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星状神经节连续阻滞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星状神经节连续阻滞术对颈性眩晕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分析.方法 通过对43例颈性眩晕采用星状神经节连续阻滞术,观察住院及随访中患者的眩晕等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星状神经节连续阻滞术对颈性眩晕患者有效率达88.4%.结论 连续阻滞术药效持久均匀,避免多次穿刺注药造成痛苦,病人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交感型颈椎病的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08年~2014年6年间确诊为颈性眩晕的患者210例,其中120例确诊为交感型颈椎病,60例行高位硬膜外阻滞术,60例行枕颌带牵引治疗。结果 60例行硬膜外阻滞的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优24例,良30例,差6例,优良率为90%,平均显效时间(2.2±1.6)小时,60例行颈椎枕颌带牵引的患者,症状改善者10例,良18例,差24例,优良率为46.7%,平均显效时间(7.7±3.0)天,无效8例,硬膜外阻滞组明显优于枕颌带牵引组;硬膜外阻滞组显效时间明显低于枕颌带牵引组。结论高位硬膜外阻滞是一种见效快,疗效确切的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中交感神经节阻滞对神经性耳聋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神经性耳聋患者90例,并随机分成三组:星状神经节阻滞组(S)、颈中交感神经节阻组(M)及对照组(C),每组各30例.三组均采用中药治疗,M组、S组分别加行颈中交感神经节、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之间间隔1周.结果:M组、S组60例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90%、86.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于C组66.6%(P<0.05).颈中交感神经节阻滞成功率(96.8%)高于星状神经节阻滞(78.7%),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后者(P<0.05).结论:颈中交感神经节阻滞联合中医药辨证施治,对神经性耳聋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皮星状神经节阻滞麻醉联合手法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慢性疼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方法 5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经皮星状神经节阻滞麻醉联合手法牵引治疗,星状神经节阻滞采用0.5%利多卡因+VitB1 100mg+VitB12 0.5mg,同时予以牵引治疗,每日1次,疗程14天,记录患者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效率、不良发应.结果 5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中,治疗1次有效者31例,随访1年,疼痛治疗1次性有效率为64%,2次有效者17例,有效率34%,2例患者无效.眩晕痊愈38例,有效率76%,显效10例,有效率20%,平均起效时间为(5.62±2.25)min,其中,5例出现局部血肿,9例出现血压升高,未予特殊治疗好转.结论 经皮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手法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方法简便可行,疗效确切,无严重并发症,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颈源性头痛头晕是临床常见症状,是颈椎退变、小关节增生及椎间盘突出等原因导致椎动脉血流改变或上位颈神经卡压所致。我院自2007年2月至2009年11月共收治96例该类患者,经星状神经节阻滞配合椎旁注射治疗后,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颈性眩晕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集17例以眩晕症状为主的患者,均经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且行颈椎盘造影诱发或加重眩晕症状、局麻药注射症状缓解或减轻,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并彻底切除病变椎间隙处后纵韧带。采用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听力及平衡委员会(CHE标准)记录术前1天及末次随访眩晕评分,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量表记录患者术前1 d及末次随访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采用交感神经症状20分法观察比较术前、末次随访时临床症状,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 17例患者均成功完成ACDF,术中未出现脊髓、神经、血管损伤,无硬膜撕裂等并发症。手术时间(85.8±8.6)min,出血量(60.6±7.4)mL,随访12~24个月,平均(16.8±2.4)个月。术前眩晕评分平均(4.76±0.75)分,末次随访平均(1.06±0.56)分,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末次随访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为(26.53±2.85)分,比术前(14.82±0.81)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交感神经症状评分术前(6.41±1.06)分,末次随访时(2.71±0.77)分,末次随访时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术后交感症状缓解优7例,良9例,差1例。随访时影像学检查显示植骨融合满意,未出现颈椎不稳定。结论颈前路减压固定融合术可能是颈性眩晕的一种潜在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银质针结合封闭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银质针结合多点封闭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封闭治。