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不同护理方法对降低起搏器置入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秋霞  曾燕  黄淑萍 《护理研究》2008,22(32):2949-2950
[目的]探讨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影响病人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观察组426例为2005年1月—2006年12月置入起搏器的病人;对照组332例为2003年1月—2004年12月置入起搏器的病人。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观察组改进了术后伤口缝合及包扎方法,不用砂袋压迫,缩短卧床时间至12h,早期指导活动。术后持续心电监测24h~48h,观察起搏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住院时间。[结果]两组病人电极脱位、囊袋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腰背酸痛、肢体功能障碍、尿潴留、便秘、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进护理方法能有效地降低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而不会增加病人电极脱位及囊袋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张秋霞  曾燕  黄淑萍 《护理研究》2008,22(11):2949-2950
[目的]探讨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影响病人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观察组426例为2005年1月—2006年12月置入起搏器的病人;对照组332例为2003年1月—2004年12月置入起搏器的病人。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观察组改进了术后伤口缝合及包扎方法,不用砂袋压迫,缩短卧床时间至12h,早期指导活动。术后持续心电监测24h~48h,观察起搏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住院时间。[结果]两组病人电极脱位、囊袋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腰背酸痛、肢体功能障碍、尿潴留、便秘、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进护理方法能有效地降低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而不会增加病人电极脱位及囊袋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行CT引导经皮穿刺射频消融术前、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及动态增强扫描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的变化。方法拟行射频消融治疗的49例结节型HCC患者分别于CT引导经皮穿刺射频消融术前及治疗后24~48h,1,3个月行肝脏MRI弥散成像及动态增强扫描,观察各时间段ADC值变化及增强扫描结果。结果正常肝脏ADC值在术前、术后24~48h及1,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消融术后病变高信号部分ADC值在1,3个月时与术后24-48h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及可疑复发患者术后1,3个月ADC值与术前原病灶处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24~48h病变肝脏的ADC值可反映术后1,3个月疗效,并可作为预测复发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对279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的患者进行随访,分析效果和相关并发症。结果:279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患者术前症状很快消失或得到不同程度地缓解。随访6个月~8年,并发症为囊袋出血6例,起搏器综合征6例,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3例,电极移位3例,无囊袋感染病例发生。结论: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疗效确切,应加强随访,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Gd BOPTA与Gd DTPA在MR增强扫描中的安全性与耐受性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超声或CT怀疑肝内原发肿瘤或肝转移瘤的病例共 42例进行MR检查。采用双盲、随机的试验方法 ,先进行给药前平扫 ,然后立即肘前或手背静脉注射任一种对比剂 ,注射剂量 0 .1mmol/kg ,注射速度 >1.0ml/s。随后进行给药后的MR动态及延迟扫描。每一病例在给药前 7天及给药后 2 4h分别进行病史及体格检查、生命体征的检查以及血、尿常规和生化检查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对此期间的任何不良事件进行监测和记录。结果 所有病例在给药前后均无任何明显不适反应 ,其生命体征及血、尿常规和生化检查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在肝脏MR增强扫描中 ,Gd BOPTA与Gd DTPA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与耐受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避免或减少老年人植入心脏起搏器术后疗养康复过程中起搏器故障和相关疾病的发生。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改变其不良症状,并通过心理治疗改善不良心理情绪,使其增强自信,提高生活质量。方法入院后,详细了解安置起搏器的时间、类型及工作情况,全面掌握其身体状况和心理特点,为其制定合理的疗养计划。结果疗养期结束后,疗养员无一例出现起搏器故障和发生相关疾病;基础疾病及不良症状得到进一步控制,心理不良情绪得到进一步控制,基本达到了疗养的目的。结论疗养院医务人员应全面了解起搏器的类型及特性;掌握安置起搏器的适应症和容易出现的病症;掌握此类疗养员的身体情况和心理特点,制定合理的疗养计划并按计划认真予以实施,是保证老年人植入心脏起搏器疗养员能够顺利完成疗养生活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心脏起搏器安置术的护理与程控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心脏起搏器安置术的护理及程控管理要点。方法调查65例心脏起搏器安置术患者护理与程控管理中的潜在或存在问题,并进行护理要点的总结。结果术中并发症2例(阿-斯综合征1例,电极导线接错1例),术后并发囊袋积血2例,感染1例,程控不良事件起搏电极移位1例,电极断裂1例,电池耗竭1例,感知不良3例。结论重点加强术中、术后的观察与护理,严防并发症是保障手术成功的关键;不断完善和规范起搏器程控管理,除可及早发现、及时处理不良事件外,更是保证起搏效果,延长起搏器寿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RI DCE-MRI)检测易损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测定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首过时相斜率S及斑块峰值信号强度强化后120s信号强度下降率Soutflow,使用免疫组化方法标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微血管内皮细胞与巨噬细胞。分析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参数与新生微血管内皮细胞计数(CD31免疫组化表达)和巨噬细胞计数(CD68免疫组化表达)相关性。结果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参数S和Soutflow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微血管和巨噬细胞呈正相关(R=0.479,P0.01、R=0.452,P0.05R=0.415,P0.05、R=0.469,P0.01)。结论通过测定MR动态增强扫描参数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微血管量和炎症反应水平,MR动态增强扫描可以作为一项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离体标本磁共振成像方法 ,为影像学研究提供最佳的可比性图像 ,使病变术前MR影像与术后离体标本的MR影像对照研究成为可能。方法 利用自制的海绵支架将 19例新鲜离体标本进行同术前扫描参数、方位、厚度一致的MRI扫描 ,离体标本固定于不同大小的正交线圈中心。结果  19例离体标本的磁共振成像均能清晰显示内部微细结构 ,能够达到同术前MR影像及大体病理切片进行对比观察。结论 若能正确地选择MR扫描参数 ,应用大小适宜的QD正交线圈 ,术后立即对离体标本扫描 ,可以得到离体标本的良好MR图像  相似文献   

10.
