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5 毫秒
1.
患者男性,40岁。因劳累后出现左小腿后侧疼痛1年入院。患者1年来劳累后出现左小腿后侧疼痛,左足背侧足底部麻木、发凉,疼痛呈间断,久行后加重,休息后减轻。CT检查显示:L4~5椎间盘突出。椎管造影显示:L3~4、L4~5椎间盘突出。曾给予针灸、按摩、牵引等治疗未见好转,转来本院。查体:体温37.1℃,脉搏84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60/90mmHg(1mmHg=0.133kPa)。痛苦面容,心肺正常,  相似文献   

2.
背景:国外与国内研究报道的髂腰韧带形态学特点有很大争议,有关国人髂腰韧带解剖学结构和生物力学特性的报道并不多见,尚未见全面详尽的统计资料。目的:探讨国人L5/S1椎间盘突出及L5滑脱与髂腰韧带的关系。方法:纳入2013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正常体检者28例、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26例及L5滑脱患者26例,正常组男9例、女19例;单纯L5/S1椎间盘突出组男14例、女12例;单纯L5滑脱组男7例、女19例;其中峡部崩裂性滑脱13例、退变性滑脱13例;Ⅰ度滑脱24例、Ⅱ度滑脱2例。在腰椎正位片上测量并计算出各病例L5横突的相对宽度(RT值),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结论:正常组、单纯 L5/S1椎间盘突出组、单纯 L5滑脱组年龄、性别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正常组 RT值大于单纯 L5/S1椎间盘突出组、单纯 L5滑脱组(P 均=0.000);单纯 L5/S1椎间盘突出组大于单纯 L5滑脱组(P=0.000)。男性、女性患者RT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患者左侧、右侧RT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在L5滑脱的病例中,退变性滑脱患者 RT 值小于峡部裂性滑脱患者(P=0.004)。提示正常人髂腰韧带强度高于 L5/S1椎间盘突出及 L5滑脱患者,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高于 L5滑脱患者;峡部裂性滑脱患者髂腰韧带强度高于退变性滑脱患者。髂腰韧带力学强度可能与L5/S1椎间盘突出及L5滑脱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3.
背景:近年来,有关生物力学因素与腰背痛关系的报道大多集中在腰椎整体生物力学与腰背痛的研究上,而针对局部生物力学特点与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的研究则较少。目的:探讨局部生物力学因素在L5/S1椎间盘突出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共纳入对象124例,包括椎间盘突出症组和对照组,62例/组。椎间盘突出症组为2008-06/2009-07于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断明确并行手术治疗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对照组为健康体检人员。在腰椎正侧位X射线片上测量和观察各组L5椎体相对深度、腰骶移行椎、L5/S1椎间盘相对高度、腰骶角、骶骨水平角和骶骨垂直角的变化。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椎间盘突出症组L5椎体相对深度明显增加(P〈0.01),椎间盘突出症组腰骶移行椎数目明显降低(P〈0.01),说明相对位置较深的L5椎体及腰骶移形椎可能对L5/S1椎间盘具有保护作用,可降低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率。椎间盘突出症组腰骶角和骶骨水平角明显减小(P〈0.01);但L5/S1骶骨垂直角和椎间盘相对高度在椎间盘突出症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可见,L5/S1椎间盘相对高度、腰骶角、骶骨水平角和骶骨垂直角与椎间盘突出的关系仍不明确,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自1996年2月以来,笔者采用内服“海洋牌”伤科接骨片和牵引加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6例,取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78例住院病人,全部经CT确诊。治疗组46例中,年龄20~60岁;男32例,女14例;病程0.5~1年12例,1~2年25例,2年以上9例L3~4 椎间盘突出2例,L4~5 椎间盘突出36例,L5~S1椎间盘突出8例。对照组32例中,年龄20~60岁:男性24例,女8例;病程0.5~1年8例,1~2年18例,2年以来6例;L4~5 椎间盘突出20例,L5~S1 椎间盘突出9例,L3~4 椎间盘突出3例。方法:(1)口服“海洋牌”伤科接骨片,每次4片,每日3次。(…  相似文献   

5.
