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Mimics18.0软件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骨折模型进行手术规划,术前模拟手术,辅助治疗复杂型股骨髁上骨折内固定及在医患沟通环节的效果研究。 方法 筛选10例复杂型股骨髁上骨折患者,将患者的骨折部分及全套内固定物的薄层CT数据导入Mimics 18.0软件,进行骨折三维建模、骨折块虚拟复位、建立股骨髁上骨折内固定物标准件库、选取最佳匹配的钢板及螺钉。3D打印出患者1:1的股骨髁上骨折实体模型, 术前应用3D打印模型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并进行3D打印模型的效度验证。让患者及其家属直接接触骨折3D模型并观看在模型上按照数字化设计进行模拟手术-将股骨髁上重建板的位置、钉道长度和方向同数字化设计比较,确定术中使用的钢板及螺钉。最后,按照术前模拟演练进行实际手术骨折复位、钢板内固定。 结果 术前应用3D模型获得了良好的沟通效果,患者及其家属理解度和满意度高。应用3D打印技术模拟手术共植入1块锁定钢板和8枚螺钉,钢板植入的位置、螺钉植入的方向均与数字化术前设计高度一致,钉道长度与数字化术前设计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际手术与模拟手术的手术效果一致。 结论 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技术在医患沟通方面效果显著,且实现了复杂型股骨髁上骨折的个体化、精准化治疗,明显减少了患者的术中出血量,缩短了患者的康复周期。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计算机辅助设计-快速成型技术(3D打印)应用于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我科收治的高龄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实验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实验组采用3D打印辅助后实施人工股骨头置换。所有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并拍摄骨盆正位X线平片,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术后6个月、1年VAS评分及Harris评分。结果 62均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6.82±2.32)个月。1例患者术后1年因内科疾病死亡,所有患者术后切口甲级愈合,术后双下肢基本等长,相差在1 cm 范围内。实验组手术时间、术后下地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实验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1年实验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实验组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3D打印结合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前3D模型便于医患沟通,利于提前做好手术计划,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降低高龄患者手术相关并发症,改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与传统手术方式行TKA的临床效果差异,探讨应用3D打印个性化截骨技术在TKA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将2015年10月~2018年6月间行TKA的120例(136膝)患者,随机分成3D组和传统组,3D组60例(70膝)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膝关节置换手术,传统组60例(66膝)采用传统的膝关节置换方法。术前两组患者年龄、性别、KSS(knee society score)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实际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截骨量,术后X线片测量平均股骨、胫骨机械轴夹角(MFTA),矢状位胫骨平台后倾角(STCA),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末次随访时行KSS评分。 结果 术后随访9~32个月,两组病例均未出现关节感染,假体松动、移位、下沉等并发症。3D导板组术前规划的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截骨量与手术实际无统计学差异(P>0.05);3D导板组的手术时间、MFTA值、STCA值与传统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3D导板组KSS临床及功能评分均高于传统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3D打印个性化截骨技术简化了TKA手术步骤,可提高手术的精准度与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与传统手术方式行TKA的临床效果差异,探讨应用3D打印个性化截骨技术在TKA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将2015年10月~2018年6月间行TKA的120例(136膝)患者,随机分成3D组和传统组,3D组60例(70膝)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膝关节置换手术,传统组60例(66膝)采用传统的膝关节置换方法。术前两组患者年龄、性别、KSS(knee society score)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实际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截骨量,术后X线片测量平均股骨、胫骨机械轴夹角(MFTA),矢状位胫骨平台后倾角(STCA),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末次随访时行KSS评分。 结果 术后随访9~32个月,两组病例均未出现关节感染,假体松动、移位、下沉等并发症。3D导板组术前规划的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截骨量与手术实际无统计学差异(P>0.05);3D导板组的手术时间、MFTA值、STCA值与传统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3D导板组KSS临床及功能评分均高于传统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3D打印个性化截骨技术简化了TKA手术步骤,可提高手术的精准度与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空心可塑形骨折手术引线器的研发及其在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6年8月到2018年5月在本院骨科手术治疗的84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术中采用传统过线器固定骨折块;研究组使用自制空心可塑形引线器对骨折块进行固定,记录并比较两组术中术后相关指标,随访两组术后恢复情况。 结果 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X线暴露次数与术后引流量等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与完全负重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7.6%,高于对照组(78.6%),P<0.05。