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杨玉英  路江松 《临床医学》2012,32(11):90-91
目的探讨侧卧位徒手旋转法纠正胎儿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的临床意义。方法观察100例产程进入活跃晚期呈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经行侧卧位徒手旋转为枕前位及阴道分娩的情况。结果产妇先行侧卧位,继之手法旋转持续性枕横位和持续性枕后位为枕前位,降低头位难产的剖宫产率,成功率达78%。结论侧卧位徒手旋转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可使胎背转向母体腹壁面,胎头以最小径线通过骨盆,使胎儿顺利娩出,可降低头位难产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在枕横位中对产妇实施体位管理和徒手旋转胎头对加速产程进展、降低手术产率和产后出血的作用。方法 选择单胎头位,无严重并发症及合并症的孕妇200例为观察组,并以同期20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进入活跃期后阴道检查,如为枕横位,取胎儿脊柱同侧俯卧位,以利于胎头枕部转向前方,在宫口开全后仍为枕横位,可在宫缩时行徒手旋转胎头,使胎头转向枕前位,使胎儿顺利娩出,对照组取自由位,至分娩结束。结果 用X^2检验处理,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在枕横位中联合应用体位管理和徒手旋转胎头可降低手术产率,产后出血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多体位改变配合自由体位分娩对纠正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初产妇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卧位待产、截石体位分娩,研究组给予指导性多体位改变待产,分娩时予自由体位分娩.观察研究两组产妇分娩结局,包括分娩方式、新生儿窒息率、产妇满意度以及自然分娩率.结果 研究组分娩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分娩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难产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传统分娩方式相比,指导性多体位改变配合自由体位分娩更为人性化,安全性较强,有效降低难产率,提高自然分娩率,提高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343-345
探索自由体位对初产妇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分娩的影响随机抽取收治的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分娩产妇17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意愿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产妇采用常规截石位分娩,观察组产妇则自由选择体位分娩。对两组分娩结果展开分析。观察组产程异常发生率为6.67%,明显比对照组的13.95%低;观察组产妇并发症发生率为3.33%、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为3.33%,明显比对照组的9.30%、6.98%低;观察组自然分娩率比对照组高,第二产程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对于初产妇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分娩中采用自由体位分娩有助于提高自然分娩率,提高产妇分娩过程中的舒适度,保障母婴健康,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产程中通过改变产妇体位矫正枕后位及枕横位的效果进行观察。方法在第一产程进入活跃期后取诊断为枕后位及枕横位而无明显头盆不称的产妇12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研究组产妇实施特殊体位护理以纠正胎位;对照组产妇常规护理。结果研究组在缩短产程、提高自产率、降低手术产率、减少产后出血、降低胎儿及新生儿的窒息发生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在产程中指导产妇采取特殊体位对纠正枕后位及枕横位是有效的,可降低手术产率,提高产科的分娩质量,且方法简单,易于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产程中通过改变产妇体位矫正枕后位及枕横位的效果进行观察。方法在第一产程进入活跃期后取诊断为枕后位及枕横位而无明显头盆不称的产妇12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研究组产妇实施特殊体位护理以纠正胎位;对照组产妇常规护理。结果研究组在缩短产程、提高自产率、降低手术产率、减少产后出血、降低胎儿及新生儿的窒息发生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在产程中指导产妇采取特殊体位对纠正枕后位及枕横位是有效的,可降低手术产率,提高产科的分娩质量,且方法简单,易于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纠正胎儿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的循证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海霞 《护理学报》2008,15(6):41-43
目的探讨纠正胎儿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的方法,以利于自然分娩。方法确立循证问题为胎儿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产妇分娩过程中的处理方法,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进行检索,以“枕横位、枕后位、产程潜伏期”为关键词,从1993-2005年的文献中检索到符合要求、设计合理的文献共11篇,经过严格分析与评价,对文献观点进行提取,结合产妇自身情况,实施“转位三步法”。潜伏期做好产妇的心理护理及有效的健康教育,让产妇尽量放松,避免加强宫缩,为手法转位作准备;活跃早期让孕妇采取变换体位的方法,利用胎儿的重心作用使胎位得以旋转,使转位成功的可能性更大;活跃晚期产妇宫口开大6cm以上,胎头在坐骨棘平面或以下时,予实施手法转位。结果148例胎儿枕横位、枕后位的产妇中有124例转位成功并自然分娩,24例转位失败,转位成功率84.1%。