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头痛的病因。方法对107例发病后24h内CT诊断为SAH,并经全脑动脉造影(DSA)明确存在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分别在出血后1、2、3、5、7、10、14d行头痛数字评分(NRS),对中、重度头痛患者行头颅CT和经颅三维多普勒(TCD)检查,分析头痛发生原因,观察不同类型头痛的临床特点。结果86.9%(93/107)的动脉瘤性SAH患者病程中存在中、重度头痛,其中9.7%(9/93)源自动脉瘤再出血,其临床特点是突然出现剧烈头痛或原有头痛骤然加重,常伴有意识障碍或其他神经系统阳性体征;16.1%(15/93)的头痛患者CT显示继发性脑积水,且头痛多持续性加重,但有时可突然自行缓解;TCD检查显示12.9%(12/93)的头痛患者存在颅内血管痉挛,并可因病情持续加重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及意识障碍,61.3%(57/93)的患者无阳性发现,但临床表现类似。结论大多数动脉瘤性SAH患者存在中、重度头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慢性脑积水的危险因素。方法:将208例经CT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根据出血2周后CT检查有无脑积水分为脑积水组(25例)和非脑积水组(183例),分析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高血压史、Hunt—Hess分级、多次出血、动脉瘤位置、脑室积血、急性脑积水等方面的差异。结论:脑积水组和非脑积水组在性别、年龄、发病后的Hunt—Hess分级、多次出血、脑室积血、急性脑积水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慢性脑积水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提高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夹闭术的护理水平.方法 对10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夹闭术术前术后进行心理干预及针对性护理,采取积极治疗及护理对策.结果 治愈91例,神经功能损害9例,偏瘫4例,失语2例,动眼神经麻痹2例,精神障碍1例.死亡6例.结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夹闭术后并发症多且复杂,术后全面及时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可降低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术和手术夹闭动脉瘤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94例动脉瘤性SA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夹闭组(n=62)和栓塞组(n=32),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患者例数,监护时间,住院时间,症状性CVS发作情况.[结果]栓塞组患者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例数所占比例经χ2检验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监护时间、症状性CVS发生比例较夹闭组明显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动脉瘤性SAH患者采用血管内栓塞术治疗较夹角术优越,在患者家属愿意及患者手术指征适合的情况下,建议优先采用血管内栓塞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分流依赖性脑积水(shunt-dependent hydrocephalus,SDHC)的发生率,并探讨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血管内介入治疗和开颅夹闭手术治疗的108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资料。比较未发生SDHC(No-SDHC组)、发生SDHC(SDHC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及临床特征,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SDHC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08例患者以女性为主(68例,63.0%),平均年龄为(59.6±8.9)岁,中位随访时间为63.0个月,随访期间SDHC发生率为30.6%(33例)。SDHC组Hunt-Hess分级4~5级、Fisher分级3~4级、急性脑积水及开颅夹闭手术比例均高于No-SDHC组(P0.01)。单因素分析表明,Hunt-Hess分级4~5级、Fisher分级3~4级、大脑中动脉瘤、合并急性脑积水、开颅夹闭手术治疗及无脑脊液引流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后发生SDHC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Fisher分级3~4级(OR=6.406, 95%CI 1.800~22.799,P=0.004)及无脑脊液引流(OR=14.267, 95%CI 1.196~170.268,P=0.036)是SDHC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高级别Fisher分级(3~4级)及行无脑脊液引流的患者易发生SDHC,应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采用SAS V6.12统计软件,对年龄、性别、Hunt&Hess分级、血管痉挛程度、动脉瘤的大小及部位、手术时机和Fisher's分级共8项34个水平对其预后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然后引入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求得判别方程。【结果】血管痉挛的程度(rs=-0.73215,P〈0.01)及SAH的Fisher's分级(rs=-0.54601,P〈0.01)与预后明显相关,并得到判别方程。【结论】脑血管痉挛的程度及Fisher's分级是aSAH预后最为重要的两个独立判别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脑积水的发病因素及临床防治措施。【方法】选取本院神经外科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aSAH后发生脑积水患者共68例列入研究组,同时随机选取同期本科asAH但未发生脑积水患者60例列入对照组,探讨两组脑积水发生的相关因素及治疗效果。【结果】68例脑积水患者动脉瘤手术后好转54例,轻残8例,重残6例,无死亡病例。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或非手术治疗,脑积水消失,未出现引流期间颅内感染及动脉瘤破裂再出血病例。研究组患者高龄、高血压史、意识障碍史、临床出现脑血管痉挛和动脉瘤多发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医护人员应及时了解和关注患者asAH后是否存在脑积水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有效借助CT扫描判断脑积水发病及病变程度;治疗时应注意区分急性和慢性脑积水。  相似文献   

8.
