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2 毫秒
1.
目的探讨耳穴贴压疗法对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1例患者分为试验组35例和对照组36例。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耳穴贴压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药物、康复治疗和健康教育指导。观察两组患者上肢肢体运动功能情况。结果干预第15天和第30天,试验组上肢肢体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耳穴贴压,能更好地改善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拇指药罐联合中医辨证施护对气虚血瘀型中风恢复期上肢功能障碍病人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8月在医院进行治疗的60例气虚血瘀型中风恢复期上肢功能障碍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病人行中医辨证施护,研究组病人在中医辨证施护基础上实施拇指药罐干预,比较两组病人干预前后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前两组病人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病人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及卒中病人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AS)评分分别为(53.49±4.02)分及(9.98±1.35)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病人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70.19±6.4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病人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气虚血瘀型中风恢复期上肢功能障碍病人实施拇指药罐联合中医辨证施护能够有效提高病人肢体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同时能够明显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运用大接经法佐治气虚血瘀型中风恢复期肢体麻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70例气虚血瘀型中风恢复期肢体麻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予传统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大接经法治疗,共治疗4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及治疗后3个月随访时数字麻木感积分、感觉障碍评分、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I)的差异,对比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1%(34/3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5.7%(30/3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随访时数字麻木感积分明显下降(P<0.05);感觉障碍评分、运动功能评分及BI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及治疗后3个月随访时数字麻木感积分明显降低(P<0.05);感觉障碍评分、运动功能评分及BI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大接经法辅助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恢复期肢体麻木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少,与传统治疗相比,在疗效持久性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上解痉穴位针刺联合被动康复锻炼、手法按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某院2017年4月至2019年3月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94例,根据建档时间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各47例,对照组给予被动康复锻炼、手法按摩,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上解痉穴位针刺,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日常生活能力(FCA评分)、痉挛等级(MAS分级)。结果治疗后两组FMA、FCA分值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MAS分级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解痉穴位针刺联合被动康复锻炼、手法按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可改善上肢运动功能,降低患者痉挛等级,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上肢机器人辅助疗法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效果。方法 2016年6~9月,本院12例恢复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6)和对照组(n=6)。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增加上肢重复性运动训练,实验组增加上肢机器人辅助疗法训练,每天20 min,每周5 d,共4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定上肢及手的运动功能,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肩、肘关节肌张力,功能独立性评定(FIM)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记录患者每次训练的运动轨迹。结果治疗后,两组FMA-UE评分及FIM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Z2.032,P0.05);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t0.723,P0.05),实验组评分略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实验组肩关节内收、外展MAS评分及肘关节屈曲、伸展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Z2.121,P0.05);对照组肩关节内收、外展M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Z2.000,P0.05),肘关节屈曲、伸展MAS评分较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Z1.890,P0.05),但评分略低于治疗前。治疗后,实验组各项MAS评分较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Z1.734,P0.05),但评分略低于对照组。系统记录的患者进行直线触点运动时的运动轨迹,由最开始的杂乱无章逐渐变得有规律性,运动控制能力有所提高。结论上肢机器人辅助疗法可促进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效果与重复性运动训练相似。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NF)拉伸训练联合穴位按摩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处于恢复期)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辅以PNF拉伸训练,观察组则在PNF拉伸训练后辅以穴位按摩治疗。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估2组患者偏瘫侧肩、肘关节肌肉张力,采用简化Fugl-Meyer量表(FMA)上肢部分评估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情况,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运动功能部分评价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情况。 结果 干预6周后对照组、观察组肩关节MAS评分[分别为(1.88±0.62)和(1.15±0.47)分]、肘关节MAS评分[分别为(1.75±0.58)分和(1.30±0.49)分]、上肢FMA评分[分别为(39.52±8.06)分和(43.19±8.55)分]及FIM运动功能评分[分别为(61.36±9.80)分和(64.57±8.91)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上述指标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干预及PNF拉伸训练基础上辅以穴位按摩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提高康复疗效,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药穴位贴敷对消渴病痹证患者干预的临床效果及护理。方法:对28例消渴病痹证患者由接受过正规培训的具备中医护理资质的护士行中药穴位贴敷。遵医嘱交替贴敷主穴:胰俞、脾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穴。