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king,DTT),探讨其对脑瘫患儿颈总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后脑白质恢复的评估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0例痉挛型单侧脑瘫患儿手术前、后进行临床评估和常规MRI、DTI检查,测量并比较术前术侧和对侧、术前和术后双侧内囊后肢及大脑脚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并对白质纤维束进行三维重建。运用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GMFCS)评价患儿运动功能。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术前术侧和对侧、术前和术后脑白质不同部位FA值的差异,以Spearman相关分析不同白质纤维束DTI参量与GMFCS的相关性。结果术前术侧不同部位白质纤维束FA值均显著低于对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脑瘫患儿术侧不同部位白质纤维束FA值与术前相比显著增加(P0.01),粗大运动功能获得改善。术后6个月患儿对侧不同部位白质纤维束FA值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临床GMFCS与FA值呈负相关(P0.01),且与内囊后肢、大脑脚的相关性都较高(r=-0.933,P0.01;r=-0.873,P0.01)。结论 DTI联合DTT可用于定量评价脑瘫患儿术后脑白质的恢复情况,对辅助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DTI多参数综合分析及DTT技术在星形细胞瘤分级、术前计划制定、术后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星形细胞瘤患者33例,术前和/或术后行常规T1WI、T2WI、T1WI增强、DTI检查。测量病灶不同区域及对侧正常白质区的DCavg值、FA值、ADC值、1-VR值及RA值;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重建病变周围脑白质纤维束。结果:各组中的病灶不同区域的各测量值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低级别星形细胞瘤肿瘤周围的白质纤维束多呈推挤水肿改变,2例患者术后白质纤维束移位水肿减轻,预后良好,而高级以浸润破坏为主, 3例患者术后无改善。结论:DTI多参数均有助于区分肿瘤不同区域,有助于低、高级别星形细胞瘤的鉴别;DTI及DTT有助于肿瘤患者术前计划的制定和手术效果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利用DTI对胶质瘤周围白质形态与参数的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曾珊  吕科  李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4,20(11):1642-1646
目的 利用弥散张量成像(DTI)探讨正常人与胶质瘤患者脑白质纤维在形态和参数的区别,为临床诊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GE 3.0 T MR成像系统采集图像,利用自主开发的DTI图像处理平台分析9例脑部DTI图像,并用跟踪软件追踪白质纤维走行.结果通过图像处理所得的三维纤维跟踪图像再现了胶质瘤与周围脑白质的位置关系;病灶区及周围组织的 FA, RA, MD 值发生改变.结论 DTI技术有助于脑部胶质瘤的鉴别和诊断,能够协助术前手术计划的制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及纤维束成像在弥漫性胶质瘤的诊断、分级以及显示肿瘤与周围结构关系等方面的作用。方法使用3.0T磁共振ASSET-SE-EPI序列对37例弥漫性胶质瘤患者(WHO分级:Ⅱ级16例,Ⅲ级11例,Ⅳ级10例)进行DTI成像。分别测定病灶实性部分、灶周水肿区、病灶及水肿周围T2WI显示信号正常区域、病灶同侧远处T2WI显示信号正常区域及对侧大脑半球相对应区域的MD值和FA值。对灶周白质纤维束进行三维纤维束成像。结果肿瘤及瘤周水肿区的MD值明显高于对侧正常脑实质(P〈0.01),而FA值则均明显低于对侧正常脑实质(P〈0.01)。Ⅱ级肿瘤内的FA值明显低于Ⅲ级和Ⅳ级(PⅡ-Ⅲ=0.024;PⅡ-Ⅳ=0.030)。各级别胶质瘤肿瘤内与瘤周水肿区之间的MD值和FA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维纤维束成像显示,Ⅱ级胶质瘤对周围白质纤维束主要是推移;Ⅲ级胶质瘤周围水肿区均可见纤维束较明显的破坏,肿瘤周围T2WI信号正常白质区内也有部分纤维束被肿瘤浸润甚至破坏;Ⅳ级胶质瘤周围水肿区及T2WI信号正常白质区内均有明显的纤维束浸润、破坏。结论各级别弥漫性胶质瘤瘤周白质纤维束均有不同程度的浸润破坏,反映了弥漫性胶质瘤浸润性生长的特征。MD值和FA值可用于区分胶质瘤与正常脑组织。FA值可用于区分低级别胶质瘤与高级别胶质瘤。DTI方向编码彩图和三维纤维束成像可以清楚、直观地显示肿瘤与周围白质纤维束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3.0T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评价急性脑梗死所致皮质脊髓束(CST)损伤程度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搜集以急诊就诊脑梗死患者32例,均首次发病,行常规磁共振(MRI)、DTI和DTT检查,用dTV.