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医院工作场所暴力与护士工作压力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护士遭受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的情况,探讨医院工作场所暴力对护士工作压力的影响。方法使用医院工作场所暴力调查表和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调查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工作至少1年的946名护士,了解医院工作场所暴力发生情况和护士的工作压力水平。结果医院工作场所暴力总发生率为55.07%。遭受暴力组护士的工作压力及5个维度得分较未遭受暴力组的护士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纯心理暴力组护士工作压力得分明显低于其他组的护士,心理+身体+性暴力组护士的工作压力得分明显高于其他组护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护士在医院工作场所遭受暴力的风险较高,对护士的工作压力造成了深刻的影响,有必要采取相关措施减少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急诊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对工作倦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诊护士工作倦怠与遭受工作场所暴力之间的关系,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护士职业倦怠调查表及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情况问卷,对北京市4家三级甲等医院的166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急诊护士遭受暴力组在情绪衰竭、去人格化、个人成就感丧失的维度得分高于未遭受暴力组,2组个人成就感丧失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情绪衰竭、去人格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躯体冲突严重影响了护士的心理健康(P〈0.01)。结论工作场所暴力事件可以导致急诊护士工作倦怠的产生,对护士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应采取有效预防措施控制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减少护士对工作及患者的倦怠不满,确保护士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3.
陆红  童玉芬 《护理管理杂志》2012,12(11):791-793
目的了解门诊护士遭受医院工作场所暴力情况及其心理健康状态。方法采用自设调查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对106名门诊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及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76.42%的门诊护士在过去一年中遭受过工作场所暴力;门诊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各方面症状评分均高于常模(P〈0.01);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门诊护士心理状况更差(P〈0.01)。结论门诊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问题较为严重,应加强法律法规、应对工作场所暴力的培训及心理疏导,以有效防范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维护门诊护士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医院工作场所暴力对急诊科护士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工作场所暴力定义设计调查表及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广州市6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96名急诊科护士在半年内遭受过工作场所暴力后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急诊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事件42.16%发生在深夜凌晨,心理暴力发生率为72.55%,患者和患者家属是主要肇事者,暴力事件的危险因素依次为患者或家属的要求未得到满足、对服务不满意、肇事者酗酒。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急诊科护士在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等方面的因子得分均高于国内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4.676,3.745,2.892,8.236,2.796,8.012,5.177,23.801;P〈0.05或P〈0.01)。结论工作场所暴力对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健康有严重影响,应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工作场所暴力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上海市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情况与工作倦怠的现状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医院工作场所暴力调查问卷与工作倦怠问卷对上海市两家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的150名护士进行工作场所暴力和工作倦怠两个方面的调查,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急诊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为65.3%;本组护士的情绪衰竭、个人成就感丧失维度得分分别为(19.56±6.63),(34.13±7.02)分,均高于常模的(22.19±9.53),(36.53±7.3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3.281,3.776;P〈0.01);本组护士与常模去人格化倾向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遭受暴力组护士情绪衰竭、去人格化倾向维度得分分别为(20.13±8.65),(7.53±3.03)分,均高于未遭受暴力护士组的(17.57±7.12),(6.43±2.1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2.023,2.324;P〈0.05);是否遭受暴力和年龄是情绪衰竭和去人格化倾向的影响因素,职称和年龄是个人成就感丧失的影响因素。结论急诊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伤害可引起护士工作倦怠产生,采取减少暴力伤害的措施对减轻急诊护士工作倦怠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急诊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心理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急诊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SCL-90)对3所综合医院60名遭受过工作场所暴力后的急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并将SCL-90各因子得分与国内常模进行比较。结果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急诊护士在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等方面的因子分及总分、总均分均高于常模,均P〈O.01或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急诊护士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差于一般人群,应给予受暴者人文关怀,并采取措施预防和干预工作场所暴力和心理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工作场所暴力和护士组织公民行为现状,探讨工作场所暴力对护士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工作场所暴力问卷和组织公民行为量表对556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比较是否遭受工作场所暴力、不同暴力形式、暴力频次护士组织公民行为的差别,并探讨工作场所暴力对护士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结果护士1年内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为70.14%;其中心理暴力占77.69%,身体暴力占17.18%,性暴力占5.13%。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组护士组织公民行为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低于未遭受组(P0.01或P0.05)。不同暴力形式、暴力频次护士组织公民行为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分层回归分析显示,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暴力次数、暴力形式、用工性质和学历为护士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因素。结论护士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较高,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护士组织公民行为下降,遭受暴力程度越严重、频次越多,护士组织公民行为越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护士工作场所暴力和护理伦理决策现状,探讨工作场所暴力对护士护理伦理决策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工作场所暴力问卷和护士护理伦理决策问卷对693名临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年内护士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为66.09%,其中心理暴力占74.89%;身体暴力占18.12%;性暴力占6.99%。暴力组伦理选择、伦理行动和伦理决策能力总分均显著低于非暴力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工作场所暴力形式及暴力频次护士护理伦理决策能力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是否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和学历是护士伦理决策能力的影响因素。结论护士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较高,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护士护理伦理决策能力下降,遭受暴力程度越严重、频次越多,护士护理伦理决策能力越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二级医院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现状。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对二级医院104名精神科护士及50名同级医院非精神科护士进行测评。结果精神科护士除人际关系因子低于常模组(P〈0.05)、敌对因子与常模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因子分均明显高于常模组(P〈0.01)。总体生活质量及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4个维度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二级医院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相对较差,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工作场所暴力和护士行为目标达成度现状,探讨工作场所暴力对护士行为目标达成度的影响。方法:采用工作场所暴力问卷和护士行为目标达成度评价量表对544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比较暴力组和非暴力组、不同暴力形式组、不同暴力频次组护士行为目标达成度的差别,并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法探讨工作场所暴力对护士行为目标达成度的影响。结果:护士1年内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为66.18%,其中心理暴力占75.28%、身体暴力占18.06%、性暴力占6.76%;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组士的行为目标达成度总分低于未遭受过工作场所暴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遭受不同形式工作场所暴力的护士行为目标达成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遭受1次工作场所暴力护士的行为目标达成度总分高于遭受暴力≥2次的护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是否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工作年限和职称是护士行为目标达成度的影响因素。结论:护士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较高,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护士行为目标达成度下降,遭受暴力程度越严重、频次越多,护士行为目标达成度越差。  相似文献   

11.
