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唐迪 《山西护理杂志》2014,(7):2431-2431
Sweet综合征(Sweet’s syndrome,SS)又称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acute febrile neutrophilic dermatosis),1964年由 Robert Dougias Sweet首先提出[1]。本病发病机制不明,可能与特发性或与肿瘤、自身免疫病、感染妊娠、药物等有关,10%~20%的Sweet综合征病人合并潜在的恶性疾病,这些恶性疾病中85%为血液系统肿瘤。最常见的血液恶性肿瘤为急性髓性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Sweet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发热可出现在皮疹前数天至数周,或与皮疹同时发生。典型皮损为痛性隆起的结节红斑,当合并血液病时上肢累及常见,且皮疹常不典型,可表现为脓包的皮损或溃疡,并可逐渐扩大融合成片[3,4]。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伴 Sweet综合征的护理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Sweet综合征又称为急性发热性中性粒细胞皮病,是临床上较少见的皮肤病,其病因不明,可与恶性肿瘤并发.近来报道Sweet综合征与血液系统肿瘤及其他内脏恶性肿瘤有关,且多数为血液系统肿瘤,其中以急性髓性白血病最常见[1].合并Sweet综合征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甚为少见,为提高对本病特征的认识和护理水平,现将我科2008年12月收治1例病人的治疗与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Sweet于1964年首先以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报告的Sweet综合征(SS)有5个主要的特征:1、发热;2、嗜中性白细胞增多;3、多发性、高起的、不对称、红斑性、痛性皮肤斑块;4、由成熟的嗜中性细胞组成的浓密的皮肤浸润;5、对类固醇激素治疗迅速获效。本文复习了全世界有关伴有恶性肿瘤的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的文献,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AFND)系1964年Sweet首次报告,亦称Sweet综合征。以往常易被误认为多形红斑、持久隆起性红斑和Behcet综合征等。我们搜集7例,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男4例,女3例。年龄:40~80岁。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rimary myelofibrosis,PMF)是一种造血干细胞克隆性增殖所致的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MPN),多于中年以后发病,起病多隐匿,进展缓慢,30%以上患者在诊断时无症状,常在常规体检时发现脾大或血常规结果显示贫血、白细胞增多和/或血小板增多而被诊断.Sweet综合征(Sweet's syndrome,SS)又称为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粒细胞皮病,最早由Douglas Sweet描述,主要表现为发热、疼痛性隆起性红斑、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增多,组织学表现为真皮乳头高度水肿及致密的中性粒细胞浸润.  相似文献   

6.
Sweet′s综合征是一种急性发热性、伴有嗜中性粒细胞增多的皮肤病,约20%患者可并发各种恶性肿瘤。自1964年Sweet医师首次介绍以来,文献已报道几百例类似的病例,其中近80例伴有恶性肿瘤。在伴发的各种恶性肿瘤中,以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为最多见,其次为实体瘤,如泌尿生殖系恶性肿瘤和乳癌等。本文就Sweet′s综合征近几年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7.
Sweet综合征,也称为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于1964年由Wseet医生首次报告,以后本病就称为"Sweet综合征".Sweet综合征多见于中年以上女性,主要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热,皮损境界清楚,主要对称分布于面、颈部、四肢隆起性触痛性的红色斑块或结节,末梢血中性白细胞增多,组织学上真皮有密集的嗜中性白细胞浸润.虽然国内外不断有相关的报道,但由于其病因及发病机理仍不清楚,加之认识不足,常在临床中误诊.为提高广大护理人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我院2006年1月收治1例患者的诊断和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原发性腋窝淋巴结结核由于临床症状轻微,起病隐匿,病程较长,易误诊而长期得不到正确的治疗,而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并发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粒细胞皮病(Sweet综合征)者目前尚未见相关文献报道。我院近期收治腋窝淋巴结结核并Sweet综合征1例,现分析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男,74岁。因间歇性低热伴乏力6个月入院。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间歇性发热,体温最高38.1℃,伴明显乏力及腹部饱胀、嗳气、食欲缺  相似文献   

