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1)探讨右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起源室性早搏(premature ventricular complex,PVC)及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的消融靶点分布特点及其电压特点;(2)探讨RVOT起源心律失常与RVOT局部低电压区的关系。方法:对97例心电图提示RVOT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行射频消融术,术中共记录到99种PVC、6种VT。在消融前行三维电压标测,电压小于0.5 mV的区域定义为低电压区,电压为0.5~1.5 mV的区域为电压移行区域,电压大于1.5 mV的区域为正常电压区域。结果:87例患者消融成功,10例患者消融失败。2例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起源于主动脉窦,95例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起源于RVOT。起源于RVOT的PVC患者,8个靶点位于低电压区,59个靶点位于电压移行区,30个靶点位于正常电压区。靶点处电压异常的患者中,3例的消融靶点位于肺动脉瓣下低电压区及电压移行区,34例患者的消融靶点位于局部低电压区及电压移行区。结论:对RVOT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进行射频消融,成功靶点大多位于电压移行区;肺动脉瓣下肌袖组织及局部纤维脂肪化心肌组织是RVOT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RVOT)单形态室性心律失常消融结果进行分析并探讨应用Carto系统对射频消融(RFCA)的指导作用。方法对185例RVOT起源的单形态室性心律失常(VT/PVCs)患者行RFCA治疗,患者年龄4~84岁,平均年龄(40.5±12.3)岁,病史3~22年,平均病史7.2年。这些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不能控制,临床检查未发现有心脏结构的异常改变。所有患者的临床心电图呈现左束支阻滞,其中Ⅱ、Ⅲ、aVF导联呈高R波,术前动态心电图提示患者的室性早搏数量为5342~52460/24h,伴或不伴室速。应用激动+起搏标测成功判定消融部位。18例患者尝试应用Carto标测系统进行治疗。结果所有病例中149例RVOT偏间隔部,36例偏游离壁。绝大多数病例通过激动标测最早心室激动时间(EVA)距离体表QRS时间(EVA-QRS)为(32.6±9.4)ms,同时结合起搏标测成功进行消融。在4例复发病例中8mm头端消融导管或盐水灌注消融导管较4mm头端消融导管更具优势。在2个月至8年的随访中,4例(2.1%)复发,在重新手术后获得成功。应用Carto系统标测的患者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在传统的激动+起搏标测下,RVOT起源单形态VT/PVBs的RFCA治疗有较高的成功率和低复发率。Carto系统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diopat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IVT)的效果.方法:对34例IVT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治疗,起源于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LIVT)采用激动标测法或起搏标测最早QRS波相结合;对右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RIVT)采用起搏标测法标测靶点,标测靶点后放电消融.结果:34例行心内电生理检查时均诱发出室性心动过速,其中30例消融成功,临床症状消失,无手术相关并发症;4例失败,随访期间复发,再次消融成功.结论:导管射频消融术能够根治IVT,成功率高,且安全可行,可作为治疗IVT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RFCA)治疗9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方法和结果。方法分别行激动顺序标测法和起搏标测法,对左室特发性室速(ILVT)7例,右室特发性室速2例,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6例ILVT射频消融治疗成功,均起源于左室间隔面,有效消融靶点处P电位较体表心电图QRS起始点提前(34.6±8.9)m s(25~58 m s),2例IRVT射频消融成功,有效消融靶点处与心动过速时的12导联心电图QRS波形完全相同。无一例出现并发症。结论射频消融是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03年8月~2005年8月在我院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患者29例,缘于右心室IVT采用消融导管起搏标测法,以起搏时与VT发作时12导联QRS波形态与振幅完全相同的起搏部位为消融靶点,并在周围做巩固消融;起源于左心室IVT采用激动顺序标测法或寻找P电位。结果27例即刻成功,2例失败,成功率93.1%,随访1年3例复发,再次手术后成功。结论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疗效肯定,成功率高,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消融方法。方法:对12例IVT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源于右心室IVT采用消融导管起搏标测法,以起搏时与VT发作时的12导联心电图QRS波形态与振幅完全相同的起搏部位为消融靶点。并在周围做巩固消融,起源于左心室IVT以激动标测法或寻找P电位。结果:IVT消融成功率91.6%(11/12),1例ILVT在第3次复发射频消融后发生双束支阻滞而安装了VVI永久起搏器。结论:起源于左心室的IVT宜采用激动顺序标测法,起源于右心室的IVT宜采用起搏标测法。对有效靶点周围进行线状或环状消融,有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正常人及右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起源室性期前收缩(premature ventricular complexes,PVCs)患者左心室腔等容收缩期涡流及左心室腔不同层面时间-血流曲线分布规律,探讨RVOT起源PVCs对左心室腔流场分布模式的影响。