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题释义: 支架内再狭窄:是指支架内全程和/或支架两端5 mm节段内管腔丢失,导致管腔狭窄程度≥50%;临床定义为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需要靶病变或靶血管血运重建的症状性再狭窄,临床表现为缺血性胸痛,如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等。 药物洗脱球囊:通过向冠状动脉血管壁释放抗增殖药物(紫杉醇),抑制血管内膜增生,适用于小血管疾病、分叉疾病和支架内再狭窄病变、支架内再狭窄,优点在于无异物植入,降低了血栓形成风险,减少了再狭窄的发生,后续抗血小板治疗时间较短。 背景:国内外一系列的研究显示针对药物洗脱支架内再狭窄病变,药物洗脱球囊和药物洗脱支架优于其他介入方式,但是这两种治疗方式都存在着各自的局限。 目的:评价药物洗脱球囊与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治疗药物洗脱支架内再狭窄的疗效。 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药物洗脱支架内再狭窄患者63例,其中32例进行药物洗脱球囊植入治疗,另31例进行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治疗,记录两组患者介入术前、术后即刻冠状动脉情况,随访1 年后冠状动脉造影情况、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及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分析。研究得到内蒙古医科大学伦理委员会的同意及支持。 结果与结论:①随访1年,两组支架内最小管腔直径、参考血管直径、支架内晚期管腔丢失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均> 0.05),二次再狭窄概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18%,16%,P=0.216)。靶病变血运重建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6%,6%,P=0.513),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9%,10%,P=0.334);药物洗脱支架组2例发生消化道出血,药物洗脱球囊组未发生消化道出血,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②多因素分析发现,吸烟、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③结果表明,药物洗脱球囊与药物洗脱支架均是治疗支架内再狭窄的理想方法,临床实践中需综合多因素考虑需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 ORCID: 0000-0002-6209-874X(谢秀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高手术风险颈动脉狭窄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自膨式颈动脉支架(所有患者均给予脑保护装置)治疗高手术风险颈动脉狭窄患者20例.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置入支架.术后造影复查,所有患者颅内血管供血状况改善.术后临床症状均有缓解.20例术后随访1~18月,术后3月时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无脑梗死及脑出血发生,无支架内再狭窄.结论: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高手术风险颈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短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3.
背景: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管腔丢失等问题制约了支架置入治疗的进一步发展,血管内膜增殖和凋亡在再狭窄中的作用及干预方法尚在积极探索中。目的:采用Medtronic球囊建立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观察瑞舒伐他汀对球囊损伤大鼠颈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球囊损伤组和治疗组。均采用Medtronic球囊建立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并取球囊损伤组大鼠的右侧颈总动脉(未行球囊损伤)作为正常对照。治疗组于球囊损伤前3d始连续给予瑞舒伐他汀5mg/(kg·d)灌胃,球囊损伤组给予9g/L氯化钠溶液灌胃。术后7,14d取颈总动脉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检测SMα-actin、增殖细胞核抗原,采用TUNEL法检测平滑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结论:与球囊损伤组比较,治疗组造模后14d,损伤血管新生内膜面积、新生内膜/中膜面积比值明显减少(P0.05),管腔面积增加26%;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率降低,凋亡阳性细胞率增高(P0.05)。提示支架置入球囊损伤前给予瑞舒伐他汀可抑制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新生内膜增生及新生内膜细胞的增殖,促进平滑肌细胞的凋亡,从而减少动脉新生内膜形成,抑制再狭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鼻咽癌放疗后的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的疗效。方法对3例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出现严重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的颈部血管行球囊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并进行随访。结果 3例患者均为男性,其中1例为双侧颈动脉闭塞,进行了一侧颈动脉闭塞病变再通术;1例为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进行了左侧颈动脉支架成形术;1例右颈内动脉起始段严重狭窄,左侧颈动脉闭塞,对右侧颈动脉严重狭窄处进行了血管内支架治疗;经过随访并未发现有支架内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是治疗鼻咽癌放疗后颈部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病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总结26例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方法、适应症和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法:所选病例均经脑血管造影确诊,围手术期及长期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采用经股动脉插管,置入自膨式支架对颈动脉颅外段狭窄进行治疗。