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分析51例药物性肝病的病因和临床特点。以加深临床医师对药物性肝病的认识。方法根据患者服药史、临床表现、血象、肝功能实验、血清标志以及停药后的效应作出综合判断。结果引起肝病的有关药物中,抗结核病药占25.5%,解热镇痛抗炎药占21.6%,中草药类占11.8%。抗菌药占9.8%。抗肿瘤类药占5.9%。其它类药包括性激素类、镇静催眠药、抗真菌药、抗精神病药、抗癫痫药、降血糖药、抗甲状腺药、调血脂药、驱虫药、减肥药等。临床病理分型:49例急性药物性肝病。其中肝细胞损伤型(包括肝炎型、脂肪肝型)39例。胆汁淤积型4例,混合型6例;慢性药物性肝病2例。经停药后治疗,大部分病例痊愈,2例亚急性重症肝炎患者死亡。结论临床医师应重视药物性肝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2.
药物性肝病27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病(DILD)的特点及其致病药物,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73例病例的用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试验、病原学标志,以及治疗转归作出综合诊断。结果:引起肝病的相关药物中,解热镇痛抗炎药93例,占34.1%;抗结核类药55例,占20.1%;抗生素类药物42例,占15.4%;抗甲状腺药29例,占10.6%;肿瘤化疗药21例,占7.7%;中草药类13例,占4.8%;激素类药11例,占4.1%;其它9例,占3.3%。临床分类:273例DILD中肝细胞型105例,占38.5%;胆汁淤滞型75例,占27.5%;混合型93例,占34.1%。结论:引起DILD最常见药物是解热镇痛抗炎药,较常见临床类型是肝细胞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52例药物性肝病的病因,药物种类和临床特点,以加深对药物性肝病的认识,减少发病率。方法:根据服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测及血清标志作出综合分析。结果:引起52例肝病的有关药物中,抗痨药物占23.0%,抗甲状腺药物占13.5%,抗精神药与抗真菌药占7.7%,其它类药物占48.1%。经停药后治疗,多数预后较好,个例仍危重。结论:药物性肝病有增多趋势,引起临床重视,以预防为主,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4.
药物性肝病76例病因和临床表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病的病因和临床表现。方法:对76例因药物性肝病住院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药物性肝病病因呈多样性,其中42例(55.5%)为抗结核药所致,9例(11.8%)为中药引起,余25例为各类其他药物所致。69例(88.5%)表现为急性型,39例(51.3%)伴有血清总胆红素升高,其中25例(64.1%)表现为於胆型肝炎。2例死于肝功能衰竭,均有乙肝病毒感染史。结论:使用可能导致肝损药物时需严密监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5.
药物性肝病218例病因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于涛  文卓夫 《新医学》2006,37(1):23-25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病的常见诱发药物、临床表现、分型及预后.方法:对符合诊断标准的218例药物性肝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诱发药物性肝病的药物中,中草药占46例(21%),抗结核病药占45例(21%),解热镇痛药占22例(10%),抗菌药占17例(8%),化学治疗药占27例(12%),其它占62例(28%),临床表现为急性药物性肝病198例(91%),其中急性肝炎型45例,胆汁淤积型111例。混合型42例;慢性药物性肝病20例(9%),治愈168例(77%),好转28例(13%),无变化5例(2%),恶化8例(4%),死亡9例(4%).结论:药物性肝病常见的诱发药物为中草药、抗结核病药、化学治疗药及解热镇痛药等,主要为急性病程,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87例药物性肝损害病因和临床表现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87例药物性肝病患者进行分析,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及早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根据1997年Maria等提出的药物性肝损害评分系统,重新诊断1992-2004年间我院住院的药物性肝病患者,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引起药物性肝病的有关药物中,抗微生物药21%(18/87),免疫抑制剂18.4%(16/87),中药及减肥茶13.8%(12/87),解热抗炎药10.3%(9/87),心血管类药9.2%(8/87),性激素类药8.O%(7/87),抗结核药6.9%(6/87),抗甲亢及降糖药4.6%(4/87),其他8.0%(7/87)。临床分型:87例中肝细胞损伤型58.6%(51/87),胆汁淤积型26.5%(23/87),混合型14.9%(13/87)。80%患者1个月内肝功能恢复正常,9.4%患者(8/87)2个月内肝功恢复正常,2.3%患者(2/87)4个月内肝功恢复正常,7%(6/87)例肝功能异常持续半年以上,仅1例死亡。结论免疫抑制剂和中药引起的肝损害逐渐增多,需引起重视;大部分患者停用有关药物后预后良好,仅1例死于肝硬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报告了药物性肝病68例的临床特点及护理。方法:观察总结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有针对性的采取护理措施。结果:药物性肝病肝细胞损害最多见占61.7%,75%的焦虑患者症状减轻,76.47%的患者经健康指导后对药物性肝病知识有所了解。结论: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有效的减轻了患者的心理压力,增加了健康知识,积极配合治疗,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8.
