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寿生 《临床医学》2009,29(4):98-100
目的重新理解潜在HCO3^-概念,正确应用潜在HCO3^-公式。方法利用人体血浆中阴离子之间的特殊变化关系及高阴离子间隙(AG)代谢性酸中毒的特征进行研究,阐述潜在HCO3^-概念新观点,并推导新的潜在HCO3^-公式。结果过去将本该用于高AG代谢性酸中毒判断的潜在HCO3^-公式误用在代谢性碱中毒的补充判断上,结果导致高AG代谢性酸中毒的判断少用了一个判断条件而代谢性碱中毒又使用了不成立的潜在HCO3^-公式进行补充判断而出现高AG代谢性酸中毒和代谢性碱中毒的双重过度判断。结论原潜在HCO3^-概念理解有误,不符合逻辑,其潜在HCO3^-公式设计有问题,本文推导的潜在HCO3^-公式经检验符合逻辑,而且是用在高AG代谢性酸中毒判断上。这样就可以避免高AG代谢性酸中毒与代谢性碱中毒的双重误判。  相似文献   

2.
裴怀腾 《现代康复》1998,2(1):56-57
多数学认为三重酸碱紊乱(TAHD)的核心是在代谢酸中毒(代酸)与代谢性碱中毒(代碱)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合并呼吸性酸中毒(呼酸)或呼吸性碱中毒(呼碱)。但有入将高AG(阴离子间隙)代酸与正AG代酸同时存在的情况合并一种呼吸性失衡(呼酸或呼碱)或代碱归^其中。TABD均包括高AG代酸。诊断应从高AG代酸入手,较易于判定.避免谋漏诊: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酸碱失衡类型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左心衰竭患者303例首次动脉血气参数(pH、PaO2、PaCO2、HCO3-)、酸碱失衡类型和电解质资料。结果:303例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2)<80mmHg(1mmHg=0.133kPa)者235例(78%);发生不同类型酸碱失衡255例(84%),最常见的为呼吸性碱中毒并代谢性酸中毒(呼碱代酸)[45例(15%)],单纯性酸碱失衡79例(26%),二重性酸碱失衡150例(50%),三重型酸碱失衡(TABD)26例(9%)。结论: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常发生低氧血症和酸碱失衡,酸碱失衡类型与引起心衰的原发病、诱发心衰因素有关,代碱多为医源性因素引起,伴有心源性休克、感染时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容易伴有代酸;严重代谢性酸中毒合并呼酸是病情严重的标志。  相似文献   

4.
自1977年阴离子隙(AG)用作判断酸碱失衡以来,临床上首先出现了混合性代谢性酸中毒,即高AG代谢酸中毒(代酸)合并高氯代酸。1981年Narins等应用单纯性酸碱失衡预计代偿公式。作为判断单纯性或二重酸碱失衡的依据。二重酸碱失衡中以代酸合并代谢性碱中毒(代碱)的代偿机理比较复杂,分高AG代酸合并代碱和正常AG代酸合并代碱。如在代酸合并代碱的基础上,又出现呼吸性酸碱失衡时,称三重酸碱失衡(TABD)分呼  相似文献   

