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了解联合化疗(MDT)配合眼手足自我护理(以下简称自我护理)对麻风畸残的影响,探索降低麻风畸残的有效方法。方法将MDT并配合自我护理前后14年所发现并治疗的麻风病例分为两组(以下称前组和后组)直接进行畸残率和麻风反应情况的对比。结果前组97例,畸残59例(Ⅱ,Ⅲ级),畸残率60.82%。其中Ⅱ级畸残31例(31.96%),Ⅲ级畸残28例(28.87%),麻风反应14例(14.43%)。后组67例,畸残39例(Ⅱ,Ⅲ级),畸残率58.21%。其中Ⅱ级畸残34例(50.75%);Ⅲ级畸残5例(7.46%),麻风反应10例(14.93%)。结论MDT配合自我护理使麻风Ⅲ级畸残率显著下降(P<0.01),因此应持久地开展应用。但前后两组麻风反应率无显著性差异,表明MDT对麻风反应的控制作用尚还有限。  相似文献   

2.
调查1522例用MDT的麻风患者中的畸残,发现畸残率为57.9%,其中I组63.3%,Ⅱ-Ⅲ级36.%。Ⅱ-Ⅲ级畸残者在手、脚、眼及面部以爪形指、足底溃疡、兔眼和面瘫的发生率最高分别占39.6%,28.5%、13.6和3.7%、Ⅱ-Ⅲ级畸残主要性在MDT前,在用MDT后发生新畸残的也较多,建议对有畸残者用MDT时并用6个月的强地松。引起畸形主要是无痛性神经炎。  相似文献   

3.
四川由WHO援助,经过12年推广MDT,现症麻风病人已从1984年的10923例降至2108例(1995),其中有畸残的411例。 按照WHO的方案,“完成MDT只算完成工作的一半,另一半就是麻风康复”。四川治愈者中约30~40%有Ⅱ、Ⅲ级畸残;他们生活不便,心理  相似文献   

4.
1989~1998年中国麻风新发患者的畸残状况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了解中国近10年来麻风新发患者的畸残状况,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1989~1998年全国各县、市的22437例麻风现症病例初诊登记个案资料,由全国性病麻风病控制中心疫情监测系统提供数据.结果1989年全国麻风新发患者的畸残比为46 .49%,到1998年为32.31%;Ⅱ级畸残比由1989年的25.55%,到1998年的20.23%;有18个省(市)畸残比超过40%.畸残者中,Ⅰ、Ⅱ级畸残分别为37.86%和60.64%,另1.5%为仅有脱眉、面瘫、塌鼻等其他畸残,Ⅱ级畸残人数超过50%的有25个省(市).年龄在15岁以下的畸残比为24%,15~65岁者为39.85%,65岁以上者为53.33%.麻风病期在2年以内发生畸残比为29.85%,超过2年和5年者为48.82%和61.17%.有过麻风反应发生畸残比为52.9 %;神经损害3条以上者发生畸残比为46.1%.少菌型患者的Ⅱ级畸残比(28.99%)明显高于多菌型(22.04%).结论中国麻风新发患者的畸残比较高,近10年虽有下降,但其程度无变化.因麻风诊断的延迟、麻风反应及麻风型别的不同,畸残比差异非常明显,与性别、年龄间差异无显著性.早期发现患者,规则进行抗麻风联合化疗,有效处理及控制麻风反应是预防新发患者发生畸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畸残是麻风恐惧的根本原因,也给麻风患者造成很大的生活困难和精神压力,因此防治麻风畸残已成为当前麻风防治的紧迫任务。四川从1989年开始对全省现存的现症病人和治愈者进行畸残调查,现已基本完成的有凉山州、攀枝花市、万县地区、成都市、德阳市及乐山市。在这六个地区共调查8139人,按WHO畸残分级标准,有畸残的3444人(42.31%),其中Ⅰ级786人,Ⅱ级1430人,Ⅲ级1228人,Ⅱ+Ⅲ级占32.66%。在高流行区的5728人,畸残占44.01%,Ⅱ+Ⅲ级34.48%;中流行区1563从,畸残占34.29%,Ⅱ+Ⅲ级畸残  相似文献   

