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宏庭  邓华聪  蹇锐  兰丽珍  方芳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3):7606-7608,F003
背景:由于胰岛细胞分离技术难度较大,目前糖尿病细胞移植治疗尚缺乏理想的细胞来源。目的:构建具有生理性胰岛素分泌能力胰岛代理细胞系,为糖尿病基因治疗提供有效手段。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材料和干预:本研究在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以携葡萄糖激酶(glucokinase,GK)基因的逆转录病毒及携人胰岛素原基因突变体(mutant proinsulin gene,MPIN)的逆转录病毒共同感染人肝癌细胞系HepG2细胞,G418筛选,放免法、Western—blotting及RT-PCR鉴定;挑选联合表达GK及成熟胰岛素的HepG2细胞进行葡萄糖反应性胰岛素分泌反应的检测,以单独表达成熟胰岛素的HepG2细胞作对照。主要观察指标:不同葡萄糖浓度条件下,联合表达GK及成熟胰岛素的HepG2细胞培养上清中的胰岛素浓度。结果:G418筛选3周获阳性细胞克隆,放免法、Western—blotting挑选出两个目的基因表达均较强的HepG2细胞1株,命名为细胞克隆“β”;RT—PCR证实细胞“β”中已有两个目的基因的转录;在细胞“β”中获得葡萄糖反应性胰岛素分泌,葡萄糖浓度约1.75-2.00mmol/L时出现胰岛素分泌高峰;而在单独表达成熟胰岛素的HepG2细胞中,各种葡萄糖浓度引起的胰岛素分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成功构建了具有生理性胰岛素分泌能力的“胰岛代理细胞”系。  相似文献   

2.
胰岛素是很多2型糖尿病的主要治疗药物。胰岛素治疗的目的是模拟生理胰岛素分泌。2003年9月份,我院综合科开始使用诺和诺德公司的胰岛素产品,至2007年11月份的4年间,使用的病人不断增加,使用方法不断改善,其可有效地控制血糖,减少或减轻了2型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胰岛素泵又称“人工胰脏”,能模拟正常胰岛素分泌的模式,用于糖尿病患者,较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能更有效地控制血糖。2002年2月至2006年1月我们应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糖尿病患者110例,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对36例糖尿病人进行葡萄糖胰岛素释放试验(GIRT),结果糖耐量与胰岛素释放曲线与健康人比较明显降低(P<0.01);据患者β细胞功能状态,其胰岛素释放线态呈“胰岛素分泌缺乏型”(DIS)、“胰岛素分泌不足型”(IIS)及“高胰岛素分泌型”(HIS)、三型胰岛素分泌值、各项胰岛素分泌指数、血糖面积与胰岛素面积比较具有重要的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HIS型与IIS型者上述参数指标可获明显改善。由于提示GIRT对估价糖尿病患者细胞功能状态、疾病诊断分型、治疗效果以及预后判断都有较大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杨双杰 《护理研究》2005,19(3):500-500
1960年由Dr.Arnold Kadish首先发明了连续输注胰岛素的装置,20世纪70年代开始用它深入研究“人工胰”,并制造出模拟生理胰岛素分泌的开环与闭环“人工胰”。用于皮下连续输注胰岛素的设置又称胰岛素泵。现临床应用的主要为可携带的开环式,在开环的胰岛素泵中有一个精密的机械泵,由微型马达驱动齿轮推动一个注满了胰岛素的注射器推柄,经皮下埋置的导管昼夜不停地输出胰岛素,用可调程序的微型电子计算机控制胰岛素的输注.这就是胰岛素泵的丰要构造与原理。  相似文献   

6.
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是模拟人体胰岛素生理分泌的1种持续皮下给药方式,它通过设定1个持续的基础输注量及餐前大剂量,使胰岛素在体内的浓度更符合生理需要,并使胰岛素吸收稳定,有效地防止或延缓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门诊于2007年4月~8月期间对口服降糖药物继发失效的36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采用胰岛素皮下泵和诺和锐30早晚2针控制血糖,  相似文献   