配穴:多饮加肺俞穴;多食加中脘穴;多尿加中极穴;上肢麻木加手三里穴等。贴敷前、后分别借助英国足部症状评分表评分并作前后的比较,调查患者有无贴敷后不良反应、患者疾病疗效及满意度情况。结果:中药穴位贴敷后患者临床症状如肢麻、疼痛、乏力、腰膝酸软等不适得到缓解,无一例出现皮肤不良反应,提高了疾病疗效及患者满意度。结论 :中药穴位贴敷具有中医"简、便、廉"的特点,对消渴病痹证具有良好的干预效果,掌控好穴位贴敷操作细节和做好临床护理是安全、有效的,可以帮助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磁珠耳穴贴压联合穴位敷贴干预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人的效果。[方法]将100例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磁珠耳穴组、穴位敷贴组和试验组各2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和护理;磁珠耳穴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磁珠耳穴贴压;穴位敷贴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三阴交、涌泉穴位敷贴;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穴位敷贴+磁珠耳穴贴压。干预28d分析4组病人干预前后空腹血糖、中医证候积分、糖尿病特异性生命质量量表(A-DQOL)。[结果]干预前后4组病人在空腹血糖的时间效应值、中医证候积分、A-DQO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中医证候积分、A-DQOL方面试验组低于其余3组。[结论]磁珠耳穴贴压联合穴位敷贴干预能够改善气虚血瘀型DPN病人的不适症状,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配合基础治疗能够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益气通络汤对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脑血流动力学、运动、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方法 将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我院90例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以常规西药进行治疗,观察组联合益气通络汤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脑血流动力学指标、运动、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基底动脉的Vd、Vs、Vm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4周后,两组的FMA、MAS评分均升高,NIHS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ADL、SS-QOL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气通络汤应用于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中,可改善脑血流情况,提高运动、神经功能,改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悬吊疗法结合肌内效贴应用于痉挛型脑瘫儿童下肢痉挛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痉挛型脑瘫儿童患者1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85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肌内效贴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悬吊训练治疗。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总有效率、采用MAS法评定肌张力、采用GMFCS量表D区、E区评定站立行走运动功能。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81.18%)显著高于对照组(67.06%),M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GMFCS量表D区、E区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悬吊疗法联合肌内效贴悬吊疗法联合肌内效贴对痉挛型脑瘫儿童疗效显著,有效改善肌张力,恢复站立行走运动功能,提高患者行走能力。  相似文献   

11.
刘丹 《妇幼护理》2022,2(19):4567-4570
目的 探讨子午流注配合穴位贴敷中医护理在中风后偏瘫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中风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穴位贴敷+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子午流注+穴位贴敷+中医特色护理.分析对比两组的中医症候积分、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四肢肌力、负面情绪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中医症候积分、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四肢肌力、SAS、SD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子午流注配合穴位贴敷中医护理在中风偏瘫患者可促进患者康复,改善其不良情绪,提升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以及提高四肢肌力,具有较高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气虚血瘀型中风偏瘫患者治疗中循经温通刮痧法联合复元方的应用效果。方法 2022 年 3 月至 2023 年 4 月我 院气虚血瘀型中风偏瘫患者 80 例,按照完全随机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实施分别接受二级预防用药+复元方。 研究组联合循经温通刮痧法。对比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与肢体功能。结果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 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肌力等级、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痉挛状态等级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循 经温通刮痧法联合复元方能够改善气虚血瘀型中风偏瘫患者的肌力、运动功能,肢体痉挛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不同肌内效贴(KT)贴扎方法对痉挛型脑瘫偏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差异。 方法 选取符合标准的痉挛型脑瘫偏瘫患儿7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观察A组25例和观察B组24例。3组患者儿均给予常规上肢康复治疗,观察A组和观察B组则在常规上肢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增加两种不同肌内效贴贴扎方法进行治疗,肌内效贴治疗隔日1次,连续治疗8周。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评估2组患儿上肢的肌张力[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精细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FM)]和前臂旋后角度。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的MAS评分、FMFM评分和前臂旋后角度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A组和观察B组治疗后的MAS评分、FMFM评分和前臂旋后角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A组治疗后的MAS评分与观察B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B组治疗后的FMFM评分为(82.96±5.08)分,显著优于观察A组治疗后的(73.08±4.73)分,前臂旋后角度为(30.17±2.35)°,却显著低于观察A组治疗后的(36.76±2.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KT治疗可有效地改善痉挛型脑瘫偏瘫患儿的上肢运动功能,且贴扎方法不同,疗效也不一致。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关于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型辨证量化标准的方法。方法:根据中医辨证标准将来自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康复科住院及门诊的3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气虚血瘀型)和对照组(非气虚血瘀型)各15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中医针药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0%,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和血脂水平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风恢复期患者的病理生理可作为中风恢复期气虚血瘀型判定的一个标准。  相似文献   

15.
