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1 毫秒
1.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与肺炎衣原体感染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放  张宁  曾实实  王伟  崔京涛 《医学信息》2008,21(6):902-904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肺炎衣原体(cpn)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对75例脑梗死患者(病例组)及5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数目、性质和颈动脉内径;并用微量免疫荧光标记法进行肺炎衣原体特异性IgG、IgM抗体检测.结果 病例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79.3%)、颈总动脉(CCA)内膜-中层厚度(IMT)和CCA内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均P<0.01).脑梗死部位与出现斑块的颈动脉存在同侧相关性(P<0.01).病例组与对照组Cpn总感染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脑梗死患者大多有颈动脉粥样硬化,与Cpn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和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103例首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应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MIF浓度,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浓度。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状况,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IF和hs—CRP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不稳定斑块组(混合斑块组、软斑组)血清MIF和hs-CRP浓度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硬化斑块组)和内膜粗糙组(P〈0.01)。血清MIF和hs—CRP浓度分别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正相关。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IF和hs-CRP水平可以反映颈动脉斑块的性质和稳定性,是临床了解脑梗死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朱丽娜  王宗立  顾萌萌 《医学信息》2019,(18):173-174180
目的 探讨血清尿酸(UA)、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在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5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患者设为ACI组,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责任血管情况分为无斑块组30例、稳定斑块组48例和不稳定斑块组72例,另选同期120例健康者设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各组血清UA、Hcy和血浆FIB水平,分析其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ACI组中血清UA、Hcy和血浆FIB水平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影响。结果 ACI组UA(379.78±86.54)μmol/L、Hcy(15.45±3.18)mmol/L和FIB(4.87±2.33)g/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的(248.47±74.43)μmol/L、(8.45±2.85)mmol/L和(2.37±0.58)g/L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组UA(366.8±70.6)μmol/L、Hcy(17.36±3.52)mmol/L和FIB(5.28±2.43)g/L水平分别高于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A、Hcy和FIB的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且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有关,因此三者联合检测对脑梗死的预防、诊断及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09年~2011年进入我院治疗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其中干预组中患者46例,对照组中患者44例。在入院和治疗6个月时对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中层的厚度[1](IMT)。结果在6个月后干预组中颈动脉斑块IMT的厚度明显缩小,对照组中厚度明显增加,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良好的降脂作用,并且有助于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对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陈玉媛  易爱姣  谭齐鸣  周波 《医学信息》2019,(2):175-176179
目的 探讨中青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HD)患者颈动脉超声特征。方法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我院170例患者分为CHD组105例和对照组65例,再将CHD组分为单支病变组32例、双支病变组34例和三支病变组39例。所有患者年龄均在60岁以下,全部受检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运用统计软件分析所检测的颈动脉声像图参数。结果 中青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斑块60%为中低回声斑块。CHD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增厚率及斑块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三支病变组斑块检出率高于单支病变组,颈动脉IMT情况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管痴呆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80例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纳入血管性痴呆组,同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血脂水平及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内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情况,并对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血管性痴呆组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管性痴呆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内径明显小于对照组,IM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管性痴呆组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清Hcy升高,并且随着血浆Hcy水平的升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随之