<正>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是由于脑动脉管瘤壁破裂局部血液外溢到中枢神经系统表面脑脊液的腔隙,易产生恶性后果的疾病。aSAH发病后,约半数生存者有不可逆的脑损害,病死率高达70%[1,2]。国内外均有aSAH预后的危险因素研究分析,试图找到早发现、早诊断aSAH预后的危险因素,尽管早期预后的研究较多,但各研究报道不一,对于如何降低aSAH带来的致残率及致死率护理措施尚未达成一致。本研究旨在探讨各危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慢性脑积水的易患因素及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治疗的aSAH慢性脑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疗后恢复良好18例,中残5例,重残4例,死亡1例.[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治疗以脑室腹腔分流术为宜.  相似文献   

10.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主要原因,我国年发生率为6~35.6/10万人,高发于芬兰和日本,好发于50—69岁人群,约占总发生率的67%。90%以上脑动脉瘤分布在脑基底动脉环附近,其中大多数位于颈动脉系统。颅内动脉瘤在破裂前不易被发现,一般出现SAH临床症状才被注意.随着多排螺旋CT及造影技术的更新,动脉瘤的诊断准确性和检出率不断提高,显微外科技术水平及手术辅助设备也得到了相应提高和更新,导致动脉瘤性SAH手术治疗效果亦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104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手术病例临床资料,对动脉瘤的诊断方法、手术时机、术中操作技巧等方面进行探讨。【方法]104例经CT血管成像(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明确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均经翼点入路行动脉瘤夹闭术,其中早期手术85例,间期手术19例。【结果]104例行动脉瘤闭夹的患者中,20例因脑肿胀而行去骨瓣减压。术后随访半年,良好85例,预后不良19例。【结论]DSA检查仍是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但目前CTA技术已能基本满足动脉瘤诊断及术前检查需要。早期手术治疗,常规的翼点入路及娴熟的手术操作技巧,能有效提高动脉瘤病人存活率,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池积血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术后发生急性脑积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00例aSAH患者,将其分为急性脑积水组和非脑积水组,每组各100例,对脑积水和非脑积水组患者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急性脑积水组和非脑积水组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单因素分析显示,脑池积血、Fisher分级、治疗方式、Hunt-Hess分级等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池积血、Fisher分级为aSAH后急性脑积水相关危险因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导致aSAH患者术后发生急性脑积水有多种因素,脑池积血、Fisher分级是aSAH后脑积水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与颅内动脉瘤(IA)破裂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67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的IA患者资料,分为破裂IA(A组)和未破裂IA(B组),比较两组动脉瘤的位置、大小以及患者的血压、血糖、颅内血管粥样硬化情况。【结果】位于大脑前、后交通动脉以及左侧椎动脉的动脉瘤在B组所占比例大;两组动脉瘤的平均直径无显著性差异;高血压、颅内血管粥样硬化可能为动脉瘤破裂的高危因素,而血糖对动脉瘤的破裂无明显影响。【结论】IA的破裂可能与动脉瘤的位置及患者的血压、颅内血管粥样硬化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压变异性(BPV)及镇静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4月至2015年3月于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记录术后24 h患者每小时平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24 h收缩压标准差(24hSBP SD)、舒张压标准差(24hDBP SD),计算患者24h收缩压变异(24hSBP ARV)及24 h舒张压变异(24hDBP ARV)情况,观察患者疾病转归情况及其与BPV的相关性,分析镇静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临床作用.[结果]①预后不良组血肿破入脑室所占比例(64.6%)高于预后良好组(40.0%),其镇静治疗所占比例(27.1%)低于预后良好组(86.7%),且预后不良组24hSBP SD、24hDBP SD、24hSBP ARV、24hDBP ARV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镇静治疗、破入脑室、24hSBP SD、24hDBP SD、24hSBP ARV、24hDBP ARV均为影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③镇静组术后1h、12h躁动发生率均明显低于非镇静组(P<0.05);④镇静组术后再出血发生率(5.13%)低于非镇静组(25.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PV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转归相关,采用镇静治疗可降低患者术后再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尼莫地平注射液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告9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使用尼莫地平注射液的护理体会。主要护理措施为:药物使用的护理,加强患者生命体征监测,注意患者症状和体征变化,加强巡视,预防患者静脉炎发生,心理护理,加强综合护理,防止患者病情加重或发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刘玉芝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8):1535-1536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出血部位与低钠血症的关系,并发低钠血症后患者的预后情况.[方法]对256例脑出血患者的出血部位,血清钠降低情况及头部CT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全组患者死亡54例(21.1%);低钠血症患者31例,死亡19例(61.3%)(χ2 =25.357,P<0.01),低钠血症的程度与病死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软通道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对脑出血继发脑损伤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选择本院首次发病且于起病24 h入院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硬通道组采用硬通道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软通道组采用软通道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治疗后d7、d14、d28行头颅C T检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检测血中及引流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硬通道组和软通道组d7、d14、d28血肿体积明显缩小,d7、d14、d28血肿周围脑水肿体积明显缩小,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改善( P <0.05);与硬通道组比较,软通道组d14、d28血肿体积及周围脑水肿体积明显缩小,d7、d14、d28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改善( P <0.05),d2、d4、d6引流出脑脊液中IL‐6和TNF‐α含量均明显减低,血SOD活性升高和MDA含量降低( P <0.05)。【结论】采用软通道微创治疗脑出血继发脑损伤患者,能促进血肿吸收、减轻血肿周围损伤、改善神经功能,其机制可能通过减轻脑出血后炎性反应、抑制氧化应激反应来实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外科治疗后远隔位置再次手术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92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例远隔部位行再次手术(再次手术组),72例无需手术(非再次手术组).单因素和Logistic因素分析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外科治疗后远隔位置再次手术的相关因素.[结果]脑干伤、脑积水、着力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行小骨窗显微血肿清除术后给予亚低温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本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2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患者,将手术后采用亚低温治疗者作为观察组(n=120).将手术后接受常规治疗者作为对照组(n=100),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格拉斯哥评分情况、病死率及治疗的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术后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84%(109/12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4.00%(54/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8.550,P<0.001);观察组病死率为2.50%(3/12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00%(14/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0.117,P=0.001).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1、7d哥斯拉格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手术后14d观察组患者哥斯拉格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小骨窗显微术后结合亚低温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治疗效果优于小骨窗显微手术术后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的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探讨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经验.对23例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行脑血管造影与颅内弹簧圈栓塞术的围手术期护理进行总结,主要护理措施是:对患者加强术前术后护理、病情观察、健康教育、舒适护理、心理疏导、出院指导等.认为及时周到的护理措施能促进康复,减少并发症,是保证介入栓塞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