研究组术后6个月下肢静脉血栓、肺部感染、髋内翻、切口感染、固定物松动等并发症发生率为4.8%,低于对照组(26.2%),P<0.05。 结论 研发空心可塑形骨折手术引线器并应用于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治疗,能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髋关节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空心可塑形骨折手术引线器的研发及其在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6年8月到2018年5月在本院骨科手术治疗的84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术中采用传统过线器固定骨折块;研究组使用自制空心可塑形引线器对骨折块进行固定,记录并比较两组术中术后相关指标,随访两组术后恢复情况。 结果 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X线暴露次数与术后引流量等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与完全负重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7.6%,高于对照组(78.6%),P<0.05。研究组术后6个月下肢静脉血栓、肺部感染、髋内翻、切口感染、固定物松动等并发症发生率为4.8%,低于对照组(26.2%),P<0.05。 结论 研发空心可塑形骨折手术引线器并应用于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治疗,能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髋关节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3D打印结合定制钢板技术治疗复杂的胫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回顾性研究对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收集的23例进行治疗的新鲜闭合性胫骨C型骨折病例进行分析,其中11例采用3D打印结合定制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的3D组以及12例采用传统胫骨钢板固定治疗的传统组。3D组的年龄为(42.6±12.3)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4.9±1.0)d;传统组的年龄为(41.2±11.0)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4.4±1.0)d。3D组在术前打印出患者损伤胫骨的真实3D模型,并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制作个性化定制钢板用于术中使用;传统组则采用普通术前准备,术中使用传统胫骨钢板固定。比较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折愈合时间、Matta骨折复位标准、Johner-wruhs评分。结果3D组的随访时间为(19.9±4.3)个月,传统组的随访时间为(18.4±4.0)个月。3D组的手术时间为(117.27±25.82)min、术中出血量为(118.18±40.45)mL、透视次数为(4.09±1.14)次、骨折愈合时间为(13.18±1.72)周。传统组的手术时间为(142.50±30.34)min、术中出血量为(170.83±68.95)mL、透视次数为(6.17±2.08)次、骨折愈合时间为(15.41±3.08)周。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结合定制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胫骨骨折可减少术中出血与透视次数,减少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与手术风险,方便医患交流,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杨权 《医学信息》2019,(2):124-126
目的 分析PFNA系统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94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各47例。参照组患者予以DHS系统治疗,研究组患者予以PFNA系统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Harris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Harris评分优良率分别为91.49%、87.2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61.46±4.33)min、骨折愈合时间(10.86±2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术前静脉使用氨甲环酸(TXA)对老年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2018年12月1日因股骨粗隆间骨折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骨科行DHS内固定的老年患者90例,根据患者围手术期是否使用TXA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术前术后均未给予TXA;实验组45例,术前15 min静脉滴注TXA 20 mg/kg。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3、5天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凝血功能,比较两组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围手术期总失血量、输血率,记录血栓性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围手术期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分别为(614.42±62.92)ml、(149.74±59.23)ml、(465.32±96.33)ml,低于对照组的(844.81±75.51)ml、(187.72±83.13)ml、(657.63±83.61)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输血率为33.33%,低于对照组的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肺栓塞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 术前使用TXA可以减少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失血量和输血率,且不增加术后深静脉血栓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根据解剖学特点分型,选择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和动力髋螺钉(DHS)不同内固定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13年07月至2015年05月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择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92例,均采用手术治疗,按随机数字表、根据不同的内固定分为PFNA组:44例,DHS组:48例。对两组患者术中术后的变化情况和并发症进行测量记录、比较分析。 结果 DHS组的较PFNA组的平均放射时间更短,平均隐性出血量更少,而PFNA组的较DHS组的平均术中出血量更少。