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胃淋巴上皮瘤样癌(LELC)是胃癌中的一种罕见类型,预后较好。由Watanabe等在1976年以"富淋巴样间质的胃癌"首次报道,后来又有学者陆续加以报道。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胃LELC的本质逐步得到认识。该文对胃淋巴上皮瘤样癌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正胃淋巴上皮瘤样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LELC)是一种罕见的特殊类型的胃癌。首例报道于1976年由Watanabe等学者提出,首次命名为伴有淋巴间质的癌。而后,国内外文献鲜有报道。WHO(2010)消化系统肿瘤病理学分类将这一肿瘤单独命名[1],又称伴有淋巴样间质的癌或髓样癌,是胃上皮性肿瘤中很少发生的组织亚型,约占全部胃癌的1%~4%[2]。本文主要就收集的5例胃LEL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以期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提高临床病理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胃部、肺部及鼻咽部的淋巴上皮瘤样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医院病理科2016-04-2020-10诊断的3例淋巴上皮瘤样癌,对其临床资料及病理学特征进行分析,以深入理解这种类型的恶性肿瘤.结果 3例淋巴上皮瘤样癌患者中,1例为女性,2例为男性,年龄分别为51、5...  相似文献   

4.
<正>淋巴上皮瘤样癌(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LEC)是一种少见的上皮性恶性肿瘤,以淋巴组织显著增生、浸润并包绕未分化癌组织为特征,由Regaud和Schminke于1921年首先命名。LEC可发生于前肠起源的器官,如肺、胃、涎腺、胸腺及纵隔等部位~([1,2])。原发于乳腺的LEC极其罕见,迄今为止国内外仅20余例报道~([3-10])。本文报道2例乳腺淋巴上皮瘤样癌,对其进行组织学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淋巴上皮瘤样癌(LEL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分析15例胃淋巴上皮瘤样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组化法检测其免疫表型,比较其与相同分化程度和病理分期的非淋巴上皮瘤样胃腺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和预后。原位杂交法检测肿瘤组织中EB病毒的感染情况。结果 15例胃淋巴上皮瘤样癌均有显著的淋巴样间质,即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弥漫浸润,淋巴滤泡形成,癌细胞呈条索状、不规则的腺管或单个散在分布于大量淋巴细胞背景中。免疫组化:腺上皮细胞CK8/18、AE1/AE3和EMA(+),间质淋巴细胞CD20和CD3(+)。15例均无胃周围淋巴结转移,与同病理分期(T4a N0期)的非淋巴上皮瘤样胃低分化腺癌比较,差异显著(P0.05)。3例肿瘤细胞EBER(+)。结论胃淋巴上皮瘤样癌是一种罕见类型的低分化腺癌,部分有EB病毒感染,具有特殊的临床病理学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的淋巴上皮瘤样癌(LELC)基本病理形态及临床预后特点。方法收集国家癌症中心病理科确诊的5例肝的淋巴上皮瘤样癌术后病例,回顾性分析其病理形态、免疫表型及临床预后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5例中有2例是淋巴上皮瘤样型胆管细胞癌(LEL-CC),3例是淋巴上皮瘤样型肝细胞癌(LEL-HC);其中2例LEL-CC显示EBER原位杂交染色(+),而3例LEL-HC显示EBER(-); 5例LELC血清AFP水平正常或轻度升高; 3例合并乙型肝炎; 1例合并肝硬化。2例LEL-CC随访10年及28个月,无病生存,而3例LEL-HC其中1例2年后死亡,1例2年后复发,另外1例随访1年无病生存。结论肝的LELC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LEL-HC通常显示EBER(-),而LEL-CC常显示EBER(+)。与3例LEL-HC相比,2例LEL-CC显示预后相对较好。但因现有病例数过少,还需积累更多的病例进一步分析其临床预后特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乳腺淋巴上皮瘤样癌的临床及病理形态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应用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染色等方法对3例乳腺淋巴上皮瘤样癌进行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肿瘤组织呈结节状或弥散分布,主要由密集的成熟淋巴细胞组成,有时有纤维条索分隔;癌细胞单个或排列呈小簇状、巢状、条索状,散布于淋巴细胞中。癌细胞体积大,胞质丰富、淡染或略呈嗜酸性,圆形泡状核,核仁明显。免疫组化示癌细胞CK(+),CD30(-);病毒检测EBV与HPV均(-)。结论乳腺淋巴上皮瘤样癌是一种罕见而形态独特的乳腺癌亚型,形态与发生于其他器官的淋巴上皮瘤样癌类似,常与淋巴瘤、髓样癌等混淆;免疫组化有助于鉴别。  相似文献   