5.
王岗玲  严美贞 《临床荟萃》1997,12(22):1028-1029
严重的肺部疾病引起的呼吸衰竭,常合并酸碱平衡紊乱。最常见的是呼吸性酸中毒,严重并发“二重”甚至“三重”酸碱失衡(TABD)。TABD是指一种呼吸性酸碱失衡 代谢性碱中毒(代碱) 高阴离子隙(AG)代谢性酸中毒(代酸)。但临床医师往往对其认识不足,未引起重视,以至误诊、漏诊而失去治疗机会。本组回顾性总结近两年来我院80例次酸碱紊乱中TABD12例,但临床上均未作出诊断。 1 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急性脊髓损伤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血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动态血气监测对急性脊髓损伤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的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 1995~ 2 0 0 0年急性脊髓损伤并发围ARDS患者 4 5例 180例次动脉血气分析、酸碱平衡紊乱类型。结果 ① 4 5例中单纯呼吸性碱中毒 16例 ,呼吸性碱中毒并代谢性碱中毒 13例 ,呼吸性酸中毒并代谢性酸中毒 9例 ,呼吸性酸中毒7例 ,治愈组主要以呼吸性碱中毒、呼吸性碱中毒并代谢性碱中毒等类型多见 ,死亡组主要以呼吸性酸中毒以及呼吸性酸中毒并代谢性酸中毒等类型多见。②所有患者的PaO2 <6 0mmHg、氧合指数 <2 0 0mmHg。③ 4 5例患者中围手术期ARDS治愈 35例(77 78% ) ,死亡 10例 (2 2 2 2 % )。结论 通过对 4 5例围ARDS的血气分析 ,动态监测动脉血气和计算氧合指数对围ARDS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左心衰竭患者血气变化、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 12 4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首次动脉血气参数 (pH、PaO2 、PaCO2 )、酸碱失衡类型和电解质测定结果 (主要是血清K+)与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pH <7 3 0者 43例 ,死亡 14例 (14 /4 3 ,占 3 3 % ) ,与 7 3 0~ 7 5 0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0 1) ,其中pH <7 2 0者 16例 ,死亡 11例 (11/16,占 69% ) ,7 2 0~ 7 2 9者 2 7例 ,死亡 3例 (占 11% ) ,两者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0 1) ,pH >7 5 0者病死率甚高 ,达 40 % ;动脉血氧分压 (PaO2 ) <80mmHg、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 ) >5 0mmHg、K+>5 5mmol/L时病死率均显著升高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酸碱失衡类型中以呼吸性碱中毒并代谢性碱中毒 (呼碱并代碱 )病死率最高 ,其次是呼吸性酸中毒并代谢性酸中毒 (呼酸并代酸 )。结论 :pH值是影响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pH值越低 ,预后越差 ;低氧血症、二氧化碳潴留、酸碱失衡类型、高血K+与预后有密切关系 ;缺K+增加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酸碱平衡紊乱,血氨水平及肝脏储备功能对肝性脑病(HE)预后的影响.方法 用微量血气分析仪测定动脉血气参数,用同一标本测定血氨(NH3),用静脉血同步测定血钾(K+)、血钠(Na+)、血氯(Cl-).血气参数按各型酸碱失衡预计代偿公式计算,同时计算阴离子间隙(AG)和潜在的碳酸氢根(HC03-).肝脏储备功能按Child-Pugh评分分A级、B级、C级.结果 101例肝性脑病(HE)中均有酸碱平衡紊乱,以呼碱型酸碱紊乱为主,共74例,三重酸碱紊乱(TABD),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不仅发病率高,病死率也高,分别为94.4%、81.8%、72.2%.血氨升高在碱中毒时升高明显.肝功能B、C级组死亡率明显高于A级组.结论 HE患者并发呼碱型酸碱紊乱病人死亡率高,碱中毒时血氨升高对HE预后有重要影响,同时二者又相互关联共同增加死亡率.同时HE的发生、发展与肝脏的储备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急性危重病人并发碱中毒76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急性危重病人并发碱中毒的认识和救治水平.方法分析了769例急性危重病人的动脉血气、血清电解质参数及临床资料.结果急性危重病人碱中毒的类型依次为呼吸性碱中毒(呼碱)并代谢性碱中毒(代碱)216例(28.1%),单纯呼碱159例(20.7%),呼碱并代谢性酸中毒(代酸)105例(13.6%),单纯代碱93例(12.1%),三重酸碱失衡90例(11.7%),呼吸性酸中毒(呼酸)并代碱64例(8.3%)和代碱并代酸42例(5.5%).769例中PaO2<8.0kPa(1kPa=7.5mmHg)者386例(50.2%).全组中死亡者316例(41.1%).结论急性危重病人碱中毒是常见的,其中以呼碱并代碱和单纯性呼碱为最常见,通常原发疾病因素引起呼碱或伴有低氧血症.救治原则为积极治疗原发疾病,从纠正原发失衡着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对于合并多脏器功能损害的重度碱中毒患者,可行血液透析或血液超滤法快速纠正严重的碱血症和过多的体液负荷.尽快使pH恢复正常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急诊危重病患者酸碱失衡(acid-base disorder,ABD)发生率与类型.方法 前瞻性收集2008年12月至2009年3月31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急诊抢救室危重病患者临床资料,同步检测动脉血气分析与血电解质,判断分析ABD.结果 在766例患者中,ABD 745例(97.3%),其中单纯ABD(simple acid-base disorder,SABD)149例(20.0%),二重ABD( dual acidbase disorder,DABD)525例(70 5%),三重ABD(triple acid-base disorder,TABD) 71例(9.5%).计算阴离子间隙(anion gap,AG)后,TABD从12例增至71例,漏诊率为83.1%(59例);计算潜在HCO3 -后,TABD从8例增至71例,漏诊率为88.7%(63例).TABD患者年龄(77.9±10.7)岁、APACHEⅡ评分(25.9 ±7.1)、MODS发生率(22.5%)均明显高于SABD和DABD患者(P<0.01),第1、2、3、7天总病死率(1 4.1%、23.9%、26.8%、38.0%)也明显增高(P<0.05或P<0.01).结论急诊危重病患者ABD发生率高(97.3%),计算AG与潜在HCO3 -能减少TABD漏诊,年龄与APACHEⅡ评分是TABD患者预后差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