9.
王宝春  刘萍 《现代护理》2007,13(3):284-284
Sweet综合征,也称为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于1964年由Wseet医生首次报告,以后本病就称为“Sweet综合征”。Sweet综合征多见于中年以上女性,主要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热,皮损境界清楚,主要对称分布于面、颈部、四肢隆起性触痛性的红色斑块或结节,末梢血中性白细胞增多,组织学上真皮有密集的嗜中性白细胞浸润。虽然国内外不断有相关的报道,但由于其病因及发病机理仍不清楚,加之认识不足,常在临床中误诊。为提高广大护理人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我院2006年1月收治1例患者的诊断和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2岁。因发热、颈部肿痛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肿瘤溶解综合征在急性髓性白血病的发病率、生化特点、高危因素、预防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急性髓性白血病化疗前、后血液、生化指标等临床资料。结果:84例患者中8例(9.5%)并发肿瘤溶解综合征,其中5例(6.0%)为实验室肿瘤溶解综合征,3例(3.6%)为临床肿瘤溶解综合征;临床、生化特点表现为高钾血症、高磷血症、高尿酸血症、低钙血症和急性肾功能衰竭;化疗前白细胞计数、乳酸脱氢酶水平高的患者易并发。结论:肿瘤溶解综合征在急性髓性白血病并不罕见,前期预防及早期诊治是降低该综合征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Sweet综合征又称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肤病(Acute febrile neutrophilic dermatosis—AFND),笔者收治一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秋水仙碱(又名秋水仙素)是从百合科植物秋水仙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选择性抗炎作用,为高效抗痛风药.近年来,秋水仙碱被用于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Sweet综合征及白塞(Behcet)病等,并取得了一定疗效[1].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恶性实体瘤治疗相关血液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对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恶性实体瘤放化疗后继发血液肿瘤36例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治疗相关血液肿瘤患者中位年龄60(47-81)岁,男性14例,女性2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2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5例,多发性骨髓瘤4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3例,非霍奇金淋巴瘤2例。恶性实体瘤至血液肿瘤发生的中位潜伏期为42.5(12-120)个月。治疗相关血液肿瘤中位生存时间为10.5(1-83)个月,3年总生存(OS)率为24.3%,治疗相关急性髓系白血病中位生存时间为7(1-83)个月,3年OS率为21.4%。结论:恶性实体瘤患者放化疗后其远期并发症治疗相关血液肿瘤预后差,需根据患者临床情况实施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4.
<正>川崎病(KD)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该病病因至今未明,婴幼儿高发,成人发病罕见,属于急性血管炎性综合征。主要影响中小型动脉,特别是冠状动脉。冠状动脉炎在川崎病急性期后可持续存在,形成冠状动脉瘤(CAA)、血管腔狭窄,发生率可达25%。CAA常不能自行消退,引起血管内膜增生及血栓形成,造成冠状动脉狭窄,加之瘤内血液滞留,易导致心肌梗死或心源性猝死。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成人川崎病致右冠状动脉闭塞病例报道如  相似文献   

15.
谢凤玲  孙守金  张令香 《临床荟萃》2004,19(18):1050-1051
1997年Folkman研究组首先发现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微血管密度显著增高,且尿液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浓度增高,提示血液肿瘤存在与实体瘤相类似的血管生成异常,随后众多的研究发现,急慢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骨髓瘤等血液肿瘤均有血管新生增强的证据。由于血管新生及其调控因子与血液系  相似文献   

