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股骨颈带侧孔空心钉添加骨水泥促进骨折愈合的效果.方法:实验于2006-07/2008-11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三医院完成.取60具成人尸体的股骨颈标本,死亡时间在1年内,平均年龄70岁,X射线检查均有显著的骨质疏松,但无其他异常.股骨颈空心钉由上海三友医疗器械公司提供;强化修复材料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口腔材料厂生产的自凝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最大轴向拔出力实验分组,10个股骨颈在轴向正中钻孔后直接置入空心钉,另10个股骨颈在轴向正中钻孔后注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然后置入带侧孔的空心钉.拔出实验在AGS-10KN材料实验机上进行,测定空心钉最大轴向拔出力,以及周期抗屈实验中螺钉松动时的最大负荷.结果:①置入空心钉10个股骨颈的最大轴向拔出力为471.5-1070.5N,平均(855.0±207.5)N;而添加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侧孔空心钉后最大轴向拔出力在2023.7-3572.1N,平均(2943.3±535.8)N.加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侧孔空心钉的最大轴向拔出力明显高于单纯空心钉的最大轴向拔出力(P<0.05).②单纯置入空心钉的股骨颈在最大负荷介于50-200N时开始松动,位移2.0mm.而添加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侧孔空心钉在最大负荷200N时未松动,位移<1mm.结论 :髋部骨质疏松的骨折中,应用添加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侧孔空心钉固定骨折端,可明显地降低内固定物的松动、脱落及股骨头被切割、穿透的风险性,给骨折端提供了可靠的稳定性,对促进骨折更早的愈合提供坚强的内固定.  相似文献   

2.
股骨颈骨折三枚加压松质骨空心螺钉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对临床常用的股骨颈骨折三枚加压松质骨螺钉内固定技术,进行体外力学稳定性测试。方法:采用一具青年男性正常新鲜股骨作为试验标本,与股骨颈长轴垂直锯断,作成股骨颈头下型骨折,然后用三枚AO松质骨空心螺钉进行固定。骨折前后均在生物力学测试装置上测定其股骨头垂直位移和转角位移,以及股骨上端的应变变化,并进行归一化系数分析。结果:股骨头垂直位移随着负荷增大而增加,骨折态股骨头垂直位移约为正常态的2倍。骨折态的应变分布也发生了变化,股骨张力侧所受应变下降,而压力侧增加,说明股骨颈骨折三枚AO松质骨螺钉内固定后应力传导移向股骨上端内侧。无论正常态和骨折态,股骨头的扭转角均很小,但骨折态的最大扭转角为正常态的11.9倍。结论:股骨颈头下型骨折经三枚加压松质骨螺钉内固定后,其力学稳定性仍比正常态差,而且力学分布移向整个股骨的受压区域。因此在骨折愈合前.髋关节的受力情况需要得到保护。  相似文献   

3.
两枚或三枚AO加压螺纹钉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生物力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测试两枚或三枚AO加压螺纹钉内固定股骨颈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并结合术后患者功能锻炼时髋关节的生物力学对比研究,为进一步的临床应用操作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按Klemerman法模拟股骨颈中部骨折,并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用两枚AO加压螺纹钉平行进入,对照组用三枚AO加压螺纹钉呈倒三角排列平行进入,进针角度尽量平行股骨颈,行骨折内固定.在股骨远端固定,模拟单足独立负重.给予骨折断端间扭转及轴向载荷,观察各种负荷变化下两组的扭转角度及骨折断端张开位移的变化.结果:两枚或三枚AO加压螺纹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均能到达牢固内固定的要求,其中三枚AO加压螺纹钉的生物力学性能更稳定.结论:采用两枚或三枚AO加压螺纹钉内固定股骨颈骨折时,两者的生物力学性能都能满足患者术后功能锻炼的需要,但是实验结果不支持股骨颈骨折多枚AO加压螺纹钉内固定后早期负重行走.而两枚AO加压螺纹钉在临床应用中操作简便,并且对股骨头血供影响小,因此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两种股骨颈骨折内固定物的物理参数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背景:3枚空心松质骨拉力螺钉内固定已经成为股骨颈骨折内固定的标准操作技术,但其并发症较多,改进内置物的设计是减少并发症的途径之一。