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比较丙泊酚恒速输注和靶控输注(targetcontrolledinfusion,TCI)对全麻诱导及维持的作用,探讨恒速输注丙泊酚是否能够替代其靶控输注。方法:60例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别使用丙泊酚恒速输注(A组)和靶控输注(B组)诱导并维持,监测麻醉中及结束后血压(bloodpressure,BP)、心率(heartrate,HR)、血氧饱合度(pulseoxygensaturation,SpO2)及脑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BIS)。结果:全麻诱导及维持中,两组间血流动力学指标、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期间A组较B组BIS变化幅度小,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择期全麻手术丙泊酚恒速输注和靶控输注的麻醉深度均能满足手术要求,麻醉期间生命指征平稳,苏醒迅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老年病人硬膜外阻滞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全麻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32例择期腹部手术老年病人,分为硬膜外阻滞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组(GE组)和单纯丙泊酚靶控输注组(G组),每组各16例。GE组于T8~9间隙硬膜外穿刺后注入1%利多卡因8~10mL,麻醉平面满意后开始全麻诱导。全麻诱导均予丙泊酚靶控输注,血浆靶浓度设定为2.5μg/mL。分别监测和记录入室后(t0)、诱导前(t1)、插管前(t2)、插管后即刻(t3)及插管后3min(t4)时的MAP及HR,记录病人意识消失的时间及意识消失时的丙泊酚靶控输注效应部位浓度。结果:GE组MAP、HR较G组稳定,t1时GE组MAP下降明显,t2时两组MAP和HR均明显降低,t3时G组MAP和HR有明显升高,而GE组较平稳,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GE组病人意识消失所需的时间明显比G组短,意识消失时的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也明显比G组低(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用于老年病人全麻诱导可有效抑制气管插管的不良应激反应,能维持循环功能相对稳定。[著者文摘]  相似文献   

3.
靶控输注与手控输注异丙酚施行气管插管操作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靶控输注(TCI)是静脉给药技术的重要变革,如今TCI技术正指导临床麻醉从经验给药到个体化用药的转变.作者自2004年5月至2005年8月研究拟比较靶控输注异丙酚(TCI)和手控输注异丙酚(MAN)行全麻诱导、气管插管时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为临床选择安全平稳地麻醉诱导方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持续靶控输注 (TCI)和人工控制输注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诱导和维持对血流动力学、糖代谢的改变。方法 :5 2例腹腔镜择期手术患者 ,ASAⅠ~Ⅱ级 ,随机分为靶控 (T)组和人工控制输注 (R)组 ,每组 2 6例。T组靶控输注丙泊酚 ,靶浓度设定为 4 μg/ml,诱导和维持连续输注 ;R组泵注 1%丙泊酚 ,负荷剂量 2mg/kg ,再以 6mg/kg·h-1连续输注。记录术前至术毕不同时点的血压、心率、BIS和血糖值。结果 :与基础值对比 ,诱导后行气管插管 ,两组的收缩压、舒张压波动不明显 ,CO2 气腹时有显著上升 (P <0 .0 5 )。T组可较快恢复正常 ,R组需加大丙泊酚的输注量 ,但心率呈进行性减慢 ,大多需注射阿托品治疗 ,与T组比较呈显著差异 (P <0 .0 5 )。血糖在气管插管、手术及CO2 气腹后逐渐上升 (P <0 .0 5 )。结论 :靶控输注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能较好地维持心血管功能的稳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老年患者七氟醚吸入麻醉诱导和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诱导对血液动力学和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影响。方法:拟行气管插管全麻的老年手术病人30例,ASAⅠ~Ⅱ级。年龄65-73岁,分为七氟醚组(Sev组)和丙泊酚组(Pro组),每组15例,分别予4%七氟醚吸入及予3μg/mL丙泊酚靶控输注行麻醉诱导。监测诱导、插管过程及插管后的血液动力学及BIS变化。结果:Pro组病人意识消失快,但在入睡时、插管前、插管后2min及插管后3min血压下降较Sev组明显。Sev组病人意识消失时的BIS值较Pro组高。结论:对老年病人,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诱导与七氟醚吸入麻醉诱导均能较好地抑制插管反应及切皮刺激.且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诱导起效更快,意识消失时间、插管时间更短。而七氟醚吸入麻醉诱导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心率。对血液动力学影响较轻,诱导更平稳.更适用于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丙泊酚靶控输注(TCI)用于高血压病人全麻诱导对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46例全麻插管高血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靶控组采用Diprifusor/TCI系统按靶浓度诱导给药,普通组人工推注丙泊酚.观察有创血压,计算血压变异性.结果:靶控组血压变异性明显低于普通组(P<0.05).结论:丙泊酚TCI用于高血压病人全麻诱导对血压变异性影响小,诱导过程血压波动较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脑肿瘤手术实施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的效果。方法 72例脑肿瘤手术患者按照麻醉方法分为观察组38例(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和对照组34例(异氟烷麻醉),对比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麻醉时间与对照组患者麻醉时间对比,P0.05,而观察组清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清醒时间(P0.05),麻醉后观察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比对照组患者更为稳定(P0.05)。