7.
《新医学》2009,(5):342-342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院长、《新医学》副主编翁建平教授发表在《中国糖尿病杂志》[2003,11(1):10—15]的学术论文“短期持续胰岛素输注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入选2007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内学术论文”。该文通过观察36例空腹血糖超过11.1mmol/L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为期2周的持续性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强化治疗,评价其降糖效果和对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得出结论:对伴明显高血糖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CSII强化治疗具有快速稳定控制血糖和显著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治疗糖尿病时,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维持胰岛素的正常分泌,改善周围胰岛素抵抗,修补“焕胰素”缺损,缓解临床症状和糖尿病并发症,是治疗糖尿病的最根本三原则。中西医对此原则的认识如下。  相似文献   

9.
脓毒血症患者在感染应激情况下,抗调节激素和细胞因子大量分泌,糖的生成率超过糖的清除率是产生应激性高血糖的主要原因。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在危重疾病状态下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水平可降低ICU病死率,减少发生并发症的危险。我院ICU自2006年4月至2007年8月对30例脓毒血症患者进行了强化胰岛素治疗,笔者就治疗过程中的临床观察、血糖监测及护理方法进行了经验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干细胞诱导分化成的胰岛素分泌细胞移植是治疗糖尿病的方法之一,但因其诱导方法尚未完善及植入体内后的存活分化命运不清等问题而未应用于临床。文章就胰岛素分泌细胞的干细胞来源及其植入体内的命运加以综述。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1998-01/2007-03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insulin producing cell,cell transplantation,survival”,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6-01/2006-12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胰岛素分泌细胞,胚胎干细胞,成体干细胞”,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应与胰岛素分泌细胞的干细胞来源或其植入体内后的存活分化相关。排除标准:重复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264篇相关文献,30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234篇文献为内容陈旧或重复。符合纳入标准的30篇文献中,分别涉及诱导为胰岛素分泌细胞的干细胞来源、胰岛素分泌细胞移植后的有效性、安全性、解决方法等内容。资料综合: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及胰岛素抵抗造成糖代谢紊乱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不管是采用胰腺移植还是胰岛移植都因各种原因而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应用,因此焦点放在了胰岛素分泌细胞上,包括其来源及移植后的命运。胰岛素分泌细胞来源于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干细胞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能够持续分裂而保持未分化状态,从而诱导分化为各种类型的细胞,因此有“种子细胞”之称。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胰岛素分泌细胞的来源并不是问题,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提高分化率及其移植后的命运,包括有效性、安全性以及解决方法。诱导产生的胰岛素分泌细胞表达活性低下、移植后其再生增殖能力差及容易被诱导凋亡等问题成为有效性最大的威胁,移植后的细胞易受免疫攻击和致瘤等问题也不容忽视。目前已开始着手以基因手段,从信号转导水平对其进行研究解决。结论:由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诱导分化的胰岛素分泌细胞,植入体内后有可能通过导入基因GLP-1,用表达B7-H4蛋白的质粒转染293T细胞和激活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等信号转导途径来解决有效性问题,但仍存在着安全性隐患,无法排除免疫抑制和致瘤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胰岛素抵抗(insulinresistance,IR)是指各种原因使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效率下降,机体代偿性分泌过多胰岛素产生高胰岛素血症,以维持血糖稳定的状态。IR在许多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高血压、向心性肥胖、血脂异常、糖代谢紊乱的“共同土壤”,并架起了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桥梁。  相似文献   

12.
张秀云  田海丽 《护理研究》2006,20(8):2096-2096
胰岛素瘤又称胰岛素B细胞瘤,是由胰岛B细胞形成的具有分泌功能的腺瘤。由于分泌胰岛素和僬岛素原过多,临床上以反复发作的空腹低血糖为特征。我科收治1例反复低血糖发作,伴抽搐昏迷4年,共济失调1年确诊的胰岛素瘤病人,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敏感性在2型糖尿病(T2DM)发展和进程中的作用.方法 267例研究对象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分别在0、30、60、90、120 min测葡萄糖和胰岛素水平,计算胰岛素分泌指数(IG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120分钟胰岛素分泌(AUC ins120/AUC glu120)及Matsuda指数;依据OGTT结果及临床资料将研究对象分为糖耐量正常组(NGT),糖尿病前期组(preDM),糖尿病病程(DM)<1年、1~5年、>5年组,比较5组胰岛素分泌及胰岛素敏感性差异.结果 IGI和AUC ins120/AUC glu120在NGT、preDM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DM <1年、1~5年、>5年组间 AUC ins120/AUC glu120显著降低,IGI无统计学差异;preDM与NGT组 Matsuda指数明显下降(P=0.004),DM<1年、1~5年、>5年组间Matsuda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和胰岛素分泌下降都在T2MD发病中起作用;T2MD远期病程中总胰岛素分泌下降比胰岛素抵抗增加更明显,且全程胰岛素分泌比早期胰岛素分泌下降明显.  相似文献   