课题组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内固定物,即自锁空心加压防旋转刀片,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目的:比较两种股骨颈骨折内固定物-自锁空心加压防旋转刀片与AO7.3mm空心钉的物理参数。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实验,于2008-04/07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实验室完成。 材料:8对尸体骨来源于北京大学医学部解剖学教研室,自锁空心加压防旋转刀片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学院加工车间制作。 方法:将8对尸体骨标本随机分为自锁空心加压防旋转刀片固定组和7.3mm空心钉固定组,于股骨颈最窄处截骨,制作经颈型股骨颈骨折模型,测定每个标本的骨折断面面积以及股骨头的体积。然后直视下复位骨折,按照预先设计的操作步骤分别应用自锁空心加压防旋刀片和AO7.3mm空心钉进行固定;在固定完毕后的X射线片上测定内固定物在股骨头内的深度,计算体积。 主要观察指标:内置物截面积/骨折断面面积以及内置物体积/股骨头体积。 结果:两组骨折断面面积、内置物截面积,骨折断面面积、股骨头体积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空心钉组内置物体积、内置物体积与股骨头体积的比值大于自锁空心加压防旋刀片组(P〈0.05)。 结论:与AO7.3mm空心钉相比,自锁空心加压防旋刀片固定股骨颈骨折,减小了内置物所占股骨头空间,减少了内置物的数量,明显简化了操作难度,创伤小,有可能替代空心松质骨拉力螺钉成为治疗股骨颈骨折的首选内固定物。  相似文献   

5.
背景:股骨颈骨折临床上还没有统一的治疗标准,股方肌骨瓣转移移植联合多枚加压空心螺纹钉内固定法与AO多枚加压空心螺纹钉内固定均为股骨颈骨折常用治疗方法,但两者均有优缺点.目的:探讨股方肌骨瓣转移移植联合多枚加压空心螺纹钉内固定法与AO多枚加压空心螺纹钉内固定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GardenⅢ,Ⅳ型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将60例中青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应用开放复位股方肌骨瓣转移移植联合多枚加压空心螺纹钉内固定法,对照组应用闭合复位AO多枚加压空心螺纹钉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愈合率、功能优良率、股骨头坏死率及远期塌陷率.结果与结论:①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骨折愈合率及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②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骨折愈合率及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应用股方肌骨瓣转移移植联合多枚加压空心螺纹钉内固定法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GardenⅢ,Ⅳ型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AO空心加压螺钉经皮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使用AO空心加压螺钉经皮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40例股骨颈骨折的患者采用C形臂X线机透视下,牵引床+手法复位股骨颈骨折后,经皮穿带螺纹骨针3~4枚预固定,选用股骨颈轴线上3枚适合带螺纹骨针作为空心螺钉导针,引导旋入直径7.3 mm的3枚加压螺纹钉治疗.结果 40例患者中骨折完全复位者26例(65.0%),骨折移位在3 mm以内及骨小梁成角<15°者11例,>3 mm移位者3例.所有患者术后15d拆线,未发生深静脉血栓.全部病例均获1.5~2年的随访,患髋关节功能完全正常者26例(65.%);患髋关节活动正常、轻微疼痛,能正常工作者13例(32.5%);能扶拐自立生活,功能明显受限、股骨颈坏死者1例(2.5%),X线及CT检查结果:骨折线消失,骨小梁连续性重建39例(97.5%);骨折线清晰、增亮,骨折断端吸收,股骨头移位,股骨头坏死1例(2.5%).结论 AO空心加压螺纹钉经皮固定股骨颈骨折,方法简单、固定可靠、治疗效果好,适合治疗各型股骨颈骨折.  相似文献   

7.