总结18例腹部手术临时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术前完善各项检查,做好临时心脏起搏器植入和专科疾病手术准备;术后正确安置患者体位,做好临时心脏起搏器起搏功能监测及护理,预防起搏器相关并发症,加强心律失常观察与护理,做好专科疾病手术的护理。15例于手术完成后24h内取出临时心脏起搏器,3例于术后60~96h取出临时心脏起搏器;18例患者腹部手术后7~15d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永久性植入不同类型心脏起搏器对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接受永久性植入心脏起搏器治疗的患者60例,按心脏起搏器类型分为单腔起搏器组34例与双腔起搏器组26例。计算2组患者的起搏成功率,采用超声心电图于心脏起搏器植入前与植入6个月后检测2组患者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采用SF-36问卷评价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 2组患者起搏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与植入前比较,单腔起搏器组植入6个月后LVESV显著升高(P 0. 05),LVEF显著降低(P 0. 05),LVED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双腔起搏器组植入6个月后的LVESV、LVEDV、LVEF与植入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植入6个月后,与双腔起搏器组比较,单腔起搏器组LVESV显著更高(P 0. 05),LVEF显著更低(P 0. 05),LVED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SF-36问卷各维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单腔起搏器长期植入可降低患者心脏收缩功能,而双腔起搏器无此种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5):1090-1091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于我院进行MRI检查的放置宫内节育器及输卵管银夹180例育龄妇女。应用我院1.5T超导型磁共振检查仪对患者头颈、脊椎、腹部进行常规扫描检查(避开盆腔),获取最终影像结果并进行质量评估分析,于检查前及检查当日、次日进行盆腔B超检查定位节育器位置(银夹采用腹部透视检查)并比较。结果MRI检查前后患者节育器及银夹位置无显著性变化,无移动、脱落现象;磁共振图像质量评估显示优良率达100%。育龄妇女宫内放置节育环或输卵管银夹结扎术后,MRI检查时无需特殊处理只需避开盆腔扫描,为提高检查安全性要求宫内节育环放置6个月,银夹3个月以上者可携带进行MRI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早期3 h下床活动对电极性能的影响。方法便利抽样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接受单或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226例患者,均使用双极主动螺旋电极,按随机奇偶数分为观察组107例与对照组119例,观察组术后3 h下床活动,对照组术后24 h下床活动。比较两组患者术毕、出院前以及出院后1、3、6个月随访时平静状态下测定的起搏器电极参数。结果两组患者各时间点在A和V波振幅、起搏阈值、电极阻抗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24 h下床活动相比较,在无并发症的情况下早期3 h下床活动并不影响起搏器植入后的电极性能,具有良好的临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48例周期性一侧癫痫样放电(pefiodic lateralized epileptiform discharges,PLED)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磁共振检查结果,探讨脑电图PLED患者的脑病变部位及预后情况。方法:选择1996-01/2003—12在脑电图记录到PLED的前、后做了MRI检查的48例患者纳入研究,男32例,女16例,年龄8~78岁,平均56.4岁。脑电图检查:应用上海ND-82B、ND-161,日本4314、4418型有笔脑电仪和北京Solar2000N无笔神经中央监护系统。MRI检查:使用Siemens0.2T开放型MR成像仪。MRI检查在脑电图显示PLED前2d或后1周内完成。结果:磁共振显示36例为皮质或皮质下灰质和白质病变,12例仅为皮质灰质病变,均未见单纯白质病变。22例(46%,22/48)死亡,26例(54%,26/48)遗留有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结论:研究发现PLED的脑病变部位在灰质,且不支持PLED的“皮质分离”理论。脑电图显示PLED患者的功能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美国10年MRI不良事件并结合我国MRI主动召回数据,分析不良事件和召回数据的类型和原因。