急诊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心身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急诊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的心身健康状况。方法: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广州市6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290名急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并将6个月内遭受过工作场所暴力的遭受组护士SCL-90各因子得分与未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护士组进行比较。结果:有效问卷264份,遭受工作场所暴力者107名(40.5%),在年龄、工作时间上均小于未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护士组(P〈0.01),施暴者多数为病人家属(54.2%);遭受的暴力大多数为言语的辱骂、污辱、折磨和骚扰(67.6%),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护士组护士在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方面的因子分高于未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护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护士在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其心身健康严重受到影响,因此管理者在处理各种工作场所暴力的同时,应注意护士的心理反应并对其进行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护士工作压力源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为护理管理措施的制定提供相关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北京市3家三级甲等医院155名工作不满1年新护士,采用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评,对其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新护士的心理健康总分(53.03±46.33)与常模总分(129.96±38.7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31,P〉0.05)。在临床新护士工作压力源项目方面,工作量及时间分配问题得分最高为(2.71±0.71)分,其次是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的问题,得分为(2.51±0.61)。新护士工作压力源各个因子与心理健康状态(即SCL-90总分)呈正相关(P〈0.01);新护士值夜班与压力源呈正相关。新护士倒夜班数与工作量和护理专业方面带来的压力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均无明显差异。不同科室护士在“工作量”“工作环境”及“管理及人际关系”等压力源及压力源总分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06,0.7254,2.920,2.920;P〈0.01)。结论工作方面的压力对新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管理者应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减轻新护士的工作压力,同时关注新护士的心理需求,使其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三级甲等医院护士的心理安全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维护护士的身心健康和建立科学的护理管理体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哈尔滨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的600名护士进行安全感一不安全感问卷调查,统计心理安全感得分,比较不同个体特征心理安全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542份,有效回收率为90.3%。542名护士的心理安全感平均得分为(27.23±9.41)分,67.3%的护士处于安全感范围内;不同学历、职称、婚姻状况的护士心理安全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0.443,2.037,0.686;P均〉0.05);随着年龄和工作年限的增长,护士的心理安全感逐渐增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8.573,6.910;P均〈0.05)。以护士的个体特征为自变量,以心理安全感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护士心理安全感的相关因素是年龄、职称和工作年限(t分别为-3.534,2.167,-2.943;P均〈0.05)。结论护士的心理安全感整体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与护士的年龄、职称和工作年限有关。管理部门应开展必要的心理咨询和科学指导,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员的心理安全感水平,从而提高护士的生活质量和护理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三级甲等医院护士心理资本现状.[方法]采用护士心理资本问卷对1 345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护士心理资本评分为(3.61±177;0.49)分;4个维度评分由高到低排序为自我效能维度(3.84±0.51)分、希望维度(3.62±0.53)分、韧性维度(3.58±177;0.46)分、乐观维度(3.42±0.45)分;不同民族护士自我效能、希望、韧性维度评分及均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工作6年~10年的护士心理资本评分最低.[结论]护士心理资本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建议针对不同特征护士进行培训,提高护士心理资本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ICU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咨询需求,探讨影响ICU护士心理咨询需求的内在因素。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及心理咨询需求状况调查表、症状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对130名ICU护士进行测评。结果 ICU护士症状自评量表中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得分及阳性项目数均高于全国常模(P0.01);有72.31%的ICU护士对心理咨询表示不同程度的需要;经多因素分析,合同关系和值夜班情况影响ICU护士的心理咨询需求(P0.05);焦虑、抑郁程度与需求程度呈正相关(P0.01)。结论 ICU护士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心理健康状况及值夜班情况和合同关系对心理咨询的主观需求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通过健康教育的模式,改善暴力精神病患者家庭环境,提高其生活质量。方法由医生和护士组成健康教育小组,对120例经在院治疗达到临床痊愈后出院的暴力精神病患者,在家庭随访或门诊复诊时实施健康教育,为期1年。采用家庭环境量表(FES—CV)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于入组和出组时对患者的家庭环境状况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实施健康教育前后比较,FES.CV量表在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控制性等分量表上得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在入组时评分分别是(5.58±1.26)分、(5.89±1.62)分、(4.24±1.16)分,而出组时提高到(6.92±1.43)分、(6.54±1.71)分、(5.75±1.6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5.20,4.13,3.95;P〈0.01)。GQOLI量表客观状态与主观满意度每一项得分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客观状态躯体功能入组时得分为(20.63±4.52)分,出组时增加至(25.92±6.43)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57,P〈0.01)。结论本研究表明,通过健康教育能够改善暴力精神病患者家庭环境,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功能恢复,对稳定暴力行为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