位,PP≥40 mm Hg患者PAC明显高于PP<40 mm Hg患者。直立位和坐位PAC>12 ng/dl患者比PAC≤12 ng/dl患者平均PP更大。(4)以PP是否≥40 mm Hg作为因变量,年龄、血钾、体重指数及三体位的PAC为自变量分别建立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发现血清K~+[OR=0.043,95%CI:1.09(1.00~1.12)]以及PAC[OR=0.025,95%CI:0.35(0.13~0.88)]均为PP增大的风险因素。结论无论是立位、坐位还是卧位,血清PAC水平增高和PP增大有一定的相关性,提示较高水平的PAC是高血压患者动脉弹性下降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平均脉压(ABPP)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对18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用动态血压监测仪(ABP)记录血压变化,根据24h平均脉压测定值分为≥60 mm Hg(1 mm Hg=0.133kPa)和<60 mm Hg两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收缩末径(LVSD)、左室舒张末径(LVDD),室间隔厚度(IVS),左室后壁厚度(LVP),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ABPP≥60 mm Hg组LVSD、LVDD、IVS、LVP值明显高于ABPP<60 mm Hg组,而EF低于ABPP<60 mm Hg(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增大与左心室肥厚呈正相关,易于发生心力衰竭,对指导临床血压调整,防止终点事件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心电图异常相关性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峰 《临床荟萃》2001,16(17):774-775
目的 :探讨脉压与心电图异常及心肌肥厚的关系。方法 :收集 5 5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 2 40例进行测压和心电图检查并加以分析。按平均压 <110 mm Hg,≥ 110 mm Hg分为两组 ;再以脉压≤ 6 0 mm Hg,6 1~ 90 mm Hg,>90 mm Hg分为3个亚组。结果 :1随着脉压增加 ,心肌肥厚 ,心电图异常均逐渐增加 ,P<0 .0 1。2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 -胆固醇、体重指数均不随脉压增加而改变 ,P>0 .0 5。 3脉压相同而平均压分别为 <110 mm Hg,≥ 110 mm Hg两组进行比较 ,心肌肥厚 ,心电图异常均无差异 ,而平均压≥ 110 mm Hg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均高于平均压 <110 mm Hg组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结论 :高血压患者脉压比收缩压、舒张压与心电图相关性更密切  相似文献   

9.
脉压和脉压指数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脉压 (PP)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 ,PP增大与动脉硬化、冠心病 (CHD)、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及心脑血管疾病病死率的增加关系密切 ,对老年患者 ,PP较收缩压更能有效地预测发生CHD和脑卒中的危险。近来研究显示脉压指数 (PPI)综合反映了血管的固有顺应性和动态顺应性 ,在评价血管硬化方面较PP更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脑梗死患者发病时脉压(PP)和脉压/平均动脉压比率(PP/MAP Ratio)的分析,比较以上两种参数预测脑梗死危险性方面的优缺点,探讨PP/MAP Ratio预测脑梗死的可行性.方法:选取脑梗死病例103例入院时首次测定的血压(不受治疗因素影响),计算其PP、PP/MAP Ratio,与年龄、性别匹配的对照组97例的PP、PP/MAP Ratio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脑梗死组的PP、PP/MAP Ratio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PP、PP/MAPRatio分布频率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PP≥60 mmHg者脑梗死发病的危险性是PP<60mmHg者的6.081倍(OR=6.081,95%CI为3.262~11.336);PP/MAP Ratio高于0.45者脑梗死是PP/MAP Ratio低于0.45者的2.790倍(OR=2.790,95%CI为1.572~4.950).PP>60 mmHg、PP/MAP Ratio>0.45者,脑梗死的发病率明显增大.结论:分析表明,PP、PP/MAP Ratio都与脑梗死的关系密切.脑梗死组和对照组比较,PP/MAPRatio和PP两种参数有较强的一致性,可见PP/MAP Ratio也和PP一样都可以用于预测脑梗死发病的危险性.PP/MAP Ratio是无量纲值,具有可比性,并且全面考虑了各个血压要素的影响,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因此优于PP.  相似文献   

11.
