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高位胆道狭窄是胆道损伤后经常发生的一种严重的并发症,临床处理困难,再次手术复杂且难度大,并发症多,复发率较高。我院2007年1月~2010年6月,对23例胆道术后医源性高位胆道狭窄的病人进行了超细镜联合球囊扩张治疗,经过针对性地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胆管损伤修复术后吻合口狭窄的胆道镜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纤维胆道镜在医源性胆管损伤修复术后吻合口狭窄预防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医源性胆道损伤进行胆道修复术后带有T管,应用纤维胆道镜直视下扩张胆管狭窄的12例病人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纤维胆道镜检查是对有无胆管狭窄及狭窄的部位、程度和范围进行明确诊断的最有效手段,12例病人进行纤维胆道镜直视下胆管狭窄气囊扩张均获成功,气囊扩张次数1~3次,时间20~30min,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纤维胆道镜气囊扩张术治疗医源性胆管损伤修复术后吻合口狭窄安全易行,效果肯定。内镜治疗和手术治疗两者联合应用是治疗医源性胆管狭窄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3.
胆道镜下气囊扩张治疗胆管狭窄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胆道镜下气囊扩张治疗胆管狭窄的价值。方法:对经气囊扩张治疗的45例胆管狭窄病例的复习,分析了胆管狭窄的常见原因及部位;并对胆道镜处理胆管狭窄几种方法进行比较;讨论了气囊扩张治疗胆管狭窄的优点、胆道支架的重要性及气囊扩张操作中的要点。结果:45例病人共85处狭窄,其中管状狭窄63处,膜状狭窄22处,吻合口狭窄10处。经气囊扩张后,胆道镜均可顺利通过狭窄部位。多数狭窄仅需一次性扩张,4处狭窄经多次扩张,最多扩张次数为6次。结论:气囊扩张治疗胆管狭窄,直视、微创、简便易行、疗效可靠,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法。大胆管狭窄扩张后应当放置胆道塑料支架,支撑3~12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三镜联合治疗原发性肝胆管结石和肝胆管狭窄的手术方法,提高治愈率和避免多次开腹手术。方法:采用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三镜)联合治疗原发性肝胆管结石31例。经十二指肠镜手术治疗肝外胆管尤其是胆总管下端结石及狭窄。经腹腔镜手术行胆囊切除( LC)及结石胆道镜行肝胆管探查术(LCDE)和耐高压球囊导管扩张术(LPBD),解除肝门部胆管梗阻及狭窄。术后2月行胆道镜和/或十二指肠镜治疗残余结石及肝内外胆管内支撑引流术。结果:31例均获成功,未再施行开腹手术,经IVC和ERC随访30例结石取净,1例左外叶肝管残石。结论:病例选择恰当,三镜联合治疗原发性肝胆管结石具有创伤小、结石除净率高,获窄胆管球囊导管扩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胆道镜治疗良性肝内胆管狭窄4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胆道镜对肝内胆管良性狭窄的治疗价值。方法 对40例经胆道镜及病理诊为肝内胆管良性狭窄的病例,根据狭窄程度不同采用活检钳撕破狭窄膜、镜身扩张及气囊扩张加支架治疗并观察疗效。结果 全部病例治愈,无严重合并症。结论 纤维胆道镜下撕除狭窄膜并用镜身扩张治疗肝内胆管膜性狭窄,气囊扩张加支撑管内引流治疗管状狭窄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胆道镜在腹腔镜胆管结石手术中应用的价值。方法:利用胆道镜灵活的转向、柔和的弯曲性,对腹腔镜下剖开胆总管的远端及肝内胆管进行探查、术中取石、狭窄胆管的治疗。结果:该组52例胆管结石患者均术中应用胆道镜探查,单纯胆总管结石31例,术中取净30例,单纯肝内胆管结石7例,术中取净5例,肝内外共存结石14例。术中取净10例;肝内胆管狭窄8例,Oddi括约肌狭窄2例。对8例肝内胆管狭窄及2例Oddi括约肌狭窄进行球囊导管扩张治疗。结论:胆道镜在腹腔镜胆管结石术中的应用,提高了术中结石取出率及取净率;同时可以对胆管及Oddi括约肌狭窄进行诊断和术中治疗。提高了腹腔镜胆管结石一期治愈率。达到微创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手术中使用纤维胆道镜对胆道疾病的诊断和术式选择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07年~2010年应用OLMPUS-P20型纤维胆道镜在胆道外科手术中检查40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93例肝胆管结石患者使用术中胆道镜后胆道结石残留率仅为6.6%;43例术中胆道镜发现合并胆管狭窄,其中11例肝胆管膜状狭窄在胆道镜指导下进行有效扩张;13例通过术中胆道镜取活检证实为胆管癌、胰腺癌或壶腹部肿瘤患者采取了相应的手术方式.结论 胆道镜可大大降低胆道残石率,提高胆道疾病的确诊率,对其治疗方案起到合理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王伟 《中国内镜杂志》2012,18(12):1333-1335
