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住院喘息患儿182例,其中反复喘息82例(喘息组),毛细支气管炎48例(毛细支气管炎组),肺炎52例(肺炎组),于入院当天及第5d取外周血行血常规分析,同时行痰培养、血培养、肺炎支原体检测。常规治疗后,肺炎组患儿白细胞入院当天明显高于第5d。肺炎组白细胞及中性分类高于毛细支气管炎组和喘息组。毛细支气管炎组和喘息组嗜酸性粒细胞高于肺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患儿痰培养、血培养均以肺炎组阳性率高。三组肺炎支原体检测阳性率均较高,但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婴幼儿喘息性疾病多为病毒感染所致,且与过敏因素密切相关,肺炎支原体感染亦是婴幼儿喘息性疾病的常见病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在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发病中的阳性率及相关性。方法选择106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为观察组,90例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为对照组,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IgM抗体、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血清总IgE水平,比较两组患儿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阳性率及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阳性患儿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血清总IgE水平。结果观察组肺炎支原体IsM抗体阳性率为35.8%(38/106),对照组是14.4%(13/9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5—12岁组血清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阳性率较1~5岁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阳性患儿的血清总IgE水平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是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发生的危险因素,肺炎支原体感染容易诱发咳嗽变异性哮喘。两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102例支原体感染患儿血嗜酸性粒细胞和IgE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翁艳 《临床医学》2005,25(11):68-69
目的探讨支原体感染与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方法2003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确诊为肺炎支原体感染肺炎患儿102例及同期支气管哮喘患儿72例,予IgE、血嗜酸细胞检测。结果支原体感染与支气管哮喘组血嗜酸性粒细胞和IgE高于对照组,支气管哮喘组血嗜酸性粒细胞和IgE高于支原体感染组。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存在与哮喘类似的免疫学机制,支原体感染最终导致哮喘的发作可能与反复过敏原刺激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支原体肺炎伴哮喘患儿血清IL-13、IgE和嗜酸粒细胞水平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学方法对7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伴喘息患儿36例,不伴喘息患儿34例)的血清IL-13、IgE和外周血嗜酸粒细胞(EOS)水平进行检测,另设30例建康体检者作为继康对照组。结果支原体肺炎患儿的血清IL-13、IgE和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支原体肺伴喘息患儿的血清IL-13、IgE和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水平则又明显高于不伴喘息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IL-13、IgE和嗜酸粒细胞在肺炎支原体导致肺炎哮喘样发作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毛细支气管炎(毛支)患儿及支气管肺炎非喘息型患儿(肺炎)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2、6、8(IL-2、6、8)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水平的检测,探讨细胞因子在毛支发病中所起的作用。方法:符合毛支诊断标准的患儿60例,对照组支气管肺炎患儿60例。空腹静脉取血,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IL-2、6、8水平,测外周血EOS计数。结果:毛支组血清IL-6、8较肺炎组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EOS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毛支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感染因素刺激气道导致细胞因子水平增高,参与抵御病原体侵犯的同时,也造成局部肺组织的不同损伤。提示在治疗毛支时除以清除病毒为主外还应注意抑制炎症递质的产生和免疫功能的调节。  相似文献   

6.