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在脑肿瘤手术中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靶控输注方式在慢诱导气管插管中的效果。方法选择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1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62例行口腔颌面手术需要慢诱导气管插管的患者,按照患者自愿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静脉持续泵注丙泊酚,观察组采用靶控持续输注瑞芬太尼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T0)、导管进入咽部腔隙即刻(T1)、导管插入气管即刻(T2)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 O2)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在T1和T2时刻MAP、HR、Sp O2均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与T0时刻比较,对照组在T1和T2时刻HR、MAP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在T1和T2时刻与T0时刻比较,Sp O2降低显著(P0.05)。结论瑞芬太尼用于慢诱导气管插管可以更好的保持麻醉深度的稳定,维持血液动力学指标,是慢诱导气管插管中更加适用的靶控输注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中滴定靶控输注麻醉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70例结直肠癌患者,按照患者麻醉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5例。研究组行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双通道靶控输注麻醉,对照组行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泵入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结果与麻醉前相比,研究组患者诱导成功后到停药时心率明显减缓(P<0.05);睁眼时患者心率明显快于麻醉前(P<0.05)。对照组患者麻醉前与麻醉过程中心率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睁眼时心率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它时点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各时点平均动脉压、脉搏血氧饱和度、脑电双频指标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恢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组间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患者行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双通道靶控输注可以稳定患者血流动力,术后恢复快,麻醉方法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麻手术中运用七氟醚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的可行性。方法:以2015年8月-2016年11月在我院接受全麻手术的1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以对照组及研究组表示,对照组以七氟醚复合丙泊酚恒速输注进行麻醉,研究组以七氟醚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进行麻醉,并将研究组按七氟醚吸入浓度不同分为五组,分别为0.8 MAC组、1.0 MAC组、1.2 MAC组、1.4 MAC组与1.6 MAC组。结果:在麻醉诱导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及脑电双频指数(BIS)等相关指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当吸入麻醉药浓度在0.8-1.0MAC时,各项观察指标与对照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而吸入麻醉药浓度≥1.2MAC时,各项观察指标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全麻手术中运用七氟醚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是一种可行方法,且七氟醚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时七氟醚浓度控制在0.8-1.0MAC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小儿腹腔镜疝环结扎术中应用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的麻醉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将行腹腔镜疝环结扎术72例患儿,随机分为TCIS组和TCIR组,每组36例,TCIS组予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诱导与维持麻醉,TCIR组予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诱导与维持麻醉。比较两组患儿围麻醉期血流动力学变化、术毕苏醒时间、气管拔管时间、丙泊酚用量和术后Riker镇静和躁动评分(SAS)评分、视觉模拟痛觉(VAS)评分。结果两组患儿在麻醉诱导前,各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12、0.23、0.48、0.31,P均>0.05);与TCIS组患儿比较,TCIR组患儿在插管时(T1)的收缩压、舒张压较低,在拔管时(T2)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5.71、8.63;5.77、4.27、4.00,P均<0.05)。两组患儿术毕苏醒时间、气管拔管时间和丙泊酚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91、1.14、0.94,P均>0.05)。TCIS组患儿SAS、VAS评分均低与TCI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7.67、18.57,P均<0.05)。结论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舒芬太尼用于小儿腹腔镜疝环结扎术,在围麻醉期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且能更加有效减少患儿术后躁动和疼痛,较复合瑞芬太尼效果佳。  相似文献   

12.
