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有关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性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恢复后脑循环动力学指标(CVDI)变化的研究报道甚少.如脑动脉弹性、脑血管阻力、临界压力及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等。本研究采用脑循环动力学检测仪(CVA)对40例颈动脉系统TIA恢复后的脑循环动力学指标进行检测,以探讨CVDI的变化规律及其在TIA的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9):1378-1379
目的观察银杏达莫联合尤瑞克林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改善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银杏达莫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银杏达莫联合尤瑞克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NIHSS评分、mRS评分)、脑血流动力学指标(Vmean、Qmean、R、DR、PI)差异,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mRS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降低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mean、Qmean均明显升高,R、DR、PI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Vmean、Qmea升高幅度,R、DR、PI降低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银杏达莫联合尤瑞克林治疗可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状态,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进而改善患者预后,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选择2型糖尿病后脑梗死患者54例,分为实验组(综合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单纯药疗组)26例。两组均在一般性口服药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常规量静脉滴注脑细胞活化剂;综合组则同时应用综合治脊及量子血疗法。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后进行脑循环动力学(CVDI)检测。结果治疗后,综合治疗组患者的脑血管外周阻力下降、脑血灌注量明显增加。提示综合治脊与量子血疗法联合应用有利于纠正或改善糖尿病性脑卒中患者的脑循环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阿司匹林联合银杏达莫对脑梗死血流变、凝血功能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 患者随机分两组,对照组常规治疗加阿司匹林,观察组常规治疗加阿司匹林联合银杏达莫.治疗前后行血流变及凝血功能检测.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血流变及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凝血酶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阿司匹林联合银杏达莫能显著改善脑梗死血流变及凝血指标,而无明显出血倾向.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脑循环动力学改变及川芎嗪对急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发病时间在72 h以内的颈内动脉系统ACI患者185例,每日静脉滴注川芎嗪注射液200 ml,疗程14 d,于治疗后不同时间点分别观察脑循环动力学参数(CVDI)、血压、心率、心电图的变化.结果:ACI患者经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后CVDI均有明显变化(P<0.05或P<0.01).与用药前比较治疗后第7 d相对平均血流量、平均血流速度、最大血流速度、最小血流速度和压差分别增加45.39%、23.33%、44.64%、185.20%和97.12%,脑血管周围阻力、特性阻抗、波传导速度、动态阻力、临界压力分别降低了55.34%、23.12%、30.93%、22.91%和49.19%,尤以最小血流速度和脑血管外周阻力改变显著,差异具有极显著意义(P均<0.01).结论:ACI可引起脑循环动力学异常改变,川芎嗪对ACI导致的脑缺血等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银杏达莫注射液在治疗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脑血流的改善情况。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在惠州市中医医院住院治疗的13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67例)和对照组(72例)。对照组给予降低颅内压、清除自由基、调节血脂、防止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银杏达莫注射液,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明显减轻,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杏达莫注射液可有效改善脑血流量,改善血液高黏状态,保护脑组织和神经功能,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药物,值得在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观察银杏叶针剂对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脑循环动力学的影响,对69例该病患者进行了脑循环动力学观察。方法对经CT和MRI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在进行银杏叶针剂治疗前后应用脑循环动力检测仪检测对照分析研究。结果银杏叶针剂可以改善颈动脉的血液流量,降低脑循环阻抗。结论银杏叶针剂可以通过有效改善脑血液循环,降低脑循环阻力,减少神经功能缺损,从而达到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目的,作为急性脑梗死的治疗药物安全有效。脑循环检测有利于指导治疗,推测预后,为治疗提供有效数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疗法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指标(CVDI)的影响。 方法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康复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用药基本相同,康复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早期康复运动疗法,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后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FMA评分及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指标(Vmin、Qmin、DR升高,CP与R值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但康复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早期康复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有着重要作用,同时能促进患者CVDI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选择2型糖尿病后脑梗死患54例,分为实验组(综合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单纯药疗组)26例。两组均在一般性口服药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常规量静脉滴注脑细胞活化剂;综合组则同时应用综合治脊及量子血疗法。两组患均在治疗前后进行脑循环动力学(CVDI)检测。结果治疗后,综合治疗组患的脑血管外周阻力下降、脑血灌注量明显增加。提示综合治脊与量子血疗法联合应用有利于纠正或改善糖尿病性脑卒中患的脑循环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与分析银杏达莫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银杏达莫组40例和联合用药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银杏达莫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用药组在银杏达莫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均治疗2周。比较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银杏达莫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总有效率为85.0%,联合用药组为92.5%,联合用药组明显高于银杏达莫组(P0.05)。治疗前2组血清hs-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14天2组较治疗前均降低,联合用药组较银杏达莫组降低更显著(P0.05)。银杏达莫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联合用药组为22.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独使用银杏达莫比较,使用银杏达莫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更显著,可显著改善神经功能,改善预后,并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刘红 《上海医学影像》2002,11(2):138-140
