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短阵房性心动过速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5例短阵房性心动过速的动态心电图进行分析,其中45例有器质性心脏病(Ⅰ组),20例无器质性心脏病(Ⅱ组)。结果:短阵房性心动过速的检出率随年龄而增加,Ⅰ组年龄高于Ⅱ组(P<0.01),在Ⅰ组中房性心动过速的偶联间期长于房性期前收缩的最短偶联,短阵房性心动过速频率较快,发作前的窦性频率也较Ⅱ组快(P<0.05),且伴房室传导阻滞,窦房结功能及ST段压低改变。结论:动态心电图对短阵房性心动过速的临床诊断及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室性心动过速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特点.方法:探讨67例患者的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临床诊断、室性心动过速发作QRS波的形态、伴发其他心电图异常、及室性心动过速的昼夜规律.结果:室性心动过速以冠心病发生率最高(38.8%);伴随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80.6%,心肌缺血改变为62.7%;室性心动过速发作0:00~3:59发生率最高,为19.6%,4:00~7:59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最低,为12.9%,其他时段无明显规律.室性心动过速QRS波形态呈右束支阻滞型(V1V2呈R、Rs、Qr型)及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为67.1%,病理性室性心动过速起源多为左室.结论:室性心动过速中器质性病变尤其是冠心病患者发生率较高,易伴发房性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性改变,室性心动过速无明显昼夜节律,病理性室性心动过速起源多为左室,佐证室性心动过速为病理性改变.  相似文献   

3.
国人不同年龄组心肌袖和肺静脉壁的形态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正常人群不同年龄的心肌袖和肺静脉壁的形态学特征,为房颤的发生及其消融治疗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观察不同年龄组心脏的肺静脉周径,并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切片染色、计算机软件对肌袖周径和面积进行测量比较。结果:肺静脉的周径、肌袖的面积在不同年龄有显著差异,组内各静脉间则无。肌袖的肌纤维以不同的走行方向渐变地从左心房延续至肺门。静脉壁和肌袖面积在中年组和老年组内有显著差异。在老年组内可见肌袖多有纤维化改变、弹力纤维减少和静脉壁较薄,中青年组相反。结论:正常肺静脉的心房-静脉交界处的周径、肌袖和组织构造会随着年龄的改变而变化,这种改变可能与房颤发生的病理学机制及与其消融治疗术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房性心律失常的动态心电图特点。方法:选择心衰患者42例,非心衰患者40例,分析24h动态心电图。结果:心衰组房性早搏、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心衰患者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其存在与心衰患者预后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心电图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患者的心电图资料。结果: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可出现多种形式的异常心电图表现,其中以肺型P波、窦性心动过速、肢体导联低电压、ST—T改变、房性早搏、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心房颤动最为常见。结论:心律失常是慢性肺心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尤其在急性发作期以室上性心律失常为主,了解其心电图特点对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12月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9例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心律失常检出率及检测方式的综合评价。结果:室性期前收缩二/三联律、房性期前收缩二/三联律、室性期前收缩成对、房性期前收缩成对及短阵室上速等动态心电图检出率均高于常规心电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心电图检测的安全性及可重复性评分与常规心电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准确性评分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检出率及准确性高。  相似文献   

7.
背景:冠状动脉药物涂层支架置入治疗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最佳治疗方法,但由于老年患者合并危险因素较多,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置入国产雷帕霉素药物涂层支架的临床特征及住院期间预后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307例因初发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接受急诊冠状动脉国产雷帕霉素药物涂层支架置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分为3组,非老年组(< 65岁,n=175)、普通老年组(65-74岁,n=83)、高龄组(≥75岁,n=49),比较3组住院期间的临床特征、病死率及联合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与非老年组相比,普通老年组、高龄组女性比例较高(P < 0.05),吸烟者较少(P < 0.05),既往高血压病史比例增加(P < 0.05),血红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P < 0.05)。随着年龄的增长,血清肌酐水平逐渐升高,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与住院期间心源性死亡发生率逐渐增加。与非老年组、普通老年组比较,高龄组心功能Killip分级≥Ⅱ级比例、3支或左主干病变比例较高(P < 0.05),成功再灌注率下降(P < 0.05),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联合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较高(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1)。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8.