丙泊酚靶控输注技术在无痛胃镜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比较在老年患者的无痛胃镜麻醉中改变术中靶控浓度对麻醉效果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拟行胃镜检查的患者150例(30-55岁),随机分为传统的靶控静脉输注丙泊酚组(对照组)、改良组(试验组)。观察并记录脉搏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心率、麻黄素、阿托品的使用率、患者的体动反应、苏醒时间、丙泊酚用药量等。结果两组在胃镜插入时体动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改良组患者术中麻醉维持期平均动脉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下降幅度显著减小(P0.01),并且麻黄碱和阿托品的应用率和发生低氧血症、严重低氧血症的机率显著下降(P0.01);麻醉苏醒时间缩短(P0.01)。结论在无痛胃镜麻醉中,以靶控输注技术实施全凭静脉麻醉时,应根据手术刺激的变化适时改变靶浓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瑞芬太尼与异丙酚靶控静脉麻醉的诱导和术后苏醒过程进行评价。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美国麻醉师协会(ASA)评级Ⅰ~Ⅱ级择期采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60例患者,随机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n=30)与观察组(n=30)。对照组采取静吸复合麻醉方式,观察组采取瑞芬太尼与异丙酚靶控静脉麻醉方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麻醉诱导、语言评价量表(VRS)评分、警觉-镇静(OAAS)评分、术后离开恢复室时间以及定向能力。结果麻醉诱导观察组患者舒张压(DBP)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在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以及收缩压(SBP)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发生SBP90 mmHg、HR50次/min、呛咳、肌肉僵硬和插管反应的患者比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VRS评分、OAAS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术后离开恢复室时间与定向能力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采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采取瑞芬太尼与异丙酚靶控静脉麻醉方式,临床疗效显著,并且术后患者苏醒较快,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两种麻醉方法对老年人应激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丙泊酚靶控输注全凭静脉麻醉与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老年人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50例全麻下行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老年病人,随机分为丙泊酚组(P组)和七氟醚组(S组),每组25例。于麻醉诱导前10min(T0),麻醉诱导后10min(T1)、气腹后30min(T2)、气腹后60min(T3)及术毕30min(T4)五个时点采集患者的静脉血,测定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皮质醇(Cor),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并于各时点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无创动脉血压(NIBP)。[结果]①各时点两组间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在T1~4时,S组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皮质醇水平较P组明显降低(P〈0.01);T4时S组血浆白细胞介素-6水平较P组低(P〈0.01)。[结论]七氟醚较丙泊酚能更有效的抑制老年病人的交感神经兴奋,减轻机体的应激反应,并能更有效的抑制机体由于过度刺激所造成的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靶控静输在胆囊切除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60例胆囊切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观察组30例患者采用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靶控静输,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静吸复合全麻。比较两组患者术中麻醉效果和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气腹后5 min、10 min以及拔管时的血压、心率等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睁眼时间、拔管时间以及拔管10 min警觉-镇静评分(OAAS)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靶控静输在胆囊切除手术中具有十分有效的麻醉作用,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盐酸右美托咪定对硬膜外复合全麻下妇科手术全麻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择期妇科全子宫切除术4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盐酸右美托咪定组(D组)20例和丙泊酚组(P组)20例,D组行连续硬膜外麻醉,0.5μg/(kg·h)持续输注,待麻醉平面确定后全麻诱导气管插管;丙P组除不给予盐酸右美托咪定,其他各项与D组相同。记录人室后(T1),硬膜外麻醉平面确定后(T2),全麻诱导前(T3),气管插管前即刻(T4),气管插管后即刻(T5)和手术开始时(T6)时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氧饱和度(SpO2)。结果T1时间点2组各指标均无差别(P〉0.05)。D组与P组比较,其余各时间点的HR均低于P组(P〈0.05),T5和T6时间点SBP、DBP、MAP低于同时点P组(P〈0.05),T2、T3和T4SBP、DBP、MAP高于同时点P组(P〈0.05)。结论盐酸右美托咪定应用于连续硬膜外复合全麻患者,在全麻诱导期患者血流动力学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17.
