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埃兹蛋白(ezrin)、上皮型钙黏着蛋白(E-cadherin)、桩蛋白(paxillin)和整合素β1(INTβ1)在皮肤鳞状细胞癌(SC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对30例SCC患者及10例正常对照者的ezrin、E-cadherin、paxillin和INTβ1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正常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上均表达ezrin和E-cadherin(10/10),表达率显著高于SCC肿瘤细胞[56.67%(17/30)和13.33%(4/30),x2分别为6.42和24.76,P值均<0.05];正常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上paxillin和INTβ1的表达率为0和10.00%(1/10),均显著低于SCC肿瘤细胞[70.00%(21/30)和66.67%(20/30),x2分别为14.74和9.66,P值分别< 0.01和0.05].SCC肿瘤细胞ezrin和E-cadherin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52,P< 0.01),paxillin和E-cadherin、INTβ1与E-cadherin的表达均呈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56和-0.52,P值均<0.01);ezrin与paxillin、Ezrin与INTβ1、paxillin与INTβ1的表达无相关性(r值分别为0.5、0.24和0,P值均>0.05).结论 E-cadherin低表达、paxillin和INTβ1高表达可能共同促进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INTβ1与E-cadherin在SCC转移中可能起到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陷窝蛋白1在尖锐湿疣角质形成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与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和凋亡的相关性.方法 免疫组化En Vision法和TUNEL技术检测40例尖锐湿疣皮损组织和10例健康人包皮组织中角质形成细胞陷窝蛋白1、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和细胞凋亡,计算陷窝蛋白1平均吸光度、增殖指数和凋亡指数,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尖锐湿疣组中陷窝蛋白1表达与增殖指数、凋亡指数的相关性.针对陷窝蛋白1基因设计3条siRNA,用脂质体转染法将siRNA导人HaCaT细胞,用荧光定量PCR方法筛选出于扰效果最佳的siRNA,转染HaCaT细胞为实验组,转染非特异序列的细胞为阴性对照组,未转染的细胞为空白对照组.Western印迹和免疫荧光检测转染48 h后陷窝蛋白1的表达水平;MTS法分别测定干扰陷窝蛋白1基因24、48、72 h后HaCaT细胞增殖的变化;流式细胞仪(FCM)检测干扰陷窝蛋白1基因48 h后HaCaT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尖锐湿疣角质形成细胞中陷窝蛋白1的表达(0.042±0.021)显著低于正常包皮组织(0.181±0.0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43,P<0.001).尖锐湿疣皮损中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指数(65.63%±19.86%)和凋亡指数(24.12%±10.86%)均显著高于正常包皮组织(23.51%±4.00%,3.13%±1.1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440、11.970,均P< 0.001).尖锐湿疣组陷窝蛋白1表达与增殖指数呈显著负相关(r=-0.798,P<0.05),与凋亡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0.825,P< 0.05).荧光定量PCR显示siRNA-2在浓度25 nmol/L下抑制效果最佳.Western印迹和免疫荧光显示,转染siRNA 48 h后,实验组陷窝蛋白1的表达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P<0.05).MTS结果显示,实验组细胞24、48和72 h时的A值分别为0.563±0.013、0.628±0.006和0.811±0.018,高于空白对照组(0.541±0.009、0.575±0.012和0.722±0.004)和阴性对照组(0.536±0.006、0.571±0.015和0.719±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HaCaT细胞凋亡率为(8.90%±0.06%),低于空白对照组(20.59%±0.87%)和阴性对照组(20.64%±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尖锐湿疣角质形成细胞中陷窝蛋白1表达下降,可能与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加快、细胞凋亡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扁平苔藓皮损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8(Caspase-8)和Caspase-3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和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检测20例扁平苔藓患者皮损和20例健康人皮肤组织中TNF-α、Caspase-8、Caspase-3的表达和细胞凋亡情况.