方法 分别获取27例RVOT起源PVCs患者在窦性心搏、室性期前收缩时及25例正常人的心尖四腔观二维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应用血流向量标测(vector flow mapping,VFM)技术,在涡流模式下分析等容收缩期左心室腔涡流直径(横径、纵径)、速度(最大正向速度、最大负向速度)、圈数;获取左心室腔基底段至心尖段各层面时间-血流曲线,分别测量各层面收缩期负向、舒张期正向血流量。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RVOT起源PVCs患者在室性期前收缩时,等容收缩期所形成涡流的涡流直径、速度、圈数均降低(P均<0.01),左心室腔时间-血流曲线杂乱;窦性心搏时等容收缩期涡流的速度降低,左心室流量分布规律改变。结论 RVOT起源PVCs患者在窦性心搏及室性期前收缩时均存在左心室腔流场分布模式的改变,VFM技术能够用于标测正常及异常电激动状态下左心室腔内血液流场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单形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射频导管消融术对 4 2例症状严重的正常心脏单形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进行治疗 ,男 2 8例 ,女 14例 ,年龄 (42 .2±7.8)岁。将消融电极送至右室流出道区域 ,采用起搏标测和激动顺序标测 ,前者以起搏时与室性期前收缩QRS波形态完全相同为消融靶点 ,后者以室性期前收缩时最早心室激动点为消融靶点。 4 2例室性期前收缩全部起源于右室流出道 ,呈左束支阻滞图形 ,其中 36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 ,6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游离壁。以室性期前收缩在放电后 10秒内消失 ,并维持窦性心律 30~ 6 0min为即刻成功标准。结果 消融即刻成功率为 90 .5 % (38/ 4 2 ) ,其中右室流出道间隔部 94 .4 % (34/ 36 ) ,游离壁 6 6 .7% (4/ 6 )。 2 0例患者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记录消融前后室性期前收缩数分别为 (2 0 80 0± 10 4 0 )次 / 2 4h和 (110± 12 0 )次 / 2 4h(P <0 .0 0 1)。 1例患者消融术中出现室颤经电复律恢复窦性心律 ,其余无任何并发症。随访 4~ 16个月症状缓解率为 89.5 % (34/ 38) ,复发率为 5 .3% (2 / 38) ,均为右室流出道游离壁室性期前收缩。随访期间亦无并发症。结论 经导管射频消融可有效地治疗症状重、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正常人及右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起源室性期前收缩(premature ventricular complexes,PVCs)患者收缩期应变达峰时间,探讨RVOT起源PVCs患者心肌收缩同步性及时序规律.方法 应用斑点追踪成像(speckle tracking imaging,STI)技术测量30例RVOT起源PVCs患者在窦性心搏、室性心搏时及30例正常人纵向(TsL)、环周(TsC)、径向(TsR)收缩期应变达峰时间,分别计算标准差,并分析室性心搏时各方向应变达峰时间时序分布规律.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RVOT起源PVCs患者在室性心搏时TsL、TsC、TsR标准差均增大,窦性心搏时TsC、TsR标准差增大.室性心搏时,TsL、TsR从心尖至基底的不同层面间差异显著;TsL、TsC在不同室壁间差异显著.结论 RVOT起源PVCs患者在窦性心搏及室性心搏时均存在失同步状态,其中室性心搏时各方向应变达峰时间时序分布存在规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正常人及右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起源室性期前收缩(premature ventricular complexes,PVCs)患者收缩期应变达峰时间,探讨RVOT起源PVCs患者心肌收缩同步性及时序规律.方法 应用斑点追踪成像(speckle tracking imaging,STI)技术测量30例RVOT起源PVCs患者在窦性心搏、室性心搏时及30例正常人纵向(TsL)、环周(TsC)、径向(TsR)收缩期应变达峰时间,分别计算标准差,并分析室性心搏时各方向应变达峰时间时序分布规律.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RVOT起源PVCs患者在室性心搏时TsL、TsC、TsR标准差均增大,窦性心搏时TsC、TsR标准差增大.室性心搏时,TsL、TsR从心尖至基底的不同层面间差异显著;TsL、TsC在不同室壁间差异显著.结论 RVOT起源PVCs患者在窦性心搏及室性心搏时均存在失同步状态,其中室性心搏时各方向应变达峰时间时序分布存在规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正常人及右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起源室性期前收缩(premature ventricular complexes,PVCs)患者收缩期应变达峰时间,探讨RVOT起源PVCs患者心肌收缩同步性及时序规律.方法 应用斑点追踪成像(speckle tracking imaging,STI)技术测量30例RVOT起源PVCs患者在窦性心搏、室性心搏时及30例正常人纵向(TsL)、环周(TsC)、径向(TsR)收缩期应变达峰时间,分别计算标准差,并分析室性心搏时各方向应变达峰时间时序分布规律.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RVOT起源PVCs患者在室性心搏时TsL、TsC、TsR标准差均增大,窦性心搏时TsC、TsR标准差增大.室性心搏时,TsL、TsR从心尖至基底的不同层面间差异显著;TsL、TsC在不同室壁间差异显著.结论 RVOT起源PVCs患者在窦性心搏及室性心搏时均存在失同步状态,其中室性心搏时各方向应变达峰时间时序分布存在规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主动脉Valsalva窦内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生理特征和射频消融疗效.方法 18例起源于主动脉Valsalva窦内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或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其中男6例,女12例,均伴有明显的症状,但排除器质性心脏病.