药物性肝病病因、临床特点及关联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病的病因、临床特点及评价诊断正确性,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早做出正确诊断并治疗。方法对228例药物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根据国际共识会议诊断标准进行关联性评价。结果引起肝病的主要药物为抗结核药33.8%(77/228),中草药24.6%(56/228).临床表现以黄疸多见。临床分型以肝细胞型为主,占62.6%(119/190)。关联性评价结果:药物相关性肝损伤69例(36.3%),药物不相关性肝损伤25例(13.2%),未能确定病因的肝损伤96例(50.5%).结论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以抗结核药和中草药常见,临床分型以肝细胞为主。国际共识会议诊断标准有助于肯定或排除药物性肝病,但本组资料中仍有50.5%病例为疑似状态,现行的临床诊断方法尚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病患者的病因及临床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导致药物性肝病的药物中,抗结核药物12例(35.3%);中草药9例(26.5%);抗甲亢药4例(11.8%);降血脂药及精神类药均为3例(8.8%);化疗药2例(5.9%);抗生素1例(2.9%)。经及时停用损肝药物并给予支持对症治疗,治愈27例(79.4%),好转3例(8.8%),死亡4例(11.8%)。结论:临床医师在工作中要掌握用药指征,合理用药,详细询问病史、用药史及过敏史,严密监测,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0.
494例药物性肝病的临床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分析总结近年来药物性肝病的情况,提高本病的诊断治疗水平。方法:回顾调查1994~2004年各种药物致药物性肝病494例,分析统计每年发病例数的变迁及临床情况。结果:抗结核药、中草药、抗生素、抗肿瘤药、抗甲亢药是主要的损肝药物,本病近10年来每年的发病率在逐年增加,平均发病时间63.52d,用药1个月内发病的占61.34%,2个月内的占70.24%,无症状者占45.14%,有症状者占54.86%,治疗后总有效率93.18%。结论:临床应重视本病,治疗期间应定期监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其认识与诊治水平。方法对符合标准的51例药物性肝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引起肝病的药物中,中草药占33.3%、抗生素占19.6%、抗肿瘤药占11.8%、抗结核类占7.8%、抗甲状腺类占7.8%、心血管类占5.9%、降糖药占3.9%、神经精神病药物占3.9%、非甾体抗炎药占2.0%,其他类占3.9%。临床分型属于肝细胞损伤型22例,胆汁淤滞型24例,混合型5例。结论多种药物可以引起急性药物性肝病,应加强监测以及时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2.
刘波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3):517-518
【目的】分析诱发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认识,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1年~2009年108例药物性肝病的住院病例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药物性肝病患病平均年龄(39±15)岁,多在用药后2~4周出现临床症状,用药前HBsAg阳性、有饮酒史者更易出现肝损害,65例肝损由抗结核药和抗生素引起,占60.19%,其次为抗肿瘤药、中药和抑酸药物。治疗10~30d,103例症状改善,肝功能恢复,占病例的95.37%。【结论】药物性肝病病因多样,起病隐匿,中药引起药物性肝病近年有增多趋势,肝功能检查是早期诊断的主要方法,经治疗大部分患者愈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72例药物性肝病患者进行了分析,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并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收治的72例药物性肝病患者用药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转归进行分析。结果: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中,抗结核药22.2%、抗菌药19.4%、中药13.9%、抗甲亢药12.5%、解热镇痛药9.7%、降脂药6.9%、免疫抑制剂5.6%、其他9.8%。临床分型:72例中肝细胞损伤型62.5%,胆汁淤积型22.2%,混合型15.3%。54例病人肝功能在停药后1个月恢复正常,10例(13.9%)病人肝功能在2个月恢复正常,无死亡病例。结论:引起药物性肝病的常见药物为抗结核药,抗菌药及中药,停用相关药物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老年戊型肝炎25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自1993~1996年3月间共收治散发性戊型肝炎54例,其中年龄5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25例(46.2%),为探索老年戊型肝炎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初步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系急性肝炎,其中男22例,女3例,年龄55~79岁,平均61.4岁,占同期住院老年急性肝炎的39.7%(25/63)。