詹蕾  张玉娟 《上海护理》2012,12(5):21-23
目的观察穴位推拿结合抗痉挛技术对脑卒中后四肢肌痉挛的改善情况。方法选择2009年9月—2010年9月在上海市闵行区中医医院就诊的脑卒中后四肢肌痉挛的患者4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实验组以穴位推拿结合抗痉挛技术治疗,对照组单纯以抗痉挛术治疗。治疗前后应用肌张力评分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和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中上肢运动功能测试部分(the up-per extremities motor function test of Fugl-Meyer movement assessment ment,U-FMA)进行患者肌痉挛和运动功能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MAS和U-FM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抗痉挛技术治疗能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四肢肌痉挛和运动功能,而穴位推拿结合抗痉挛技术能更有效地促进脑卒中患者上肢肌力和运动功能的恢复,有助于减少脑卒中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针刺与肌张力平衡促通法对中风偏瘫患者早期康复的作用   总被引:38,自引:3,他引:35  
目的:探讨针刺与肌张力平衡促通法对中风偏瘫早期肌张力障碍的康复使用,方法:将96例急性中风偏瘫者随机分为A,B两组(B为对照组),均按常规给予药物治疗和基本康复治疗,A组在软瘫期针刺瘫侧上肢阴经穴,下肢阳经穴,肌张力恢复后转刺瘫侧上肢阳经穴及下肢阴经穴,力图使肌张力平衡恢复,避免肌痉挛产生而建立正常运动模式,治疗时间26-28在,治疗前后做康复评测。结果:A组在肌张力恢复进程,肌痉挛发生率,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减少与运动功能积分增高比率,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之MBI和生活质量指数的提高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针刺与肌张力平衡促通法可以促进中风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A型肉毒毒素(BTX-A)阻滞术缓解脑瘫患儿上肢痉挛的疗效。方法将2004 年1 月~2011 年12 月本院收治47 例痉挛型偏瘫的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n=25)和试验组(n=22)。对照组接受常规作业康复训练,试验组在此基础上接受上肢BTX-A 阻滞术治疗。根据试验组患儿体重和改良Ashworth 评分(MAS)来确定BTX-A 剂量,每次用量在30~110 IU 之间,平均(50.7±12.7) IU。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MAS、简易上肢功能检查法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治疗后MA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且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的上肢功能评分均有提高(P<0.05),试验组提高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BTX-A可有效降低脑瘫儿童的上肢肌张力,有助于上肢运动功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药熨治疗结合穴位贴敷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与单纯穴位贴敷治疗的疗效差别。方法 :将60例卒中后有肩手综合征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者治疗均在针灸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实施,观察组采用药熨治疗结合穴位贴敷的疗法,对照组则采用单纯穴位贴敷治疗。2组均以2周为1疗程,治疗1疗程。观察2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2组Fugl-meyer评分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观察组Fugl-meyer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药熨结合穴位贴敷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显著,可明显缓解肩痛,改善患肢的运动功能,且该项治疗安全性良好,操作简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耳穴贴压对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便秘的疗效。方法:选择气虚血瘀型中风后出现便秘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实行耳穴贴压王不留行籽,主穴:大肠、小肠、直肠、三焦,配穴:内分泌、肺、脾、肾。并同时予健康指导。对照组仅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干预60d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便秘症候改善程度。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8.3%和75%,2组间疗效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贴压对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便秘的疗效良好,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许燕飞  林燕  石凯圆   《护理与康复》2017,16(6):675-677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联合中药湿热敷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6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穴位贴敷联合中药湿热敷治疗。采用疗效评定标准、疼痛数字评分、简化Fugl-Meyer运动评分评定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70.83%;治疗2周、6周观察组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疼痛数字评分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P均0.05。结论穴位贴敷联合中药湿热敷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肩痛症状,提高患肢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