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1年 ,Guglielmi发明电解可脱性弹簧圈 (gugliulmidetachablecoils,GDC)栓塞颅内动脉瘤后[1 ] ,其栓塞技术日趋完善。现已达到与外科手术夹闭动脉瘤颈一样的临床效果 ,在治疗后循环动脉瘤时 ,更能显示出其优越性[2 ] 。我院1 997年至今 ,用GDC经血管内栓塞治疗 5 2例 5 5个颅内动脉瘤。其中 ,绝大部分病历为急诊治疗 ,现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 :我科于 1 997年以来收治颅内破裂动脉瘤破裂患者 5 2例 ,其中 ,男 2 2例 ,女 30例 ;年龄 2 9~ 73岁 ,平均年龄 4 2岁。均有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 ,其中 3例有两个动脉瘤 ,绝大…  相似文献   

2.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脑动脉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1991年Guglielmi发明了名的可操纵电解脱铂微弹簧圈,简称GDC(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成功率,成为介入治疗时代的开端。GDC操作简便,可以避免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副作用。正确处理和预防GDC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并发症,护理至关重要,通过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干预措施可达到预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正颅内动脉瘤是指局部脑血管壁异常导致的瘤样突起[1],在脑血管意外中,颅内动脉瘤仅次于脑梗死和高血压性脑出血,居第三位[2]。颅内动脉瘤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主要原因,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的外科治疗包括2种策略:一是动脉瘤夹闭术,二是血管内介入手术;介入治疗和夹闭手术治疗各有优劣[3]。随着神经介入栓塞材料的发展完善和技术的逐步成熟,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的适应症有了很大的  相似文献   

4.
颅内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常见原因,血管内治疗技术已经成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的重要手段,血管内治疗动脉瘤历经可脱性球囊、游离微弹簧圈、机械和电解脱可控性微弹簧圈等阶段的发展,使血管内治疗动脉瘤的效果和成功率均大幅度提高[1]。我  相似文献   

5.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脑动脉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1991年Guglielmi发明了著名的可操纵电解脱铂微弹簧圈,简称GDC(GuglielmiDetachableCoil)。GDC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成功率,成为介入治疗时代的开端。GDC操作简便,可以避免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副作用。正确处理和预防GDC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并发症,护理至关重要,通过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干预措施可达到预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及颅内动脉瘤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非动脉瘤性SAH患者(SAH组)52例,动脉瘤非SAH患者(动脉瘤组)81例,动脉瘤性SAH患者(aSAH组)75例,良性位置性眩晕患者124例(对照组)。对所有患者血清CysC水平及相关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动脉瘤组及aSAH组血清Cys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和SAH组(P0.05);CysC水平与尿酸成正相关。结论:颅内动脉瘤患者血清CysC水平较低,血清CysC可能与脑动脉瘤的发生有关,与SAH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进行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术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以期为其早期临床评估和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12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动脉瘤性SAH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患者出院时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O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n=32)和预后良好组(n=88),对比两组一般资料的差异,以预后情况作为因变量,以各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并赋值,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预后不良组年龄偏大,多发性动脉瘤患者更多,Fisher分级以及Hunt-Hess分级更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多发性动脉瘤、Hunt-Hess分级是颅内动脉瘤性SAH术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3.259、1.353、1.6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大、多发性动脉瘤以及Hunt-Hess分级的SAH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风险加大,临床要高度重视并针对性预防.  相似文献   

8.
袁燕  郑倩 《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1):1036-1037
颅内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常见原因,血管内治疗技术已经成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的重要手段,血管内治疗动脉瘤历经可脱性球囊、游离微弹簧圈、机械和电解可控性微弹簧圈等阶段的发展,使血管内治疗动脉瘤的效果和成功率均大幅度提高[1].  相似文献   

9.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一种常见的突发疾病,自发性SAH约85%是由于动脉瘤破裂所致,可从病史、脑脊液、头部CT等中得到诊断,应用全脑血管造影术(DSA)可以明确SAH的病因、动脉瘤的部位及大小,并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即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或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我院神经内科自2008-02-2012-12共完成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60例,  相似文献   