结论通过循证护理制定的“转位三步法”,能有效提高胎儿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产妇的自然分娩率,提高产科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体位护理在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高龄产妇足月妊娠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4—10月收治的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高龄足月妊娠产妇9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产妇按照第二产程胎头拨露或着冠时体位的差异分成坐位组、站位组、跪趴位组、蹲位组、侧卧位组和截石位组6个组,各15例。比较各组分娩方式,产程时间,产后2 h疼痛、焦虑情况,并记录会阴损伤情况以及新生儿窒息情况。结果侧卧位组顺产人数占比高于截石位组,而剖宫产人数占比低于截石位组(P<0.05)。坐位组、站位组、跪趴位组、蹲位组、侧卧位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时间短于截石位组,而侧卧位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时间均短于坐位组、站位组、跪趴位组、蹲位组(P<0.05)。侧卧位组产后2 h疼痛、焦虑评分低于坐位组、站位组、跪趴位组、蹲位组、截石位组(P<0.05)。侧卧位组产后会阴损伤人数占比低于坐位组、站位组、跪趴位组、蹲位组、截石位组(P<0.05)。结论侧卧位在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高龄产妇足月妊娠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明显,有利于降低剖宫产以及会阴损伤发生率,同时缩短产程时间,缓解产妇的产后疼痛、焦虑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产程中使用侧卧位纠正持续性枕后位的有效性。[方法]选择产妇3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观察组在产程中采用侧卧位,对照组采用任意体位,比较两组分娩方式及母儿结局,同时分析影响纠正持续性枕后位的因素。[结果]两组分娩方式及母儿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妇产次、体重指数及胎儿体重是胎头向前旋转的重要因素。[结论]在枕后位分娩过程中不应给孕妇强制推行侧卧位。  相似文献   

10.
沈红 《全科护理》2013,11(21):1935-1936
[目的]观察在活跃期晚期采用特殊体位护理对纠正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分娩的效果,以提高自然分娩率。[方法]将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150例产妇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75例产妇采用传统的方法观察,未给产妇行体位护理的干预,观察组在活跃期宫口扩张5cm~6cm采用跪式待产法,7cm~10cm采用站立位待产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胎头转为枕前位成功率较高,剖宫产率降低,总产程明显缩短(P〈0.01)。[结论]对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病人在活跃期采用特殊体位护理可明显提高转位成功率,降低剖宫产率,缩短产程,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产程中使用侧卧位纠正持续性枕后位的有效性。[方法]选择产妇3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观察组在产程中采用侧卧位,对照组采用任意体位,比较两组分娩方式及母儿结局,同时分析影响纠正持续性枕后位的因素。[结果]两组分娩方式及母儿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妇产次、体重指数及胎儿体重是胎头向前旋转的重要因素。[结论]在枕后位分娩过程中不应给孕妇强制推行侧卧位。  相似文献   

12.
对104例枕后位及枕横位临产妇采取同侧侧俯卧位的产程效果观察武汉市第三医院(430060)张国群路明枕后位及枕横位是造成头位难产的原因之一,因此,对枕后位及枕横位的防治已成为头位难产的重要课题,过去学者曾对枕后位及枕横位的分娩提出了些看法[1,2]。...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产程中改 妇体位以矫正胎方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临产后经阴道检查结合B超判定胎方位为枕后位和枕横位的初产妇各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枕后位和枕横位各40例。研究组在产程中指导产妇取依胎儿脊术同侧的侧俯卧位,利用胎儿重力、羊水浮力、子宫间歇收缩力的合力作用,使胎头在下降过程中逐渐从枕后位哉枕横位转至枕前位娩出,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研究组73例经阴道分娩(91.25%),剖宫产7例(8.75%);对照组27例(33.75%)经阴道分娩,剖宫产53例(66.25%)。两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而且研究组转位有效率92.50%,对照组转位有效率27.50%,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两组产妇的第二产程所需时间与产后出血量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在产程中指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系统评价俯卧位通气患者肠内营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linic trials数据库或平台中有关俯卧位通气患者肠内营养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随机对照试验、类实验研究和队列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1月。2名研究者依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文献质量,使用RevMan 5.