解翔彬  陈霞 《临床医学》2011,31(3):19-20
目的研究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芬太尼全麻在宫腔镜检查及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ASAⅠ或Ⅱ级择期行宫腔镜检查或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靶控输注组(I组)和持续输注组(Ⅱ组),每组30例。记录麻醉前,麻醉后5、10 min和停药后10 min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记录患者手术时间、苏醒时间、离室时间,丙泊酚用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Ⅱ组患者在麻醉后5、10 min的SBP和DBP下降较I组明显(P〈0.05)。Ⅰ组患者苏醒时间和离开手术室时间较Ⅱ组短(P〈0.05)。结论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全麻应用于妇科宫腔镜手术,苏醒迅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微量输液泵控制麻醉在腹腔镜妇科手术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静脉微量泵麻醉、静吸复合麻醉和单纯静脉麻醉对患者气管插管及苏醒期血流动力学变化和拔管条件的影响。方法美国麻醉学会手术前分级标准原则(ASA)Ⅰ~Ⅱ级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的病人180例,随机分为微量泵麻醉组(Ⅰ组)、静吸复合麻醉组(Ⅱ组)和单纯静脉麻醉组(Ⅲ组),每组60例。记录术毕停药后病人清醒时间、拔管时间,记录病人拔管后即刻、离开手术间。观察恶心、呕吐等副作用。结果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1~5min内血流动力学变化幅度Ⅰ组明显小于Ⅱ、Ⅲ组(P〈0.05);术后清醒时间及拔管时间Ⅰ组早于Ⅱ、Ⅲ组(P〈0.05),并且恶心、呕吐发生率低。结论微量泵静脉控制麻醉在气管插管和麻醉苏醒期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拔管条件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9.
李军祥  宋华勇  刘娟  左云霞  王晓 《华西医学》2009,(10):2543-2546
目的:观察依托咪酯持续输注用于麻醉诱导和维持对肾上腺皮质功能的抑制程度以及评价是否会造成严重不良后果。方法:择期行普外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成依托咪酯组(E组)和异丙酚组(P组)。两组患者常规麻醉诱导后,E组和P组分别采用瑞芬太尼0.1~0.4μg/kg·min,复合依托咪酯或异丙酚维持,据BIS值调整依托咪酯或异丙酚的输注速率。分别测定麻醉前,手术结束时,术后24h,术后48h患者血清皮质醇浓度,记录各组的血压,心率,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和术后不良反应。结果:与麻醉前比较,E组和P组患者在手术结束时皮质醇浓度均降低,但E组降低更明显(P〈0.05),48h后恢复正常甚至高于麻醉前水平;与诱导前相比,异丙酚组患者诱导后平均动脉压(MAP)明显低于诱导前,而依托咪酯组无明显变化;E组的拔管时间比P组长(P〈0.05),而睁眼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依托咪酯和异丙酚均能抑制患者肾上腺皮质功能,且依托咪酯组更为明显,在术后48h基本恢复正常,甚至高于术前水平。2.依托咪酯在麻醉诱导和维持中比异丙酚具有血流动力学稳定性。3.依托咪酯持续输注用于全身麻醉维持并不造成围术期严重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及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60例择期行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ASA,Ⅰ、Ⅱ级)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单纯全麻组(A组,n=30)和全麻复合硬膜外组(B组,n=30)。监测两组患者在麻醉前(T1)、插管时(T2)、切皮时(T3)及拔管时(T4)、拔管后30min(T5)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的变化及两组患者单位时间内全麻药的用量,并同时记录两组患者术毕至清醒时各项指标的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在12、r13、T4、T5与T1比较,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均升高;A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升高的幅度明显高于B组患者(F组内=17.352,F交互=4.326,F组间=8.652;F组内=11.561,F交互=5.241,F组间=7.248;P均〈0.05);两组患者全麻药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七氟醚、芬太尼、维库溴铵、异丙酚用量分别为(1.40±0.30)肺泡最低有效浓度(MAC)及(0.34±0.08)、(6.20±0.32)、(448±24)mg。B组患者分别为(1.00±0.12)MAC及(0.18±0.03)、(4.10±0.31)、(393±26)mg(t值分别为0.37、0.21、1.24、3.46,P均〈0.05);两组患者术毕至完全清醒时出现咽反射时间[(18.00±1.27)、(12.31±2.54)min]、拔管时间[(24.03±2.42)、(16.05±1.20)min]、完全清醒时间[(29.54±5.24)、(19.25±2.64)min],组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74、3.68、1.35,P均〈0.05)。结论两种麻醉方式均能够保证老年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但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与单纯全麻比较,前者明显减少全麻药的用量、缩短拔管的时间,是目前可行且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