Ⅱ软件处理,获得各向异性分数[纤维束重组成像(FA)]图及方向编码彩色图,并重组双侧CST 3D纤维束图.对梗死区及健侧相应区域白质进行FA测量,观察梗死灶与皮质脊髓束的关系,并对其行2次临床神经功能症状评分,作为临床评价标准.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区FA值显著低于健侧,两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333,P<0.0000).病变侧CST表现为受压、变形、移位和中断,CST损伤程度与临床神经功能症状经检验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97361,P<0.0001).结论 3.0T磁共振DTI能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白质损伤做出直观显示,能较好评价白质损伤程度,为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磁共振(MR)扩散张量成像(DTI)评估急性脑梗死白质纤维束损伤的价值以及与神经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39例幕上单侧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和MR资料。在DTI序列各项异性指数(FA)和平均弥散系数(MD)参数图上选取梗死病灶及对侧为感兴趣区(ROI),并以ROI为种子点拟合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图。比较梗死病灶与对侧ROI的FA和MD值改变。计算梗死侧/对侧的参数相对值(rFA和rMD),分析两者与患者入院神经功能的相关性。入院神经功能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结果:DTT显示梗死病灶区白质纤维束损伤。梗死病灶FA和MD值均明显低于对侧(均P0.05)。rMD值与入院NIHSS评分呈明显负相关(r=-0.540, P=0.001)。结论:基于DTI可有效评估急性脑梗死白质纤维束损伤,并且rMD值与患者入院神经功能具有明显负相关,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FA值和ADC值在颅内肿瘤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及组织病理学证实胶质瘤患者12例,脑膜瘤10例,神经鞘瘤9例,淋巴瘤8例。术前行常规MRI平扫、增强扫描检查,DTI检查、工作站自动生成各向异性指数图(FA图)及表观弥散系数图(ADC图),分别测量肿瘤实质区的FA值、ADC值,分析比较不同肿瘤之间有无统计学差异。通过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在肿瘤区和健侧对应部位重建,主要为白质纤维束,并与肿瘤融合,观察纤维束的形态变化。结果胶质瘤、脑膜瘤、淋巴瘤、神经鞘瘤肿瘤实质区平均FA值为分别FA1:0.318±0.0036,FA2:0.45±0.052,FA3:0.304±0.012,FA4:0.0362±0.071;ADC值分别为:ADC1:1.233±0.204,ADC2:1.061±0.039,ADC3:1.014±0.108,ADC4:1.469±0.062。脑膜瘤FA值最高,神经鞘瘤ADC值最高。淋巴瘤ADC值及FA值较低。各组间比较,按α=0.05水准,组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F=92.308,P=0.000,F=30.955,P=0.000)。结论不同肿瘤的FA值和ADC值存在明显差异,DTI较常规MRI可更好地观察肿瘤造成的白质纤维束受压移位、浸润与破坏改变。为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更多信息,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术后随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12例脑室旁白质软化症(PVL)患儿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及白质纤维素成像(FT)研究,评价DTI及FT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脑内主要白质纤维束变化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2例临床确诊为脑瘫的PVL患儿,同时选择无窒息史的健康儿童志愿者12例进行对照研究。对这两组儿童进行MRI及DTI检查(扩散敏感梯度方向15个)。根据矢量元素和部分各向异性值(FA值)生成彩色弥散张量图(DTI图),通过DTI图选取所有可识别白质纤维束的中心部分作为感兴趣区(ROI),计算患儿与对照组各主要白质纤维束的FA值,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ICAL、脑干CST、ML、MCP以及外囊(EC)白质纤维束示踪图像肉眼未见直观差异,而患儿组ICPL、AF、PTR、CR、CG、SLF以及胼胝体压部的白质纤维较对照组明显变细。