背景:国外与国内研究报道的髂腰韧带形态学特点有很大争议,有关国人髂腰韧带解剖学结构和生物力学特性的报道并不多见,尚未见全面详尽的统计资料。目的:探讨国人L5/S1椎间盘突出及L5滑脱与髂腰韧带的关系。方法:纳入2013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正常体检者28例、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26例及L5滑脱患者26例,正常组男9例、女19例;单纯L5/S1椎间盘突出组男14例、女12例;单纯L5滑脱组男7例、女19例;其中峡部崩裂性滑脱13例、退变性滑脱13例;Ⅰ度滑脱24例、Ⅱ度滑脱2例。在腰椎正位片上测量并计算出各病例L5横突的相对宽度(RT值),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结论:正常组、单纯L5/S1椎间盘突出组、单纯L5滑脱组年龄、性别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正常组RT值大于单纯L5/S1椎间盘突出组、单纯L5滑脱组(P均=0.000);单纯L5/S1椎间盘突出组大于单纯L5滑脱组(P=0.000)。男性、女性患者RT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患者左侧、右侧RT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在L5滑脱的病例中,退变性滑脱患者RT值小于峡部裂性滑脱患者(P=0.004)。提示正常人髂腰韧带强度高于L5/S1椎间盘突出及L5滑脱患者,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高于L5滑脱患者;峡部裂性滑脱患者髂腰韧带强度高于退变性滑脱患者。髂腰韧带力学强度可能与L5/S1椎间盘突出及L5滑脱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亚甲蓝溶液对退变椎间盘动物模型NO浓度的影响,进而探讨亚甲蓝注射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可能机制.方法:实验选用10只新西兰大白兔通过纤维环穿刺法建立L4/5和L6/7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经MRI检查证实椎间盘退变后在L5/6和L6/7椎间盘内注入亚甲蓝溶液,L4/5椎间盘作为阳性对照,L5/6椎间盘作为阴性对照,L6/7椎间盘作为实验组椎间盘.饲养2周后将动物处死,取下椎间盘标本并对标本行组织学染色观察,同时应用NO试剂盒检测椎间盘标本中NO浓度的变化.结果:实验组椎间盘标本中的NO浓度较阳性对照组标本中的浓度明显减低,经统计学检验,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亚甲蓝能够抑制退变椎间盘内NO的产生,这可能是亚甲蓝注射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可能机制之一;亚甲蓝溶液对正常椎间盘是安全的,不引起椎间盘退变.  相似文献   

7.
术后椎间盘炎较少见,且易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混淆。康复科此类患者更少见。本科接诊 1例这样的病人,现报告如下。1 病历摘要 患者男 30岁。因腰痛 40 d加重伴活动受限 2 d。于 1999年 5月 18日入院。患者 40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痛,在当地经腰椎牵引、按摩、针灸、药物治疗无明显缓解。 2 d前症状加重,平卧床上不能活动而来院就诊。 MRI示 L 3~ 4、 L 4~ 5、 L 5~ S 1椎间盘突出伴有硬膜囊受压。以“腰椎间盘突出症”收入院。 1997年行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入院体查: T 38.3℃, P 110次 /分, R 20次 /min, BP 120/80mmHg…  相似文献   

8.
