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术后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的诱因并提出防范措施.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冠脉介入术后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例因冠心病、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择期行冠脉造影并支架置入术,术中右冠脉置入支架后即刻见支架边缘、右冠脉近段出现一充盈缺损,考虑患者无明显不适,心肌梗死溶栓试验( TIMI)血流3级,遂结束手术.术后8h患者突发意识不清,呼吸浅,再次冠脉造影检查示右冠脉支架内血栓形成,右冠脉完全闭塞,反复高压球囊扩张无效.结论 冠脉介入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原因复杂,针对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是减少介入术后血栓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原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对PCI术后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例因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择期行冠脉造影与支架置入术,术中前降支置入支架,手术顺利。术后1 h胸痛再发,并出现血压、心率下降,心电图相继出现缓慢型及快速型心律失常,再次行冠脉造影示前降支支架内血栓形成,予血栓抽吸及球囊后扩张支架置入,冠脉血流恢复。后患者病情稳定出院,随访半年无胸闷、胸痛发作。结论 PCI术后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症状和心电图可有不典型表现,及时复查冠脉造影是明确诊断并予有效干预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在减少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后并发症的作用。方法 :总结 12 0例不同部位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预防措施。结果 :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可并发冠状动脉痉挛、冠脉夹层、支架内血栓形成、急性冠脉闭塞、心包填塞、室颤和死亡。结论 :规范的术前准备 ,严密的术中监护和严格的术后管理能有效地预防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总结了58例在本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发生急性左心衰竭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58例患者共发生急性左心衰竭129次,原因包括摄入过多、感染、高血压、干体重发生变化未及时纠正、动静脉内瘘分流过量等.所有患者经立即上机行透析超滤及常规治疗后均抢救成功,无1例死亡.认为摄入过多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急性左心衰竭最主要的原因,有效的护理干预,饮食指导是预防急性左心衰竭发生,延长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透析间期并发急性左心衰竭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对58例在本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在透析间期发生急性左心衰竭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58例患者共发生急性左心衰竭129次,原因:摄入过多、感染、高血压、干体重发生变化未及时纠正、动静脉内瘘分流过量等。所有患者经立即上机行透析超滤及常规治疗后均抢救成功,无一例死亡。结论摄入过多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急性左心衰竭最主要的原因,有效的护理干预,饮食指导是预防急性左心衰竭发生,延长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术(PCI)是目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最为有效的手段,PCI术后亚急性血栓形成(sub-acute stent thrombosis,SST)发生在支架置入术后24 h至1个月内[1],其发生率低于1%.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形成是严重的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可再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等严重后果,病死率高达20%~25%[2].通常需紧急行球囊扩张及血栓抽吸术来恢复冠脉血流.由于病情危险,病死率高,所以及时发现、迅速施行紧急救治,可大大降低病死率.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于2010年1月成功救治1位急性心肌梗死支架植入术后72 h内发生亚急性血栓形成的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李英 《浙江临床医学》2010,12(5):554-554
急性左心衰竭主要是由于心肌缺血、缺氧,心律失常,输液过多、过陕,严重而突然的心脏排血受阻等原因,使左心室排血急剧下降,肺循环压力增高而出现急性肺水肿,使心功能发生急骤、进行性减退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急,病情变化快,如不及时发现并给予及时正确的抢救和护理,患者很可能在短时间内失去最佳抢救时机。因此,护理人员应了解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病情,及时发现急性左心衰竭的征兆,协助医生积极治疗抢救。现将护理要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内药物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支架内血栓(stent thrombosis)及裸金属支架(bare metalstent,BMS)内血栓形成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1502例术后发生支架内血栓的支架植入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性别、年龄、病变血管、支架长度和服药情况,分析支架内血栓形成原因。结果: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后9例患者发生支架内血栓,年龄为(70.3±8.3)岁。9例发生支架内血栓患者中,有7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急性血栓1例,亚急性血栓2例,晚期血栓2例,极晚期4例。临床表现为急性心肌梗死7例,其中2例为不稳定心绞痛,死亡2例。其中3例停用氯吡格雷,1例因上消化道出血停用阿司匹林。植入裸金属支架后发生支架内血栓11例,患者平均年龄为(78.2±6.6)岁,其中3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发生率为1.51%,其中表现为急性心梗为5例,6例表现为不稳定心绞痛,死亡5例。结论:冠脉支架内血栓大多与抗血小板治疗不充分有关,但由于患者数较少,对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血栓问题还应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冠脉内膜病损,冠脉痉挛与血小板激活三者之间的动力学相互作用可导致冠脉血栓形成,构成急性透壁性心肌梗塞最常见的致病因素。Dewood等对517名急性心肌梗塞患者(AMI)在症状发生后24小时内进行冠脉造影证实:80%以上病例在透壁性AMI的初期(4~6小时)发现有冠脉血栓。73名冠脉造影拟有血栓形成的病例中,急症冠脉旁路手术时证实有血栓者65例。1979年,Rentrop证明,在AMI早期,冠状动脉内注入链激酶(SK)可使已经闭塞了的血管再通。本文就溶栓理论、溶栓剂、溶栓作用等新进展综述如下: 溶栓理论心肌梗塞范围(Infarct Size,IS)的大小是泵衰竭的决定因素,后者是住院死亡的主要原因。影响IS的因素颇多,其中以冠脉梗阻程度与时程最重要。