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背景:自体骨髓干细胞对神经系统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对脑瘫治疗缺乏系统有对照的临床研究.目的:分析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功能发育的影响.方法:将34例脑性瘫痪者按其家长是否同意使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取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只采用康复训练,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做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评估并进行对比.结果与结论: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3个月GMFM评分均增高,而GMFM评分增加量均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 0.05).治疗组GMFM评分增加量高于对照组(P < 0.05).提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性瘫痪是有效的,对促进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发育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李宽新  李锋 《中国临床康复》2011,(23):4262-4266
背景:临床常用皮质运动诱发电位和皮质体感诱发电位来分别评价脊髓损伤后运动传导路和感觉传导路的损伤或修复情况。目的:以脊髓诱导电位监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急性脊髓完全性损伤大鼠下肢神经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健康Wistar大鼠50只,分成5组,即生理盐水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修饰组、神经营养素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和假手术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均制作Allen’s脊髓完全性损伤动物模型,造模后各组均行相应治疗。治疗后4,8和12周行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评分,并于造模后24h,3,7,14d行运动和体感诱发电位检测。结果与结论:运动诱发电位检测结果提示,各治疗组的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与生理盐水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大鼠后肢BBB评分也证实了各治疗组后肢运动功能明显优于生理盐水组(P〈0.05)。提示经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移植到脊髓损伤处,可改善大鼠的后肢运动,神经营养素3蛋白有可能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的生存率,促进受损脊髓的轴突再生。  相似文献   

3.
张婷勇 《中国临床康复》2011,(10):1789-1793
背景:单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脑梗死组织的修复作用并不理想,需要结合药物及生物工程材料等手段进行综合治疗。目的:验证高压氧结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效果。方法:体外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应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阻塞大鼠模型,按随机区组法分为3组,即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及高压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静脉移植后24h,3d及伤后1,2周行Longa行为学评分,检测神经功能的损伤情况。移植2周后,应用RT-PCR法测定生长相关蛋白43mRNA的表达,并以BrdU免疫组化和苏木精-伊红染色行梗死处组织学检查以证实恢复程度。结果与结论:移植后1周,高压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大鼠神经功能障碍评分低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低于对照组(P〈0.05)。2周后脑梗死周围组织生长相关蛋白43mRNA的表达高压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高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高于对照组(P〈0.05)。BrdU免疫组化和苏木精-伊红切片中的神经元数量高压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多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多于对照组(P〈0.05)。提示高压氧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治疗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可明显改善大鼠的神经功能,效果优于单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4.
背景:依达拉奉具有清除自由基和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的作用,能够改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区的微环境.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大鼠脑梗死的效果.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经尾静脉注射细胞培养液,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经尾静脉注射2.0×10^9 L^-1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依达拉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经尾静脉注射2.0×10^9 L^-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同时经腹腔注射依达拉奉3 mg/(kg·d),连续5 d.移植后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应用RT-PCR测定脑梗死组织水通道蛋白9及水通道蛋白4 mRNA的表达,并经全脑冷冻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及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自然存活及分布情况.结果与结论:移植后24 h,3 d各组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移植后2周,依达拉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及对照组(P〈0.05-0.0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大鼠脑梗死周围组织水通道蛋白9及水通道蛋白4 mRNA的表达高于依达拉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却低于对照组(P 〈0.05).依达拉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CM-Dil阳性细胞和神经元数量多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及对照组(P〈0.05).提示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移行至大鼠脑梗死灶周围并存活,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联合注射用依达拉奉治疗可明显改善脑梗死大鼠的神经学功能.  相似文献   

5.