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指标间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扁平苔藓组TNF-α、Caspase-8和Caspase-3的积分光密度值分别为12580±2330、11690±3520和11450±2820,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5120±1780、3870±3360、4760±1930),两组比较,t值分别为11.38、7.19、8.76,P值均<0.01;扁平苔藓组角质形成细胞凋亡指数(71.35±7.93),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33.62±8.75),两组比较,t=14.29,P< 0.01.扁平苔藓组TNF-α、Caspase-8的表达强度与角质形成细胞凋亡指数间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72、0.75,P值均<0.01;同时两者与Caspase-3的阳性表达也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68、0.73,P值均<0.01.结论 TNF-α、Caspase-8和Caspase-3的高表达可能参与了扁平苔藓中角质形成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皮肤鳞状细胞癌(SCC)组织中上皮型钙黏着蛋白(E-cadherin)基因启动子甲基与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 运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方法检测10例正常皮肤组织和43例皮肤SCC中E-cadherin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况,并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E-cadherin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在43例皮肤SCC中有30例(69.7%)E-cadherin表达减弱或缺失,31例无淋巴结转移的皮肤SCC组织中19例(61.3%)表达减弱或缺失,12例有淋巴结转移的皮肤SCC组织中11例表达减弱或缺失(91.7%)。43例皮肤SCC中有17例(39.5%)出现E-cadherin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有淋巴结转移组中甲基化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皮肤SCC组织中有E-cadherin基因启动子甲基化者,E-cadherin表达明显低于无甲基化者。结论 E-cadherin的表达异常可能与皮肤SCC的转移有关,E-cadherin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可能是导致E-cadherin表达下调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β-catenin与尖锐湿疣皮损角质形成细胞增生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尖锐湿疣皮损感染的HPV分型,将HPV16/18型皮损分为高危型组(CA1),HPV6/11型皮损分为低危型组(CA2),每组30例;分别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及逆转录聚合酶链(RT-PCR)方法检测β-catenin蛋白及β-catenin mRNA在CA1组和CA2组角质形成细胞中的表达。结果在正常皮肤组织中β-catenin蛋白阳性物质均表达于胞膜;CA1组和CA2组中主要表达于胞核和胞质,CA1组和CA2组角质形成细胞中β-catenin蛋白均呈异常表达,异常表达率(分别为86.70%,40.00%)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CA1组和CA2组角质形成细胞中β-catenin mRNA的表达水平(阳性分别为23例,18例)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阳性10例)。结论尖锐湿疣皮损角质形成细胞中β-catenin表达异常,在胞膜、胞浆及胞核的分布与正常角质形成细胞不同,可能与细胞过度增殖有关。  相似文献   

6.
为检测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和p53基因在皮肤鳞状细胞癌(SCC)和基底细胞癌(BC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40例BCC,30例SCC,18例脂溢性角化(SK),16例正常皮肤组织石蜡标本进行Survivin和p53蛋白表达的检测和分析.(1)Survivin在BCC、SCC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0%和80%,明显高于正常皮肤和SK组(P<0.01).(2)p53在BCC和SCC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5%和56.67%,明显高于正常皮肤和SK组(P<0.01).(3)BCC和SCC中Survivin与p53的表达呈正相关(r=0.373,r=0.404,P<0.05).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可能参与BCC和SCC的发生发展,Survivin和p53的检测对BCC和SCC的诊断和进一步治疗提供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确定细胞周期素D1( CyclinDl)、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4(CDK4)和p16蛋白3种细胞周期相关蛋白在皮肤基底细胞癌( BCC)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PV-9000免疫组化法,检测30例基底细胞癌(BCC)皮损及30例正常皮肤中CyclinD1、CDK4、p16 3种蛋白的表达.