Jennings等实验表明:缺血所致的心内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支架术后血栓形成的原因,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近2年我科发生的2例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支架后血栓发生原因及处理措施。结果2例患者均为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后亚急性血栓形成,均存在高龄、弥漫多支病变、合并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抵抗等因素。结论 PCI 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通常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血栓高危患者应警惕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总结了226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发生低血压的原因、预防与护理措施,原因包括迷走反射性低血压反应、药物使用不当、血容量不足、穿刺部位出血、再灌注损伤、急性冠脉支架内血栓形成、心包填塞。护理措施包括监测生命体征、饮食护理、术后肢体护理以及健康教育、出院指导。认为密切观察、合理治疗和科学护理有利于减少和预防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后低血压的发生,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方法:对247例冠脉综合征患者从院前急救、急性期护理、康复期健康管理三大方面进行护理干预。结果:本组患者中210例行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并辅助药物治疗后好转;33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好转;4例并发左心衰竭、心源性休克死亡。结论: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早期积极的护理干预、急性期有效的护理配合、康复期全程个体化的健康管理,对病情转归、预后具有满意的效果,可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林雪芳  李平 《临床医学》2008,28(9):72-73
目的 探讨以急性左心衰竭为首发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及冠状动脉造影特征.方法 分析我院2000年至2007年30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急性左心衰竭组(70例),非急性左心衰竭组(234例)进行年龄、心电图、血糖、诊断及冠状动脉造影分析.结果 急性左心衰竭组与非急性左心衰竭组比较,心电图典型ST段弓背抬高发生率低,不易及时诊断,多见于老年人、糖尿病或应激性血糖患者,P<0.01,冠状状动脉左主干、3支病变发生率高,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左心衰竭为首发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更加广泛,左主干发生率高,不易及时诊断,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透析间期并发急性左心衰竭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 选择88例老年慢性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血透)患者,血透当中并发急性左心衰竭39例(A组),未并发急性左心衰竭49例(B组),并测定了年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色素(Hb)、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及超滤量等有关因...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功能不全是指心脏在短时间内发生心肌收缩力明显减低,或心室负荷加重而导致急性心排出量减低,其中以急性左心衰竭最为常见,表现为急性肺水肿,可发生心源性休克或心搏骤停。急性左心衰竭常见于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急进型或严重高血压、急性心肌炎、静脉输血或...  相似文献   

16.
高娟  余丽娟 《全科护理》2015,(7):604-606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病人临床护理特点,探讨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左心衰竭较多见于前壁梗死;心肌梗死后再梗病人预后差,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并发的其他疾病较易发生心力衰竭;护理难点包括呼吸管理、血压管理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护理3个方面。[结论]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病人临床护理特点及护理难点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7.
席连英  吴立荣  田军  熊敏  陈东方 《新医学》2012,43(2):101-104
目的:探讨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症状缓解后QRS波群时限对再发急性左心衰竭的预测价值.方法:对83例急性左心衰竭症状缓解后患者随访2年,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再发急性左心衰竭将患者分为未再发急性左心衰竭组和再发急性左心衰竭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UCG结果和心电图QRS波群时限及其他相关影响因素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再发急性左心衰竭组患者男性的比例更高、平均年龄更大、QRS波群时限更长、血浆脑钠肽及CRP水平更高(P<0.05),其中QRS波群时限对预测急性左心衰竭再发的价值最高.结论:急性左心衰竭缓解后QRS波群时限是较好的预测再发急性左心衰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冠状动脉内急性血栓形成发生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intracoronary stenting,ICS)中的情况不多见(〈1%),但其病死率极高。2006年3月至2007年3月在我院完成的1358例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s transluminal coronaryangioplasty,PTCA)和ICS术,患者中共有3例(占0.22%)发生术中冠脉内急性血栓形成,经医护人员全力配合、及时给予相应救治措施,成功完成手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发生急性左心衰竭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32例合并急性左心衰竭的MHD患者纳入观察组,32例未合并急性左心衰竭MHD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血透不充分、干体重不达标、难治性高血压的比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及甲状旁腺激素(iPTH)水平均与对照组差异存在显著性(P<0.01)。结论 MHD患者发生急性左心衰竭的相关因素包括血透不充分、未到达干体重、难治性高血压、贫血、低蛋白血症、继发性甲状旁腺分泌亢进等,针对上述因素进行积极防治可有效有助于预防急性左心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老年急性左心衰竭并发肺部感染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功能不全是指心脏在短时间内发生心肌收缩力明显减低,或心室负荷加重而导致急性心排出量减低的临床情况,其中以急性左心衰竭最为常见。有文献报道,诱发老年人心力衰竭的因素中以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48.8%)。但对老年急性左心衰竭并发肺部感染却少见报道。笔者对不同年龄段的老年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感染率,以及合并其他疾病的老年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发生率进行了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