14.
甘精胰岛素——2型糖尿病基础胰岛素治疗的最佳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对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深人了解,基础胰岛素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重视,“尽早启用胰岛素治疗”已被美国糖尿病联合会(America Diabetes Association,ADA)/欧洲糖尿病学会(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Diabetes,EASD)共识及2007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推荐。甘精胰岛素是利用DNA重组技术制备的一种重组人胰岛素类似物,因其安全、方便、有效而成为2型糖尿病基础胰岛素治疗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5.
背景:有实验证实人和动物起源的胚胎干细胞或成体干细胞可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但其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及对实验性糖尿病的治疗价值尚需要验证。 目的:观察从大鼠的胰腺组织分离纯化干细胞在体外将诱导分化胰岛素分泌细胞后胰岛素mRNA的表达、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及对1型糖尿病模型鼠的治疗作用。 设计:随机对照观察。 单位:中日友好医院临床医学研究所。 材料:实验于2004-08/2007—12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临床医学研究所病理生理研究室完成。选用8—10周龄雄性SD大鼠及雌性裸鼠各10只,均购自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尼克酰胺、链脲菌素均为Sigma公司产品,nestin抗体为BD Biosciences产品。大鼠胰岛素放射免疫检测试剂盒购自Linco research。胰岛素抗体及胰高糖素抗体为Santa Cruz产品。 方法:应用nestin结合的免疫磁珠从SD大鼠胰腺导管细胞中分离和纯化干细胞,经体外扩增及诱导分化形成胰岛素分泌细胞。①采用RT-PCR法检测细胞分化过程中胰岛素mRNA的表达。②将干细胞经诱导分化形成的胰岛进行冰冻切片,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胰岛素及胰高糖素阳性细胞表达。③对干细胞分化胰岛的胰岛素释放功能进行评价,放射免疫法测定上清中胰岛素检测干细胞分化形成的胰岛分泌胰岛素的能力。④鼠按220mg/kg链脲菌素腹腔注射法制备为1型糖尿病模型,造模后随机摸球分为天然胰岛组及干细胞胰岛组,每组5只。将大鼠天然胰岛(SD大鼠分离)及干细胞分化形成的胰岛分别移植于糖尿病裸鼠左肾包膜下,观察移植后鼠尾静脉血糖变化。 主要观察指标:①细胞分化过程胰岛素mRNA表达。②胰岛样结构中胰岛素及胰高糖素阳性细胞表达。③干细胞分化形成的胰岛分泌胰岛素情况。④移植后鼠尾静脉血糖变化。 结果:①RT-PCR检测结果表明胰岛素mRNA的表达随诱导时间延长而明显升高。②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胰岛结构的中间存在大量胰岛素阳性细胞,胰高糖素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胰岛样结构的周边。③干细胞分化的胰岛在高浓度葡萄糖刺激后明显缺乏快速相的胰岛素释放,而是表现细胞外上清中胰岛素浓度的缓慢升高。④天然胰岛组移植后3d使血糖降低到10mmol/L以下,至观察到60d仍维持在正常水平;干细胞胰岛在移植后8d使血糖降低至10mmol/L以下,且在移植35d后血糖逐渐升高并恢复到胰岛移植前的水平。 结论:大鼠胰腺干细胞经体外扩增和诱导分化后可分化胰岛素分泌细胞,但对葡萄糖的刺激没有快速相的胰岛素分泌。将胰岛素分泌细胞移植到1型糖尿病模型裸鼠后可一定程度地改善糖代谢的紊乱。  相似文献   