结果:CyclinD1和CDK4在BCC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3%和80.0%,p16在BCC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53.3%,与正常皮肤相比,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yclinD1与CDK4表达呈正相关(r=0.83395,P<0.05),CDK4与p16表达呈负相关(r=- 0.84458,P<0.05).结论:CyclinD1、CDK4和p16 3种细胞周期相关蛋白协同作用,可能与BCC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蛋白激酶DI(PKD1)及其磷酸化位点pPKD1-tyr463和pPKD1-ser916在鳞状细胞癌(SCC)、Bowen病和光线性角化病(AK)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收集新鲜SCC、Bowen病、AK及正常皮肤组织各10份,RT-PCR法检测各组样本中PKD1在基因水平的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各组样本中PKD1及其磷酸化位点在蛋白水平的表达.另收集蜡块组织SCC 50份、Bowen病20份、AK 20份及正常表皮组织10份,免疫组化检测PKD1、pPKD1-tyr463及pPKD1-ser916的表达情况.结果 正常皮肤组织、SCC、Bowen病和AK组织中PRKD1 mRNA的表达量分别为0.64±0.09、5.37±1.06、2.69±0.72和2.43±0.46,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37,P<0.05),且SCC、Bowen病和AK组织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组织(P<0.05),SCC组织又显著高于AK和Bowen病组织(均P< 0.05),而Bowen病与AK组织的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KD1总蛋白及pPKD1-tyr463在SCC和Bowen病组织中主要表达在棘层细胞及异形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膜,且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正常皮肤组和AK组(均P<0.01);pPKD1-ser916仅在部分高分化SCC癌巢中少量表达,而低分化鳞癌、AK、Bowen病及正常皮肤组织中均未见表达;SCC组中PKD1阳性表达率随鳞癌病理分级的提高而增加,且PKD1与pPKD1-tyr463的表达呈正相关(rcc=0.479,P<0.05).Western印迹检测结果与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大致相符.结论 PKD1及其磷酸化位点Tyr463可能参与复层鳞状上皮来源的皮肤肿瘤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分化,在皮肤SCC形成进程中PKD1可能通过Tyr463位点活化而发挥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皮肤鳞状细胞癌(SCC)和基底细胞癌(BCC)组织中β-转化生长因子1(TGF-β1)及其受体1(TβR-Ⅰ)表达与临床、组织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ABC免疫组化技术检测48例皮肤SCC和41例BCC手术切除标本中TGF-β1和TβR-Ⅰ的表达。结果:SCC中TGF-β1、TβR-Ⅰ表达明显高于BCC(P<0.05);高分化SCC中TβR-Ⅰ表达明显上调(P<0.05),但TGF-β1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无关(P>0.05)。SCC和BCC中TGF-β1与TβR-Ⅰ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739,P<0.001;r=0.716,P<0.001),但其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发病部位、病灶、淋巴结转移及BCC侵袭性无关(P>0.05)。结论:TGF-β1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侵袭性及淋巴结转移无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其组织抑制物-1(TIMP-1)在皮肤鳞状细胞癌(SCC)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MMP-9和TIMP-1蛋白在65例皮肤SCC(Bowen病17例,SCC48例)和5例正常表皮石蜡切片的表达,采用图像分析技术对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定量分析。结果MMP-9和TIMP-1蛋白均弥漫表达于皮肤SCC,分布于SCC癌巢及癌巢周围间质细胞,而在正常人皮肤仅见MMP-9和TIMP-1的弱阳性表达。SCC组MMP-9蛋白的表达水平及MMP-9/TIMP1比值高于Bowen病组(t值分别为2.33、2.36,P<0.05),SCC中淋巴结转移组MMP-9/TIMP1的比值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t=2.46,P<0.05)。