8.
<正>肺淋巴上皮瘤样癌(LELC)是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种罕见类型,约占其他类型肺癌的0.92%[1],由Bégin等[2]于1987年首次报道。作者收治1例原发性肺LELC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患者,女,54岁,因咳嗽、咳痰伴右胸痛3个月余于2016年7月7日入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4月无明显诱因出现活动后咳嗽、咳痰,咳白色黏液性痰,休息后缓解,感右胸及颈部持续性钝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淋巴上皮瘤样癌(LELC)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提高对LELC的认识,方法:采用光镜及免疫组织化学对1例LELC进行观察,结合临床加以讨论。结果:肿瘤由呈全体状的癌细胞巢及丰富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组成。免疫组织化学癌细胞CK和EMA强阳性,淋巴细胞和细胞LCA阳性。结论:LELC是一种可发生在不同部位的颇为少见的恶性肿瘤。它的诊断必须依靠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大多数部位LELC与EB病毒密切相关,治疗主要为肿瘤外科切除加辅助放疗,不同的部位LELC其预后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0.
鼻咽部肿瘤及瘤样病变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加深对鼻咽部肿瘤及瘤样病变发病情况和特点的全面了解,提高临床及病理诊断水平。方法收集鼻咽部肿瘤及瘤样病变活检标本1362例,统计其构成比、发病年龄及性别分布,观察其临床病理变化特点。结果(1)本组鼻咽部肿瘤及瘤样病变总的构成比按组织来源排序如下:淋巴造血组织〉上皮组织〉软组织〉骨及软骨组织〉异位颅内组织肿瘤及瘤样病变。恶性肿瘤中排在前五位的是鼻咽癌〉淋巴瘤〉涎腺型腺癌〉脊索瘤〉恶性软组织肿瘤;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中排在前五位的是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症〉以血管纤维瘤为主的软组织肿瘤〉被覆上皮的乳头状瘤〉异位颅内组织肿瘤及瘤样病变〉多形性腺瘤。(2)淋巴造血组织来源者868例,良性淋巴组织增生828例,恶性淋巴瘤等恶性病例40例(4.6%,40/868),其中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及外周T/NK细胞淋巴瘤居多,男性多见;良性与恶性的比例为20.7:1。上皮组织来源者共373例,其中恶性多见为353例(94.6%,353/373),以鼻咽癌为最多[327例,分别占上皮性肿瘤及恶性上皮性肿瘤的87.7%(327/373)及92.6%(327/353)],其次为腺样囊性癌[11例,分别占2.9%(11/373)及3.1%(11/353)];良性肿瘤以乳头状瘤和错构瘤(16例)及多形性腺瘤(4例)居多;恶性与良性的比例为17.3:1。软组织肿瘤为101例(7.4%,101/1362),其中最常见的是血管纤维瘤77例(76.2%,77/101),均为男性患者;恶性者少见,仅10例;良性与恶性的比例为9.1:1。骨及软骨组织肿瘤中以脊索瘤最多见(11例),男2例,女9例。异位颅内肿瘤及瘤样病变也可见到,共观察到5例。除上述病变外,还收集到其他各种类型肿瘤及瘤样病变共32例,几乎涵盖了2005年版WHO鼻咽部肿瘤分类中列举的所有类型。结论鼻咽部可以发生多种组织类型的肿瘤及瘤样病变,其中以良性淋巴组织增生、鼻咽癌、鼻咽部血管纤维瘤、恶性淋巴瘤和涎腺型腺癌较常见,它们具有特征性的临床和病理改变,其他肿瘤及瘤样病变在临床和病理改变方面与全身其他部位者相同或相似,诊断及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LELC)的临床病理特点与治疗方案.方法 结合文献,回顾分析14例原发性肺LEL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4例原发性肺LELC患者均来自我国广东地区.组织病理学:镜下癌细胞呈巢状排列,核大、空泡状,肿瘤间质内丰富的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细胞角蛋白(CK)免疫组化染色呈阳性.治疗采取综合治疗方案,手术治疗7例(单纯手术4例,手术联合化疗3例),化疗5例(单纯化疗3例,化疗联合放疗2例),未治疗2例.结论 原发性肺LELC是罕见的恶性肿瘤性疾病,其生物学特性与非小细胞肺癌相似,其发病、预后及其对治疗的反应又具有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LEL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方法对1例LELC组织行HE及免疫组化En Vision两步法染色,结合相关文献对LELC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左肺上叶肿物,镜下肿瘤组织无腺癌及鳞状细胞癌分化特征。癌细胞呈合胞体状聚集成堆,细胞核呈空泡状,核仁明显红染,其间可见不同程度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及纤维性间质包绕。免疫组化:癌细胞CK强(+),CK7、CK5/6、TTF-1、CD31、CD79a、CD68、CD34、CD3、CD20、HMB45均为(-),Ki-67指数为60%,原位杂交检测EBV小RNA(EBER)为阳性。结论 LELC与EB病毒感染有关,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是其主要确诊方法。该病对化疗较敏感,宜采用手术为主的多方法综合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3.
恶性淋巴瘤是来源于淋巴网状组织与免疫关系密切的恶性肿瘤,主要侵犯淋巴结,也可发生于淋巴结外和非淋巴组织,如肺、胃、肠、皮肤、头颈部器官等,咽淋巴环包括扁桃体、舌根和鼻咽部的淋巴组织也是肿瘤的好发部位,绝大部分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生长迅速时通常阻塞鼻咽、口咽部阻塞上呼吸道,导致呼吸困难并常伴吞咽困难,属临床急症,需及时处理[1].  相似文献   