16.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胰岛素分泌的特征是:在低水平持续基础分泌的基础上,食物刺激产生双相胰岛素分泌,餐时第一时相分泌胰岛素作为抑制肝糖原输出的信号限制了血糖浓度升高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使任何时候血糖接近空腹水平即3.9~6.1mmol/L,餐后不超过7.8mmol/L。2型糖尿病进程中,最早发生变化是进餐时第一时相胰岛素反应迟钝,而导致餐后血糖增高,早期阶段第二进相代偿分泌增多,但这种高胰岛素血症将加重胰岛素抵抗。针对初诊2型糖尿病病人,  相似文献   

17.
背景:在前期DNA重组技术构建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真核表达的质粒、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基因转染大鼠胰岛素分泌细胞的基础上,得到永生化的胰岛素分泌细胞系,建立了稳定一致的细胞模型.目的:端粒酶转染健康成年SD大鼠的胰岛素分泌细胞,建立均一稳定的胰岛素分泌细胞系,为临床胰岛素分泌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奠定实验基础.设计、时间及单位:动物实验观察,2007-02/05在辽宁医学院人类学研究所完成.材料:健康成年SD大鼠20只,取其胰岛细胞的分离、纯化、培养及鉴定.方法:原代培养健康成年SD大鼠的胰岛素分泌细胞,采用V型胶原酶消化和Ficoll 400纯化液纯化.经双硫腙染色和高效液相包谱分离及质谱分析的方法对分离得到的胰岛素分泌细胞进行检测.采用含有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的载体转染大鼠胰岛素分泌细胞,经G418筛选后得到阳性细胞克隆,并在体外进行连续的传代培养.应用RT-PCR方法检测hTERT基因在细胞中的整合和表达情况,同时用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法对转染后的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进行检测.主要观察指标:①胰岛细胞在经过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转染前后的细胞生长情况.②转染后的细胞在体外的传代培养情况.③细胞的胰岛素分泌情况.结果: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转染后细胞与未转染的细胞对比活力良好并且仍有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可在体外连续的进行传代培养(目前已传至第15代,仍在进一步传代培养中),同时外源性的hTERT基因在转染后的胰岛素分泌细胞中有稳定的整合并表达.结论:转染后的细胞具有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并可以在体外连续传代培养,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在胰岛素分泌细胞中稳定的整合并表达,胰岛素分泌细胞的永生化细胞系基本建立.  相似文献   

18.
《临床荟萃》2009,(15):1367-1367
加拿大艾伯塔大学雷·拉焦特博士领导的一个科研小组,通过为患者注射可分泌胰岛素的活体细胞治疗糖尿病,最近获得了理想结果。据加拿大媒体报道,用于注射的活体细胞是从捐献者的胰腺中提取的,研究人员将这些活体细胞注入I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然后让他们服用一些防排异药物。科研人员在8例29~53岁的糖尿病患者身上试用了这种被称作“岛移植”的方法,结果这些患者体内血糖水平1年多后全部恢复正常。据介绍,“岛移植”的成功取决于以下一些重要因素:①捐献的器官必须直接从捐献者体内取出,而不能是冷藏较久的。这将保证可分泌胰岛素的活体细胞有较强功能,并且不受污染  相似文献   

19.
糖耐量减低(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是一介于糖尿病与正常血糖之间的糖调节受损状态,有较高的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功能缺陷是IGT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研究显示,在IGT阶段反映胰岛素早期分泌功能的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几近消失,第一时相分泌与餐后血糖升高呈明显  相似文献   

20.
文静 《临床护理杂志》2005,4(5):45-46,57
胰岛素泵(CSII)是一种内装短效胰岛素,(胰岛素是人体内分泌的一种激素,主要作用是促进蛋白质和脂肪的合成,同时降低血糖。胰岛素治疗是保证良好血糖控制的前题)。用以模拟胰岛B细胞生理功能,给患者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的微电脑动力装置,用24h不同的基础率和餐前量的方式,给予患者动态补充胰岛素,模仿了正常人的胰岛素分泌,就像一个简单的“人工胰腺”,从而达到胰岛素治疗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