结论MMP-9、TIMP-1蛋白的表达与SCC的侵袭性有关,MMP-9/TIMP1比值升高(MMP-TIMP失衡)预示了SCC肿瘤细胞较高的侵袭转移潜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RUNX3蛋白在日光性角化病(SK)、鲍恩病(BD)及鳞状细胞癌(S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正常皮肤组织(正常对照组)(10例),SK(30例)、BD(30例)及高(30例)、中(30例)、低分化的皮肤SCC(30例)组织分别对RUNX3进行染色,并采用Image-Pro Plus(IPP)6.0图像分析软件定量分析每个视野阳性表达的平均吸光度(A)值。结果:1RUNX3蛋白在正常对照组中平均A值为0.1841±0.0022;SK组为0.1922±0.0025;BD组为0.1926±0.0019;高分化SCC组为0.1943±0.0025,中分化SCC组为0.1945±0.0028,低分化SCC组为0.1946±0.0033。各组RUNX3蛋白的阳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正常对照组分别与SK组、BD组及高、中、低分化SC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K组和BD组分别与高、中、低分化SCC组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SK组与B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低分化SCC组各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UNX3蛋白在SCC中的表达高于BD及SK,正常皮肤低表达或不表达,可以看出RUNX3蛋白在皮肤SCC中有可能参与了肿瘤发生及发展,可能有致瘤的作用;RUNX3是否可能成为皮肤肿瘤早期诊断、鉴别诊断、肿瘤恶性程度分级及预后评估的生物学指标之一,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人工皮肤光损伤中TGF-β/Smad信号转导通路与基质金属蛋白酶1及Ⅰ型前胶原蛋白的相互作用.方法 以紫外线照射人工皮肤后,通过Real-Time RT-PCR法(荧光染料掺入法)检测其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Ⅰ型前胶原蛋白、TGFβR Ⅰ及TGFβRⅡmRNA的表达量.结果 紫外线使人工皮肤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的mRNA表达量明显增加,而Ⅰ型前胶原蛋白mRNA的表达下调(P<0.05),TGFβRⅡmRNA表达显著下调(P<0.01);加入TGF-β1后MMP-1表达显著下调(P<0.01),Ⅰ型前胶原蛋白及TGFβRⅡmRNA表达显著增高(P<0.01);而UV照射后8小时加入TGF-β1,MMP-1表达量较对照组高(P<0.05),Ⅰ型前胶原蛋白及TGFβRⅡmRNA表达量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 UV可以抑制人工皮肤中Ⅰ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上调MMP-1的表达,而这种调控作用可能与TGF-βRⅡ的表达受抑制,TGF-β/Smad信号传导通路被削弱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Fas/FasL在基底细胞癌(BCC)和鳞状细胞癌(SCC)中的表达.方法:采用SABC技术分别检测Fas/FasL在BCC、SCC及正常人对照皮肤中的表达.结果:Fas/FasL在BCC组不表达或弱表达,较正常人组无显著差异(P>0.05);SCC组Fas和FasL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皮肤(P<0.05和<0.01).Fasl染色主要集中于肿瘤细胞,弥漫染色,在肿瘤团块边缘表达更强;Fas在角珠处表达较强.结论:FasL在基底细胞癌不表达或弱表达,表明BCC侵袭扩散能力低,而在鳞状细胞癌中高表达可能与肿瘤的侵袭扩散能力高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罗格列酮对体外培养的角质形成细胞株HaCaT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方法 用不同浓度的罗格列酮处理HaCaT细胞,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HaCaT细胞增殖活性;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定HaCaT细胞β-连环蛋白、细胞周期蛋白D1表达水平.结果 不同浓度的罗格列酮对HaCaT细胞体外增殖均具有抑制作用,药物作用48 h后对HaCaT细胞体外增殖的抑制率分别为18.9%、23.7%、35.1%、44.6%,与溶媒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罗格列酮处理HaCaT细胞后,β-连环蛋白、细胞周期蛋白D1表达明显下调.结论 罗格列酮抑制HaCaT细胞的体外增殖的机制可能与β-连环蛋白、细胞周期蛋白D1的表达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红细胞补体受体1(CR1)在慢性荨麻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慢性荨麻疹患者59例,其中含人工划痕症14例,慢性特发性荨麻疹45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红细胞CR1的表达,并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外周血补体C3、C4、CH50及IgE水平.29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利用ONE-WAY ANOVA进行三组样本间均数比较,两组均数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结果 外周血红细胞CR1的表达水平人工划痕症组为35.06±2.06(10 000个红细胞表面的荧光强度)、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组为29.17±1.53,均高于健康对照组(20.46±2.57),t值分别为4.20、3.33,P值均<0.05,人工划痕症组与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IgE水平人工划痕症组为(769.89±123.06) μg/L,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组为(340.09±29.74) μg/L,均高于健康对照组(107.63±88.79μg/L),t值分别为5.58、5.85,P值均<0.05,人工划痕症组高于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组(t=3.49,P< 0.05).