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开始下床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中如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DVD)、近端螺钉头颈部切割及髋内翻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近端螺钉退钉、髋外侧或大腿部疼痛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根据骨折的分型选择PFNA或DHS内固定手术治疗,各有优缺点,但只要达到有效的固定后进行早期功能锻炼,能减少并发症,患侧髋关节活动功能均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闭合复位髓内钉治疗同侧股骨干骨折合并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并分析造成骨折不愈合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行闭合复位髓内固定治疗同侧股骨干骨折合并髋部骨折的31例患者,男23例,女8例,年龄(46.4±15.7) 岁(21~73岁)。观察并记录股骨干合并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阻挡钉数量、手术时间、失血量、愈合时间、肢体短缩、髋关节HHS功能评分。对可能造成骨折不愈合的可能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0.1个月。对所有造成骨折不愈合的可能因素进行分析。阻挡钉数量和骨折类型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因素如损伤机制、手术时间等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对上述两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阻挡钉数量(OR=2.845, 95% CI 2.164~3.741)和骨折类型(OR=3.388,95% CI 1.966~5.840)为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阻挡钉数量少、股骨干粉碎型骨折是引起骨折不愈合的独立危险因素。闭合复位髓内钉治疗同侧股骨干合并股骨粗隆间骨折安全有效、可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利用3D打印患手模型指导个性化选择皮瓣治疗虎口挛缩的临床效果。 方法 自2018年3月至2019年10月,对10例虎口中~重度挛缩者,术前3D打印患手模型,依据模型设计虎口开大后创面的形状及面积,个性化选择合适的皮瓣修复创面,术中比对验证,术后随访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 术中发现创面形状及面积与术前模拟设计基本一致,皮瓣选择与术前模拟一致,10例皮瓣均成活,供区及受区创面Ⅰ期愈合,随访6 ~ 12个月,皮瓣外形满意,感觉部分恢复,拇指恢复外展及对掌功能,虎口角度增加50~60 °(平均53.4 °),虎口宽度增加18 ~ 35 mm(平均31.3 mm),虎口修复评定:优7例,良2例,中1例。 结论 术前3D打印患手模型可指导个性化的皮瓣,使虎口挛缩开大的创面达到精准修复,减少手术时间,术后虎口外形及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彩色3D打印技术在泌尿外科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CNL)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 方法 随机选择16例彩色3D打印肾结石患者作为A组,利用逆向工程与彩色3D打印技术进行重建并备1:1大小完整的肾脏、肾血管及肾彩色结石3D模型。选取23例传统PCNL患者作为B组,观察比较A、B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以及结石清除率。手术医师填写模型评估调查问卷,患方填写调查问卷并进行评分。 结果 成功打印出患者的彩色3D结石模型。纳入研究的两组患者年龄、结石大小、铸型结石量无统计学差异。两组的预估穿刺深度与实际穿刺深度分别为A组:(6.5±0.8)cm vs(6.8±1.1)cm (P>0.05); B组:(6.5±1.5)cm vs (7.6±1.8)cm(P<0.05)。两组医师评分分别为(8.4±0.4),(6.5±0.5)(P<0.05);患者评分分别为(9. 0±0.7),(7.2±0.6)(P<0.05)。两组的结石清除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例数分别为: 81.25% vs 73.91%(P<0.05),(52.27±9.64)min vs(67.39±10.81)min(P<0.05),(55.49±18.16)mL vs(92.92±22.17)ml(P<0.05),(6.48±1.51)d vs(7.32±1.43)d(P >0.05),1例vs 3例(P<0.05)。这些结果提示使用彩色3D打印结石模型预估的穿刺点和穿刺深度与实际手术基本相符,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更短、并发症更少。手术医师评价彩色3D打印结石模型满意,患方术前谈话满意度更高。 结论 彩色3D打印技术能够使泌尿外科医生在术前精确、直观地了解肾结石情况,较传统手术获得更高的精确性和安全性。使用彩色3D打印结石模型对患者进行病情讲解和术前谈话可以提高其对肾结石及手术并发症的理解,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3D打印等技术对胫骨平台SchatzkerⅡ、Ⅲ型骨折关节面复位的应用价值。 方法 采集胫骨平台SchatzkerⅡ、Ⅲ型骨折CT数据11例进行胫骨3D打印(3D打印组),并采集胫骨平台SchatzkerⅡ、Ⅲ型骨折16例进行传统手术(传统组),对比两组关节面复位后的最大阶梯高度、手术时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3D打印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12.3±6.8)min,略低于传统组的(121.7±12.8) min (t=2.223,P=0.036);3D打印组平均最大阶梯高度为(2.8±0.4)mm,少于传统组为(3.1±0.5) mm(t=2.123,P=0.044)。 结论 3D打印技术可提高胫骨平台SchatzkerⅡ、Ⅲ型骨折关节面复位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平面腘动脉损伤致患肢创伤严重程度的临床意义,评估腓肠动脉在腘动脉创伤修复中的作用。 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单侧膝关节周围骨折(含脱位)患者103例。其中,合并腘动脉损伤患者68例,根据损伤平面是否高于腓肠动脉分为高位组(16例)和低位组(52例);其余35例为对照组。对比分析3组患者术前、术后1、3、7、15 d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 结果 高位组CK值显著大于低位组,低位组大于对照组(F=217.709,P<0.001);同一时间点(术前、术后1、3、7、15 d)3组患者CK值两两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01)。高位组CK各时间点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低位组术前与术后7 d(P=0.930)、术后1 d与术后3 d(P=0.195)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高位组患肢缺血、损伤程度重于低位组;腓肠动脉是腘动脉不同损伤平面CK差异的主要原因,具有代偿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