刘素艳  王静  苑杰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7):6553-6555
目的探讨老年人脉压(PP)和脉压指数(PPI)变化特点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对唐山市3 850名老年人集中体检,PP水平分为四个层次,≤60 mm Hg,60~80 mm Hg,80~100 mm Hg和〉100 mm Hg。PPI水平分为四组,≤0.400,0.401~0.500,0.501~0.600和〉0.600,分析各组血压指标特点及与心脑血管病事件的关系。结果随着收缩压的增加,PP、PPI相应增加(P〈0.001)。随着PPI水平增加,舒张压呈下降趋势(P〈0.01)。脑卒中和冠心病患病率的增加与PP、PPI水平的提高有关(P〈0.05)。结论 PP和PPI反映了老年人的血压变化特点,并与心脑血管事件有关。  相似文献   

12.
高建辉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8):1446-144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与脉压(PP)及脉压指数(PPI)的相关性。【方法】对拟诊冠心病(CHD)的164例高血压病患者以标准Judkins法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根据造影结果将高血压病患者分为冠心病组(合并冠心病)和非冠心病组(未合并冠心病)。计算机定量分析系统(QCA)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并计算其冠状动脉病变积分(CAS)。标准台式水银血压计测定外周肱动脉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计算PP(PP—SBP—DBP)与PPI(PPI—PP/SBP)。【结果】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组的CAS积分、PP及PPI均较非冠心病组显著增高(66.5±28.8 vs 8.6±6.7;51.8±12.7 vs 38.7±14.2;0.47±0.12 vs 0.33±0.08,P〈0.05)。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病患者的CAS与PP及PPI显著相关。【结论】PP及PPI是预测高血压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血压水平高低、脉压差大小、平均血压值之间的关系。方法以1461例因动脉硬化所致慢性疾病住院的老年男性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入选对象通过血管超声检查,根据有无颈动脉斑块分为两组(颈动脉斑块组1012例和无颈动脉斑块组449例),通过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记录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的变化,分别计算每个患者的脉压差(PP)、平均动脉压(MBP),并分析这些数据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结果颈动脉斑块组患者的年龄明显高于非颈动脉斑块组[(80.5±5.4)岁与(77.3±5.9)岁,t=-4.233,P〈0.01];颈动脉斑块组和无颈动脉斑块组比较,24h的SBP[(132.2±17.0)mmHg与(127.5±16.0)mmHg,t=-4.893,P〈0.001]、PP[(60.8±13.4)mmHg与(55.9±12.5)mmHg,t=-5.021,P〈0.001]、MBP[(92.6±10.3)mmHg与(91.0±9.9)mmHg,t=-3.987,P〈0.01]明显高于无颈动脉斑块组。颈动脉斑块组的发病率与年龄(OR=1.061,P=0.0001)、心肌梗死(OR=1.896,P=0.0135)、高血压分级(OR=1.177,P=0.0019)、高血脂(OR=1.353,P=0.0335)、心脏收缩功能降低(OR=2.466,P=0.0001)、下肢动脉斑块(OR=5.453,P=0.0001)密切相关。结论在老年男性人群中,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SBP升高、PP增大、MBP的升高密切相关,而与舒张压的水平关系不甚明显。  相似文献   

14.