翁艳 《浙江临床医学》2006,8(2):172-173
肺炎支原体(MP)是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临床发现支原体感染与哮喘关系密切,支原体感染后可诱发和加重哮喘。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与过敏因素有关,血免疫球蛋白E和血嗜酸粒细胞均有反应性变化。作通过检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血嗜酸细胞和免疫球蛋白E,探讨支原体感染与IgE、血嗜酸细胞相关性,从而推测与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检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尿白三烯E4(LTEa)、免疫球蛋白E(IgE)及外周血嗜酸性细胞计数,探讨对于毛细支气管炎预后预测的意义。方法对62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急性期、恢复期及30例对照组进行有尿LTE4测定,同时检测IgE、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C)。预后,将62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分两组,一组给予盂鲁司特治疗,另一组为对照组。三个月后观测两组患儿再次喘息发作例数。结果毛细支气管炎急性期、恢复期LTE4、IgE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均〈0.01).且两者具有同步性。毛细支气管炎EC急性期和恢复期与对照组无差异性(P〉0.05)。给予孟鲁司特治疗组三个月内再次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白三烯、IgE是影响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发病的重要炎症介质,两者都可作为预测高危哮喘转为哮喘的客观指标;外周血EC不能完全反应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气道炎症。口服盂鲁司特可达到早期干预的效果,从而减少哮喘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小儿不同C反应蛋白(CRP)水平呼吸道疾病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情况,为临床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11年3月至2012年2月湛江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呼吸道感染疾病住院患儿,每月随机抽取50例,合计600例,记录下患儿的年龄、发病季节、入院时诊断,并在入院时检测患儿CRP与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水平,分析比较不同CRP水平下不同呼吸道疾病组、不同年龄组、不同季节组肺炎支原体感染率(MP-IgM阳性率)情况.结果 CRP正常组MP-IgM阳性率显著高于CRP异常组(P<0.05).CRP正常水平时MP-IgM阳性率:婴幼儿组较年长儿组高,秋季组与冬季组较春季组高,支气管肺炎组(肺炎组)与毛细支气管炎组(毛支组)较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组(上感组)高,毛支组较急性支气管炎组(支炎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异常水平时MP-IgM阳性率:婴幼儿组与年长儿组及不同季节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组较上感组与支炎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P正常水平下,婴幼儿、秋冬季、肺炎、毛细支气管炎肺炎支原体感染率高;CRP异常水平下,肺炎、毛细支气管炎肺炎支原体感染率高,临床上均要加强检测,及早诊断与治疗,以减少肺炎支原体所引起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对川崎病(KD)及冠状动脉病变(CAD)的影响.方法 1.对198例KD患儿为KD组和100例无出疹性和肺部疾病患儿为对照组;采用ELISA方法检测外周血MP-IgG抗体和MP-IgM抗体.2.在川崎病组根据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否,分成支原体感染组和非支原体感染组.行组间:在IVIG治疗前后对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CRP、血沉、冠脉病变发生率、发病到出院时间的比较.3.在川崎病组根据是否发生冠状动脉扩张(CAD)分为CAD 组和非CAD组,行组间MP感染率的比较.结果 1.KD组MP感染率高于对照组.2.KD组中MP感染组的中性粒细胞、CRP、血沉、发病到出院时间、及冠脉扩张率均高于非MP感染组( P均〈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3.CAD组MP感染率高于非CAD 组(61.29% vs 36.52%,P〈0.05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可能参与川崎病的发病,并且对冠状动脉病变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2011-2013年常州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ARI)住院患儿的病原检出情况。方法选取常州地区2011年1月-2013年12月因ARI在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患儿6366例。收集患儿临床资料,同时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血清中嗜肺军团菌、肺炎支原体、Q热立克次体、肺炎衣原体、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和副流感病毒1、2和3型的IgM抗体。分析病原检出情况、不同年龄患儿各病原检出率、各病原季节分布及其致病情况。结果患儿中有1850例至少有1种病原检测结果为阳性,总检出率为29.06%(1850/6366),其中肺炎支原体是最常见的病原,检出率为25.3%(1423/6366)。病毒病原中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阳性患儿年龄中位数小于患儿总体年龄中位数(P<0.01)。1~6月龄组呼吸道合胞病毒检出率最高,为3.58%(14/391);其余各年龄组均以肺炎支原体检出率最高。病原除Q热立克次体、肺炎衣原体外,其余各病原均有明显的季节性。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喉炎、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支气管哮喘伴感染均以肺炎支原体居多。结论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常州地区ARI住院儿童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不同的病原,年龄分布不同,具有各自的季节性及疾病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1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7):1248-1249