1999年在本市邮电系统职工健康普查中,经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890名无心肺病患、无胸痛、踝部浮肿,异常呼吸音及心脏病理性杂音,外观健康成年人,检出异常心电图198例,其中男120例,女78例,平均年龄40.2岁。对各种异常心电图的发生率、年龄、性别、吸烟与否与血压分组统计分析(表1)。ST-T改变伴左室肥大检出率最高(53.5%),次为传导阻滞(18.2%)。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在年龄组有差异外,其它异常心电图在年龄、性别、吸烟与否与血压有直接关系,分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随诊3~4年初步评定其愈后意义(表2),全组发生冠心病13例(6.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龄化左心房(LA)电和结构重构对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选用健康雄性新西兰大耳白兔,分为青龄LA组[兔龄(8±2)月]和老龄LA组[兔龄(25±2)月]。记录在体左心房肌单相动作电位(MAP)和短阵快速刺激方法观察2组动作电位的静息膜电位(RMP)、幅度(APA)、最大上升速率(dv/dt_(max)、平台期电位、复极化到30%、50%和90%时程(APD_(30)、APD_(50)和APD_(90))以及心律失常诱发率和持续时间;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各组L型钙电流(I_(Ca,L);Masson染色观察各组左心房组织间质胶原纤维及其蛋白含量,透射扫描电镜观察左心房细胞内超微结构;Western blot技术测定各组左心房组织Cav1.2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青龄LA组比较老龄LA组心房肌动作电位的dv/dt_(max)和平台期电位显者降低,APD_(30)和APD_(50)明显缩短,APD_(90)显者延长(P0.01);其房性心律失常的诱发率明显增高,持续时间显著延长(P0.01)。在电压钳制方式下,与青龄LA组比较,老龄LA组左心房肌细胞I_(Ca,L)密度在各钳制电压下均明显减小,其电流-电压曲线显著上抬;当钳制电位为+20 mV时老龄LA组心肌细胞I_(Ca,L)密度由青龄LA组的(11.72±1.39)pA/pF减小为(6.08±0.98)pA/pF(P0.01)。与青龄LA组比较,老龄LA组心肌组织中胶原纤维明显增多,胶原蛋白含量显著增加(P0.01),心房肌组织排列不规则。老龄LA组心房肌细胞超微结构异常改变,心房肌细胞核固缩,线粒体排列杂乱,肿胀或出现空泡,肌小节损伤严重。老龄LA组织中的Cav1.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小于青龄LA(P0.01),其表达量与老龄LA组I_(Ca,L)密度减小呈显著正相关(r=0.83,P0.01)。结论:老龄LA发生了明显的病理生理特征性改变而增加了老龄化房颤发生的易损性和易感性,其机制与老龄化LA的I_(Ca,L)减小、超微结构改变和Cav1.2蛋白表达水平下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增龄变化的规律。方法:取健康雄性大鼠,电镜观测左心房和左心室细胞超微结构的形态和定量变化。结果:随年龄增长,心房肌节长度、线粒体数量各年龄段间无差异,心室肌节长度、线粒体数量各年龄段间存在显著差异;闰盘逐渐典型、复杂;心房中心钠素颗粒不断增多。结论:心房肌节长度、线粒体数量一生中基本不变;幼年到青年为心室肌节和线粒体迅速发育期;心室肌原纤维增长既有肌节数目增多,又有肌节长度增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响月经规律患者冻融胚胎移植妊娠的相关因素。方法对同济医院生殖中心2011年12月至2012年8月行冻融胚胎复苏移植周期的月经规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共1279个周期,比较不同年龄、不孕年限、移植次数、胚胎情况、内膜准备方法等对临床结局的影响。结果 1、年龄:随着年龄递增,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下降,〉35岁组明显低于≤35岁组(P〈0.05)。2、不孕年限:随着不孕年限递增,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下降,〉5年组明显低于≤5年组。3、移植次数:随着移植次数增加,优胚率下降,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下降。4、移植胚胎个数:着床率3个组最低(P〈0.05);临床妊娠率、流产率2个组最高(P〈0.05)。5、移植优质胚胎个数: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2个组最高,3个组最低(P〈0.05)。6、胚龄:D5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最高。7、内膜厚度:〈8mm组和≥8mm组两组间比较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宫外孕率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8、内膜准备方法:胚胎着床率、临床妊娠率激素替代周期组最高,自然周期组最低。