脉压、脉压指数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脉压(PP)、脉压指数(PPI)与冠状动脉(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并比较两者用以评价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对优越性。方法547例行冠脉造影患者的冠心病(CHD)病变的严重程度分别用冠脉病变的血管支数、冠脉狭窄程度和冠脉病变评分表示。测定外周肱动脉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并计算PP及PPI。结果冠脉病变程度随增龄而逐渐加重,冠脉狭窄积分3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单支病变组〉冠脉正常组为89.1±38.6vs57.1±32.2vs26.0±22.1vs3.7±2.7(H=239.963,P〈0.01);PP和PPI冠脉病变组〉冠脉正常组;3支病变组〉1支病变组,PP为(53±11)mmHg vs(48±11)mmHg,PPI为0.413±0.06vs0.375±0.06(均P〈0.01);直线相关分析结果表明PP、PPI均与CHD的发生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547,0.632;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PI与CHD冠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最为密切,(坎值为1.012,95%可信区间为(1.261,1.447)。结论脉压及脉压指数是较为简便的反映大动脉弹性的参数,与冠脉狭窄程度密切相关,且脉压指数在一定程度上较脉压有更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脉压(PP)和脉压指数(PPI)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高血压患者162例,所有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 T ),并依据IM T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114例(硬化组)和颈动脉正常48例(正常组),对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并计算PP和PPI ,并与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对比分析。【结果】硬化组患者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BP)、脉压(PP)和PPI显著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PP>60 mmHg患者的IMT(1.37±0.43 cm)显著高于PP≤60 mmHg患者的IMT(0.83±0.12 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PP与PPI均呈现正相关性(正常组:r =0.902,P =0.001;硬化组:r =0.894,P =0.002)。【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和PP与PPI密切相关性,通过联合检测,对临床预防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硬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指数(PPI)、胰岛素抵抗与左心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对25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测定空腹血糖(FSG)、空腹血胰岛素浓度(INS)及血压水平,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脉压指数(PPI)。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计算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结果LVH组收缩压(SBP)、PPI、INS、年龄、高血压病程高于非LVH组,舒张压(DBP)、ISI低于非LVH组(均P〈0.05)。高PPI组LVMI、INS高于低PPI组,ISI低于低PPI组(均P〈0.05)。高胰岛素组LVMI高于正常胰岛素组,ISI低于正常胰岛素组(均P〈0.05)。单因素相关分析示LVMI与PP、PPI、INS、年龄呈正相关,与ISI呈负相关(均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示PPI的标准化回归系数最大。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PPI、胰岛素抵抗与LVH密切相关,PPI、ISI可作为LVH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151例中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监测参数及其与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的关系。方法对初诊无其他器质性疾病的中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及进行超声心动检查。根据血压动监测的昼夜节律将其分成杓型、非杓型、反杓型、超杓型等类型;计算出脉压(PP)、脉压指数(PPI)和血压负荷(BPL)。探讨不同类型血压变化对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男性24 h DBP、d DBP和n DBP水平都高于女性(P<0.05)。男性杓型高血压组患者LVEF值均值(P<0.01)、非杓型高血压组患者LVEF值均值(P<0.01)、超杓型高血压组患者LVEF值均值(P<0.01)均大于反杓型高血压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杓型高血压组患者LVEF值均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PPI对LVEF的影响大于PP及BPL。结论动态血压监测出的不同昼夜节律高血压患者临床分型对心室重构有临床指导意义,并且PPI对心功能影响大于PP及BPL,PPI是监测心脏结构改变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老年人脉压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以杨浦区中心医院及杨浦区11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随访的老年人为对象,选取年龄>160岁患有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患者2358人,记录入选者的基本情况: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吸烟史,血压、心率、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慢性肾脏病、糖尿病等病史.测定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肌酐、尿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根据脉压将入选者分为脉压<60 mm Hg组和≥60 mm Hg组.分析2组脉压与年龄、体重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空腹血糖、血脂、血肌酐、尿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酐清除率、冠心痛、缺血性脑卒中、慢性肾脏病、糖尿病等关系.结果 脉压≥60 mm Hg组与脉压<60 mm Hg组比较,血糖[(6.3±2.6)mmol/L与(5.6±1.7)mmol/L]、总胆固醇[(4.8±1.2)mmol/L与(4.3±1.3)mmol/L]、甘油三酯[(1.9±1.1)mmol/L与(1.5±1.2)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9±1.2)mmoL/L与(2.5±1.1)mmol/L]、尿酸[(291.4±133.6)μmol/L与(246.8±131.2)μmoL/L]均明显升高(P均<0.01).脉压≥60mm Hg组与脉压<60 mm Hg组比较,冠心病(17.8%与10.8%)、缺血性脑卒中(31.7%与26.0%)、慢性肾脏病(16.9%与12.4%)、糖尿病(23.8%与17.6%)患病率均明显升高(P均<0.01).Logostic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脉压与血糖、体重指数、年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密切相关(β分别为0.103、0.093、0.097、0.089、0.076、-0.057,P均<0.05).结论 有动脉粥样硬化基础的老年人,脉压高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促进心脑血管及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