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分析临床单采血小板输注效果及其影响因素,为科学、合理、有效使用血小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湖南省胸科医院136例(276例次)输注血小板患者按性别、年龄、血型、输注次数及脾肿大与否分组,进行统计分析,观察患者输注血小板后血小板计数是否有效提高或临床出血症状有否改善,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 276例次输注单采血小板中有效194例次,有效率为70.29%,性别、年龄及血型对输注效率无影响(P0.05),不同输注次数总体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脾肿大患者较脾正常患者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小板输注次数和脾脏肿大是影响输注效果的因素,临床医生应该严格控制患者输注血小板指征、掌握患者情况并在输注时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减少或避免无效输注的发生,提高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及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单采血小板临床输注69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单采血小板在临床使用中的输注效率。方法通过血小板增高指数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分析血小板的输注有效率,调查血小板输注前含量以及血小板输注次数、肝脾肿大、疾病等因素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结果患者输注前血小板计数变异较大;血小板输注次数、病种、脾大对血小板输注疗效有显著影响。结论临床输注血小板要把握好输注时机,严格掌握血小板输注指征,在应用时尽量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可以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输注血小板的疗效,分析影响疗效的各因素.方法 以计算纠正的血小板增值(CCI)作为判定血小板无效输注(PTR)的指标,研究57例患者102例次输注血小板的疗效.将发热(X1)、脾大(X2)、用抗生索(X3)、出血表现(X4)、反复输注血小板(X5)、病种是否和免疫因素有关(X6)、化疗中(X7)、血小板相关抗体(X8)列入备选因素,使用Logistic回归对这些可能影响输注疗效的原因进行多因素分析.对怀疑免疫因素引起的病例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血小板抗体(主要包括血小板特异抗原,HLA抗原和ABH抗原物质,这些抗原物质所刺激产生的抗体).结果 按输注后1小时CCI计算,PTR发生率56.86%.血小板相关抗体检出率43.%.在反复输注的40例病人中血小板抗体检出率45%.在回归分析中X2,X4,X5,X8入选成为影响血小板输注疗效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 血小板输注的疗效受多种因素影响.提高疗效最好的方法是避免或减少这些因素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血小板输注的疗效和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为提高临床血小板输注疗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在本院确诊,接受治疗并进行血小板输注的30例SFTS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57.5岁。通过比较血小板输注前后患者PT、APTT、TT变化,分析输注血小板后患者凝血功能改变状况;测定血小板输注前1 h和输注后24 h外周血血小板的数量,计算PPR和CCI,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与血小板输注前相比,患者输注血小板24 h后血小板数量明显增加,APTT、TT时间显著缩短;随着患者输注血小板次数的增多,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下降。结论 SFTS患者输注血小板之后,凝血功能得到改善;随着血小板输注次数的增多,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下降,无效率明显增高;非免疫性因素可能对SFTS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单采和手工分离血小板输注对血液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为临床合理、有效使用血小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62例(256例次)输注血小板的血液病患者,其中输注单采血小板患者39例为单采组,输注手工分离血小板患者23例为手工组,于输注前、输注后24 h进行外周血小板计数,根据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血小板回收率(PPR)等指标来判断临床疗效.结果 输注有效率、输血不良反应率、输注后24 h CCI和PPR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需反复输血的血液病患者,输注血小板次数影响血小板输注疗效,输注单采血小板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手工分离血小板,应首选单采血小板输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各因素对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方法以校正血小板计数增值(CCI)判定血小板输注效果,研究94例患者256人次输注血小板的疗效。将是否发热(X1)、脾大(X2)、使用抗菌药物(X3)、有活动性出血(X4)、反复输注血小板(X5)、病种和免疫因素有关(X6)、化疗进行中(X7)、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X8)、血小板储存时间(X9)列入备选因素,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X4、X8、X2、X5、X1、X6、X7、X3、X9为影响血小板输注疗效的独立风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2.527、2.430、2.036、2.000、1.450、1.345、1.128、1.080、1.005。结论血小板输注的疗效受多种因素影响,提高疗效最好的方法是避免或减少这些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液病患者单采血小板输注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72例(341例次)输注单采血小板的血液病患者,比较输注前、后24 h外周血小板结果,根据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血小板回收率(PPR)等指标来评价血小板输注疗效.结果 急性白血病(AL)、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再生障碍性贫血(AA)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分别为:67.5%、60.3%、52.2%、46.9%,只有AL组与IT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输注次数的增加,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逐渐下降(P<0.05),频繁输注者输注疗效较差,甚至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结论 不同类型血液病患者其血小板输注疗效不同,输注血小板的次数影响输注疗效.  相似文献   