我院于2010年2月在疼痛门诊行硬膜外镇痛治疗时,发生颅内积气1例,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患者,男,43岁,因反复发作左侧腰腿痛1年加重2周来我院门诊.患者曾于2003年4月因L4/5椎间盘突出症在我院行椎间盘镜下L4/5髓核摘除术,术后痊愈出院.当日腰椎MRI示L4/5椎间盘突出,压迫左侧神经根.骨科医生建议手术治疗,患者拒绝手术,遂来我科疼痛门诊行硬膜外镇痛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大鼠腰椎间盘针刺退变模型并利用影像学方法进行评价。方法32只SD大鼠,对其中20只进行腰椎间盘纤维环厚度测量,以确定针刺深度;另12只使用21G微量穿刺针对L3/L4、L4/L5及L5/L6椎间盘纤维环行部分或全层针刺,术前及术后4周、8周行X线及MRI检查,然后行椎间盘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测量大鼠腰椎间盘纤维环厚度后,确定适用于L3/L4、L4/L5及L5/L6椎间盘纤维环部分及全层针刺的深度分别为1.5mm和2.3mm。X线检查纤维环部分及全层针刺组可见不同程度的腰椎间隙变窄,椎体前缘唇缘样增生,脊柱生理弯曲异常等改变,其中以纤维环全层针刺组为明显;而正常对照组未见椎间隙变窄、椎体前缘骨质增生等征象。MRI检查纤维环全层针刺4周、部分针刺8周后椎间盘信号在T2WI上信号强度不同程度的降低、椎间盘膨出甚至突出、硬膜囊受压等征象,正常对照组的椎间盘未见信号改变及膨出或突出征象。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纤维环部分针刺组及全层针刺组椎间盘于术后4周时即发生退变,而全层针刺组退变较严重。结论利用针刺纤维环的方法可以成功建立大鼠椎间盘退变模型,其可控性强、重复性好、创伤小;影像学方法可对椎间盘退变进行早期精确、动态评估,评价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建立的成功与否。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在同一新西兰兔体内建立两种腰椎间盘退变程度不同的模型,为今后运用磁共振T_2 mapping成像定量动态观察椎间盘退变过程提供实验基础。方法每只新西兰兔(n=6)均选L4/5及L7/S1椎间盘为空白对照组,L5/6椎间盘为终板下椎骨缺血组,L6/7椎间盘为纤维环穿刺组。在X线透视导引下经皮穿刺新西兰兔(n=6)L6/7椎间盘纤维环,同时经皮穿刺兔L5/6椎间盘两侧终板下椎骨并注射平阳霉素。造模前、造模后第4、7、10及13周使用1.5 T磁共振成像仪进行新西兰兔腰椎矢状位T_2WI扫描检查。用生物化学方法检测椎间盘组织蛋白多糖含量。结果纤维环穿刺组的腰椎间盘T_2WI信号在造模后第4周开始降低,而终板下椎骨缺血组的腰椎间盘T_2WI信号在造模后第13周才发生下降。造模术后第13周新西兰兔两个空白对照组(L4/5、L7/S1)椎间盘之间的腹、背侧纤维环及髓核组织的蛋白多糖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造模术后第13周终板下骨缺血组的椎间盘腹、背侧纤维环及髓核组织的蛋白多糖低于两个空白对照组(L4/5和L7/S1)(P0.01),明显高于纤维环穿刺组(P0.01)。结论采用微创方法可在新西兰兔体内同时构建纤维环穿刺或终板下椎骨缺血诱导的腰椎间盘退变模型。与纤维环穿刺模型相比,终板下椎骨缺血模型的椎间盘呈缓慢的退变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腰椎许莫结节(SN)与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96例腰椎的MRI资料,在正中矢状位上测量髓核T2WI信号强度值,确定髓核退变级别并统计SN、椎间盘膨出或突出个数。结果在研究样本中[男350例、女246例,平均年龄(50.02±9.43)岁],SN患病率8.08%(130例中男77例、女53例,平均年龄53.78岁),其中,L1/L2、L2/L3最易患SN(19.45%)。SN的总体患病率与椎间盘退行性变有显著相关性(P<0.001),而且与退变的程度呈线性相关(R2=0.93)。SN与椎间盘退变有显著的相关性,在L1/L2、L2/L3水平,其患病风险分别增加20倍与13倍(P<0.001),而在L3/L4、L4/L5、L5/S1间盘层面其患病比例小于5倍(P<0.001)。结论在1个或多个椎间盘层面,SN的患病率约是8.08%。SN好发于上腰椎,与椎间盘退变程度呈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12.