16.
Sweet综合征(Acute febrile neutrophilic dermatosis)以发热,颜面、颈部、四肢-有疼痛性红斑或结节,白细胞增高,皮肤组织学检查于真皮层有显著多形核白细胞浸润为特征,自1964年报告以来已有100例。最近,Sweet综合征(SS)合并急性白血病特别引人注目,至今已有14例(包括本文1例)报告。病例报告患者男,52岁,主诉发热和皮疹。1980年9月右肘关节、右臀部出现红色皮疹,有压痛,全身发热38.9℃,全身疲乏感。同年10月皮肤活检诊断为SS。治疗过程中出现贫血和白细胞增多,既往史及家族史无特殊。入院时营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高对Sweet综合征的临床认识。方法对1例以口腔溃疡起病的Sweet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皮肤病理结果证实为Sweet综合征。结论Sweet综合征发病率低,该患者以口腔溃疡起病,易误诊。皮肤活检病理结果能为明确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正>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约占急性胰腺炎的15%~20%,具有发病急、进展快、病情重、病死率高的特点,其病死率高达21%~36%[1]。目前认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发生以及由此引发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与SAP患者高病死率直接相关[2]。血液净化技术具有清除炎症物质、阻断炎症反应、重建免疫稳态等作用,近年来在SAP救治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作者采用血液灌流(HP)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SAP,取得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急性单侧前庭病(AUVP)的诊断标准,即以往被称为“前庭神经炎”的同义词,由Bárány协会前庭疾病分类委员会定义。AUVP表现为急性前庭综合征,由于急性单侧外周前庭功能丧失,而无急性中枢或急性听神经症状或体征的证据。这意味着AUVP的诊断是依赖于患者的病史、床边检查以及必要时实验室评估。其主要症状为急性或少见的亚急性发作的旋转或非旋转性眩晕,伴有不稳、恶心/呕吐和(或)振动幻视;主要的临床体征为自发性前庭外周性眼震,即眼震方向固定,去除固视时眼震增强,眼震轨迹与所累及的半规管相一致(一般为水平-扭转)。委员会将诊断标准划分为四类:①“急性单侧前庭病”;②“进展中的急性单侧前庭病”;③“很可能的急性单侧前庭病”;④“既往急性单侧前庭病”。具体诊断标准如下:“急性单侧前庭病”:①急性或亚急性发作的中重度持续旋转或非旋转性眩晕(即急性前庭综合征),症状持续至少24小时;②自发性前庭外周性眼震,其轨迹与受累的半规管传入相一致,一般为水平-扭转,方向固定,去除固视时眼震增强;③存在与自发眼震快相相反的一侧前庭-眼反射(VOR)功能减弱的明确证据;④没有证据表明存在急性中枢神经、耳科或听力学症状;⑤无急性中枢神经体征,即无中枢眼动或中枢前庭神经体征,特别是无明显的眼反向偏斜,无凝视诱发性眼震,无急性听力学或耳科体征;⑥不能用其他疾病更好地解释。“进展中的急性单侧前庭病”:①急性或亚急性发作的持续旋转或非旋转性眩晕,症状持续时间超过3小时,但患者就诊时症状持续时间尚未达到24小时;②~⑥如上所述。这一类别有助于区分急性中枢性前庭综合征,启动特定的治疗,并将患者纳入临床研究。“很可能的急性单侧前庭病”:与AUVP相同,但单侧VOR受损未被清楚观察或记录到。“既往急性单侧前庭病”:①有持续至少24小时的急性或亚急性眩晕史,且眩晕强度逐渐缓解;②无伴发急性听神经或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病史;③存在单侧VOR功能减弱的明确证据;④无伴发急性中枢神经体征史,即无中枢眼动体征或中枢前庭神经体征,无急性听力学或耳科体征;⑤不能用另一种疾病更好地解释。这类诊断亦包括那些有单侧外周前庭受损证据、急性前庭综合征病史且在急性期之后前庭功能检查已恢复的患者。需要注意的是,AUVP无金标准检查手段。因此,它的诊断需要排除中枢病变和各种其他外周前庭疾病。最后,本文将讨论AUVP的其他方面,如病因学、病理生理学和与分类标准直接相关的实验室检查。  相似文献   

20.
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的相关肿瘤、促发因素、发病机制、血液生化改变及治疗作一讨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