8.
影响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输注血小板的疗效,分析影响疗效的各因素。方法以计算纠正的血小板增值(CCI)作为判定血小板无效输注(PTR)的指标,研究57例患者102例次输注血小板的疗效。将发热(X1)、脾大(X2)、用抗生素(X3)、出血表现(X4)、反复输注血小板(X5)、病种是否和免疫因素有关(X6)、化疗中(X7)、血小板相关抗体(X8)列入备选因素,使用Logistic回归对这些可能影响输注疗效的原因进行多因素分析。对怀疑免疫因素引起的病例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血小板抗体(主要包括血小板特异抗原,HLA抗原和ABH抗原物质,这些抗原物质所刺激产生的抗体)。结果按输注后1小时CCI计算,PTR发生率56.86%。血小板相关抗体检出率43.56%。在反复输注的40例病人中血小板抗体检出率45%。在回归分析中X2,X4,X5,X8入选成为影响血小板输注疗效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血小板输注的疗效受多种因素影响,提高疗效最好的方法是避免或减少这些因素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血小板输注疗效,探讨影响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因素及提高输注有效率。方法通过该院患者71例次的血小板输注后的血小板增高指数(CCI),观察其血小板输注疗效。结果 (1)71例血小板输注中有20例输注无效,发生率为28.2%。(2)通过单因素分析提示,影响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因素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无关,而与输注次数和所患疾病有关。结论 (1)血小板输注对提升血小板数量、改善出血症状有积极作用。(2)反复输血、血液系统疾病和肿瘤疾病会影响血小板输注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小板输注的临床疗效及影响输注无效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29例患者进行血小板输注,并比较不同因素对血小板输注临床疗效的影响。结果 229例患者中有91例24h无效,无效率39.7%。不同性别、输血次数、抗体、肿瘤、血液疾病等因素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输血次数与是否有抗体为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输血次数与是否有抗体为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主要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反复输注血小板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及血小板交叉配合前后输注的疗效对比.方法 选择140例3次以上输血史的随机血小板输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其血小板患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对43例产生血小板抗体的临床患者,通过检测随机输注和配合性输注1h后和24 h后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观察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对比血小板交叉配合前后输注的疗效.结果 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30.71%;ABO同型机采血小板的不同输注次数(3~5次、6次以上)患者间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交叉配合后输注的有效率明显高于随机输注后的效果,配合性输注有效率为83.72%.结论 对于≥3次输血的临床患者及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应检测血小板抗体,对产生血小板抗体的患者应做交叉配型,提高输注疗效,减少血液的浪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急性白血病患者单采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收集54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共294例次输注单采血小板的信息,按性别、年龄、血型、血小板输注次数等进行分组,评估输注疗效,计算有效率,并分析影响输注疗效的因素.结果 不同性别、年龄、血型患者的输注有效率接近.不同的输注次数影响输注疗效,输注次数越多,...  相似文献   

13.
血小板输注适用于预防和治疗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缺陷患者的出血,近年来在临床上的使用日益普及.但是部分患者在多次输注血小板后可产生血小板相关抗体,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也有部分患者由于其他原因,使血小板输注无效.本文对血小板抗原抗体的部分检测方法及血小板输注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血小板输血对血小板减少症和血小板功能障碍患者出血治疗和预防出血已成为重要手段,血小板制品选择是关系血小板输注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我国血小板制品大致分为手工,机采的新鲜的液体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关于两种血小板静品对临床的输注疗效,本作者对本院2007年度98位病人第一次的输注效果作了一次比较.  相似文献   