背景: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系统被认为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经典方法,但髋螺钉切割股骨头后位置偏移是目前常见的力学失败,需要进行二次手术。目的:在传统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系统的基础上,对髋螺钉部分进行改良,设计可灌注骨水泥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系统,探讨其治疗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可行性及生物力学性能。方法:取24具新鲜完整湿润的人骨质疏松髋部标本,测量骨密度,按标准制成AO31-A1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模型,每份骨质疏松髋部标本,其中一侧置入可灌注骨水泥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系统作为实验组,另一侧置入传统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系统作为对照组,进行轴向压缩、扭转度及失效载荷生物力学测试,比较两者生物力学性能。结果与结论:实验组应力强度、轴向刚度、水平剪切刚度高于对照组(P〈0.05);当扭角为3°时,实验组扭矩高于对照组(P 〈0.05);实验组失效载荷高于对照组(P 〈0.05)。表明可灌注骨水泥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骨折,能有效增强髋螺钉的把持力,防止股骨头切割,其生物力学强度、刚度、抗疲劳性及稳定性均强于传统动力髋螺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联合股骨直肌骨瓣移植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2020年3月就诊的8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将采取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将采取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联合股骨直肌骨瓣移植术治疗的患者纳入研究组。比较两组手术优良率、手术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优良率(90.00%)比对照组(72.50%)高,术中出血量(91.45±5.24) ml、手术时间(1.54±0.14) h、住院时间(12.55±0.67) d比对照组的(115.34±8.64) ml、(1.84±0.15) h、(14.50±0.34) d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50%)比对照组(25.00%)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联合股骨直肌骨瓣移植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优良率较高,可以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改良空心钉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优点及可靠性。方法本组39例我们采用改良的空心钉治疗股骨颈骨折,观察疗效及预后。结果改良的空心加压螺钉具有良好的可操控性,术后支撑性强,减少退钉及股骨颈吸收的发生。结论改良的空心加压螺钉固定术后疗效优于其他空一t:,,JJu压钉及可折断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AO空心加压螺纹钉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方式。方法:分析36例闭合复位经皮AO空心加压螺纹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并发症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随访34例,所有随访病例均未出现伤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髋、膝关节僵硬及内固定断裂、滑动、骨折不愈合和股骨头坏死。结论:闭合复位经皮AO空心加压螺纹钉内固定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手段,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安全实用、固定牢固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背景:为避免单纯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出现的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及合并植骨时出现的骨折不愈合、后凸畸形丢失,而发展的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合并椎体成形技术治疗胸腰段骨折,临床已有应用,但其生物力学方面鲜有研究。目的:观察应用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变化。方法:12个冻存的新鲜胸腰段脊椎(T12~L2)标本,用于制备胸腰椎骨折模型,备测试。分为3组,经皮椎体成形术组:给予经单侧椎弓根注入低黏度的含对比剂骨水泥5~7mL;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于T12、L2椎弓根置入螺钉;强化组: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同时行伤椎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测试各组静态最大抗压强度及刚度。结果与结论:骨水泥分布面积皆大于50%,经皮椎体成形术组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最大静态抗压强度与刚度均小于强化组最大强度和刚度(P〈0.05)。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椎弓根螺钉较小强度下出现弯曲,而强化组在达到极性轴向压缩强度时才出现弯曲。提示应用短节段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骨折提高了固定的强度及刚度,并且维持了复位伤椎高度,提高了稳定性,减少了椎弓根螺钉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背景:骨折块间的静力加压作用由内固定本身(如张力带钢丝和螺钉)产生,而动力加压作用在关节屈曲时产生。髌骨横行骨折张力带固定方法的力学强度和稳定性方面优势明显,但尚缺乏对这些内固定方法的静力和动力加压作用的量化对比研究。 目的:观察目前4种髌骨骨折内固定方法的动力和静力加压作用的强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选择新鲜牛髌骨制作相同横行骨折模型,随机分成4组,钢丝组用改良张力带钢丝固定技术固定,钢缆组用改良张力带钢缆固定技术固定,螺钉组用单纯加压螺钉内固定技术固定,空心螺钉组采用空心螺钉+张力带钢丝联合固定。进行骨折固定前,于骨折块间放置富士压力敏感膜,用以测量内固定后骨折块间的压力,即静力和动力加压强度。每组骨折固定模型再分别进行以下两种力学测试:①固定完成后即拆除内固定,取出压力敏感膜。②完成内固定后,使用材料试验机,对样本进行3点弯曲试验(5000 N载荷),模拟膝关节弯曲时产生的骨折块间动力加压作用,而后取出压力敏感膜。使用 prescale FPD-8010E 压力分布图系统软件对每个取出的压力敏感膜进行测量,获得骨断端间的平均压力,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各组骨断端间的静力和动力加压强度。结果与结论:钢丝组骨折块间的平均静力加压强度显著低于钢缆组、螺钉组和空心螺钉组(P〈0.05)。5000 N载荷下动力加压后,钢丝组与钢缆组、螺钉组和空心螺钉组相比较具有相似的骨断端间压力强度(P 〉0.05)。钢丝组的动力加压强度高于其静力加压强度(P〈0.05)。结果证实,比起改良张力带钢丝固定技术,使用钢缆或螺钉可以更显著的增加骨断端的静力加压强度,但同时也削弱了骨断端的动力加压作用。  相似文献   

13.