目的 探讨胆道扩张气囊配合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狭窄的临床价值及术中配合体会.方法 67例开腹或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后,经T管造影或胆道镜选择性胆管造影证实为胆管狭窄合并远端胆管扩张并残余结石的患者,以胆道扩张气囊通过逐渐增加导管前端气囊压力对狭窄的胆管进行扩张,然后经胆道镜行液电碎石、取石.总结术中配合经验.结果 本组67例患者的79支狭窄胆管均一次性扩张成功,使胆道镜顺利进入该支胆管进行液电碎石、取石,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胆道扩张气囊可以安全有效地扩张狭窄的肝内胆管,加强术中配合,对提高疗效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胆道镜技术对胆道疾患术式选择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胆道镜技术对胆道疾患术式选择的作用。方法:收集术中或联合术后应用胆道镜技术治疗的胆道疾患182 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及总结。结果:134 例胆管胆石症患者胆道残石率从35 .2% 降至9.7% ;术中胆道镜发现30 例合并胆管狭窄,其中15 例肝胆管膜状狭窄者应用在胆道镜指导下实施了有效扩张治疗;13 例术后残留结石取尽12 例;胆总管下段梗阻中24 例肿瘤依据形态学检查,结合术中扪诊或联合病理学检查得到确诊并采取了相应的手术方法。结论:胆道镜技术的应用有利于胆道疾患术式的选择,可使一些较为复杂的胆道手术变得简单易行;对术前未能确诊的病变可以达到明确诊断并指导选择合理的术式  相似文献   

10.
术中胆道镜在胆道疾病诊断和术式选择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手术中使用纤维胆道镜对胆道疾病的诊断和术式选择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15 4例使用术中胆道镜诊断和治疗胆道疾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10 8例肝胆管结石患者使用术中胆道镜后胆道结石残留率仅为 10 1% ;7例左肝管、4例右肝管膜状狭窄者在术中应用手术器械或胆道镜扩张和取石 ;7例胆总管下段炎性狭窄进行了胆道镜扩张或支撑治疗 ;3例胆总管炎性息肉经胆道镜检查取活检并予摘除 ;7例术中胆道镜取活检证实为胆管炎患者术后予以对症治疗 ;2 4例通过术中胆道镜取活检证实为胆管癌 ,胰腺或壶腹部肿瘤患者采取了相应的手术方式。结论 :术中胆道镜的使用可以明确和纠正胆道疾病的诊断 ,减少漏诊和误诊 ,同时有助于术者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 ,使一些复杂的胆道手术变得简单合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原因、预防及处理。方法对13例医源性胆管损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痊愈出院12例(92.3%),死亡1例(6.7%),术后随访8例,随访率61.5%,平均随访3年(1—5年)。其中1例手术1年后反复发作胆管炎,胆道造影证实胆管狭窄,再次手术后痊愈。结论胆囊切除术是医源性胆管损伤的主要原因,提高认识、预防损伤是关键,把握治疗时机和选择合理方法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医原性胆道损伤的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医原性胆道损伤的原因、诊断、手术时机和手术术式的选择。进而提出其有效的预防方法和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县4家医院普外科1998年1月至2005年10月治疗的各类医原性胆道损伤患者23例。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施行了下列手术术式的治疗:胆道修补术3例。胆管端端吻合术4例和胆肠吻合术12例。胆管内置“T”型管或导尿管引流者4例。【结果】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所有病例随访3个月至6年余,其中3倒术后出现胆管狭窄而再次手术,其余愈后良好。【结论】尽早发现、及早正确处理医原性胆道损伤对提高疗效和预防术后胆管狭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术中发现胆管损伤立即行端端吻合或修复加T管引流;术后数天发现或多次重建术失败者。则宜行规范的胆肠Roux-en-Y吻合并“U”管引流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原因、预防及处理.方法 对13例医源性胆管损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痊愈出院12例(92.3%),死亡1例(6.7%),术后随访8例,随访率61.5%,平均随访3年(1~5年).其中1例手术1年后反复发作胆管炎,胆道造影证实胆管狭窄,再次手术后痊愈.结论 胆囊切除术是医源性胆管损伤的主要原因,提高认识、预防损伤是关键,把握治疗时机和选择合理方法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慢性肾衰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及效果。方法选自本科2008年2月至200年11月慢性肾衰持续血液透析患者102例患者,按照护理干预计划,进行系统的、连续的、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观察遵医行为率在护理干预前、后变化并比较。结果慢性肾衰持续血液透析患者遵医行为调查问卷内容各项,护理干预前与护理干预后遵医行为率变化比较,P〈0.01有显著差异性。结论提高了患者对慢性肾衰和血液透析等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通过心理护理使患者能够正确对待疾病,正确调整心理状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有良好稳定的情绪、良好的自信心充分配合临床治疗,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临床疗效,总之护理干预对患者的遵医行为有这明显的效果,临床上应加强对慢性肾衰持续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15.