15.
血小板输注对于血小板数量严重减少或功能障碍的患者是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上根据血小板的输注目的分为预防性输注和治疗性输注两种.血小板输入体内后,血小板计数未见有效提高,临床出血症状未见明显改善即为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笔者对本院对38例多次输血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并监测其血小板预防性输注前后血小板计数的变化,计算血小板校正增加指数(CCI),分析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肿瘤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与输注疗效分析,探讨乌鲁木齐地区肿瘤患者血小板抗体产生的影响因素和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固相凝集法对我院2014-2016年304例需输注血小板的肿瘤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与其血小板输注疗效进行对比分析,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区分抗体类型,对肿瘤患者血小板抗体产生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 304例患者共检出血小板抗体104例。阳性率为34.2%。血小板输注有效组和无效组中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分别是18.5%和76.8%。血小板输注无效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输注有效组(P0.05)。所有血小板免疫性抗体中HLA抗体占81.7%,高于HPA抗体所占比例。单因素分析输血次数、民族、疾病部位对血小板抗体产生有影响(P0.05),而性别、年龄、ABO血型因素对血小板抗体产生未见明显差别(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是影响血小板输注无效的重要免疫性因素。输血次数增多可导致血小板抗体产生机率增高,肿瘤患者血小板抗体的产生存在民族差异性,不同疾病中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也存在差别,血小板抗体检测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根据新疆多民族地域特点,结合患者病情实际情况,应通过开展血小板抗体检测实验、加强临床用血审核、普及去白血液制品等方式,降低血小板抗体产生机率,减少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血小板输注效果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小板输注效果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 对156例需要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进行输注前及输注后24 h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并进行血小板输注效果评价.结果 血液病患者输注血小板有效率明显低于其他科室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随输注次数的增加而下降.输注血小板患者的血小板数量与输注前显著提高,总有效率为75.64%.结论 不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本院患者血小板输注情况及临床疗效观察,了解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以便做好预防工作。方法 2010年1月-2012年12月对本院312名血小板减少的肿瘤患者输注机采血小板,并于输注前后检测血小板,以校正患者血小板计数增值(CCI)和24 h血小板回升率,判定输注效果并讨论影响因素。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检测76名血小板输注无效的肿瘤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统计抗体分布。结果 75.6%(236/312)的患者输注后血小板数有不同程度的增高,血液病患者输注血小板有效率明显低于实体肿瘤患者(χ2=29.87,P0.05)和其他肿瘤患者(χ2=6.06,P0.05)。输注次数2次的患者(无效率为5.1%)输注血小板无效率明显低于输注次数7次患者(无效率为57.1%),也低于输注3-4次(无效率为39.5%)、5-7次患者(无效率为46.4%),血小板输注无效率随输注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分析76名肿瘤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原因,其中免疫因素占60.5%,非免疫因素占39.5%。结论反复输注产生血小板抗体是PTR发生的主要原因,多次输注者应进行血小板抗体的筛选,避免或减少造成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率。  相似文献   

19.
输注辐照单采血小板治疗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输注辐照血小板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对5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辐照单采血小板治疗,共输注224例次,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6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34例,各病例血小板计数均小于20×109/L,输注后24h进行外周血血小板计数,以校正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判定输注效果。结果224例中有187例输注辐照单采血小板明显有效,占83.5%。输注血小板的次数对输注疗效有显著影响,随着输注次数的增加疗效呈下降趋势。感染组辐照单采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70.5%,非感染组输注有效率为9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14.59,P0.01)。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血小板减少时,输注辐照血小板对急性白血病止血明显有效,但多次输注和感染会影响治疗效果。为了预防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发生,可用辐照血小板替代未辐照血小板输注治疗。  相似文献   

20.
正血小板输注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血小板减少出血性疾病、预防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引起的自发性出血,是现今成分输血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临床上很多患者在输入足量血小板后,血小板计数并未明显增加、出血症状也不能得到控制,输注的同时大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发热、过敏等不良反应,这被定义为血小板输注无效(PTR)。PTR发生原因包括非免疫因素和免疫因素2个方面,解决对策包括掌握输注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