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并探讨其与脑梗死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以96例脑梗死组及80例非脑血管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颈动脉IMT增厚发生率在脑梗死组为70.8%,对照组为40.0%;颈动脉软斑发生率在脑梗死组为42.7%,对照组为18.8%;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发生率在脑梗死组为21.9%,对照组为8.8%;脑梗死组颈动脉IMT增厚、软斑、中重度狭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1;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总胆固醇、甘油三脂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并探讨其与脑梗死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以96例脑梗死组及80例非脑血管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颈动脉IMT增厚发生率在脑梗死组为70.8%,对照组为40.0%;颈动脉软斑发生率在脑梗死组为42.7%,对照组为18.8%;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发生率在脑梗死组为21.9%。对照组为8.8%;脑梗死组颈动脉IMT增厚、软斑、中重度狭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1;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总胆固醇、甘油三脂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宋宛竹 《医学信息》2007,20(9):1648-1649
目的 利用超声技术评价Ⅱ型糖尿病人颈动脉硬化程度.方法 测定72例Ⅱ型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形成情况,并与健康组对照.结果 Ⅱ型糖尿病组颈动脉IMT(1.2±0.11) mm较正常组(0.76±0.16) mm明显增厚;斑块检出率为69%,较正常组检出率15%明显增高.结论 Ⅱ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情况明显高于正常组,利用超声检测可早期评价Ⅱ型糖尿病患者的硬化情况,并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血清脂蛋白a、MMP-9、D-D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间收治的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100例脑梗死但未见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作为对照组;入组后检测患者血糖、血脂、脂蛋白a、MMP-9及D-D水平.结果 观察组血糖、TG、TC、HDL及LDL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脂蛋白a、MMP-9及D-D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蛋白a、MMP-9及D-D三指标均呈现明显的两两线性相关关系,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蛋白a、MMP-9及D-D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脂蛋白a、MMP-9及D-D水平是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性危险因素(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血清脂蛋白a、MMP-9、D-D水平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将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99例分成TIA组,脑梗塞组,均接受颈部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指标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好发部位,超声分型及颈内动脉(ICA)颅外段狭窄度。结果:颈部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TIA组和脑梗塞组异常率均明显高于健康人,差异有显著性(P<0.01),TIA组与脑梗塞组异常率相比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病变血管分布与症状间有相关关系P<0.01)。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部位及超声分型来看,动脉粥样硬化斑最多见于颈总动脉分叉处(BIF).其次是颈总动脉(CCA),再其次是ICA起始部,TIA组与脑梗塞组均以扁平斑多见,其次是软斑和硬斑,溃疡斑少见。另外ICA颅外段狭窄度与症状间呈显著相关(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班块,是缺血性脑血骨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越重.发生严重缺血性卒中的危险性越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同病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清尿酸(UA)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7年6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患者80例,根据TIA最终是否进展为脑梗死分为A组(TIA未进展为脑梗死者)和B组(TIA在24~48 h经头颅CT或MRA检查证实有脑梗死发生者),每组40例。另选取同期我院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均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血清尿酸水平并进行分析,其中A、B两组分别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对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进行比较。结果 B组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和血尿酸水平均高于A组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血同型半胱氨酸和血尿酸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检出硬斑块15例,软斑块10例;B组检出硬斑块10例,软斑块25例;B组颈动脉软斑块检出率为62.50%,高于A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同型半胱氨酸和血尿酸水平升高及颈动脉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斑块可能是TIA患者的危险因素,也是TIA患者早期展为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早期发现血同型半胱氨酸、血尿酸水平升高及颈动脉斑块可作为TIA患者的病情评估依据,并对TIA患者是否进一步进展为脑梗死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故可进行早期干预,进而预防TIA患者进一步进展为脑梗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人巨细胞病毒(HCMV)在冠心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发病过程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8月至2016年4月心内科收治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36例为观察对象,其中冠心病(CHD)患者103例,非CHD患者33例.