所有12名患儿的ICPL、AF、PTR、CR、CG、SLF、SCC以及GCC的FA值较健康对照组同侧对应位置FA值显著减低(P<0.05),而患儿与对照组的ICAL、ML、MCP以及脑干CST的FA值配对t检验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DTI及FT在评价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脑内主要白质纤维束变化方面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联合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与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技术(DTT)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价值。方法对14例临床确诊弥漫性轴索损伤病例及14例健康志愿者进行MR平扫、弥散加权成像(DWI)、DTI及DTT检查,测量全部受检者胼胝体及脑干的ADC值和FA值,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DTI显示DAI患者除胼胝体膝部外的其他测量区域FA值均明显减低(P<0.01)。ADC值可早期发现DAI的脑部损伤水肿区,但量值随发病时间变化较大;DTT结合弥散张量椭球体图可很好显示感兴趣区白质纤维束,在某种程度上更直观地显示脑白质受损范围。结论DTI联合DTT是目前在活体中诊断与评估弥漫性轴索损伤最敏感、准确的检查方法,并可用于动态观察神经纤维的临床转归过程,提示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DTI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诊断星形细胞瘤与脑膜瘤的价值。方法 对22例经病理证实的脑肿瘤患者(不同级别星形细胞瘤12例,良性脑膜瘤10例),测量肿瘤实质区与健侧正常脑组织的平均ADC值和FA值,比较测值,并观察两种脑肿瘤对白质纤维束的影响。结果 星形细胞瘤及脑膜瘤患者肿瘤实质区FA值均较健侧正常脑组织降低(P均<0.05);星形细胞瘤患者肿瘤实质区ADC值较健侧正常脑组织高(P<0.05),脑膜瘤患者肿瘤实质区ADC值与健侧正常脑组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星形细胞瘤与脑膜瘤患者比较,肿瘤实质区ADC值、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DTT图中,星形细胞瘤多数表现为纤维束部分中断、受压、偏移或变形、移位;脑膜瘤纤维束呈现为稀疏、移位。结论 测量肿瘤实质区ADC值和FA值可鉴别脑内和脑外肿瘤如星形细胞瘤与脑膜瘤。DTT可清晰显示脑肿瘤对白质纤维束浸润、破坏和推移,有利于术前制定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联合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与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探讨其在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5例脑胶质瘤患者进行常规MR及弥散张量成像,经组织病理学证实其中9例低级别(Ⅰ~Ⅱ级)胶质瘤,16...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在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8例DAI患者(DAI组)及18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分别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及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测量胼胝体压部、丘脑及额叶白质的表面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和部分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并进行比较.结果:DTI显示,与对照组比较,DAI组胼胝体压部、丘脑及额叶白质FA值和ADC值均较低(P<0.01),胼胝体FA值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正相关(P<0.01).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用于诊断和评估DAI非常敏感,并可动态观察DAI的临床转归过程,有助于提示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运用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评价脑室周脑白质损伤患儿脑白质和深部灰质的扩散特性。【方法】采用配对设计方法,对25例脑室周脑白质损伤患儿和25例正常儿童进行常规MRI和DTI检查。用Functool2和DTIStudio软件处理原始图像,得到DTI图像。分析大脑、脑干不同脑白质区域及丘脑、豆状核、尾状核头部深部灰质核团感兴趣区(ROD的平均扩散率(MD)和部分各向异性值(FA)。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统计方法检验患儿组与对照组的MD和FA有无显著性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怠儿组脑白质损伤病灶的ROI测量显示MD显著升高和FA显著下降,患儿组锥体束内囊后肢层面FA减低具有统计学意义,患儿组深部灰质核团MD和F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区域运动通路的变性,在脑室周脑白质损伤患儿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3.0T MRI脑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诊断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的价值.