结果:26例手术均获得成功,3例出现不同程度脑血管痉挛,1例术中出现微栓子脱落轻度卒中,5例术中出现一过性心动过缓血压下降,2例术后持续性低血压,经积极处理未出现永久并发症,所有病例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影像学上颈动脉狭窄得到有效改善,脑组织血管染色好转;随访5-18个月,未发生明显脑缺血症状,无发现支架内再狭窄病例。结论: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适应证的选择和术后的处理以及娴熟的操作技巧及脑保护装置的使用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背景:众多基础和临床研究表明,多种因素参与了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形成,支架内再狭窄除与支架本身有关,吸烟、糖尿病和不稳定心绞痛等更是触发再狭窄的重要预测因素。糖化血红蛋白为糖尿病疗效评定的监测指标以及微血管病变的生化标志。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支架内再狭窄与糖化血红蛋白的关系。方法:将36例成功接受支架置入治疗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根据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血糖水平分为3组:糖化血红蛋白与空腹血糖均正常组(n=11)、糖化血红蛋白正常而空腹血糖升高组(n=15)、糖化血红蛋白与空腹血糖均升高组(n=10)。支架置入后患者因胸痛再发或常规行冠脉造影随访,以原靶病变管腔直径狭窄≥50%为支架内再狭窄,对照分析糖化血红蛋白对冠状动脉再狭窄的影响。结果与结论:36例患者中,7例发生冠状动脉内再狭窄,占19%,其中糖化血红蛋白与空腹血糖均正常组中有1例发生再狭窄,糖化血红蛋白正常而空腹血糖升高组中2例发生再狭窄,糖化血红蛋白与空腹血糖均升高组中有4例发生再狭窄。糖化血红蛋白与空腹血糖均升高组中冠状动脉内再狭窄比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回归分析显示糖化血红蛋白升高是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重要因素之一,测定糖化血红蛋白可进一步评估冠脉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背景:颈动脉支架置入是一种微创、安全、简便的介入治疗方法,对于身体基础状况差不能耐受开放手术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尤其有意义。目的:探讨支架置入联合经皮血管成形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29例,其中男19例,女10例,年龄45-78岁,进行支架置入及经皮血管成形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量表、神经功能评分及CT检查;随访3-12个月,复查凝血指标及颈动脉B超。结果与结论:1例患者为右侧颈总动脉分叉部完全闭塞,经治疗仅颈外动脉管径恢复50.0%,其余患者均经血管造影证实完全恢复至正常水平,治疗成功率为97%。29例患者治疗后24 h的颈动脉病变血管长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量表、神经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P0.05)。随访3-12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脑梗死和短暂脑缺血发作,颈动脉狭窄明显改善,6个月复查时患者出现再狭窄,再狭窄率为3%。表明经皮血管成形联合生物材料支架置入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颈动脉支架植入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7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了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均经DSA血管造影汪实有颈内动脉狭窄,手术成功率100%,治疗后残余狭窄率均低于30%:72例患者中有2例出现可逆性小卒中;3例出现术中球囊扩张时对侧肢体局灶性癫痫发作;3例血管痉挛;25例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1例出现术后高灌注综合征;5例出现其它部位出血。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一种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提高术者操作技巧及围手术期监护可以降低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提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患者11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牵引治疗配合骶管药物注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内服和熏洗,7d为一个疗程.结果 治疗4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对照组显效者11例,有效者28例,无效者20例,总有效率66.1%;观察组显效者17例,有效者33例,无效者9例,总有效率84.7%.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82例脑梗死患者和46例非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斑块检出率、管腔狭窄率,并观察斑块性质。结果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及颈动脉内膜厚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70.7%)明显高于对照组(32.6%);脑梗死组颈总动脉(CCA)内膜厚度(1.38±0.14)明显高于对照组(0.89±0.16),脑梗死组颈内动脉(ICA)内膜厚度(1.16±0.27)明显高于对照组(0.78±0.17)。斑块多发生于颈动脉分叉处(44.4%),以软斑块、溃疡斑块(59.2%)居多。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脑梗死的发病关系密切,彩超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对脑梗死的早期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