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对比分析复发单相抑郁障碍、双相抑郁障碍及精神分裂症患者神经认知功能的特征,为临床早期识别和诊断抑郁障碍和精神分裂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精神科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32例双相I型抑郁障碍患者(A组)、28例复发单相抑郁患者(B组)和3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C组)为研究对象,并选取同期3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对比分析4组患者总体认知功能以及在持续注意/警觉、学习、记忆、精细动作、社会认知、执行功能以及信息处理等认知领域方面的表现。结果 C组患者认知变量均为重度损害,A组和B组患者神经认知功能损害多为轻中度;C组在持续注意/警觉、学习、记忆、执行功能、信息处理及总体认知功能等方面得分均低于A、B组(P均<0.05),A组上述指标得分和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和B组在执行功能和计划领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双相抑郁障碍和精神分裂症认知损害模式与程度存在明显差异,而双相抑郁障碍和复发单相抑郁患者神经认知功能模式相似,神经认知功能对临床鉴别抑郁障碍和精神分裂症具有一定的提示意义,但尚不能作为区分单双相抑郁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单相与双相抑郁障碍患者血浆皮质醇水平与抑郁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将30例单相抑郁障碍患者设为单相组,30例双相抑郁障碍患者设为双相组;于入组第1 d及常规治疗6周末清晨8∶00采集血液标本,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浆皮质醇浓度,同时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临床疗效总评量表病情严重程度分量表评定患者抑郁严重程度.抽取同期30名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于体检时采用上述方法检测血浆皮质醇浓度.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汉密顿抑郁量表、临床疗效总评量表病情严重程度分量表评分及3组被试的血浆皮质醇水平进行统计分析,并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总评量表病情严重程度分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变化与血浆皮质醇水平变化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治疗6周末,单相组及双相组血浆皮质醇水平、汉密顿抑郁量表及临床疗效总评量表病情严重程度分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同期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前,单相组及双相组患者血浆皮质醇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6周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浆皮质醇水平与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绝望感因子分及临床疗效总评量表病情严重程度分量表分值呈显著正相关(R=0.3709-0.4971,P<0.05或0.01),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皮质醇水平与HAMD焦虑/躯体化因子分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结论 单相与双相抑郁障碍患者的血浆皮质醇水平均较高,与抑郁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阿立哌唑联合小剂量利培酮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均予以阿立哌唑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小剂量利培酮治疗,观察8周。于治疗前后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定临床疗效,副反应量表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0.01),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对照组为17.5%,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阿立哌唑联合小剂量利培酮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疗效显著,安全性高,优于单用阿立哌唑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躁狂相、抑郁相与性腺激素的关系。方法选取诊断符合国际疾病分类诊断标准的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30例和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30例,入组后及治疗1个月后检测性腺激素(6项)。结果双相躁狂组男性患者治疗前血清睾酮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后及健康对照组睾酮水平,双相抑郁组患者治疗前血清雌二醇(E2)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后血清E2水平及健康对照组E2水平。结论睾酮与双相躁狂男性患者相关,E2与双相抑郁患者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单、双相抑郁症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水平,探讨其与单双相抑郁分型及抑郁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被分为单相抑郁症组、双相抑郁症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各30人.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分别诊断单相和双相抑郁症,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版本(HAMD-17)筛选入组者并进行抑郁分级.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法)检测血清IL-6水平.[结果]双相抑郁症组血清IL-6水平较单相抑郁症组增高明显(P<0.01);血清IL-6水平与抑郁症组的严重程度有一定关系(P<0.05).[结论]单、双相抑郁症之间血清IL-6水平有显著差异的,血清IL-6水平不同可能与抑郁症的亚型有关,与各型抑郁症的严重程度亦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催乳素(PRL)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甲状腺功能和执行功能的变化情况,分析其与患者病情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该院收治的150例双相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中71例抑郁发作患者纳入双相抑郁组,79例躁狂发作患者纳入双相躁狂组,另选该院同期50例体检健康者纳入健康组。