采用Valsalva窦内激动标测法,在局部心内电图室波最早处放电消融,同时行冠状动脉造影以评价室性心律失常起源点与冠状动脉开口以及主动脉瓣的解剖学关系.结果 18例患者均消融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和术前相比,室性心动过速消失,室性期前收缩数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 474(12 399,26 812)/24 h与4(1,7)/24 h,Wilcoxon符号秩检验,P<0.05].在术后6个月的随访中,无复发病例.结论 起源于主动脉Valsalva窦内的室性心律失常有其独特的心电图表现,激动顺序标测可安全有效地指导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比较Carto3系统指引零射线与X线下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评估零射线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收集由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连续在Carto3系统指引下行导管射频消融术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包括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和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106例,根据手术日期的单双号进行分组。其中39例手术日为单号,纳入零射线组;67例手术日为双号,纳入射线组。所有手术均由2名术者完成,均使用强生导航星压力监测灌注消融导管。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首次标测时间、放电次数、放电时间、靶点位置、即刻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结果 两组年龄、性别、病程、超声心动图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射线组使用X线时间为168.0(44.8, 541.3) s。两组在手术一般资料方面,手术时间、首次标测时间、放电次数、放电时间、靶点位置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即刻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rto3系统指引零射线下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有效、安全,没有增加手术时间、首次标测时间及放电次数。  相似文献   

14.
(6)按心脏有无损害分类:可以分为两型:①特发性VT:心脏元器质性损害,常无原因可查,较为罕见.②心脏器质性损害性VT:主要有以下原因:AMI在24小时内发生的VT为“早期VT”,特点为持续时间短,容易转室颤;OMI:主要由于并发室壁瘤,心肌大块疤痕及(或)LVEF≤30%;右室发育不全;容易发生室性异位节律,即所谓的“致心律失常的右室异常”;冠心病:由于心肌缺血及冠脉再灌注;心肌病:由于心肌损害;心肌炎:由于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起源于左室流出道少见部位的室性心动过速和/或频发室性早搏的心电图特点和射频消融治疗.方法 3例左室流出道室速和/或室早患者,术中进行激动和起搏标测,同时结合冠状动脉造影或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定位.结果 3例患者中2例体表心电图特点类似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室速及室早,经腔内电生理证实起源于主动脉根部右冠窦内.1例起源于主动脉瓣-二尖瓣连接区(AMC),该部位室速及室早特有的典型心电图表现为II、III、aVF及所有胸前导联QRS波均呈R形.3例患者消融后观察2~24个月,均无复发.结论 右冠窦和AMC是左室流出道室速和/或室早的少见特殊起源部位,根据体表心电图形态,结合多种腔内标测技术及冠脉造影,能进行准确定位及成功消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室性心动过速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12例正常心脏室速进行导管消融,采用起搏标测与激动顺序标测,前者以起搏时与室速QRS波型形态完全相同,后者以激动顺序标测法定位,以记录心动过速时较体表心电图QRS提前≥20ms的最早高频低振幅局部电位处为消融靶点,结果12例患者室速起源部位分别为:右心室2例,左心室10例,疗效100%。所有病人无任何并发症。结论对于发作频繁、症状明显的IVT,射频消融是一种安全、可靠、成功率高的根治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朱遵平  杨平珍  张新文  朱永宏  贾国良 《临床荟萃》2012,27(14):1208-1210,F0002
目的 探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希氏束附近起源室性期前收缩射频消融效果.方法 无器质性心脏病心电图提示频发性间隔部希氏束附近室性期前收缩患者5例,分别在室性期前收缩时进行三维重建右心室和主动脉窦,标识希氏束及放电部位,消融时实时观察导管位置方向.结果 5例患者分别于前间隔(2例)、中间隔(1例)、后间隔(2例)标测到消融靶点,放电后前间隔部、后间隔部患者室性期前收缩均消失,中间隔患者消融失败.无房室传导阻滞并发症.随访3~10个月,成功病例未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无室性期前收缩发作.结论 三维标测系统指导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希氏束附近起源室性期前收缩消融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正常人及频发右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起源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左室容积改变模式.方法 应用单心动周期全容积成像(instantaneous full-volume imaging,IFI)技术分析29例RVOT起源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在室性期前收缩、窦性心搏时以及30例正常人左室容积参数[收缩末容积(ESV)、舒张末容积(EDV)、每搏量(SV)、射血分数(EF)]和左室收缩期节段容积变化同步性参数[收缩失同步性指数(SDI)、收缩末离散度(DISPES)、平均收缩末时间(MES)、收缩前时间容积(PreContr)、收缩后时间容积(PostContr)].