陈明杰  杨于亮 《华西医学》2007,22(2):260-261
目的探讨医源性胆管损伤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3年来我院发生的医源性胆管损伤6例的手术治疗和长期随访结果;结果6例中术中诊断4例,术后诊断2例。损伤后1期行胆管端端吻合2例,胆管十二指肠吻合2例,腹腔引流1例及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1例。通过多年随访,胆管端端吻合2例情况一直良好,但胆管十二指肠吻合的2例因反复腹痛发烧后改行胆管空肠吻合后随防3年情况良好,但其中1例已并发胆汁性肝硬化。另1例胆囊切除术(第1次手术)后胆漏,经引流(第2次)后行胆肠吻合术(第3次),术后伴发结石及胆肠吻合口狭窄,再次手术切除狭窄的吻合口后再行胆肠吻合术(第4次)手术后随访3年,无腹痛发热与黄疸。结论胆管端端吻合和胆肠Roux-en-y吻合是医源性胆管损伤后修复的基本术式,妥善实施可达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张正坤  周丽 《中国内镜杂志》2005,11(1):95-96,102
目的探讨胆总管下端炎性狭窄的内镜诊断与治疗。方法174例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患者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对发现的73例(41.95%)胆总管下端狭窄患者行内镜下治疗。结果上腹痛缓解率在单纯胆总管下端狭窄者、合并急性胰腺炎者、合并结石者分别为83.33%、73.81%、80.95%,胆总管内径恢复率在单纯胆总管下端狭窄者、合并急性胰腺炎者、合并结石者分别为100%、88.89%、100%,术后所有患者血AIT,AST,ALP及r-GT恢复正常。结论EST可作为治疗胆总管下端狭窄有效和首选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内镜诊疗价值。方法:2001年4月~2004年7月对12例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患者,应用电子十二指肠镜进行胆道造影,乳头切开、取石、放置鼻胆管或塑料内支架引流等诊疗方法。结果:原位肝移植术后出现胆道并发症12例,共行ERCP15次:胆管吻合口狭窄、胆总管结石伴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3例,急诊内镜取石、鼻胆管引流,再次内镜胆总管塑料内支架引流。胆管吻合口狭窄伴胆管泥沙样结石2例,内镜乳头切开、取石、引流。胆管吻合口狭窄5例,其中塑料内支架引流2例,未置引流1例,鼻胆管放置失败1例,胆管吻合口严重狭窄导丝无法通过1例。胆漏2例,因胆总管吻合口严重狭窄,导丝未能通过。结论: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经内镜诊疗具有微创、安全、有效,有一定的诊疗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导致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原因,预防及治疗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2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16例LC导致医源性胆管损伤(IBDI)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均为胆囊良性病变行LC治疗.其中右侧迷走胆管和iuschka管损伤引起胆漏2例,结扎右侧副肝管,临床上无胆漏发生2例,切断右侧副肝管引起胆漏1例,手术中导致肝总管或胆总管穿孔3例,由胆总管,肝总管的横断或环状狭窄引起的梗阻性黄疸共8例,其中术中发现及时处理5例,另11例术后发现经二次手术后治愈。结论胆囊切除术是腹部外科最常见的手术之一,而医源性的胆管损伤是胆囊切除术中较严重的并发症。一旦发生,将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胆道镜引导下选择性肝内胆管造影在复杂肝内胆管结石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该科2010年8月-2017年7月收治的复杂肝内胆管结石术后T管造影及胆道镜未发现结石的患者96例,在胆道镜引导下对可疑胆管行选择性胆管造影以确定狭窄胆管及结石部位,同时行取石和解除狭窄治疗。结果肝内胆管狭窄伴结石组88例,86例经胆管球囊扩张、Cook网篮取石等结石全部取净,操作时间为(58.4±11.5)min,2例取石失败,结束手术。肝内胆管狭窄不伴结石组8例,直接行胆道镜下高频电切术。两组肝内狭窄胆管的位置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取石和电切过程中共出血8例,采取针状刀高频电凝成功止血,术后发生胆管炎9例,迟发性胆道出血4例,均给予对症治疗,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24个月,肝内胆管结石复发15例,采取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及经皮经肝胆道镜治疗,术中发现17处胆管狭窄。结论针对复杂肝内胆管结石或结石合并狭窄,规范的选择性胆管造影技术不失为一种准确、安全、有效的诊治方法。  相似文献   

20.
Biliary obstruction due to a proximal bile duct stricture is commonly a result of cholangiocarcinoma. We describe a patient who began having intermittent episodes of jaundice 3 years after cholecystectomy. Despite endoscopic placement of a biliary stent and adequate biliary decompression, the serum CA 19-9 level remained elevated at 58 U/ml (normal <37 U/ml). Segmental bile duct resection and Roux-en-Y hepaticojejunostomy were done. The stricture was caused by a traumatic bile duct neuroma.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considerations of this entity are discussed,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the value of noninvasive biliary imaging b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the utility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CA 19-9 level, and the role for resection or surgical biliary decompres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