目的 探讨通过彩色多勒普超声检测颈动脉血流,来分析颈动脉病变与脑梗塞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共有脑梗塞患者52例,男35例,女17例,左半球梗塞20例,右半球梗塞15例,双侧梗塞17例,正常对照组15例。并将检测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的结果,分成单侧梗塞组,双侧梗塞组及正常对照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脑梗塞患者颈部各动脉的阻力指数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而单侧脑梗与双侧脑梗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 颅外段颈动脉阻力指数的升高,与脑梗塞的发生密切相关,提示脑梗塞颅内血供减少,血管床阻力升高,但它不能反映梗塞的部位、范围及程度,不能对脑梗塞作出定位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神经介入联合静脉溶栓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疗效以及对脑血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大兴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共78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研究组采用神经介入+静脉溶栓,对照组采用静脉溶栓。评价2组患者的疗效、血管再通率以及主要脑血管的血流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4.87%)明显高于对照组(74.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总血管再通率(92.31%)明显高于对照组(71.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椎动脉、基底动脉、颈内动脉和颈总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患者椎动脉、基底动脉、颈内动脉和颈总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分别为(137.3±17.4)、(132.4±14.6)、(158.3±23.3)、(122.3±11.3)cm/s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74.2±19.4)、(158.3±15.2)、(195.3±36.4)、(137.4±15.9)c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介入联合静脉溶栓较单纯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血管再通率高,并能改善患者的脑血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与银杏达莫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予银杏达莫注射液20mL,每日1次静脉滴注,连续14d;治疗组67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依达拉奉,每次30mL,连续14d。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并判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显效率、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依达拉奉与银杏达莫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有效终止病情进展,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青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尿酸(U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及其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对入选85例中青年ACI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同时检测患者血UA水平,判断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与血UA的关系。结果中青年ACI合并颈动脉斑块的患者血清UA明显高于无颈动脉斑块患者(P<0.05),且不稳定斑块的患者血清UA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的患者(均为P<0.05)。结论血清UA水平与中青年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及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东菱迪芙和银杏达莫联合应用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MCAO)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用免疫印迹法检测生存通路胞外信号调节酶(EBK)的活性,同时观察脑梗死体积比。结果东菱迪芙和银杏达莫可上调ERK蛋白活性,降低脑梗死体积,联合应用组间差异更显著。结论东菱迪芙和银杏达莫明显减轻脑缺血脑损伤,具有脑保护作用,联合应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6.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彩超检测1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测量颈总动脉后壁IMT,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形成情况;并检查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73例作为对照组.结果脑梗死组及TIA组IMT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0.01).1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颈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等血管异常者112例,异常检出率为86.15%;对照组中有斑块形成19例,异常检出率为26.0%,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常见于颈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段,但左右侧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重于非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不稳定性斑块脱落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彩超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预测和疗效观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方法 选择发病48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3例,随机分为依达拉奉组(66例)及对照组(57例).对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的临床疗效、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CSS)和Barthel指数(BI)进行比较.结果 依达拉奉组总有效率达90.9%,显效率为75.6%,而对照组分别为77.2%和45.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治疗后30 d依达拉奉组CS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明显,依达拉奉组BI评分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依达拉奉是一种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效的神经保护剂.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与急性脑血管病及颈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应用荧光定量分析法测定68例急性脑梗死(ACI组)、52例急性脑出血(AICH组)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放免方法测定各组的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对脑梗死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颈动脉检测。结果ACI组、AICH组的血浆Hcy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而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ACI组、AICH组血浆Hcy水平与叶酸水平均呈负相关(r=-0.37、-0.34,P<0.01),与维生素B12水平也均呈负相关(r=-0.33、-0.29,P<0.01)。ACI组中,颈动脉重度狭窄者血浆Hcy浓度显著高于中度狭窄者及无狭窄或轻度狭窄者(均P<0.01),中度狭窄者血浆Hcy浓度显著高于无狭窄或轻度狭窄者(P<0.01)。结论HHcy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一个新的重要危险因素。Hcy水平受叶酸、维生素B12的影响,Hcy水平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9.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发生相关,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定量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可否先期预测脑梗死的发生?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以及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关系.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研究对象为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患者,均为佛山市常住居民,年龄23~87岁,其中脑梗死患者148例(脑梗死组),非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45例为对照组.方法对两组患者颈动脉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主要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及狭窄情况.结果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的发生率脑梗死组为76.6%,对照组为15.6%,脑梗死组高于对照组(x2=40.877,P<0.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脑梗死组为58.8%,对照组为26.7%,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12.99,P<0.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有关,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可能是引起脑梗死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