背景:目前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多采用早期内固定治疗,随着现代医学及内固定器材等相关科学的发展,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修复方式较多。然而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方式及内固定类型的选择临床上存在较多争议。目的:对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与髓外固定的临床预后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2009年7月至2013年7月宣城中心医院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46例,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3组,其中锁定加压钢板组者31例,动力髋螺钉组者66例,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组者49例。动力髋螺钉组和锁定加压钢板均属于髓外固定系统,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属于髓内固定系统。通过对比各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及临床疗效,探讨不同内固定方式对股骨转子间骨折预后的指导意义。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4个月-3年。与锁定加压钢板组及动力髋螺钉组比较,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组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较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锁定加压钢板组的手术时间显著低于动力髋螺钉组(P〈0.05)。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组的疗效优良率(94%)显著高于锁定加压钢板组(81%)及动力髋螺钉组(8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应用髓内及髓外固定系统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均可取得良好的修复效果,但髓内固定系统较髓外固定系统在手术时间、失血量及患者内固定后疗效上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4.
背景:由于骺板在股骨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内固定的设计要求尽量避免对骺板的损伤,因此对儿童股骨骺板的定位显得尤其重要。 目的:探讨新型儿童股骨颈螺钉固定儿童股骨颈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 方法:由南华大学解剖室提供的6具儿童尸体上取下股骨12根,X射线排除骨病后,分别采用3枚新型儿童股骨颈螺钉固定;3枚2.0 mm克氏针固定。分别进行生物力学实验,测试其轴向压缩、扭转刚度。 结果与结论:轴向压缩刚度及最大3 N·m 的扭转力矩下扭转刚度,儿童股骨颈螺钉分别为(190.74±20.88) N/mm、(0.18±0.045) N·m/(°),克氏针为(138.95±15.19) N/mm、(0.120±0.036) N·m/(°),两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显示儿童股骨颈螺钉的抗压能力和抗扭能力上明显强于克氏针。实验说明儿童股骨颈螺钉是一种符合儿童股骨近端解剖学特点,能够满足儿童股骨颈骨折需要的新型内固定器械,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5.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治疗的方法有很多,选择髓内还是髓外一直都存在争议,有研究认为就生物力学而言,髓内固定较髓外固定更加具有优势,那么高龄 Evans Ⅴ型转子间骨折是否也是髓内固定更好一些呢? 目的:比较髓内与髓外内固定治疗高龄Evans Ⅴ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武警沈阳总队医院骨科进行治疗的高龄Evans Ⅴ型转子间骨折患者47例,分别采用联合加压交锁髓内钉系统及动力髋螺钉系统髓外内固定方式置入治疗。 结果与结论:动力髋螺钉组平均随访12个月,加压交锁髓内钉组平均随访10个月。随访期内2组均达骨性愈合。置入内固定治疗后动力髋螺钉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交锁髓内钉组(P〈0.05);但在骨折愈合时间上抗旋髓内钉组明显短于动力髋螺钉组,且Harris评分显示交锁髓内钉组患者髋关节功能好于动力髋螺钉组(P 〈0.05)。髓外组主钉松动退出1例,钢板断裂1例;髓内组1例内固定螺钉松动1例。提示2种内固定治疗转子间骨折均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对于短期内高龄Evans Ⅴ型转子间骨折,加压交锁髓内钉系统髓内钉固定可使患者在不进行关节置换的前提下早期负重活动,髋关节功能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6.
