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裴林  张波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3,(11):1036-1038
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是指供应脑部的椎基底动脉缺血引起的病变,是临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1],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以往人们认为后循环的缺血症状大多由血流动力学障碍所引起,把后循环短暂性缺血症状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而美国波士顿的后循环缺血登记研究已经证实,后循环缺血的主要  相似文献   

2.
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及其分支组成。后循环缺血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缺血性脑血管病,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主要表现为头晕、视物旋转,伴恶心、呕吐、肢体麻木等,是内科常见病之一。本院采用复方地龙胶囊联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满意,且无严重不良反应。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主要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致血管狭窄或闭塞引起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2006年中国发布《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明确后循环缺血包括后循环TIA和脑梗死,以眩晕为主要临床症状。眩晕作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越来越多见,特别是后循环缺血性眩  相似文献   

4.
正后循环缺血是椎动脉-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引起的一种疾病~([1])。随着科技进步和对后循环缺血研究的进一步加深,已经明确后循环缺血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和梗死两种。基于以上认识,目前已不再使用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发作(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概念,国际上也已用后循环缺血取代椎基底动脉缺血~([2])。眩晕是后循环缺血最为主要的症状。祖国医学认为后循  相似文献   

5.
缺血性肠病又称为肠系膜血管病,是由于各种不同因素引起的肠急性或者慢性血流灌注不良所致的肠壁缺血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血运性肠梗阻.缺血性肠病包括急性肠系膜缺血、慢性肠系膜缺血及结肠缺血.缺血性肠病中以动脉缺血最常见,60%左右为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arter,SMA)栓塞引起,其中常见为SMA 血栓形成,20% ~30%为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静脉缺血较少见,5% ~10%为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缺血性肠病属少见病,但随着糖尿病及心血管病的日益增多,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发病率也在不断增加.此疾病诊断有一定困难,常易误诊,延误病情,如果一旦发生即呈凶险重症,因此早期诊断是治疗的关键.按解剖来分,肠道的血流灌注主要为三支动脉:(1)腹腔动脉供应胃和十二指肠,因其有丰富的侧支循环,引起缺血性肠病较罕见.  相似文献   

6.
正椎-基底动脉狭窄(Vertebrobasilar artery stenosis,VBAS)是后循环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的重要原因,在缺血性脑卒中,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约占20%~([1])。但是,目前研究较多的是颈内动脉系统,椎动脉狭窄的诊断的报道相对较少,不利于此类疾病  相似文献   

7.
王玲  张亚雯  徐辰 《临床荟萃》2004,19(14):829-830
颈动脉狭窄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脑动脉缺血最常见的部俯.不存顿内动脉而在颅外颈动脉。因此.颈动脉狭窄的早期发现和正确诊断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后极为重要。目前.颈动脉狭窄的诊断已取得很大的进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颈部加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和有关生化因了的测定可准确判断  相似文献   

8.
一、概述 卒中是世界范围内导致死亡的第三大病因(位居肿瘤、心脏病之后),近1/4的缺血性卒中发生在椎-基底动脉系统(后循环),后循环卒中的病死率为20%~30%,显著高于颈内动脉系统,致残率甚高。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病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病因,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约占20%。  相似文献   

9.
正后循环缺血综合征(PCI)又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包括后循环供血区的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典型表现,多发于中老年人。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闭塞、椎动脉管受压、以及动脉源性或心源性栓塞,最终导致脑灌注不足和梗死,小脑和脑干严重缺血~[2-3]。最主要的症状为眩晕、头面和肢体麻木、头痛、肢体无力、呕吐、短暂性意识丧失、复视、行走障碍、视觉障碍~[4]。长春西汀和舒血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颈内动脉系统(前循环)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缺血(后循环)的缺血和梗死,临床上常见缺血性脑血管患者从发病至住院,经治疗仍在进展,分析近3年来进展性卒中(Stroke in progression,SIP)病例62例,与同期年龄、性别相当,对其血压、血糖、血脂、周围血白细胞水平、CT、颈动脉B超、TCD及MRI等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1.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椎基底动脉狭窄,闭塞、痉挛导致脑干、小脑或枕叶皮层短暂性缺血,临床常表现为眩晕.我们应用纳洛酮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取得理想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赵萍  付璐 《天津护理》2007,15(3):135-136
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健康的疾病,主要包括缺血性糖尿病足坏疽(DF)、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TAO)等。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ABMT)是将外周血或骨髓中的干细胞移植到缺血的肢体肌肉或闭塞的血管中,使其分化、形成新生毛细血管,改善和恢复下肢  相似文献   