慢性荨麻疹患者中IgE为0~240 μg/L的22例患者CR1水平(24.45±10.83)与IgE为500 μg/L以上的17例患者CR1水平(33.09±1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3,P<0.05).血清总IgE与CR1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27,P< 0.05),与C3(r=0.16,P> 0.05)、C4(r=-0.08,P> 0.05)均无相关性.C3与C4具有正相关(r=0.54,P< 0.01).3组C3、C4和CH50水平经ONE-WAY ANOVA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红细胞CR1在慢性荨麻疹患者中的表达存在异常.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微小核糖核酸(miRNA)-203在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中的表达,并探讨对角质形成细胞株(HaCaT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取2014-2016年23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的皮损组织和相邻非皮损组织.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组织中miRNA-203的表达水平,并以5'端、3'端地高辛标记的探针对皮肤组织切片中目的miRNA进行原位杂交,观察miRNA-203在皮肤组织中的定位情况.将miRNA-203模拟物(miRNA-203模拟物组)和miRNA-203模拟物阴性对照(阴性对照组)分别转染HaCaT细胞,正常细胞培养组作为空白对照组,采用噻唑蓝(MTT)法、流式细胞仪和Western印迹法分别对HaCaT细胞的增殖、细胞周期及相关周期蛋白(Cyclin D1、Cyclin B1)的变化进行检测.结果 miRNA-203特异性地表达在表皮的角质形成细胞中,除细胞核外,细胞质亦有表达,且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组织中miRNA-203表达水平(1.35±0.28)显著高于非皮损组织(0.52±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6,P=0.012).转染miRNA-203模拟物能抑制HaCaT细胞增殖(F=9.36,P=0.007),且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和miRNA-203模拟物组HaCaT细胞增殖率均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F=18.68,P<0.001).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miRNA-203模拟物组HaCaT细胞被阻滞在G2/M期(G2/M期细胞比例:31.33%±4.56%比17.02%±3.53%、16.67%±3.32%,均P<0.05),HaCaT细胞周期蛋白周期蛋白D1表达水平较高(1.15±0.13比0.52±0.05、0.56±0.07,均P<0.05),而周期蛋白B1水平较低(0.43±0.08比0.93±0.16、0.91±0.0.15,均P<0.05).结论 miRNA-203可能参与了寻常性银屑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检测银屑病患者骨髓基质细胞分泌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干细胞因子(SC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角质形成细胞生长因子(KGF)水平,探讨银屑病患者骨髓造血微环境的变化.[方法]寻常性银屑病患者20例,进行期10例,静止期10例,银屑病皮疹面积和严重程度(PASI)范围为0.6 ~ 22.8,平均10.97.健康对照组20例为骨髓象正常者.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一核细胞,通过贴壁法培养骨髓基质细胞.收集传3代后继续培养72h的骨髓基质细胞及上清液,用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面标志,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TNF-α、TGF-β1、KGF和SCF的表达水平.银屑病组和对照组间各检测指标比较采用t检验,细胞因子与PASI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倒置显微镜下,银屑病组与健康对照组的骨髓基质细胞形态无显著差异,90%以上表面抗原CD29高表达,而CD34、CD45及HLA-DR表达为阴性.