6.
了解贵州省麻风受累者的畸残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采用统一的调查表,对截止2008年底贵州省所有存活的麻风病人及治愈者进行入户调查.共调查麻风病人27 544例,其中10 429例存活麻风病人中,畸残病人5655例,占存活病人54.22%,麻风畸残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少菌型患者的Ⅱ级畸残比明显高于多菌型患者(P<0.001);不同职业之间畸残有差异(P<0.001),以农民的畸残率最高54.91%;麻风村病人的眼、手、足Ⅱ级畸残率均明显高于家庭治疗病人(P<0.001);麻风Ⅱ级畸残者使劳动及生活自理能力部分丧失或完全丧失.贵州省10 429例麻风受累者中畸残率较高,与年龄、麻风型别、职业等因素有关,提示需加强病例的早期发现,规则进行抗麻风联合化疗,控制麻风反应、神经炎,推广麻风康复技术,仍然是贵州省降低麻风畸残率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1983年作者等曾在山东和云南用 WHO—MDT 治疗过80例 MB 病人,疗程为24和27个月,停药后每年随访1次,发现其临床、细菌和病理表现均持续好转。1986~1994年又在四川凉山州(17个县)和攀枝花市(3个县)治疗657例 MB 病人,疗程24个月;到1995年底有190例未治和235例用其它药物或方案治过者,完成 MDT 疗程后随访已满5年,结果是原未治组(1477人年)中无1复发,原经治组中的复发率为0.17%或2/1172人年;未复发者中 BI 的阴转率,在随访的第5年为99.6%(226/227),只有1例 LL 在第5和第6年仍为0.33;B 型比 L 型的 BI 阴转快。用 MDT 前,35例 MB 的 BI>4.0,随访已5年,只1例复发(0.24%或1/420人年);358例 BI>3.0者5年中复发1例(0.08%或1/1224人年);治疗6个月后麻风反应逐渐减少,但停药1年后逆向反应增多,到第4年随访时已无麻风反应;MDT 前Ⅱ和Ⅲ级畸残占22.7%(149/657),用 MDT 期间12例(1.8%)出现新畸残或畸残加重;有11例发生了 DDS 过敏,3例肝功检查阳性,经对症处理均未影响抗麻风治疗。  相似文献   

8.
1990年8月对全市麻风包括治愈者进行了畸残调查。1956~1990年6月,全市累计发现麻风3918人,死亡1361人。失访388人,外迁373人,存活1796人;检查1761人(98.05%),其中治愈者1680人,观症81人;男性1291人,女性470人;少菌型1215人,多菌型546人;住院371人,院外1390人;15岁以下1人,16~60岁1121人,50岁以上639人。查发现残疾738人(41.91%);I级43人(5.83%)Ⅱ级323人(43。77%)Ⅲ级372人(50.4l%);无畸残1023人。多菌型的畸残率为62.09%,少菌型为32.84%(P<0.01);院由与院外的畸残患者,分别占91.11%和28,78%(P相似文献   

9.
巍山县累计发现麻风471人,除死亡及外迁,现在册的有250人,其中男198人,女54人。有肢体功能障碍及外形异常者162人,畸残率为64.8%;脱眉44人,占17.6%;畸残发生年龄以21-40岁较多,占畸残的56.8%,诱因以麻风反应占55.6%;病期10年以内者的Ⅱ级畸残占12.35%,Ⅲ级为6.176%,病程20年以上者Ⅱ-Ⅲ级畸残率高达80%。  相似文献   

10.
按WHO残疾分级标准对扬州(10个县市)和东台市14257例畸残者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显示,Ⅲ级畸残所占的比例最大(62.04)%眼、手、足畸残只有少数适于外科手术治疗,大多属可防难治者,说明单靠手术刀解决不了所有畸残者的康复问题,而预防畸残的卫生宣传教育会比修复外科更有潜力。  相似文献   

11.
全区1949~1989年共发现麻风294例,外迁5例,死亡100例,下落不明51例,到1989年底存活病人138例(男97例,女41例),其中治愈者71例,现症67例;年龄为21~76岁,平均41.3岁;病期1~42年,平均15.4年。 1989年曾按部颁麻风畸残分级登记表,检查全区138例麻风,其中76例有不同程度的畸残(55.07%),见表1;Ⅰ级畸残16例(11.59%),Ⅱ级23例(16.67%),Ⅲ级37例(26.81%);单纯为手、足或眼畸残的13例,包  相似文献   