根据1990年上海病毒性肝炎会议修订标准,临床诊断为急性黄疽型肝炎19例,急性无责疽型肝炎2例,急性重症肝炎1例,亚急性重症肝炎3例,25例抗HEV-IgM均阳性,2例重叠HBV感染,1例重叠HAV感染。1.2临床与实验室资料:见附表1.3肝组织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诱发原因、临床特点等,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减少用药不良反应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的120例药物性肝病患者,观察其用药类型和临床表现。结果120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中,肝细胞损伤型占60.0%(72/120),明显高于胆汁淤积型的25.0%(30/120)及混合型的15.0%(18/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引发肝损害的主要用药类型前3位的分别是中草药(26.7%)、抗结核药物(20.0%)和抗菌药(18.3%)。其临床表现主要以乏力(71.7%)和食欲缺乏(68.3%)为主,其次是黄疸、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结论药物性肝损害的致病因素较多、临床特点复杂,应加强各类用药不良反应及损伤机制的研究,尽可能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药疹的致敏药物种类、捧序、临床表现、治疗及转归.方法:对9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致敏药物捧序抗生素占42.3%,解热镇痛类占38.1%,生物制品及血清制品占7.2%,中药类占6.1%,磺胺类仅占4.1%;抗生素类中头孢类又占57.3%,解热镇痛类药中感冒药占47%;发病年龄以中青年为多,老年药疹增加明显;药疹皮疹主要以荨麻疹、麻疹样或猩红热样红斑为主;系统损害依次排序为肾脏占59%,心脏占43.7%,肝脏占38.7%,血液系统占13.3%.结论:致敏药物以抗生素、解热镇痛类药为主,受累脏器以肝、肾,心脏为主.临床医生应注意用药安全性监督,以降低药疹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高临床医生对药物性肝病的认识。方法:分析55例药物性肝病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引起肝损害的药物以中药为主,临床表现以肝细胞损害型为多。结论:药物性肝病易误诊,需结合临床资料进行评价,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8.
药物性肝病9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病的病因、诊断及预后。方法对符合诊断标准的98例药物性肝病用药史、症状、体征、肝功能进行分析。结果治愈68例,好转21例,无好转7例,死亡2例。诱发肝病的药物有,中草药21例,抗结核病药20例,解热镇痛抗炎药10例,化学治疗药12例,抗生素8例,其他27例。结论药物性肝病常见病因为中草药、抗结核药、解热镇痛消炎药、化学治疗药等。主要为急性病程,预后良好。此类患者治疗时除及时停用损害肝脏的药物,保肝治疗外,提醒临床医生应注意检查肝功能,选择对肝脏损害较小的药物,减少药物性肝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吴蕾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7):6716-6717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病的病因和临床特点。方法根据患者服药史、临床表现、血象、肝功能、病原学标志以及停药后的效应作出综合判断。结果引起肝病的有关药物中,抗结核病药,解热镇痛抗炎药,降血糖药,抗肿瘤类药,中草药类,抗菌药,抗真菌药,其他类药均对肝脏有严重的损害。结论临床医应重视药物性肝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药物性肝损害或(药物性肝损伤,dmg Induced liver injury , DILI)或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特征。【方法】查阅近11年来在陆军总医院和本院消化科住院,出院第一诊断为急性DILI患者33例(其他原因所致急慢性肝病的患者均未列入本研究)。对其住院病因、年龄、性别、服药史、临床表现和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方法及转归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3例患者中男10例,女23例;年龄13~75岁,年龄中位数为41岁。在本组33例患者中,因中成药或中药汤剂导致肝损伤者共12例,占36.3%,为致病首要原因;其次为抗结核病5例、抗生素5例、解热镇痛药及感冒药3例,抗甲状腺药1例、降糖药2例、降脂药2例、抗肿瘤药1例、免疫抑制剂1例及心血管系统药1例。临床分型分为肝细胞损伤型18例,胆汁淤积型10例及混合型5例。除基础疾病的表现,所有患者均有乏力、纳差、尿黄、腹胀等症状,伴恶心呕吐者20例(60.%),高热5例(15.1%),皮肤瘙痒6例(18.1%),腹水4例,胸腔积液2例,皮肤出血点和淤斑2例,关节痛2例。符合肝衰竭诊断的有6例,并发症包括肝性脑病2例.自发性腹膜炎1例,肝肾综合征1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经停用可疑药物,保肝退黄等治疗,治愈19例,占57.5%:好转11例,占33.3%;治疗无效,病情加重自动出院1例,死亡2例(3例均为肝衰蝎患者)。【结论】除明确含有损肝药物成分磺胺类、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物外,中草药、抗结核药如需长期服用、定期监测患者肝功能尤为重要,必要时同时服用保肝药物。急性重症DILI患者预后虽尚好,但仍有一定病死率,不能掉以轻心.早期诊断和早期停药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