比较3组血清PRL、IL-6、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各维度结果,比较治疗前后双相抑郁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版(HAMD-24)评分及双相躁狂组贝克-拉范森躁狂量表(BRMS)评分,并分析血清PRL、IL-6、T3、T4、TSH水平和WCST各维度结果与HAMD-24、BRM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双相抑郁组、双相躁狂组及健康组入组时血清PRL、IL-6、T3、T4、TSH水平和WCST各维度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双相抑郁组和双相躁狂组前述各指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双相抑郁组、双相躁狂组、健康组前述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双相抑郁组HAMD-24评分和双相躁狂组BRMS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相抑郁组血清PRL、IL-6、TSH水平及WCST错误数、非持续性错误数、持续性错误数与HAMD-24评分呈正相关(P<0.05),而血清T3、T4水平及WCST正确数、分类数与HAMD-24评分呈负相关(P<0.05);双相躁狂组血清PRL、IL-6、T3、T4水平及WCST错误数、非持续性错误数、持续性错误数与BRMS评分呈正相关(P<0.05),而血清TSH水平及WCST正确数、分类数与BRMS评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双相障碍患者血清PRL、IL-6、T3、T4、TSH水平和执行功能治疗前后变化明显,且与患者临床症状评分相关,有望成为双相障碍患者症状改善及疗效判定的辅助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单相与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的睡眠特征。方法将46例单相抑郁发作患者设为单相抑郁组,28例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设为双相抑郁组,同期选取本院健康职工20名设为对照组,对3组进行汉密顿抑郁量表、睡眠状况自评量表测评并分析多导睡眠图。结果多导睡眠图描记观察指标中,3组睡眠总时间、睡眠期时间、慢波睡眠时间、入睡后觉醒时间、非快速眼动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潜伏期、快速眼球运动潜伏期、快速眼球运动时间、快速眼球运动周期数、N2睡眠比例、N3潜伏期、N3睡眠时间、N3睡眠比例、觉醒睡眠比例、微觉醒总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单相抑郁组慢波睡眠时间、N2睡眠比例、N3睡眠时间、N3睡眠比例与双相抑郁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O.05或0.01)。结论单相与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常存在各种睡眠问题,与健康者比较多导睡眠图有特征性的改变。单相与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多导睡眠图相似,但单相抑郁发作患者的深睡眠更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西酞普兰与舍曲林治疗老年期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60例老年期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分别VI服西酞普兰和舍曲林治疗,观察6周。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临床大体印象量表疾病严重程度分量表评定临床疗效,副反应量表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各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西酞普兰组治疗1周末较舍曲林组下降更显著(P〈0.05);西酞普兰组总有效率为93.3%,舍曲林组为90%,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不良反应均轻微,无需特殊处理。结论西酞普兰与舍曲林治疗老年期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疗效均显著,总体疗效相当,但西酞普兰起效更快,安全性高,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住院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疾病发作期病耻感特征,及其与抑郁和躁狂发作的关系。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 120 例住院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使用 Link 病耻感系列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杨氏躁狂量表进行评定。 结果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贬低 鄄 歧视感知量表得分为( 2.60±0.31 ) 分、病耻感应对量表得分为( 2.77±0.27 ) 分,均高于量表中点分值,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抑郁严重程度与贬低 鄄 歧视感知量表得分( r=0.219 )、病耻感情感体验量表得分( r=0.284 )呈正相关,躁狂严重程度与贬低 鄄 歧视感知量表得分( r=-0.275 )、病耻感情感体验量表得分( r=-0.302 )呈负相关。 结论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发作期存在较高的感知 鄄 病耻感水平,病耻感应对方式更加退缩;处于抑郁临床相的患者病耻感感知、病耻感情感体验更加明显,而应对方式更加消极,需要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单相与双相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认知功能,并探讨其与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相关性。方法将50例单相抑郁障碍患者设为单相组,50例双相抑郁障碍患者设为双相组,40名健康志愿者设为对照组。对3组应用汉密顿抑郁量表、韦氏成人记忆测验量表和韦氏成人智力量表进行测评分析,并进行P300检测分析。结果单相组与双相组患者临床症状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双相组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显著高于单相组(P<0.01)。单相组和双相组认知功能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且双相组显著低于单相组( P<0.05或0.01)。与对照组比较,单相组和双相组P300潜伏期显著延长( P<0.01),波幅显著降低( P<0.01),双相组潜伏期更长。单相组和双相组P300潜伏期延长和波幅降低与认知功能各项评分均存在显著相关性( P<0.05或0.01)。结论单相与双相抑郁障碍具有不同的临床特征,患者均存在认知功能障碍,且认知功能与P300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单、双相抑郁治疗前后注意功能障碍的特点。方法:对27例单相抑郁和30例双相抑郁患者予以3个月药物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评定HAMD量表、Stroop测验、TM T-A测验、DCT测验、W A IS-RC的算术、数字广度和数字符号分测验,与26名正常对照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后,病例组均在多项测验指标上差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单相组在DCT-5正确数得分上差于双相组(P〈0.05),治疗后在DCT 5漏数、S troop-C得分上差于双相组(P〈0.05)。结论:单双相抑郁都存在特质性和状态性并存的注意功能障碍,但损害存在差异,双相抑郁的注意功能损害较轻。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心境障碍患者应付方式并探讨其护理对策。