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微创手术路径的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椎间盘微创手术径路的安全性。方法:125例经皮穿刺椎间盘微创手术患者,其中男73例,女52例。其中L4~5突出45例,L5~S1突出32例,同时有L4~5和L5~S1突出48例。常规在CT下进行L4~5、L5~S1椎间盘薄层扫描,层厚3mm。测量后外侧径路的穿刺点P距正中矢状面距离(PM)及穿刺角度PCM(CP与矢状面的夹角)。测定两侧小关节间距和硬膜囊最大横径。结果:L4~5椎间盘全部采用后外侧径路穿刺成功,男性PM值为8.5±1.6cm,PCM45.2±5.3°;女性PM值为7.2±1.6cm,PCM43.2±4.6°。椎间盘小关节间距和硬膜囊最大横径男性分别为1.9±0.2cm、1.6±0.1cm;女性为1.8±0.1cm、1.5±0.2cm。L5~S1椎间盘21.25%(17/80)采用后外侧径路穿刺成功,78.75%(63/80)采用侧隐窝径路穿刺成功。L5~S1椎间盘男性小关节间距和硬膜囊最大横径分别为2.8±0.3cm、1.4±0.1cm,女性分别为2.4±0.2cm和1.2±0.2cm。L5~S1椎间盘平面小关节间距明显大于硬膜囊最大横径。结论:CT引导下进行椎间盘穿刺,后外侧径路和侧隐窝径路分别是L4~5、L5~S1椎间盘微创手术的安全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3.
CT、"C"臂导引腰椎间盘造影的穿刺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C“臂双相导引经皮穿刺腰椎间盘造影(CTD)的技术。方法对IDET治疗腰椎间盘突/膨出患者中的45例进行CT、“C“臂导引下腰椎间盘造影。其中5例做单层面的造影,40例做两个椎间盘层面,共85个椎间盘层面。85个椎间盘中5个位于L3~4、43个位于L4~5、37个位于L5~S1。结果45例椎间盘层面CT即刻扫描,38例椎间盘层面术后2小时CT再次扫描。观察到19例造影剂聚集在髓核内,39例造影剂不同程度同心圆样从髓核溢出,到达纤维环内、中、外层,27例见髓核内造影剂呈笔尖状,不同宽度带状穿过椎间盘后方的纤维环到达椎管内。结论在CT、“C“臂导引下经皮腰椎间盘穿刺、造影时,可观察穿刺针在椎间盘内的位置,能降低假阳性率,并在CT横断位图像上观察到造影剂在环、髓核内的分布,明确椎间盘纤维环、髓核的病理表现。  相似文献   

14.
吴秀萍 《临床荟萃》2003,18(20):1157-1157
患儿 ,男 ,7岁。因反复面苍、恶心、厌食 5年 ,于 2 0 0 2年6月 2 5日入院。患儿无腹痛、呕血、便血、水肿、少尿、血尿等症。 1997年血红蛋白降至 5 0 g/L ,曾诊断为“营养性贫血”。给予口服硫酸亚铁、叶酸 ,肌注维生素B12 等治疗 ,2个月后血红蛋白恢复正常 ,但尿蛋白持续 (+~ ++)。 1999年血红蛋白降为 4 7g/L ,尿蛋白1.5 g/L ,诊断为“营养性巨幼红细胞贫血” ,“隐匿性肾炎”。肌注维生素B12 治疗约 1个月 ,血红蛋白升至正常 ,随后停药。“隐匿性肾炎”未治疗。家系中尚未发现类似病患者。体检 :发育正常 ,营养中等 ,面色苍黄 ,浅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脓肿形成误诊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男,45岁.因L4、5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疼痛6d以L4、5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粘连入院.患者因L4、.椎间盘突出症在外院行L4、5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并行开窗减压,术后半月拆线治愈出院,出院后第2天开始腰痛,渐加重,无放射,较剧烈,活动时疼痛明显,不能站立和行走.入院时查:T 38.4℃,P 94次/min,R 18 次/min,BP 90/60 mm Hg.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侧入路经皮穿刺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L4-5椎间盘突出的疗效。