选取我院2015年11月~2016年5月收治的7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设为哮喘组,另选取同时期70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对哮喘组、对照组患儿行血清MP-IgM检测;将哮喘组患儿分为MP-IgM阳性组与MP-IgM阴性组,对MP-IgM阳性组、MP-IgM阴性组患儿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血清总IgE抗体检测,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哮喘组70例患儿中有29例(41.43%)患儿的MP抗体检测结果为阳性,而对照组中共有8例(11.43%)患儿MP抗体检测结果为阳性,结果显示哮喘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病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PIgM阳性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平均值为220.40±30.01×109/L,血清总IgE浓度为490.12±53.96IU/ml。MP-IgM阴性组患儿外周嗜酸性粒细胞平均值为190.11±20.14×109/L,血清IgE浓度为390.59±50.11IU/ml,MP-IgM阳性组嗜酸性粒细胞浓度和血清IgE浓度明显高于MP-IgM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本次研究结果充分显示肺炎支原体与儿童支气管哮喘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支气管哮喘患儿的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病率较高,因此应在临床中对支气管哮喘患儿进行支原体筛查,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提高对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I)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认识和诊断水平,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分析1800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阳性率、发病年龄、临床表现、胸部X线特征及治疗转归。结果急性下呼吸道感染1800例中,肺炎支原体血清学抗体(MP-IgM)检测阳性420例,阳性率23.33%;学龄期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较学龄前儿童高;一年中肺炎支原体感染有季节性,以冬春季阳性率较高;肺炎患儿MP-IgM检测阳性率高于支气管炎感染者;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是本病的突出症状(大多数为干咳或刺激性咳嗽),且大部分有发热,早期肺部缺乏特异性体征,胸部X线改变不典型。结论应高度重视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肺炎支原体的感染,且MP-IgM检测可作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的早期诊断,阿齐霉素治疗420例肺炎支原体阳性病例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黄柳一  岳智慧  王青梅  孙良忠 《新医学》2012,43(11):805-807
目的:探讨血5-脂氧酶(5-LO)及5-脂氧酶激活蛋白(FLAP)mRNA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患儿喘息发生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收集20例毛细支气管炎及无喘息下呼吸道感染(LRTI)患儿鼻咽分泌物并检测RSV。RSV阳性者为病例组,其中毛细支气管炎伴喘息17例为A组,无喘息LRTI8例为B组;同期入院非感染性外科疾病术前患儿10例为对照组。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外周血5-LO及FLAP mRNA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A组血5-LO及FLAPmRNA水平均高于B组及C组(P〈0.05或0.01)。结论:RSV感染患儿伴喘息者5-LO及FIAPmRNA水平明显高于无喘息者,提示白三烯可能参与RSV感染患儿喘息的发病。  相似文献   

14.
韩阳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21):2924-2925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者血WBC计数、C反应蛋白(CRP)及内毒素水平与肺炎支原体的相关性.方法 将34例MPP患者按是否感染病毒分为未合并病毒感染组(n=22)及合并病毒感染组(n=12),回顾性分析其首诊血WBC计数、CRP、内毒素及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结果 合并病毒感染组与未合并病毒感染组患者血WBC计数分别为(5.3±1.3)×109/L、(6.3±1.5)×109/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合并病毒感染组MPP患者血CRP、内毒素分别为(28.0±2.1) mg/L、(0.3±0.2)EU/mL;合并病毒感染组上述指标分别为(44.0±2.3) mg/L、(0.5±0.4)EU/mL.两组患者血CRP、内毒素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病毒感染组患者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与血CRP显著正相关(r=0.90,P〈0.05),而与血内毒素水平、WBC计数无显著相关性;未合并病毒感染组患者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与血CRP、内毒素水平、WBC计数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有无病毒感染对MPP患者的WBC计数无显著影响,而合并病毒感染会显著升高其血CRP、内毒素水平.  相似文献   

15.
肺炎支原体急性感染性毛细支气管炎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急性感染性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前瞻性对咽试子MP—DNA阳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MP急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共42例,男33例,女9例,男女比例为3.7:1。~6月龄15例(35.7%)、~1岁13例(31.0%),-2岁14例(33.3%),各年龄组间发病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8例发病于冬春季,34例见于夏秋季。全部患儿临床均有咳嗽、发作性喘憋和吸气性呼吸困难表现;发热5例(11.9%)。白细胞总数增高9例(21.4%),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15例(34.9%),淋巴细胞比例增高21例(48.8%)。肺部X线异常主要表现为双肺肺纹理改变(39例,占91%),14例(33%)可见沿肺纹理分布的小点片状阴影,以右下肺为甚,仅1例出现左下肺梗阻性肺气肿;肺外表现多见于〈6月组。因为诊断不及时,治疗不规范而导致反复发作者有11例(25.6%)。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正规治疗3—4周,全部治愈。结论:肺炎支原体急性感染性毛细支气管炎临床表现与呼吸道合胞病毒性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支原体肺炎不同,是一种特殊的严重的小婴儿的下呼吸道感染,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心力衰竭的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探讨。方法 对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的2012年10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53例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心力衰竭的患儿及同时期肺炎支原体感染无心力衰竭的对照组11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心力衰竭组患儿≤1岁30例(56.6%),44例听诊心音均低钝。与对照组比较,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心力衰竭组呼吸困难、基础疾病和混合感染比例更高,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乳酸脱氢酶水平更高,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水平更低。结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中小婴儿、合并心脏基础疾病、混合2种及以上病原菌感染、高C反应蛋白、高乳酸脱氢酶、低血红蛋白水平可能更容易出现心力衰竭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陈婧  林祥芳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20):3042-3046