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9篇文献,共计461例俯卧位通气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俯卧位通气与仰卧位通气时进行肠内营养的患者在高水平胃残余量发生率[OR=0.89,95%CI(0.57,1.38),P=0.60]、呕吐或反流发生率[RR=1.15,95%CI(0.89,1.48),P=0.29]、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RR=1.18,95%CI(0.77,1.81),P=0.44]、肠内营养中断率[RR=1.42,95%CI(0.90,2.24),P=0.13]、ICU住院时间[MD=-0.63,95%CI(-5.94,4.68),P=0.82]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对俯卧位通气患者进行肠内营养,不会增加其高水平胃残余量发生率、呕吐或反流发生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肠内营养中断率以及ICU住院时间。但该研究纳入文献的数量有限、质量中等,后期仍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验证该结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持续枕横位、枕后位异常的早期诊断与正确处理,提高产科质量。方法对我科2008年3月至2009年2月住院分娩的236例持续性枕位异常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并随机取同期分娩的枕前位产妇200例作为对照,比较不同枕位的产程异常情况,分娩方式,分娩时对母儿的影响。结果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产程异常的发生率、剖宫产率与枕前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持续性枕位异常是导致难产的主要因素,如果处理不当,同产儿预后不良。早期发现与正确处理是降低母婴发病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矫正持续性枕横位或枕后位(POPP)的最佳时机与方法。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5月,活跃期后发现为持续性枕横位或枕后位的产妇224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12例。对照组采取发现后立即行徒手旋转,辅以腹部轻推胎背,后协助产妇取对侧卧位;观察组采取在第一产程早期不予干预,当宫口扩张6 cm以上、胎先露达坐骨棘水平以下1~2 cm同法矫正胎方位。结果:观察组剖宫产率、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第二产程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于宫口扩张6~8 cm,行徒手旋转胎头+在孕妇腹部轻推胎背,后取对侧卧位,矫正持续性枕横位或枕后位为最佳方法,可缩短第二产程,减少母婴并发症,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7.
汤芳 《妇幼护理》2023,3(11):2571-2573
目的 探讨体位与运动管理对纠正分娩镇痛产妇枕后位/枕横位的效果。方法 2022 年 1 至 12 月在新泰市人民医院产科住 院的确诊枕后位/枕横位初产妇 100 例,按照组间基线资料可比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给予硬膜外麻醉持续镇痛.对 照组予常规镇痛后卧床,观察组给予体位与运动管理指导。比较两组产妇产程用时、胎方位纠正率、会阴侧切率、胎吸助产率、 阴道分娩会阴完整率、中转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率、产后出血率及产后尿潴留率。结果 观察组第一、第二产程用时明显短 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胎方位纠正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会阴侧切率、中转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P<0.05).阴 道分娩会阴完整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分娩镇痛枕后位/枕横位产妇实施体位和运动管理后,对缩短产程、纠正胎方位、 降低侧切率及剖宫产率、提高阴道分娩会阴完整率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分娩球结合俯卧位在枕后位初产妇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100例持续性枕后位初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侧卧位纠正持续性枕后位,观察组采取分娩球联合俯卧位纠正持续性枕后位,比较两组产妇分娩产程、产后出血量、分娩方式、会阴侧切率、满意度及新生儿Apgar评分及脐带血血气分析。结果:两组产妇分娩产程、产后出血量、分娩方式、满意度及新生儿脐带血血气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娩球联合俯卧位可纠正持续性枕后位,缩短产程,提高自然分娩率,减少产后出血,改善新生儿状况。  相似文献   

19.
姚利  郭秀君 《临床医学》2005,25(7):58-59
目的观察指导产妇行侧俯卧位矫正枕后位,对其分娩方式影响。方法选择2002年1月—2003年12月在南阳市中心医院适合试产枕后位产妇120名,随机分为两组。60例(实验组)临产后进行体位矫正,结合人工破膜或静点催产素等干预措施;60例(对照组)临产后不作体位指导,常规处理,可行人工破膜或静点催产素等;观察两组产程进展和分娩方式。结果实验组产程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实验组剖宫产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实验组75%经阴道分娩,对照组43%经阴道分娩,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结论通过改变体位矫正枕后位,结合适时人工破膜,静点催产素等措施,可使纠正胎方位成功率增高,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适时徒手旋转持续性枕横(后)位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对产程有异常倾向的孕妇,活跃期早期行阴道检查发现胎方位异常,经改变孕妇体位、调整宫缩等处理仍为持续性枕横(后)位,并要求阴道分娩的孕妇112例行徒手旋转胎头。结果:旋转成功率74.1%,失败率25.9%;其中持续性枕横位59例,旋转成功率74.6%;持续性枕后位53例,旋转成功率73.6%。新生儿体重<3500g者,旋转成功率88.7%;新生儿体重≥3500g者,旋转成功率48.8%;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适时徒手旋转持续性枕横(后)位,可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