使用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进行监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对血清HCMV-IgM进行检测.结果 HCMV感染组心肌梗死发生几率明显高于非HCMV感染组.HCMV感染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发生几率亦显著高于非HCMV感染组.病变过程中HCMV感染和患者颈动脉IMT的相关性发现:HCMV感染患者颈动脉IMT(1.31 ±0.27) mm,非HCMV感染(1.14±0.22)mm,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MV感染组的MMP-9以及软斑组织水平明显高于非HCMV感染组.将HCMV感染作因变量,将其他因素作自变量,筛选出3个影响因素,即:颈动脉IMT、MMP-9、软斑组织.结论 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与HCMV感染呈正相关,作为其影响因素可能会增加HCMV感染的几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的关系。方法连续选入40例SLE患者做为SLE组,超声检测颈动脉IMT按IMT增厚与否分为IMT正常组和IMT增厚组,20名门诊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流式细胞分析计量外周血EPC(CD34和KDR双阳性细胞);比较各组EPC数量及直线相关分析EPC数量和IMT相关性。结果SLE组外周血EPC数量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1;同时在SLE组中IMT增厚组EPC数量低于IMT正常组,P〈0.01,且IMT与外周血EPC数量呈负相关(n=40,r=-0.494,P=0.006)。结论SLE患者存在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外周血EPC数量降低与颈动脉IMT增加密切相关,外周血EPC数量降低可能是SLE引起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H型高血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简称腔梗)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yperhomocysteine,Hcy)的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对入选的高血压合并腔梗患者,依据Hcy水平分为H型高血压合并腔梗组(Hcy≥10μmol/L,H型高血压组,n=120);普通高血压合并腔梗组(Hcy< 10μmol/L,普通高血压组,n =120);选择同期健康体检人群为对照组(n=115).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各组受试者Hcy的水平,同时检测一般生化指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各组受试者颈动脉IMT.结果 H型高血压组的颈动脉IMT水平明显高于普通高血压组及对照组[IMT:H型高血压组(1.37±0.20)比普通高血压组(1.15±0.18)比对照组(0.57 ±0.22) mm,P<0.001;Hcy:H型高血压组(19.2±3.5)比普通高血压组(9.2±1.4)比对照组(9.0±1.3).μmol/L,P<0.001];Pearson线性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合并腔梗患者的Hcy水平与IMT呈正相关(r=0.413,P<0.05),H型高血压组相关性更大(r=0.585,P<0.05).以IMT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Hcy(β=0.535,P<0.01)是颈动脉IMT的影响因素.结论 高血压合并腔梗患者血浆Hcy水平升高与颈动脉IMT增厚呈正相关.H型高血压合并腔梗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更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及动脉僵硬度与血清尿酸(uric acid,UA)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EH患者92例,健康对照组30例;对所有研究对象行相关血液生化检查,检测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和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结果:EH组的血清UA明显高于对照组[(361.51±83.81)μmol/L vs (317.03±62.22) μmol/L,P<0.05];EH组IMT及异常检出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0.69±0.14) mm vs (0.60±0.12) mm,42.39% vs 10.00%,P<0.05];45例EH患者检出颈动脉斑块,随着颈动脉斑块严重程度增高,血清UA水平依次增高[(285.25±78.41) μmol/L、(341.19±63.99) μmol/L和(401.33±88.49) μmol/L,P<0.05];软斑块组(n=11)的血清UA水平较硬斑块组(n=34)显著增高[(389.00±69.45) μmol/L vs (323.03±72.71) μmol/L,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CFPWV与年龄(r=0.414)、收缩压(r=0.224)、脉压(r=0.270)和血清UA(r=0.219)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UA水平增高是EH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血清UA水平可反映颈动脉斑块的严重程度及稳定性,EH患者随着血清UA水平增高大动脉弹性减退。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瞬时波强(WI)在动脉硬化早期改变的特点、诊断意义及影响因素。方法分析颈总动脉的WI、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动脉硬化指标、血生化指标等的相关关系。建立IMT增厚诊断的ROC曲线。根据瞬时波强等指标,建立IMT的多元回归方程。结果 IMT与W1、β、Ep、PWVβ显著相关(P〈0.01)。IMT增厚组的W1、β、Ep、PWVβ、PWV_WI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IMT增厚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W1、β、PWVβ分别为0.875、0.723、0.763;WI、IMT和动脉硬化指标与多种因素显著相关(P〈0.05)。IMT预测的回归方程为Y(IMT)=-0.246+0.024*W1+0.297*年龄+0.010*ApoB(P〈0.01)。结论 WI能敏感反映动脉硬化早期改变,能较好地诊断和预测动脉硬化,为进一步临床研究和诊断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电图(EEG)相对波段功率(RBP)在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38例,其中局灶性脑梗死组20例,大面积脑梗死组18例,其他疾病对照组30例进行床旁EEG监测。观察梗死部位脑区与对侧脑区、梗死侧枕部与健侧枕部的RBP变化,比较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局灶性脑梗死、大面积脑梗死各组与对照组的RBP差异。结果:梗死部位脑区与对侧脑区比较:梗死组RBP在双侧脑区呈现不对称性,病灶部位脑区8波RBP较对侧显著增大,a、B波的RBP显著减低;局灶组病灶部分脑区0波RBP较对侧显著增大,大面积梗死组0波RBP双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其他疾病组比较:梗死组梗死脑区均表现为6、0波RBP增大,a、G波RBP减低。扰部RBP变化:两组不同面积脑梗者,梗死侧枕部较健侧枕部8、0波RBP增大,a、B波RBP降低;健侧枕部RBP与其他疾病,大面积组表现为6、0波RBP增大,n、口波RBP降低,局灶组中.除0波RBP轻微增高外,6、a、口波RB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电图RBP对于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具有早期定侧价值,结合枕部RBP变化,可早期鉴别大面积脑梗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