方法采用应付方式问卷对32例单相抑郁患者及55例双相障碍患者(抑郁相34例,躁狂相14例,混合相7例)进行调查。结果单相抑郁患者与双相障碍患者(包括所有临床相)、双相障碍抑郁相患者与双相障碍混合相患者的应付方式各因子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双相障碍抑郁相患者与双相障碍躁狂相患者在应付方式的解决问题(t=-2.869,P=0.006)、求助(t=-2.443,P=0.018)、自责(t=2.461,P=0.018)、退避(t=2.870,P=0.006)因子得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单相抑郁以及双相障碍抑郁相和混合相患者采取应付方式以混合型居多,分别占50.00%、41.18%和42.86%。双相障碍躁狂相患者采取应付方式以成熟型为主,占64.29%。结论心境障碍患者的应对方式与情绪状态有关,与疾病类别无关。应根据患者的疾病状态进行区别对待,指导患者搁置问题,以及采取积极引导等方式来提高患者的应对技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伴精神病性症状单相与双相抑郁障碍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将56例伴精神病性症状单相抑郁障碍患者设为单相组,53例伴精神病性症状双相抑郁障碍患者设为双相组。两组均予以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喹硫平治疗,双相组辅以碳酸锂治疗。采用自制一般资料调查表、汉密顿抑郁量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进行测评分析。结果双相组病程显著长于单相组( P<0.05或0.01),阳性精神病家族史及病前不良个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单相组( P<0.05或0.01);治疗前妄想、被动体验、情感低落检出率显著低于单相组( P<0.05或0.01),自杀观念和自杀行为检出率显著高于单相组( P<0.05或0.01)。结论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抑郁障碍与单相抑郁障碍相比,具有病程较长、家族史阳性率较高、病前不良个性较多、伴精神病性症状时间较长等特点,自杀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拉莫三嗪治疗双相障碍急性抑郁发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方法将117例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分别以拉莫三嗪(n=59)和碳酸锂治疗(n=58),疗程8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周、2周、4周、6周、8周末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Young躁狂评定量表及临床疗效总评量表评价疗效,副反应量表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拉莫三嗪治疗组有效率为67.8%(40/59),碳酸锂组为72.4%(42/58),两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拉莫三嗪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23.7%)显著低于碳酸锂组(41.3%)(P〈0.05)。结论拉莫三嗪与碳酸锂治疗双相障碍急性抑郁发作均有效,但前者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抑郁情绪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将50例脑卒中患者设为研究组,抽取48名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评定抑郁状况,探究性眼动分析测评认知功能,对测评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研究组汉密顿抑郁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探究性眼动分析测评异常率为86%,凝视点数及反应性探索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D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汉密顿抑郁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总分与探究性眼动分析的凝视点数及反应性探索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探究性眼动分析的D值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脑卒中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抑郁情绪及认知功能损害,且抑郁情绪越明显,认知功能障碍越严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执行功能损害以及结构性磁共振的变化。方法收集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抑郁症诊断标准的40例抑郁症患者(研究组),20例正常对照(对照组)。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系统和Stroop色词测验评定执行功能,以磁共振静态三维结构进行影像学检查。结果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执行功能评分治疗前后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完成分类数(3.35±1.98)个vs(4.55±1.70)个;错误应答数(52.15±18.83)个vs(37.75±21.27)个;持续性应答(33.75±17.49)个vs(26.55±20.10)个;持续性错误数(28.30±13.43)个vs(27.35±5.91)个;卡片A反应时间(55.28±7.46)秒vs(53.23±6.24)秒;卡片B反应时间(85.78±7.45)秒vs(80.78±8.12)秒;卡片C反应时间(117.32±9.58)秒vs(111.67±8.95)秒;Stroop干扰效应(50.33±12.14)秒vs(46.78±11.54)秒(P<0.05)。治疗后,完成分类数、持续性错误数和卡片C反应时间与治疗前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额叶灰质体积明显小于正常对照(P<0.05)。结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执行功能损害可能是一个持续存在的独立症状,额叶脑结构异常与其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BD)与帕金森病(PD)的相关性以明确RBD对PD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123例P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伴有RBD将患者分为PD+RBD组(67例)和PD-RBD组(56例),比较2组各项资料的差异。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检验多导睡眠监测睡眠参数与神经心理学相关指标的关系。 结果 PD+RBD组病程长于PD-RBD组,总睡眠时间短于PD-RBD组,R期周期性腿动指数高于PD-RBD组(P均 < 0.05)。PD+RBD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总分低于PD-RBD组,差异主要表现在执行能力、延迟记忆、注意力及抽象能力方面(P均 < 0.05)。PD+RBD组Stroop色词测验完成时间和错误数长/多于PD-RBD组(P均 < 0.05)。PD患者总睡眠时间和睡眠效率与MoCA总分、执行能力及注意力呈正相关,而与Stroop色词测验完成时间及错误数呈负相关(P均 < 0.05)。 结论 RBD可能是P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特别是执行功能障碍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