银屑病患者骨髓基质细胞分泌的TNF-α(22.93±10.11μg/L)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35.73±15.15 μg/L,两组比较,t=3.14,P<0.05),SCF表达水平(76.80±16.19 μg/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59.86±22.41μg/L,两组比较,t=2.74,P<0.05),而KGF、TGF-β1的分泌量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银屑病患者组SCF、TNF-α、KGF、TGF-β1分泌水平与PASI无相关关系(P值均>0.05).[结论]银屑病患者骨髓基质细胞分泌的TNF-α、SCF存在异常,表明银屑病患者骨髓造血微环境存在异常.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在沉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荷人裸鼠皮肤鳞状细胞癌(鳞癌)移植瘤中观察肿瘤生长,探讨靶向VEGF小发夹核酸(shRNA)的作用.方法 生物合成靶向人VEGF基因的shRNA干扰真核表达质粒(psilencer-VEGFl -shRNA、VEGF-s1;psilencer-VEGF2-shRNA、VEGF-s2),同时合成含随机靶序列的阴性对照表达质粒(psilencer-Target-off-shrank,T-off).将构建的质粒分别转染于筛选的人皮肤鳞癌细胞株(A431),获得稳转细胞株.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稳转细胞株中VEGF mRNA和VEGF蛋白的表达.用稳转细胞株制备荷人皮肤鳞癌裸鼠移植瘤模型,观察裸鼠体内肿瘤生长,6周后(20d)处死裸鼠进行肿瘤病理学研究,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瘤组织VEGF、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和CD34蛋白的表达.应用stata 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转染VEGF-s1和VEGF-s2的A431细胞中VEGF mRNA表达分别为27.85±3.95和24.69±2.83,表达量显著低于未转染组(54.06±6.38,t值分别为6.05和7.29,P值均<0.01);VEGF蛋白表达分别为32.67±2.52和29.27±1.10,亦显著低于未转染组(52.85±2.23,t值分别为8.04和11.53,P值均<0.01).用转染VEGF-s1和VEGF-s2的A431细胞制备荷人皮肤鳞癌裸鼠移植瘤模型,裸鼠肿瘤体积分别为( 192.50±10.90) mm3和(203.67±3.21) mm3,明显小于未转染组(272.00±21.07 mm3,t值分别为5.80和5.55,P值均<0.01);裸鼠肿瘤重量分别为(0.05±0.03)g和(0.13±0.04)g,与未转染组(0.25±0.02 g)比较明显减轻(t值分别为9.60和4.64,P值均<0.01);裸鼠肿瘤细胞中VEGF蛋白表达率分别为52.00%±2.00%和56.67%±3.06%,PCNA阳性率分别为37.01%±2.41%和33.94%±3.25%,CD34阳性血管数分别为2.05±0.07和1.72±0.10,与未转染组(70.00%±2.00%、72.11%±3.02%和4.01±1.27)比较,均显著降低(P值均< 0.01).各项指标中,转染VEGF-s1和VEGF-s2组间、未转染组和T-off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靶向VEGF基因的shRNA能有效抑制A431细胞和荷人裸鼠皮肤鳞癌移植瘤中VEGF的表达,导致肿瘤生长受抑,肿瘤恶性表型减弱.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fascin-1与E-cadherin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fascin-1、E-cadherin单克隆抗体检测24例皮肤鳞状细胞癌中fascin-1和E-cadherin的表达情况.结果:fascin-1表达与组织病理学分级、P53表达、Ki-67表达有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无关(P>0.05);fascin-1与E-cadherin的表达呈负相关(r=-0.63,P<0.05).结论: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fascin-1表达上调与E-cadherin表达缺失可能与肿瘤的侵袭及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NF)-κBp65、CC趋化因子配体20(CCL20)在银屑病患者皮损区及非皮损区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40例进行期银屑病患者斑块状皮损及20例进行期银屑病患者非皮损区皮肤、10例正常皮肤石蜡标本中的TLR4、NF-κBp65、CCL20的表达,对其在皮损中的表达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银屑病皮损区角质形成细胞中TLR4、NF-κBp65、CCL20的表达(A值分别为0.3006±0.1200、0.4551±0.1572和0.3862±0.1304)较正常人皮肤TLR4、NF-κBp65、CCL20的表达(A值分别为0.1379±0.0663、0.1970±0.0679和0.1262±0.0612)及银屑病非皮损区组(A值分别为0.1930±0.0687、0.2626±0.0606和0.2387±0.0467)明显上调(t值分别为4.113、5.044、6.106、3.711、5.265和4.889,均P<0.05).与正常人皮肤相比,银屑病非皮损区TLR4、NF-κBp65、CCL20表达明显上调(t值分别为2.118、2.685和5.608,均P<0.05).银屑病患者TLR4、NF-κBp65、CCL20的表达水平间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66、0.851和0.885,均P<0.05).结论 TLR4、NF-κBp65、CCL20的高表达可能与银屑病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