14.
鼻咽部炎性假瘤1例报告谭晓虹鼻咽部的炎性假瘤极为少见,其可发生于诸多的组织器官,其形虽如肿瘤,实为炎症,我们收治1例男性患者,报告讨论如下。1病例报告患者男,54岁,主诉右耳闷胀伴进行性听力下降2月余,于1992年6月15日入院。鼻咽镜下可见鼻咽腔右...  相似文献   

15.
恶性淋巴上皮病变是一种发生于涎腺的罕见恶性肿瘤。涎腺淋巴上皮病变的病因尚不清楚,在临床上容易误诊为“混合瘤”,在组织病理方面,低度恶性的淋巴上皮病变容易与良性淋巴上皮病变相混淆,造成误诊。现将我院病理科遇到的4例报告如下,通过病理形态的观察,对其病因组织来源、诊断、鉴别诊断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正> 癌肉瘤是一种含有上皮和间叶组织两种成分的混合性恶性肿瘤。多见于子宫、乳腺、鼻咽、食管和皮肤等部位。发生于肺内者极少见。世界卫生组织《肿瘤国际组织学分类)将肺癌肉瘤分为胚胎型癌肉瘤(肺母细胞瘤)和其他癌肉瘤。胚胎型癌肉瘤由Bar-  相似文献   

17.
淋巴上皮瘤样癌也称胃未分化癌伴致密淋巴细胞浸润,是胃癌中一种少见类型。本文报告二例全胃切除标本中发现胃淋巴上皮瘤样癌病例,复习文献并探讨该肿瘤病理特点及诊断依据。1 临床资料 例1:男性,56岁。因反复剑突下隐胀痛半年,于2010年12月21日入院。  相似文献   

18.
胃淋巴上皮瘤样癌也称胃未分化癌伴致密淋巴细胞浸润,旧称淋巴间质胃癌,是胃癌中一种少见的类型。本文报告2例胃大部切除标本中发现的胃淋巴上皮瘤样癌病例,复习文献并探讨该肿瘤病理特点及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涎腺良、恶性淋巴上皮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EB病毒的关系。方法 采用光镜、免疫组化染色、原位杂交、聚合酶链反应(PCR),对14例涎腺恶性淋巴上皮病变(MLEL)和5例涎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BLEL)进行观察,同时复习临床相关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 涎腺MLEL好发于腮腺、颌下腺,以女性为主,平均年龄47岁。组织学:大量增生的淋巴组织中见成簇或条索状分布的肿瘤细胞,瘤细胞界限不清,呈合体状,胞质嗜酸或淡染,核呈空泡状,核仁大而明显,核分裂象多见。免疫组化:瘤细胞表达CK;EBV阳性检出率92.9%,BLEL仅1例阳性。原位杂交:4例MLEL检出EBVEBERs;2例BLEL均为阴性。PCR:4例MLEL检出EBV/IR3,1例BLEL未检出。结论 涎腺MLEL是一类较少见、好发于腮腺、女性多见的未分化癌,组织学类似于鼻咽部的淋巴上皮癌。肿瘤的发生与EBV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电镜、免疫组化、Southern杂交和DNA原位杂交技术研究发现咽喉部良性和恶性鳞状上皮肿瘤以及鼻移行上皮乳头状瘤与HPV 感染有关。本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这些肿瘤和组织学正常的鼻咽粘膜中的HPV 进行了对比检测,包括13例鼻移行上皮乳头状瘤、6例喉鳞状上皮乳头瘤、5例疣状癌,8例侵润性鳞癌;14例组织学正常的鼻咽粘膜组织标本。PCR 检测HPV 序列采用与HPV6型和11型的E6区序列互补的寡核苷酸引物。每例取5张10μm厚的切片,提取核酸进行扩增。再行电泳、印迹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