13.
<正>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是由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液循环障碍引起丘脑、脑干、小脑等部位的血液灌注不足而发为本病。约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20%[1]。中医学中常将后循环缺血所致眩晕归纳为"眩晕"范畴,认为本病发病的原因主要与情志失调、病后体虚、年高肾亏、饮食不节、跌仆外伤等因素有关。研究近几年来的有关文献,发现针刺、艾灸、刺血疗法、穴位注射、穴位埋线、针药结合等方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显  相似文献   

14.
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无论颈内动脉(前循环)或锁骨下动脉、椎动脉(后循环)血管狭窄,造成前循环或后循环脑组织血流灌注异常,均可能导致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发生[1-2]。近年随着颈部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外科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血管内支  相似文献   

15.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vertebrobasilarinsuffi ciencyVBI)是由于各种病因引起的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而导致脑干、小脑或枕叶皮层的缺血。为中老年人常见的脑血管病 ,但至今对它的概念、分类及病因等仍缺乏足够地认识。为此 ,笔者根据自己既往的研究 ,结合文献复习予以介绍。1 VBI概念提出的背景194 6年Kubik和Adams对基底动脉闭塞进行了首次详细的临床和病理研究。在Fisher报道了颈内动脉堵塞的病人会发生短暂性缺血性发作之后 ,Denny -Brown、Siekert、Millikan、Fang及Williams等人强调需注意与后循环相关的短暂性缺血性发作 ,VB…  相似文献   

16.
<正>眩晕是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造成人与周围环境空间关系在大脑皮质中反应失真,产生旋转、倾倒等感觉。后循环缺血是临床的常见病症,而眩晕是其常见症状。眩晕症属于中医学"眩晕"的范畴,本研究采用疏血通联合天麻素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西电集团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1]",排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MRI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与增强MRI血管成像(contrast-enhanced MRA,CE-MRA)诊断后循环缺血疾病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后循环缺血患者MRA及CE-MRA检查结果,比较2种方法图像质量、狭窄及闭塞血管数目差异。结果 CE-MRA的图像质量良好率(76%)高于MRA检查(46%)(P<0.05);CE-MRA检查椎-基底动脉多发性血管病变的阳性率48%(24/50)高于MRA检查28%(14/50)(P<0.05);CE-MRA显示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动脉后狭窄率分别为78%、30%、28%,MRA则显示狭窄率分别为62%、20%、18%,二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A及CE-MRA均可为后循环缺血提供诊断依据,但CEMRA诊断效能优于常规MRA检查。  相似文献   

18.
正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指脑组织在低灌注状态下缺血、缺氧而引发相关脑血管疾病,主要包括缺血性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1,2]。缺血、缺氧发生时往往会导致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损伤,及早评估其血流灌注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诊治极为关键[3]。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是一种无创性血管显示技术,无需对比剂,是显示脑动脉灌注情况的看可靠方法[4]。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3D-ASL)脑灌注成像作为近年来发展的一种全新容积灌注扫描技  相似文献   

19.
王月桂  任重远 《临床荟萃》1996,11(7):309-310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缺氧缺血后的脑损伤,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疾病,也是导致新生儿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对107例新生儿HIE相关因素进行临床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又称缺血性中风,比出血性中风更为多见,约占中风的60~70%。由于脑内或进入脑内的某一血管发生栓塞,该血管供区的脑组织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而缺氧,产生脑功能障碍,近年来国内外均致力于用显微外科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将颞浅动脉与大脑中动脉吻合,称颅外——颅内脑血管搭桥术,建立人工的侧枝循环,增加病变区的血流量,改善缺血低氧状态,使缺血脑组织逐渐恢复功能,这一手术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院自1980年7月至1983年2月应用搭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48例,经随访其有效率达91%,其中效果显著者达半数。本手术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