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研究抑郁症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为预防自杀提供依据。方法:按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二版(CCMD-2-R)收集221例住院的抑郁症患者,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抑郁症自杀行为有关的危险因素。结果:抑郁症自杀未遂71例(32.1%),自杀与绝望(相对危险度RR=9.312)、负性生活事件(RR=3.843)、自杀家族史(RR=3.625)、妄想(RR=3.567)及自责(RR=2.982)呈正相关(P均&;lt;0.01)。结论:绝望、负性生活事件、自杀家族史、妄想及自责是抑郁症患者自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与自编抑郁症自杀行为调查表,分别对149例抑郁症患者进行调查评分。结果65例(43.6%)患者出现过自杀未遂,自杀平均年龄为(39.2±15.1)岁,呈双峰分布;主要自杀方式依次为过量服药、割腕、自缢、溺水。单因素分析显示主要危险因素有年龄、病程、自杀家族史、负性生活事件以及绝望感、认识障碍、焦虑躯体化。结论抑郁症自杀未遂与生物心理社会因素有关,临床工作中应重视对其危险因素的评估和干预。  相似文献   

3.
抑郁症自杀未遂者的危险因素调查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唐文新  张萍 《中国临床康复》2002,6(9):1318-1319
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与自编抑郁症自杀行为调查表,分别对149例抑郁症患者进行调查评分。结果 65例(43.6%)患者出现过自杀未遂,自杀平均年龄为(39.2&;#177;15.1)岁,呈双峰分布;主要自杀方式依次为过量服药、割腕、自缢、溺水。单因素分析显示主要危险因素有年龄、病程、自杀家族史、负性生活事件以及绝望感、认识障碍、焦虑躯体化。结论 抑郁症自杀未遂与生活心理社会因素有关,临床工作中应重视对其危险因素的评估和干预。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妄想性与非妄想性抑郁症的临床特征差异,对71例妄想性抑郁症与132例非妄想性抑郁症进行了临床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妄想性抑郁症的精神病家族史、幻觉、自责自罪、绝望、自杀行为等出现率显著高于非妄想性抑郁症;妄想性抑郁症的自杀行为危险性是非妄想性抑郁症的1.99倍;妄想性抑郁症可能需联合治疗。提示妄想性抑郁症可能是抑郁症中的一种独特的亚型,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精神科自杀患者的特征及潜在的自杀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精神科门诊及住院的81例自杀或自杀未遂患者(研究组),并与同期505例无自杀倾向患者(对照组)对比,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两者特征及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曲线评估回归模型优劣。结果两组患者人口学特征无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抑郁(OR=5.371)、精神分裂症(OR=2.812)、慢性疼痛(OR=3.278)、负性生活事件(OR=2.439)、高风险自杀量表得分(OR=2.133)和药物依赖(OR=2.518)为自杀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为0.75。结论抑郁、精神分裂症、慢性疼痛、负性生活事件、高风险自杀量表得分和药物依赖为精神科患者自杀高危因素,得出的回归具有较好的诊断准确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住院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危险因素。方法:对38例有自杀行为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再将可能与自杀行为相关的症状因素列为观察指标进行危险度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组有自杀史占84.2%,年龄偏小(30.1±14.5)岁,无职业者占65.8%,内向性格者占63.1%;妄想、睡眠紊乱自杀危险度分别增加2.303 1倍、1.878 2倍。结论:住院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行为可以预防,有自杀史、妄想、睡眠紊乱是住院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妄想性抑郁症自杀行为患者的积极作用。方法选取收治的妄想性抑郁症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10d出现的不良事件,包括自杀行为、自杀准备行为和自杀念头的情况,对患者家属进行满意度调查,比较两组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无自杀行为、自杀准备行为、自杀念头,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妄想性抑郁症自杀行为患者给予临床综合护理可以更好地避免患者出现的自杀行为和自杀心态,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措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胡晓梅  胡金明 《护理研究》2011,25(26):2372-2373
[目的]探讨住院抑郁症病人自杀发生率、性别差异、自杀因素及护理干预对策。[方法]利用问卷调查表对150例自杀未遂的抑郁症病人自杀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住院抑郁症病人出现自杀意念、自杀意图、自杀行为较高;女性病人自杀行为明显多于男性,但男性自杀行为的后果更为严重;精神病家族史、自杀家族史、家庭环境等均与自杀行为密切相关。[结论]住院抑郁症病人存在较多的自杀问题,特别是病程长、多次住院、具有精神病家族史和自杀家族史者是自杀预防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9.
陈淑德 《护理学报》2009,16(13):69-70
目的 探讨开放性心理病房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对策.方法 将195例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自杀方式以割脉(33.3%)为多见,自杀多在春季(3-5月)(41.7%)、凌晨(50.0%)发生.有自杀史占16.4%,有抑郁家族史占10.8%.结论 抑郁症患者多在春季、凌晨以割脉方式自杀,有自杀史和抑郁家族史者占多数.认为应对开放式心理病房抑郁症患者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并对病房加强管理,控制可获得的致命工具;掌握病情,针对性做好安全护理以便有效预防抑郁症的自杀行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有无自杀行为单相抑郁症患者间父母生育年龄及胎次效应有否差异。方法:调查标本来源于1983-06-01/2003-05-31在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和住院诊断为抑郁症、无严重躯体疾病或脑器质性疾病及任何类型的躁狂发作的患者177例。以单相抑郁症患者为先证者,采用自行编制的精神病家系调查表(内容主要包括患者及一级亲属所有成员社会人口学资料、疾病发作特点及次数、自杀情况),由两名主治医师或以上的研究人员对每一家系进行调查。由两名研究人员在互不知情的情况下对每一患者进行再诊断。对所有先证者及一级亲属中有自杀行为者进行面检(面检率>95%);对无自杀行为的一级亲属则进行信函调查(53%)及面检(47%)。已死亡及不能进行面检者的资料由一两名一级亲属提供有关情况填写调查表。观察有自杀行为单相抑郁症患者及无自杀行为单相抑郁症患者父母育龄及胎次的效应。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共收集到有自杀行为的单相抑郁症患者59例无自杀行为的单相抑郁症患者56例。有自杀行为的单相抑郁症患者之一级亲属自杀危险性3.8%(14/373)较无自杀行为患者的一级亲属自杀危险性1.4%(5/363)高(χ2=4.14,P<0.05),有自杀行为单相抑郁症患者与父母生育年龄及胎次的关系非常显著(C=2.4>2,P<0.01,6A>M;6A为各组每个家系的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