10.
急性头痛是急诊室常见的临床症状,最可怕的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需首要排除。在美国,每年约有3万人发病,约占所有卒中的5%[1]。在中国,SAH年发病率为2.0/10万人[2]。而50%~85%由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3]。因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是急症,其导致的病死率接近50%,  相似文献   

11.
蒋丽华 《全科护理》2012,10(8):763-763
颅内动脉瘤是由颅内动脉内腔的局限性异常扩张所致动脉壁的一种瘤状突起,是一种常见的血管性危重急症,临床常以自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SAH)为首发症状[1]。急性肺损伤(ALI)也是临床常见危重急症,是由多种肺外致病危险因子导致的以血管通透性增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肺的炎症综合征[2]。  相似文献   

12.
<正>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绝大多数是由脑动脉瘤引起,SAH患者出血后7~14 d为纤维蛋白酶活性最高峰,易使破裂口的血块溶解,任何能使血压增高的因素均容易诱发颅内再出血[1]。颅内再出血是SAH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81%发生在SAH后的1个月内,所以SAH患者要求在出血后4~6周内绝对卧床休息,必须床上排尿、排便[2]。临床上患者常常因过早下  相似文献   

13.
吴慧群 《现代护理》2007,13(12):1171-1172
颅内动脉瘤破裂之前可无任何症状,一旦破例,可威胁患者生命。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2周内再次SAH发生率占54%~80%,1个月内再出血危险性最大,再出血的死亡率高达70%。过早下床活动、情绪激动、用力大便、剧烈咳嗽等均可导致再出血。因此如能认识和及时消除SAH  相似文献   

14.
纪玲  杨丽平  施如月 《护理研究》2013,27(13):1275-1276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多数以蛛网膜下隙出血(SAH)发病,而腹主动脉闭塞是一种少见的血管疾病,它是多种原因所致的靠近肾动脉平面的腹[1]  相似文献   

15.
急诊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护理配合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颅内动脉管腔局部异常扩张而形成的。[1] 颅内动脉瘤破裂多以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为首发症状 ,病人剧烈头痛 ,严重可出现意识丧失和神经功能障碍。[2 ]未经治疗的动脉瘤病人在第一次出血后 8周内有 40 %再次出血 ,其死亡率可达 6 0 %,而动脉瘤直接手术夹闭的死亡率仅为 1%~ 5 %。因此 ,对动脉瘤病人早期手术治疗很有必要。我院自 1990年 1月至 2 0 0 1年 12月急诊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 12 7例 ,现将手术配合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男 5 9例 ,女 6 8例 ,年龄 13~ 73岁 ,平均年龄5 2岁 ,其中大脑中动脉瘤 8例 ,…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腰椎穿刺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3例经头CT为阴性诊断而腰椎穿刺诊断为SAH,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颅内动脉瘤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腰椎穿刺诊断SAH阳性率为100%.结论 腰椎穿刺诊断动脉瘤性SAH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颅内动脉瘤破裂之前可无任何症状,一旦破例,可威胁患者生命.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2周内再次SAH发生率占54%~80%,1个月内再出血危险性最大,再出血的死亡率高达70%.过早下床活动、情绪激动、用力大便、剧烈咳嗽等均可导致再出血.  相似文献   

18.
正颅内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主要原因之一。SAH一旦发生,未经治疗的致死率接近50%,治疗后的致残率高达60%[1],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当前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有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动脉瘤夹闭手术、载瘤动脉闭塞术等。血流动力学被认为是颅内动脉瘤发生、进展和破裂的一个主要因素[2],所以动脉瘤的最  相似文献   

19.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50%~80%由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全脑血管造影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对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清晰显示,并为治疗提供可靠信息和依据.  相似文献   

20.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血管异常改变而产生的血管瘤样突起,好发于脑底Willis动脉环及其主要分支上,颅内动脉瘤的发生率大约为1%-8%,85%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是因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1]。据统计,动脉瘤破裂出血后24h内的病死率达到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