材料与方法收集2008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美国SUS (system for uniform surveillance)数据库中发生在MRI设备、MRI专用线圈、MR波谱成像以及PET/MR的1548件不良事件;2011年1月1日到2019年12月31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查询的30件上报给中国的MRI、PET/MR主动召回事件。结果美国1548件MRI不良事件的类型和数量分别为过热损伤906件(58.5%)、机械损伤170件(11.0%)、铁磁性投射损伤133件(8.6%)、混杂事件109件(7.0%)、图像质量89件(5.7%)、噪音86件(5.6%)、不明原因55件(3.6%)、外周神经刺激0件(0%),其中过热损伤不良事件的类型和数量分别为不明原因348件(38.4%)、与其他导电物体接触257件(28.4%)、皮肤间接触147件(16.2%)、孔径接触97件(10.7%)、非射频相关57件(6.3%)。中国30件MRI主动召回事件类型和数量分别为氦气泄露7件(23.3%)、过热损伤6件(20.0%)、图像质量6件(20.0%)、机械损伤5件(16.7%)、磁体失超3件(10.0%)、标签3件(10.0%)。结论不良事件和召回数据的类型和原因对我国磁共振生产企业、临床机构和监管部门控制MRI相关风险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运用磁共振成像(MRI)定量检测骨髓增强前后强化率,研究急性白血病患骨髓浸润性病变.探讨MR成像在诊断急性白血病骨髓浸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0例正常志愿和41例骨髓穿刺证实的急性白血病初发患作为研究对象。正常志愿行常规腰椎及骨盆MRI检查,急性白血病初发患于确诊后初次治疗前行常规腰椎及骨盆MRI检查。MR扫描序列包括T1WI、脂肪抑制短时反转回复序列(STIR)、增强T1WI,MR增强采用马根维显作为对比剂。增强扫描参数与平扫参数保持一致。分析41例急性白血病患治疗前的骨髓MRI表现、定量测定骨髓强化后的MR信号增强率,与骨髓穿刺、核素显像结果及正常组MR强化率等作比较。结果:41例经骨髓穿刺证实的急性白血病患中,初次治疗前MR成像发现有骨髓浸润的41例,均为弥漫性浸润,增强扫描后发现骨髓异常强化,平均强化率为119.95%,最高强化率为368.06%,骨髓穿刺结果均为阳性,核素显像除1例阳性外,其余皆为阴性。MR增强扫描定量分析提示骨髓浸润性病变存在异常强化,强化率明显高于正常组骨髓。结论:MRI作为无创性的成像技术,能一次对大量骨髓组织进行检查,可清楚显示病变的细微结构.反映病变的成分改变情况,骨髓的强化程度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骨髓异常造血的存在。根据MR表现与骨髓穿刺结果,对诊断急性白血病骨髓浸润,制定临床化疗方案及疗效评价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1992年我院建立了MRI诊断中心工作已两年多。下面是MRI室护理工作的一些体会。 一、首先了解磁共振成像的基本知识,特别需要掌握禁忌症:(1)绝对禁忌症: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和动脉瘤术后患者,不能接近强磁场,以免磁场破坏起搏器的功能造成严重的后果;(2)相对禁忌症:各种原因造成的体内残存有金属碎片,植入有金属的假体(如一  相似文献   

18.
磁共振成像(MRI)是临床上一种重要的影像学诊断方法,由于检查中外加磁场的作用,对体内有金属移植物的待检者(如心脏起搏器和除颤器、冠脉支架、人工心脏瓣膜移植物等)存在一定的风险。MR安全性是指一种装置进行MR检查时,对患者或其他个体不存在危险,但是有可能会影响诊断信息。传统认为体内金属移植物是行MR检查的禁忌证,近年来,有关金属物质MR成像的安全性研究结果表明携带金属移植物不是MR检查的绝对禁忌证。本文就MR与金属移植物的相互效应以及心脏金属移植物(matallicimplants)行MR检查的安全性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确需行MRI检查的此类患者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19.
磁共振增强检查中的护理配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磁共振(MR)增强检查是MR检查中常用的扫描技术,它能改变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间MRI信号差别,能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是进一步明确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20.
范玉贞  陈军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0):1833-1835
目的探讨受检者在高、低磁场磁共振扫描中的体温变化及规律,为正确预防、分析和处理受检者在检查过程中出现的发热症状提供依据。方法分别选取0.2TMR和3.0TMR磁场扫描受检者52、43例,以配对资料试验设计方法,观察对比磁共振(MR)检查前后的体温变化及不同磁场强度下的升温效应。结果MR检查对受检者具有非常明显的升温效应(P〈0.001),且3.0TMR的升温效应明显高于0.2TMR。结论不同强度磁场的MR检查对人体均有不同程度的升温效应,升高幅度按一般医学常识不会造成普通受检者健康损害,但体温超过38.5℃者应先降温处理,于37.5℃以下再做MR检查,检查过程应避免伴随生理性或物理性发热因素,因某些原因而造成体温调节机能不良者在检查过程中应予以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