进行左室容积收缩波序标测.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RVOT起源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在室性期前收缩时左室容积参数EDV、SV、EF均显著降低(P<0.01);左室收缩期节段容积变化同步性参数均显著增高(P<0.01).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在窦性心搏时各项容积参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同步性参数中MES、PreContr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室性期前收缩时左室收缩期整体容积及节段容积的改变存在失同步状态,而在窦性心搏时也可能存在心肌收缩模式的改变.IFI技术可用于定量分析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左室容积的变化.
Abstract:
Objective To assess alternations in left ventricular volume and systolic synchrony in patients with frequent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mplexes(PVCs) from the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Methods Twenty-nine patients with frequent isolated PVCs from RVOT were included and 30 healthy subjects as control.Instantaneous full-volume imaging(IFI) was performed to evaluate left ventricle volumetric parameters,including end-systolic volume (ESV),end-diastolic volume (EDV),stroke volume (SV),ejection fraction (EF),and systolic synchrony parameters,including systolic dyssynchrony index (SDI),dispersion end-systole (DISPES),mean end-systolic time (MES),pre-contraction time volume (PreContr) and post-contraction time volume (PostContr).Contraction front mapping was performed to visualize volumetric contraction sequence.All values of patients with PVCs were recorded during sinus beats (PVC-S) and premature ventricular beats (PVC-V) respectively.Result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in 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volumetric and synchrony parameters between PVC-V and control subjects (P<0.01),as well as in MES and PreContr between PVC-S and control subjects (P<0.01).Conclusions 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dysynchrony was demonstrated in patients with PVCs from RVOT.IFI was a novel tool to analyze left ventricular global and regional volumetric alternations.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特发性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PVB/IVT)导管消融临床疗效及电生理特征。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11月在我院行CARTO指导下射频消融治疗的164例PVB/IVT患者的临床和电生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91例,女73例,年龄8~66岁,平均(38.6±11.2)岁。结果 (1)PVB/IVT的起源部位:100例为流出道PVB/IVT,其中右心室流出道74例,左心室流出道10例,主动脉窦内14例,肺动脉瓣上(主干)2例;43例为左心室分支性PVB/IVT,其中左后分支41例,左前分支2例;20例为房室瓣周PVB/IVT,其中3例起源于二尖瓣环下,15例起源于三尖瓣环上,2例位于His束附近;1例为心外膜PVB/IVT。(2)消融及随访结果:共计160例消融成功(成功率为97.5%),4例失败。随访1~23个月,复发6例(复发率为3.8%),均再次消融成功。合并心律失常性心肌病16例,多数在术后3~6个月恢复正常。结论流出道和左后间隔是PVB/IVT最常见的起源部位,CARTO三维标测下射频消融治疗PVB/IVT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叶伟敏  冯慧琴 《护理与康复》2014,13(10):1005-1007
<正>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是一种严重的快速心律失常,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通常效果不佳,未能明显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是目前治疗室速有效治疗手段之一。但研究发现[1-2],有5%~30%的室速患者病灶可能起源于心外膜,通过传统心内膜标测与射频消融治疗无法成功,常需要经皮心包穿刺行心外膜途径消融才能成功。2012年8月至9月,本院心内科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