背景:很多研究表明,促红细胞生成素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修饰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脑内移植对脑损伤大鼠脑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用Westernblot鉴定外源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90只大鼠成功建立重型液压颅脑损伤模型,随机数字表法均分成为对照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结果与结论:Westernblot结果显示转染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能表达促红细胞生成素;与对照组比较,移植后1,2,3,4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大鼠神经缺损评分均降低(P〈0.05),后者更低(P〈0.01)。各组平均潜伏时间均逐渐缩短,3-5d时平均潜伏时间为促红细胞生成素+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P〈0.05)〈对照组(P〈0.01)。穿越平台次数及在目标象限游泳距离与总距离百分促红细胞生成素+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最高(P〈0.05)。形态学可见3组损伤处脑组织瘢痕和软化灶为:促红细胞生成素+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对照组,CM-Dil阳性细胞数则3组相反。说明促红细胞生成素修饰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脑内移植后对脑损伤大鼠脑损伤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蛛网膜下腔移植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7月在江西省人民医院神经科住院的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并尽早进行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行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蛛网膜下腔移植治疗,每周1次,两周为1个疗程。分别于移植前,移植后3、6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同时观察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移植前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移植后3、6个月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移植术后3例出现低热,4例出现头痛,均未经治疗症状自行消失。结论自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经蛛网膜下腔移植治疗脑梗死是安全可行的,可明显改善脑缺血后神经功能损伤,为脑梗死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背景:干细胞具有修复和替代受损脑组织的潜力,被认为是一种新的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方法。目的: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项及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45项评价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对20例脑性瘫痪患儿进行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项及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45项对治疗前及治疗后1,3,6个月时患儿的粗大及精细运动功能进行评估。结果与结论:随访过程中有3例患儿失访。顺利完成研究的17例患儿治疗后1,3,6个月的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项总分及A(卧位与翻身)、B(坐位)、C(爬与跪)功能区得分,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45项总分及B(上肢关节活动能力)、C(抓握能力)功能区得分均较移植前显著提高(P<0.05),以治疗后1个月的提升速度最显著,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提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改善脑性瘫痪患儿的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功能,对治疗小儿脑性瘫痪是安全、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背景:丹红注射液能够清除自由基和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能够改善中枢神经系统梗死后损伤区的微环境。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丹红注射液对大鼠脑梗死组织GAP-43、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Wistar大鼠60只,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和联合治疗组。对照组尾静脉注射PBS、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尾静脉注射2.5×109L-1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联合治疗组联合注射2mL/kg丹红注射液+2.5×109L-1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均连续5d,1次/d。结果与结论:移植后24h,3d各组间大鼠神经功能障碍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移植后1周、2周,联合治疗组大鼠神经功能障碍评分低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及对照组(P〈0.05);在联合治疗组中,GAP-43、Bcl-2的表达明显高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及对照组(P〈0.05)。说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与丹红注射液联合应用可明显促进脑梗死局部GAP-43、Bcl-2的表达,对大鼠脑梗死细胞凋亡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有治疗作用,但其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损伤脊髓局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分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作用途径。方法:运用改良Allen法制备T10脊髓外伤性截瘫大鼠模型,假手术组6只,脊髓损伤组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假手术组接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单细胞悬液1mL(1×10^6cells)自大鼠尾静脉缓慢注射移植,对照组静脉注射PBS1mL。结果与结论:脊髓损伤后损伤局部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表达增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注射移植后能促进脊髓损伤局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更进一步的表达,这可能是促进神经结构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被视为一种有前途的治疗方法,如何更有效地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脊髓损伤区存活,加速脊髓损伤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前期研究发现,低频电磁场能够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分化,低频电磁场是否可应用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还需进一步研究。目的:探讨低频电磁场对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脊髓压迫法制备64只T10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大鼠模型,随机等分为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电磁场组和电磁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造模成功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和电磁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大鼠脊髓损伤原部位注射大鼠全贴壁法分离培养BrdU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和电磁场组注射a-MEM培养液。造模术后24h,电磁场组和电磁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予60min/d的低频电磁场刺激(频率50Hz、强度5mT)。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第21天,电磁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BBB评分与其他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其他各组比较,电磁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移植细胞后,大鼠BrdU阳性细胞在脊髓损伤区域生长并与脊髓组织融合,存活细胞数量较其他组多;空洞面积小;损伤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更少,而基质金属蛋白2表达更多;脊髓损伤大鼠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最快(P〈0.05)。提示低频电磁场促进了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可能与低频电磁场有利于损伤区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存活,上调基质金属蛋白2的表达并减少胶质瘢痕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1.