脊柱外固定器治疗相邻双节段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测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胸腰椎骨折固定后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相邻运动节段出现过度活动,导致该节段应力集中,并且相邻节段的头侧较尾侧更容易发生退变,固定节段数量越多,相邻节段的应力越集中,退变概率越大。目的:通过对相邻双节段腰椎爆裂性骨折经皮椎弓根螺钉外固定进行生物力学测试,评价脊柱外固定器的即刻生物力学稳定性以及上位相邻椎体的运动范围退变情况。方法:选取6具新鲜成年猪脊柱标本(T14-S1,猪胸椎共有14个椎体)。每具标本均按以下顺序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正常组、骨折组(L3,L4椎体制作成爆裂性骨折模型)、外固定组(L2,L5椎体行脊柱外固定器固定)、内固定组(取出脊柱外固定器后行L2,L5椎体传统开放后路内固定)。测试标本的固定节段(L2-L5)和上位相邻节段(L1)应用跨相邻2伤椎4钉外固定与内固定后的前屈、后伸、侧屈、轴向旋转角位移运动变化。结果与结论:骨折组各方位角位移运动范围均大于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种固定状态下固定节段(L2-L5)各方位角位移运动范围均显著小于正常状态和骨折状态,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且两种固定状态下各方位的即刻稳定指数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两种固定状态上位椎体(L1)的各方位角位移运动范围均增加;外固定组与正常组上位椎体(L1)三维运动范围比较:前屈、后伸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侧屈、旋转时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内固定组与正常组比较:前屈、后伸、侧屈、旋转时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果可见应用脊柱外固定器治疗相邻双节段腰椎爆裂性骨折,其即刻生物力学稳定性与传统开放后路内固定系统相当;两种固定方式均能引起上位正常相邻椎体侧屈、旋转的角位移增加,但脊柱外固定器较传统内固定在前屈、后伸时不会引起上位相邻椎体的运动范围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7.
背景:目前骨外固定器大多为刚性结构,对骨折端存在过多的应力遮挡,影响骨折愈合速度及骨痂质量,甚至骨折发生不愈合。目的:观察纵向生理加压外固定器固定胫骨中段横断骨折后与人体正常胫骨生物力学强度的差异。方法:选取12根新鲜胫骨标本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分别用线锯造成胫骨中段横断骨折,纵向生理加压外固定器固定;对照组即正常胫骨。分别进行轴向载荷、弯曲载荷、扭转载荷作用下的力学实验,记录每一级加载后胫骨的位移及扭转角度,计算出轴向压缩刚度、弯曲刚度及扭转刚度。结果与结论:在生理范围内加载下,试验左右应变略大于对照组,但其固定后整体刚度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的弯曲应变大于对照组,但其整体刚度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整体扭转刚度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极限弯曲载荷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提示纵向生理加压外固定器能够达到足够的生物力学强度,有良好的稳定性,对骨折能起到生物学固定。  相似文献   

18.
三种固定方式修复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生物力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修复方案包括后侧钢板螺钉、外侧钢板螺钉和前后拉力螺钉内固定;选择何种内固定方法主要是靠医师的临床经验,研究结果也大多是临床报道,缺乏力学实验的依据。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比较外侧钢板螺钉组、后侧钢板螺钉组、前后拉力螺钉组3种固定方式修复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生物力学变化。方法:采用6具成年男性防腐尸体胫骨标本共12个进行干骺端骨密度测定。电动摆锯建立胫骨平台后外侧1/2骨折模型,模型随机分3组进行前后拉力螺钉固定、外侧钢板螺钉固定、后侧钢板螺钉固定。利用有限元法和生物力学方法在250,500,1000 N的轴向载荷下测试骨折块的轴向位移值及最大位移值分布区。结果与结论:3组标本干骺端平均骨密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轴向载荷为250 N时,有限元实验中骨折块的位移值,前后拉力螺钉组最小,为0.013521 mm;后侧钢板螺钉组居中,为0.016991 mm;外侧钢板螺钉组最大,为0.138200 mm,在500,1000 N时情况类似。实验生物力学结果显示,前后拉力螺钉组的位移值明显小于外侧钢板螺钉组和后侧拉力螺钉组(P〈0.05);后侧钢板螺钉组与外侧钢板螺钉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种测试方法最大位移值分布区域都在近侧胫腓关节交界区。提示在生物力学稳定性方面,前后拉力螺钉组最具优势,外侧钢板螺钉组较差。临床可以考虑将前后拉力螺钉固定作为修复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