方法 对50例MCI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组,分别使用SIEMENS 3.0T MRI扫描,包括:头颅常规扫描、海马扫描和DT...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动态观察基底节区脑出血后神经纤维的顺行性、逆行性变性的过程。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单侧基底节区出血病灶患者10例为研究组,分别在发病的第1周、1月、3月进行DTI检测,得到半卵圆中心、放射冠、内囊、大脑脚、脑桥等部位的部分各向异性图(FA)并测量其值,并与正常对照组10例比较。结果:在出血灶同侧近端纤维束行程上和远端锥体束经路上都可出现清晰可见的信号减弱区,从发病的第1周至3月FA值明显降低。结论:基底节区脑出血除了原发部位的损伤,还可以出现其近端、远端纤维的继发性变性改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MR扩散张量成像(DTI)对轻度创伤性脑损伤(m TBI)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5例轻度m TBI患者(病例组)和15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分别行常规MR、DTI检查。选择双侧额叶白质、双侧内囊区、胼胝体膝部及压部中线位置各一个点(共6个)为感兴趣区,分别测定FA值、ADC值。将病例组与对照组各部位的FA值、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间各部位ADC值均无显著性差异。双侧额叶白质区、双侧内囊区及胼胝体压部FA值病例组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FA值能定量测定轻度创伤性脑损伤后脑组织水分子代谢的情况,DTI可以作为一项客观指标,定量评估轻度脑外伤患者的病情,并为对病情发展和预后的观察带来可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弥散加权成像(DWD与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在诊断、评估缺血性小卒中的价值。方法选择41例氯吡格雷用于急性非致残性脑血管事件高危人群的疗效研究课题入组的缺血性小卒中患者。28例患者行MRI基线扫描(发病后3d内)及随访MRI复查,13例仅做基线扫描。其中1例因并发出血终止研究,其余40例患者均在发病后3个月接受临床随访。扫描序列包括常规MRI、DWI及DTI序列。重建表观弥散系数(ADC)图、部分各向异性(FA)图、FA彩色编码图、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图,分别测量患侧及健侧相应部位ADC值、FA值。对预后的评价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结果41例缺血性小卒中患者基线扫描DWI与DTI均发现梗死病灶,其中5例为超急性脑梗死,36例为急性脑梗死。41例患者基线DWI序列上患侧呈高信号,ADC值下降,患侧ADC值与健侧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患侧FA值明显低于健侧(P〈0.01),而5例超急性脑梗死患者FA值无特异性改变。28例患者复查时所有患侧ADC值较基线进一步升高,FA值下降(尸均〈0.01)。DTT图显示的19例皮质脊髓束受累和6例胼胝体受损患者预后较差,其余患者预后较好。结论DWI技术能早期发现缺血性小卒中病灶、帮助定位诊断,而DTI技术能更好地反映患者白质纤维束情况、指导康复治疗。联合应用两者有助于缺血性小卒中的诊断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8.
多发性硬化早期胼胝体的DTI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S)早期常规MR扫描表现正常的胼胝体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的改变。方法:20例病程相对较短(平均2.3年)的MS患者和20个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为对照进行MR扫描,获取高分辨常规MRI(T1WI、T2WI、FLAIR)图像及DTI图像,获得表现正常胼胝体(NACC)和额、枕区的表现正常白质(NAWM)的部分各向异性指数(FA)值和平均扩散系数(MD)值。结果:早期MS患者的NACC与正常对照比较其FA值显著下降(P<0.001)、MD值显著增加(P<0.001),但早期MS患者额、枕区的NAWM和正常对照比较其FA值(P=0.216)、MD值(P=0.67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NACC区的平均MD值和反映脑实质中央性萎缩的Evans指数间存在相关性(r=0.648,P=0.043)。结论:定量磁共振弥散张量值(FA值和MD值)的变化表明MS疾病早期损害优先出现在胼胝体,胼胝体的结构特点可能是其在MS早期易受损害的重要原因。定量DTI可用于监控和评估早期MS患者NACC的改变和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