9、临床妊娠相关因素的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不孕年限、移植次数与妊娠负相关,移植优质胚胎个数、胚龄与妊娠正相关,但均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 1、年龄、不孕年限是影响冻融胚胎移植成功的重要因素,提倡对不孕症早诊断、早治疗,不延误病情。2胚胎情况是影响冻融胚胎移植成功的关键因素,移植3个胚胎并不能提高成功率,建议移植1-2个胚胎,囊胚移植明显提高成功率。3、激素替代是一种较好的内膜准备方法,芬吗通有好的应用前景,但有待更多病例的积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分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生物节律特征。方法:选取87例经头颅CT、CTA、DSA及脑血管彩超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血管痉挛患者,在自然光暗循环条件下利用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Dopplor,TcD)对患者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进行24小时以上连续监测后判断分析24小时12个时间段的发病时间特征。结果:8:00点和20:OO点两个时间点的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较其他时间点有显著性差异.流速显著较快(p〈0.05),脑血管痉挛的节律变化特征呈“双峰”表现。结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时间具有典型的近日节律特征,其发病高峰期位于每目的8:00点及20:00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遗传背景对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房颤组121例、对照组100例,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鉴定AT1R基因1166位点基因型并对房颤组做彩色超声心动图进行比较,Logistic回归分析基因型对房颤的独立危险性。结果:房颤组AC+CC基因型频率、C等位基因频率均较对照组增高(P分别为0.017、0.013),与AA型相比,AC型+CC型者发生AF的风险率为3.657(95%CI:1.181-11.322),基因型、收缩压参与增加总体AF发生的概率(P分别为0.019、0.002),以AA型为参照,AC型+CC型发生AF的OR为4.132(95%CI:1.263-13.513)。②AF患者有无心衰、脑栓塞并发症病史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F患者心脏超声指标AA型者与AC型+CC型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携带AT1R基因1166位点C等位基因者有增加发生AF风险的倾向,但与病程发展中心脏结构、功能改变以及心力衰竭、脑栓塞等并发症无显著性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应用口服避孕药预治疗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结局的影响。方法 192例PCOS患者IVF-ET周期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IVF-ET前先用口服避孕药(妈富隆或达英35)预治疗93例,对照组99例。比较两组年龄、促性腺激素(Gn)用量、获卵数、受精率、植入率、妊娠率、流产率和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的发生率。结果两组年龄、Gn用量、获卵数、受精率无明显差异,预治疗组的植入率、妊娠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流产率和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的发生率对照组(9.1%)显著高于研究组(5.2%)。结论 PCOS患者IVF-ET前先用口服避孕药顸治疗可提高植入率和妊娠率,降低OHSS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T波峰-末间期与室性心动过速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T波峰-末间期(Tpeak-Tendinterval,Tpe)与室性心律失常发作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对动态心电图检查中的128例患者是否出现室速分为两组:室速组60例,无室速组68例。对检查过程中记录的同步12导心电图各导联的T波峰-末间期进行手工测量,并计算心率校正的T波峰-末间期(Tpe/√RR)。分别对研究对象各导联Tpe间期、Tpe/√RR以及12导联平均Tpe间期、Tpe/√RR进行两组之间比较的统计分析。结果:①除V1导联外其余各导联的Tpe间期及Tpe/√RR在室速组较无室速组显著延长(P〈0.05)。②12导联平均的Tpe间期及Tpe/√RR在室速组较无室速组亦显著延长(P〈0.05)。③在室速组较无室速组Tpe/√RR延长的显著性要高于Tpe间期。