背景:干细胞局部移植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目的:观察脐血干细胞移植联合使用鼠神经生长因子及物理康复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小儿脑性瘫痪患儿根据是否接受干细胞治疗分为3组:脐血干细胞治疗组采用脐血干细胞+鼠神经生长因子+物理康复治疗,常规治疗组采用鼠神经生长因子+物理康复治疗,对照组未行有效治疗。结果与结论:3组患儿入组前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各能区分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脐血干细胞治疗组及常规治疗组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各能区中A、B、D能区分值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脐血干细胞治疗组A、B能区分值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对照组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各能区分值无变化(P〉0.05)。表明脐血干细胞移植联合使用鼠神经生长因子、物理康复治疗治疗小儿脑瘫疗效优于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物理康复疗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神经节苷酯治疗对脑性瘫痪患儿运动与智力的作用.方法 60例脑性瘫痪患儿按就诊时间随机分为观察组(综合康复治疗+神经节苷酯)和对照组(综合康复治疗)两组,连续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估和Gesell智力测试.结果 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3.3%)高于对照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适应性项中发育商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神经节苷酯能显著改善脑性瘫痪患儿的运动与智力发育,对脑性瘫痪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社区与家庭结合康复治疗脑瘫患儿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虹 《中国康复》2009,24(1):69-70
目的:探讨家长树立正确心态参与脑瘫社区家庭结合康复的重要性和治疗效果。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8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家长参与组(家庭组)各40例,均接受社区综合康复治疗。家庭组同时增加家长理论培训和家庭康复训练。2组均观察1年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评分评定2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1年后,GMFM分值,2组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提高,2组间比较,家庭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家长树立正确心态参与社区家庭结合康复对脑瘫患儿功能改善的疗效显著;社区家庭结合康复是一种科学、有效、经济的治疗模式,对减轻患儿家庭经济负担,保证患儿的终身康复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表面肌电图(sEMG)在学龄期脑瘫患儿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痉挛型双瘫型脑瘫患儿进行综合康复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和表面肌电仪对患儿进行测试,分析肌电积分值(iEMG)、均方根值(RMS)、平均功率频率(MPF)、中位频率(MF)、平均肌电值(AEMG)。结果:60例患儿治疗前后GMFM量表A、B、C区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个月后D、E区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60例患儿治疗3个月后功能位腓肠肌、股四头肌iEMG值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RMS、AEMG、MF及MPF值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最大等长收缩(MIVC)状态下腓肠肌、股四头肌iEMG、RMS及AEMG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MF及MPF值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EMG能够定量反映肌肉功能的水平,可作为脑瘫患儿疗效评估的电生理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石中嫣  刘晓秀  吴珂慧 《新医学》2021,52(3):208-211
目的 探讨核心肌群激活联合躯干训练对小儿脑性瘫痪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40例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其训练方式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患儿在常规运动治疗基础上进行躯干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核心肌群激活训练。分别记录治疗前后2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D区、 E区)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 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和步行速度,并于治疗后对患儿家长进行满意度调查,比较2组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脑性瘫痪患儿的GMFM评分(D区、E区)、BBS评分、MBI评分和步行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治疗后,2组GMFM评分(D区、E区)、BBS评分和MBI评分均比治疗前增加,且观察组各项运动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均< 0.05);观察组患儿的步行速度为(33.15±4.33)m/min,优于对照组患儿的步行速度(26.25±3.84)m/min(P < 0.001)。治疗后,2组脑性瘫痪患儿家长的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其中观察组总满意度为95%,高于对照组的50%(P < 0.05)。结论 核心肌群激活联合躯干训练康复治疗脑性瘫痪患儿能有效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患儿家长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初步探讨采用“医教结合”的家庭康复模式对重度脑瘫患儿运动功能促进的有效性。方法重度脑瘫患儿3名(男2例,女1例),由专业康复机构医师和治疗师定期进行康复评估和治疗方案制订,并对家长(照料者)和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进行指导与培训,开展家庭康复治疗。治疗前、后6个月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 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 , GMFM)、精细运动功能测试量表( fine motor function measure scale ,FMFM)对患儿的粗大和精细运动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治疗6个月后,GMFM66项总分、GMFM88项坐位、爬与跪两项和FMFM能力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医教结合”的家庭康复模式可以发挥医学康复和特殊教育的共同促进作用,充分利用家庭康复资源,从而有效改善脑瘫患儿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在进行康复训练同时配合针刺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6 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n=33)和观察组(n=33),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GMFM评分显著提高(P<0.001);观察组提高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可更有效提高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痉挛型脑瘫患儿60 例分为两组,对照组(n=30)只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n=30)接受常规的康复训练,在每次运动疗法训练中抽出10~15 min 接受专门提高核心稳定性的训练。两组均治疗3 个月。在康复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的D区、E 区及足印分析法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治疗后GMFM的D区和E 区评分、步长、步宽、步速均优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有利于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联合运动控制训练对痉挛型脑瘫双下肢痉挛及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痉挛型脑瘫患儿5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肌内效贴及运动控制治疗。2组患儿均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采用踝关节被动活动范围(PROM)、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MAS)、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中的D区、E区进行测定。结果:治疗后,2组患儿PROM角度、GMFM(D、E区)得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MAS评分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各项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肌内效贴配合运动控制训练能有效缓解痉挛型脑瘫下肢痉挛并提高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结合功能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站立与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10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BTX-A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BTX-A组采用BTX-A注射下肢痉挛肌群结合功能训练,对照组仅采用单纯的功能训练。患儿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3个月、6个月进行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分及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中的D和E两项评分。结果:治疗后2周、3及6个月时,2组患儿CSS评分均较治疗前呈逐渐下降趋势(P〈0.05),且在治疗后3及6个月时BTX-A组CSS评分更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儿GMFM(DE区)评分均较治疗前呈逐渐上升趋势(P〈0.05),且在治疗后3及6个月时BTX-A组GMFM(DE区)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肉毒毒素注射和单纯的功能训练均能缓解脑瘫患儿肢体痉挛,改善运动功能,但BTX-A注射结合功能训练能更有效缓解脑瘫患儿的肢体痉挛,提高其运动能力,能明显缩短治疗时间,改善患儿的步态,提高其站立与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