目的 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与降钙素原比值(hs-CRP/PCT)及NLR对儿童非细菌性肺炎病原体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在该院儿科住院的291例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原体不同将肺炎患儿分为支原体肺炎组(108例)、病毒性肺炎组(102例)及细菌性肺炎组(81例).比较3组及支原体肺炎与非支原体肺炎、病毒性肺炎与非病毒性肺炎患儿的实验室指标差异,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与不同感染病原体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约登指数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hs-CRP/PCT、NLR的诊断效能.结果 支原体肺炎患儿淋巴细胞数(LYM)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低于非支原体肺炎患儿,hs-CRP/PCT高于非支原体肺炎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性肺炎患儿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hs-CRP/PCT均低于非病毒性肺炎患儿,LYM则高于非病毒性肺炎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约登指数,hs-CRP/PCT>145及NLR<1.37分别是患儿感染支原体肺炎及病毒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hs-CRP/PCT>145及NLR<1.37对应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1、0.747.结论 hs-CRP/PCT升高可能与支原体感染相关,NLR升高可能与非病毒性感染相关,检测hs-CRP/PCT、NLR对肺炎患儿初期的诊疗及用药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肺炎患儿CRP、白细胞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将466例肺炎患儿根据实验室细菌培养鉴定结果、肺炎支原体检测结果及病毒血清学试验结果分为细菌组(n=133例)、病毒组(n=168例)和支原体组(n=165例)。选取同时期进行体检的健康儿童104例为对照组。分别采集各组肺炎患儿发病急性期(1~3 d)、恢复期(4~20 d)及对照组清晨空腹静脉血,检测各组发病急性期血清CRP含量和白细胞计数的变化,观察各组肺炎患儿发病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CRP水平及异常率。结果细菌组急性期血清CRP、白细胞计数及NEUT均显著高于病毒组、支原体组和对照组,LYMPH显著低于病毒组、支原体组及对照组(均P<0.05);病毒组急性期血清CRP显著低于支原体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白细胞计数、NEUT均显著低于支原体组和对照组,LYMPH显著高于支原体组和对照组(均P<0.05);支原体组急性期血清CRP、白细胞计数及LYMPH显著高于对照组、NEUT低于对照组(均P<0.05)。细菌组及支原体组急性期CRP血清水平及CRP异常率均明显高于恢复期(均P<0.05)。病毒组急性期及恢复期CRP血清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CRP与白细胞,可以提高小儿肺炎诊断准确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白细胞介素-33(IL-33)、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可溶性清道夫受体CD163(sCD163)水平对喘息反复发作的预测价值。方法 将2019年8月至2021年10月于佳木斯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12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纳入研究。收集患儿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因素、出生学因素、有无特应性因素、住院时间、从出现症状至就诊时间、呼吸窘迫评估工具(RDAI)评分。检测患儿呼吸道合胞病毒(RSV)、鼻病毒(RV)感染情况。采集患儿血液标本进行检测。血液检测指标包括总免疫球蛋白E(IgE)、白细胞计数(WBC)、IL-33、Eotaxin、sCD163。对出院患儿进行1年随访,按喘息发作次数分为非反复组和反复组。比较两组患儿临床资料及血液检测指标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喘息反复发作的危险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血液检测指标与RDAI评分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IL-33、Eotaxin、sCD163水平单独及联合预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喘息反复发作的价值。结果 反复组RDAI评分、有湿疹史者所占比例、有个...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与细菌感染在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的临床特征,提供其鉴别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儿科就诊的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与细菌感染患儿各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为肺炎支原体感染组及细菌感染组。选取同期来我院体检的正常小儿12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三组儿童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的临床特征。结果肺炎支原体感染组、细菌感染组在血常规检测中,肺炎支原体感染组的贫血率、血小板减少率、白细胞减少、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均显著高于细菌感染组(P〈0.05),但血红蛋白显著降低(P〈0.05),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及C反应蛋白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次研究发现,依据血常规变化可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及细菌感染加以鉴别,从而对其及早进行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