用简化Mc Gill疼痛问卷(Mc Gill pain questionnaire,MPQ)评估疼痛症状;用关节活动度(ROM)评估肩关节功能变化。结果两组患者SF-MPQ评分上均有进步(P0.01),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银质针治疗对疼痛的缓解迅速。两组关节活动度改变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银质针结合多点封闭治疗肩周炎有良好的疗效,且远期效果优于单纯封闭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腰椎定点旋转复位手法联合密集银质针治疗腰椎后关节紊乱的疗效。方法共选取腰椎后关节紊乱患者86例,随机抽样将观察病例分为腰椎定点旋转复位手法联合密集银质针治疗组43例,采用腰椎定点旋转复位手法联合密集银质针治疗,1次/w;单纯密集银质针对照组43例,采用单纯密集银质针治疗,1次/w,两组均4w为1疗程。并采用JOA下腰痛评分系统进行评分,比较年龄、性别、治疗前评估是否存在差异,确定可比性;治疗前后疗效对比,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差异。结果在临床研究中,根据统计学分析报告可得出以下的结果:①两组的均衡性两两比较在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JOA评分(P>0.05)无统计学差异,两组病例两两比较具有可比性;②两组1个疗程后的疗效及JOA评分两两比较(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腰椎定点旋转复位手法联合密集银质针治疗腰椎后关节紊乱的疗效优于单纯用腰椎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治疗,说明此联合疗法能明显改善腰椎后关节紊乱,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刃针松解配合传统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 方法 10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单纯给予刃针松解治疗,观察组在刃针松解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传统毫针针刺疗法,分别观察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两组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及临床显效率。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VAS评分[(2.14±0.83)、(3.78±1.30)]均较治疗前[(7.17±2.83)、(7.25±2.48)]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显效率(72%与56%)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 刃针松解配合传统针刺治疗颈性眩晕较单纯刃针松解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观察两种神经阻滞疗法治疗颈源性头痛(CHE)的临床效果。方法:按国际头痛委员会诊断标准选取CHE患者94例,随机分为2,3横突阻滞组(A组,n=48)和星状神经节阻滞(SGB)组(B组,n=46)。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头痛频率、头痛时间和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头痛频率、头痛时间均较治疗前减少,A组更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VAS评分分值较B组低,即A组治疗效果较B组更好(P<0.05)。结论:两种方法对治疗CHE均有良好效果,颈2、3横突阻滞更优于SGB。  相似文献   

11.
俸如全 《医学信息》2009,22(8):1608-1609
颈肩背肌筋膜综合症是由于长期姿势不良,颈肩背部肌肉过度疲劳,致病因子侵犯颈肩背部肌纤维组织,引起肌内无菌性炎症,从而导致广泛的肌肉疼痛及痉挛的症候群,其临床表现为颈肩背部的疼痛、僵硬紧缩、压迫、沉重感,X光线检查为颈椎退变、小关节失稳、生理曲度改变等表现,是目前最常见的颈部疾患.传统治疗方法以理疗、针刀、痛点阻滞为主,但疗效不确切,极易复发.笔者近年来通过对70余例该病患者的治疗,总结出以手法整复配合银质针为主的治疗办法,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星状神经节阻滞麻醉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为气管旁入路星状神经节阻滞麻醉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7具(34侧)成人尸体标本进行解剖,对星状神经节的形态、位置及其毗邻结构进行观测。结果:星状神经节出现率为82.35%,其位置位于第7颈椎横突基部和第1肋骨颈之间前方;从颈前皮肤至星状神经节的垂直距离为(31.86±0.72)mm。结论:气管旁入路星状神经节阻滞麻醉选择第6颈椎横突前结节为进针部位是较为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当归芍药散加味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57例患者随机抽出治疗组30名,用当归芍药散加味治疗。对照组27例用西比灵胶囊加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敏使朗)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86.7%,对照组55.6%,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当归芍药散加味对颈性眩晕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评价改良银质针导热疗法治疗胸背部软组织劳损筋膜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6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胸背肌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给予改良银质针导热疗法治疗,对照组用常规银质针导热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为87.5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2周、3周后,两组VAS评分均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2例出现心慌、头晕症状,经休息后缓解。对照组有3例出现局部疼痛、瘀血现象,未给予特殊处理,于1周后消失;2例出现晕针,平躺休息后恢复正常。