12.
四川于1990~1992年在全省开展了麻风畸残普查和抽样调查。全省的麻风畸残率为63.08%,在MB为62.15%,PB为64.83%,Ⅰ、Ⅱ和Ⅲ级畸残分别为10.02%、30.78%和22.27%。治疗期、监测期到完成监测后的畸残率依次递增(38.24%→49.69%→71.52%),差异非常显著,畸残程度亦以此顺序递增(Ⅱ+Ⅲ级畸残的构成比分别为76.75%→81.85%→85.19%),差异显著,表明病人完成治疗后仍可出现新畸残和畸残加重。抽样资料显示,民族、文化程度、职业、麻风型别及治疗的规则性对畸残的发生发展均有明显的影响。麻风反应与手部畸残的关系较与足部和眼部的更为密切;在致视力障碍方面兔眼和角膜感觉障碍分居第1、2位。继发性畸残的比例甚高,达80%以上,程度亦严重,故自我护理甚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1988年调查麻风畸残,随机抽出200例院外患者进行统计,其中有畸残者119例(59.50%),男87例(59.59%),女32例(59.25%);多菌型100例(33.61%),少菌型79例(66.39%),Ⅱ级畸残60例(50.42%),Ⅲ级54例(45.38%)。畸残发生和加重主  相似文献   

14.
74例麻风畸残者通过自我护理、安全生活及体育疗法,一年后Ⅰ级手及足畸残者感觉恢复各为3只,部分恢复分别为2只和6只,手部溃疡痊愈1只;手部有效率为14.3%(6/42),足部为14.7%(9/61)。对18例(21处)足底溃疡的预防效果较显著,有效率为47.61%(10处/21处)。Ⅱ~Ⅲ级畸残未见加重。作者认为此法对麻风畸残的预防是有效的,特别是防止Ⅰ级畸残加重。  相似文献   

15.
1989~1990年对全市134名现存(6人外出)麻风病人进行调查.发现93例畸残,其中Ⅰ级8例(8.6%),Ⅱ级23例(24.73%),Ⅲ级62例(66.67%);Ⅰ级以上85例中男63,女22;MB28,PB57,眼手足畸残只有单项者36例(42.65%),两项者32例(37.66%),三项者17例(20.0%);手部畸残61人次(71.76%);足部56人次(65.88%);其中足底溃疡39例;眼部33人次(38.82%)。  相似文献   

16.
1984年6~11月对全县104例和治愈者1例现症病人进行了调查,其中男81例,女24例,有畸残66例(63.O%),Ⅱ、Ⅲ级的占57.1%;多菌型中畸残者占80.0%,少菌型中占56.0%;畸残发生在14岁以下的占65.0%,15~24岁85.7%,25~34岁46.9%,35~44岁53.8%,45岁以上58.3%;麻风发病至发生畸残经历3月~15年,2年内畸残的占38.5%,3年以上77.2%;治疗2年内畸残的占38.2%,3年以上74.6。66例畸残的原因为外伤、冻伤、烫伤、水泡、皲裂的占31.8%,治疗不及时的68.2%;曾有麻风反应的占42.8%。  相似文献   

17.
四川是中国麻风重流行区之一,至1991年底全省累计发现病人30843人,现有现症病人4047人;现在活着的病人和治愈者共17574人,其中畸残者8625人,畸残率为49.08%,包括Ⅰ级畸残8.09%(1423例),Ⅱ级畸残22.77%(4001例),Ⅲ级畸残18.21%(3201例),还不断有新的畸残出现,因此畸残的预防和康复医疗十分繁重。 从1988年起,对全省麻风防治人员进行了麻风畸残预防的培训,重点在早期发现病人和及时处理麻风反应。  相似文献   

18.
1995年6月到1996年12月,我们对250例麻风畸残者进行了眼手足自我护理训练,并对其自我护理的效果进行了定期评估;其中男184例,女66例;PB 184例,MB 67例;年龄15~79岁,平均47.40岁;畸残Ⅰ级10例,Ⅱ级240例,畸残见于眼71例,手178例,足176例。按 Watson 介绍的自我护理方法,由乡村  相似文献   

19.
对本县登记(除死亡、外迁等)的119例麻风病人调查,男91例,女20例;MB 75例,PB 44例。有畸残70例(58.82%),其中Ⅱ级者36例,Ⅲ级者34例。病期不到5年的97人中有畸残54人,6~10年19人中有14人,10年以上者3人中有2人。畸残以手部为主,其表  相似文献   

20.
1990年3月在城固县按高、中、低发病区随机抽样三个区,检查全部病人和治愈者。应查330人,实查298人,其中男231名,女67名,MB 168名.PB 130名(现症10例);有畸残者221人(74.2%)。畸残者中男168人,女53人,分别占72.7%和79.1%。畸残I级10例(94.5%),Ⅱ级82例(37.1%),Ⅲ级97例(43.9%);脱眉、塌鼻及面瘫共32人(14.5%);畸残部位为手部121人>足部95人>眼部87人>面部32人。30~39岁组重度畸残率最高,10年以上者有87.6%。有22例(占畸残数的10%)在治愈数年后临床复发的情况下发生畸残。其中3例因麻风反应引起,19例无明显诱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