结论:室速发作前比无室速发作的Tpe间期延长具有统计学意义,Tpe间期有望成为预测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发病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及免疫指标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不同年龄发病(老年发病48例,非老年发病60例)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结果非老年发病组抗dsD-NA抗体、Sm抗体、抗SSA、SSB的阳性率,血液系统、肾脏损害发生率显著高于老年发病组(P〈0.05);老年发病组肌肉及关节受累发生率高于非老年发病组(P均〈0.01)。结论老年发病较非老年发病的SLE患者体内有更弱的自身免疫应答,病情侵袭性更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动态心电图观察阵发性房颤的发作特征,以探讨阵发性房颤的发生机制。方法:对41例阵发性房颤患者的动态心电图进行分析。男20例,女21例。平均年龄66±13岁。冠心病10例,高血压病8例,糖尿病3例,甲亢性心脏病2例。观察动态心电图中心律失常的特点及与阵发性房颤的关系。结果:41例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均可见房性早搏。频发者23例,占56.1%(23/41)。伴阵发性心动过速及心房扑动30例,占73.2%(30/41)。伴房性早搏二联律,房性早搏未下传及长R-R间期的35例,占85.3%(35/41)。伴有窦性心动过缓11例,占26.8%(11/41)。结论:阵发性房颤的发生有多种因素,以房性心律失常最常见,其中又以房性早搏居多,早搏的联律间期越短,越容易诱发阵发性房颤。房性早搏二联律,房性早搏未下传及长R-R间期诱发阵发性房颤的原因可能为长短周期机制。部分病例存在窦性心动过缓,与阵发性房颤的关系可能是迷走神经张力增加参与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骨科老年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全麻下行择期骨科手术老年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D组在气管插管后采用注射泵以0.5μg/(kg·h)速率持续静脉注射,c组以相同方法静脉注射0.9%氯化钠溶液。两组均术毕前20min内停止注射。记录术中七氟醚和芬太尼用量、术后VAS评分、术后Ramsay镇静评分、术后谵妄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芬太尼和七氟醚用量、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舒适度评分、术后谵妄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对比,D组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率降低,芬太尼和七氟醚用量减少,Ramsay镇静评分和舒适度评分更优,VAS评分降低(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能减少骨科老年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率,其机理可能与其提供良好的镇静、镇痛和减少麻醉药物用量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替吉奥单药与吉西他滨单药一线治疗老年人晚期胰腺癌的近期疗效、无进展生存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9年1月-2014年8月收治的老年晚期胰腺癌患者44例,一线采用替吉奥单药或吉西他滨单药化疗。替吉奥组21例,吉西他滨组23例。每例患者至少接受化疗2个周期以上。每2个周期复查CT,根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 m o r s,R ECI ST)和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化疗毒性分级标准(Nat i o n a l Ca n c e r In s t i t u te Co m m o n Te r m i n o l o g y C r i t e r i a Fo r A d v e r s e Ev e n t s,N C I-C TC A E)对两组治疗的近期疗效、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 ree sur v ival,PFS)和不良反应进行评估。结果:44例老年晚期胰腺癌患者经替吉奥或吉西他滨单药化疗,两组的有效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及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 CR)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吉奥组中位PFS3.6月,吉西他滨组中位PFS4.0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吉奥组的骨髓抑制情况明显低于吉西他滨组,其中中性粒细胞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它的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主要为1-2级胃肠道反应和肝功能异常。结论:替吉奥单药对比吉西他滨单药一线治疗老年晚期胰腺癌,两组疗效相似,但替吉奥的化疗毒性反应明显较小,患者能耐受,口服给药方便,可推荐作为老年晚期胰腺癌的一线化疗方案,尤其可能适用于PS评分2分的不能耐受吉西他滨或其他联合方案的老年晚期胰腺癌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