结论 改良银质针疗法与常规银质针疗法均能改善患者疼痛症状,两种方法治疗效果相当,但改良银质针不刺激骨膜,能减轻患者治疗时的疼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强力定眩片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颈源性眩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联合组采用强力定眩片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每组以10 d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分别观察两组眩晕评分、脑血流改善程度(TCD检测)、颈椎JOA评分及评定临床疗效,并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复发率。结果 联合组治疗后眩晕计分低于对照组(0.46±0.11 vs 1.35±0.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剖析尼莫地平联合天麻素治疗血管性眩晕的疗效评价和不良反应观察。方法随机选取9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患者,并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院联合组,尼莫地平组和天麻素足,联合组给予尼莫地平联合天麻素治疗,尼莫地平组给予尼莫地平治疗,天麻素组给予天麻素治疗,并对三组的临床效果进行统计比较分析。结果联合组的总有效率为96.43%,尼莫地平组的总有效率为85.71%,天麻素组的总有效率为86.25%,联合组的疗效高于其他两组,且具有组间统计学差异(P<0.05);联合组和天麻素组的均无不良反应报告,仅尼莫地平组存在1例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7%,各组组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尼莫地平联合天麻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病症疗效优于单独给药,临床用药建议两者联合使用。  相似文献   

17.
背景: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应用于临床治疗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已取得确切疗效。为减少相关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学者们提出了各种改良方案,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目的:验证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的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患者87例,其中改良组41例采用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保留C7棘突及其附着肌肉韧带组织,开门节段为C3-C6;对照组46例采用传统C3-C7单开门扩大成形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随访时的JOA评分(17分法)、颈椎曲度Cobb角、颈椎活动度及轴性症状严重程度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结论:87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改良组手术时间(82.46±14.80)min,出血量(196.3±141.4)m L;对照组手术时间(78.41±15.43)min,出血量(220.91±128.21)m L,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JOA评分恢复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改良组治疗后有明显轴性症状患者的比例为17%,对照组为46%,对照组显著高于改良组(P0.05)。改良组治疗后颈椎曲度丢失程度、颈椎活动度丢失程度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末次随访门轴侧均骨性愈合,无椎板塌陷和再"关门"现象。提示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能获得良好的神经减压效果,同时可以最大程度维持颈后韧带复合体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减少对颈椎稳定机制的破坏,从而保留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并降低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背景:颈部神经阻滞麻醉易引起严重麻醉意外与并发症,目前在建立颈部神经三维可视化模型并对颈部神经节阻滞进行虚拟仿真方面还处在临床探索阶段。 目的:寻求三维虚拟穿刺仿真在颈部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方法。 方法:取健康志愿者颈部连续CT动脉造影/MRI脊髓造影断面图像,Mimics软件对骨骼、肌肉、动静脉、甲状腺、喉软骨、脊髓等组织进行半自动分割和重建,医学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块对神经等细小解剖结构进行重建,三维化显示颈部神经及周围相关解剖结构,并进行颈部神经穿刺虚拟仿真,包括模拟颈浅丛阻滞,颈深丛阻滞和星状神经节阻滞。 结果与结论:成功模拟颈浅丛阻滞, 颈深丛阻滞和星状神经节阻滞,显示虚拟穿刺针和骨性结构、动静脉、肌肉、脊髓、颈丛深浅支和星状神经节等解剖结构的三维毗邻关系,并测量穿刺进针的安全角度,深度和最佳穿刺路径。说明三维虚拟穿刺仿真技术可以为颈部神经阻滞术提供直观的形态学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针灸的治疗方式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96例颈椎病性眩晕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针灸治疗,对照组采用超短波的方式治疗.结果 观察组48人,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48人,总有效率为77.08%;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灸治疗方法对于颈性眩晕的改善效果明显,针对性强,治疗效果确切、持久且安全.  相似文献   

20.
颈性眩晕是由于颈椎骨质的退化性变,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如头晕、眼花、恶心呕吐,颈项部疼痛不适或上肢麻木等.本证属于中医"眩晕"范畴,常易反复发作.笔者从2005年1月到2007年12月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56例颈性眩晕患者,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