方法:经CT或MRI证实并与临床症状相符的50例L4-5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在DSA监视下行侧入路经皮穿刺椎间盘摘除术,随访均>3个月。结果:显效率72.0%(36/50),有效率20.0%(10/50),无效率8.0%(4/50),总有效率92.0%(46/50)。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前提下,经皮穿刺侧入路椎间盘摘除术治疗L4-5椎间盘突出症可行,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背景:普通针头穿刺纤维环是目前较为公认的理想椎间退变模型制作方法,但存在对动物损伤大,操作不简捷等缺点。目的:尝试在C臂机透视下经皮穿刺比格犬腰椎椎间隙建立腰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方法:选用8只健康成年犬,行腰椎MRI后在C臂机下经皮穿刺椎间隙,损伤L5/6椎间盘。术后3,6个月行腰椎MRI后,取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椎间盘退变情况。结果与结论:经皮椎间盘穿刺后3,6个月,L5/6椎间盘均出现了明显退变,MRI显示T2值均出现明显降低,并且椎间盘大多出现不同程度椎间盘突出征象;L5/6穿刺节段髓核Ⅱ型胶原阳性细胞含量较L4/5髓核均明显减少(P<0.05)。说明经皮穿刺损伤椎间盘建立犬椎间盘退变模型是一种简单有效、重复性好的建模方法。  相似文献   

18.
背景:兔椎间盘退变模型间盘退变表现为随时间进展脊索细胞将被软骨样细胞逐渐替代,但兔针刺纤维环间盘退变模型中软骨样细胞的来源和移行规律尚不明确。目的:观察针刺兔纤维环间盘退变模型椎间盘病理变化过程,并初步探讨软骨样细胞来源及移行规律。方法: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手术组与假手术组。手术组使用16G穿刺针针刺L2/L3、L3/L4、L4/L5及L5/L6椎间盘纤维环,假手术组暴露至相同椎间盘前方后冲洗闭合伤口。结果与结论:针刺损伤椎间盘退变过程中的软骨样细胞来源于终板。在髓核与上下终板交界处,软骨细胞脱离终板成串向髓核中心迁移;在髓核与内层纤维环交界处,软骨细胞沿纤维走行迁移并随之向皱缩的髓核边缘迁移。椎间盘退变过程中非钙化层逐渐变薄,非钙化层/钙化层比值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9.
51椎间盘前入路髓核摘除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L5/S1椎间盘经腹穿刺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0具成人尸体标本上观测L5/S1椎间盘前方的解剖结构和毗邻关系.结果①L5/S1椎间盘前方仅见部分下腔静脉[(3.33±3.28)%]和左髂总静脉[(6.67±4.56)%]的主支走行,骶正中动脉位置恒定,骶正中静脉变异较大;②回肠和乙状结肠加压时可推移至穿刺靶区以外.结论在L5/S1椎间盘前方尤其在其正中偏右侧区域存在着穿刺入路的安全间隙.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腹腔穿刺腰5-骶1(L5-S1)椎间盘切吸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2具成人尸体进L5-S1局部解剖研究后,再对20例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的前方腹腔脏器影像观察。最后选择15例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X线监视下进行经腹腔穿刺L5-S1椎间盘髓核切吸术。结果:L5-S1前方髂血管内侧区域(“∧”)无大血管及重要神经干通过;骶中动、静脉较细且能随椎前筋膜左右推动;空、回肠及乙状结肠与L5-S1前缘无固定解剖关系,且有较大的移动度,用杵状压腹器可以完全将其推开;经此路径做髓核切吸无明显并发症,有效率达92.85%。结论:经腹腔穿刺行L5-S1椎间盘切吸术安全、有效率高,并拓宽了APLD术的适应证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