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观察黄芪多糖对成纤维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效应及对血管内皮细胞与白细胞粘附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观察体外培养的人正常成纤维细胞和慢性创面的创缘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增殖;采用虎红法、荧光免疫组化法在TNF刺激的HUVEC模型上观察黄芪多糖对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单核细胞TPH-1与HUVEC粘附及HUVEC表面粘附分子的表达。结果:在2.44-156 mg/L范围内,黄芪多糖作用下创缘成纤维细胞增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44-39 mg/L黄芪多糖作用下人正常皮肤的成纤维细胞增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P<0.01,P<0.05);在9.75-156 mg/L浓度范围内对HUVEC未表现出明显的增殖作用。在4 h时25 mg/L黄芪多糖组PMN与HUVEC的粘附量明显低于TNF组(P<0.05);25 mg/L和100 mg/L黄芪多糖组TPH-1与HUVEC的粘附量明显低于TNF组(分别P<0.01和P<0.05);作用12 h时,25-100 mg/L黄芪多糖组HUVEC与PMN粘附量明显低于TNF组(分别P<0.05,P<0.01和P<0.01);50 mg/L和100 mg/L也使TPH-1与HUVEC粘附量明显低于TNF组(分别P<0.01和P<0.05)。与TNF组比较,在25-100 mg/L黄芪多糖作用4 h能明显降低VCAM-1、ICAM-1的荧光强度(分别P<0.01和P<0.05)。作用12 h,与TNF组比,50 mg/L黄芪多糖组CD44的荧光强度明显低于TNF组(P<0.05)。结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黄芪多糖具有抑制白细胞与HUVEC粘附作用,提示黄芪多糖具有抗炎作用;并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结果体现了黄芪"托毒生肌"的作用基础,这将为临床治疗慢性创面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研究黄芪多糖对嗜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及粘附分子的影响,探讨黄芪多糖对炎症反应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以黄芪多糖或黄芪多糖加IL-1TNF处理人嗜中性粒细胞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后,用蛋白染料染色法研究药物对嗜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的作用,用细胞ELISA法、APAAP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研究药物对HUVEC表面ICAM-1及嗜中性粒细胞表面CD18表达的影响。结果:黄芪多糖(40μgmL-1mgmL)作用于HUVEC,能促进HUVEC与嗜中性粒细胞粘附,并与IL-…  相似文献   

3.
郝钰  邱全瑛  吴珺 《免疫学杂志》2000,16(3):206-209
目的 从影响淋巴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的角度探讨黄区欧糖免疫增强作用的机制。方法 以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为模型,应用蛋杂料染色、细胞ELISAS、免疫细胞化学等方法。研究黄芪多糖对淋巴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结果 黄芪多糖作用于HUVEC,能促进HUVEC与淋巴细胞粘附,并与IL-1、TNF有协同增强作用,其主要分子机制为促进HUVEC表面粘附分子CAM-1的  相似文献   

4.
粘附分子与多脏器损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同 《现代免疫学》1999,19(4):196-198
机体细胞粘附机制涉及生命活动中的重要生物学现象,包括细胞分裂、细胞分化和细胞凋亡的调控等,并与一些重要脏器损伤的病理过程密切相关[1~4]。近年研究发现,粘附分子在介导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相互作用,以及在一些重要脏器的损伤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1 粘附分子在白细胞—内皮细胞粘附中的作用  白细胞和内皮细胞表达粘附分子受体与细胞—细胞、细胞—基质间能否发生有效的相互作用有关。这种相互作用调节白细胞对血管内皮屏障的穿越和组织中的迁移,参与免疫和炎症反应。其中起作用的主要粘附分子有:(1)免疫球蛋白超家族中…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VEC)的相互粘附作用在许多疾病发展过程的意义日益受到关注。本实验通过培养人脐带静脉内皮细胞作为靶细胞,研究了在高脂、高糖、缺氧再氧合,以及细胞因子TNF-α作用下,血管内皮细胞活性及其与中性白细胞的粘附,以及中药复方复...  相似文献   

6.
白细胞粘附、穿越内皮细胞过程的分子基础是两者粘附分子的相互作用.已知的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分子主要归入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ntegrin家族和Selectin家族,细胞因子可作用于白细胞或内皮细胞,通过对粘附分子表达的调节,影响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作用.不同粘附分子在细胞因子的调节下协调作用共同完成白细胞粘附、穿越内皮细胞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虎杖甙对白细胞-内皮细胞粘附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虎杖甙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机理。方法在细胞液流室中,观察虎杖甙(PD)对血液中性粒细胞与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粘附性的影响。结果在正常情况下,随着切应力增大,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率逐渐下降,但IL-8处理组和失血性休克组的白细胞,其与内皮的粘附率都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这两组的白细胞如果事先与PD温育30min后,再与内皮细胞作用,则白细胞与内皮的粘附率明显下降到接近正常对照水平。如果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先粘附并以一定切应力灌流后再加入PD溶液孵育,也发现PD能显著降低白细胞与内皮的粘附率。结论PD能通过直接降低白细胞对血管内皮的粘附性而改善微循环。  相似文献   

8.
<正>近几年的相关研究显示,黄芪对治疗糖尿病肾病(DN)有较好的疗效。(1)改善糖代谢,保护肾功能。高糖环境可引起动脉血管硬化,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并发糖尿病肾病。黄芪多糖能有效增加肾组织胰岛素受体及其底物1的表达,改善胰岛素受体和受体后环节信号转导障碍,增强肾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治疗DN。(2)提高免疫力。研究表明黄芪多糖对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有显著的刺激作用,可激活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机体对病毒的杀灭能力;抑制白细胞与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黏附作用;明显抑制肾脏系膜细胞增生和基质增多,并能减少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具有保护肾脏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与白细胞迁移有关的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细胞的迁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是由表达在白细胞上的受体与表达在血管内皮上的配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其过程包括白细胞的贴壁滚动、初次粘附、紧密粘附及穿越内皮细胞及基膜。  相似文献   

10.
背景:补气生血类中药具有与生长因子促血管生成作用相近的功效。 目的:观察黄芪多糖胶原促血管新生的疗效,及其对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表达的核因子κB通路的影响。 方法:采用大鼠背部皮下植入模型,分别将黄芪多糖胶原和空白胶原植入大鼠背部两侧,于植入后3,7,14,21 d处死大鼠,取胶原周围肉芽组织进行检测。 结果与结论:造模后3 d时,大鼠肉芽组织中微血管数开始增加,7~14 d时达到峰值,之后下降。在造模后3,7,14 d,植入黄芪多糖胶原的大鼠周围肉芽组织中毛细血管数、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mRNA及核因子κB蛋白的表达均显著高于植入空白胶原的大鼠(P < 0.01),且核因子κB蛋白的表达早于毛细血管新生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说明黄芪多糖胶原促血管新生作用有可能是通过活化核因子κB信号通路而上调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mRNA表达实现的。  相似文献   

11.
内毒素等对白细胞—内皮细胞粘附作用的影响朱广谨,陈祥银,严仪昭,张莹,段岩平(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100005)血管内皮细胞与白细胞间的粘附作用与炎症反应关系密切,此外与血栓形成也有一定的联系。本实验观察PKC激活剂佛波醇酯(PMA)、...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对内皮单层通透性的影响。方法:将兔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单层培养在通透性测定装置内室底部的微孔滤膜上,然后与兔多形核白细胞共育,通过CD18 单抗封闭试验,观察缺氧时兔多形核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率、[125I] - 白蛋白清除率、培养基中PAF 与NO 的变化及其相关关系。结果:缺氧时[125I] - 白蛋白清除率、培养液中PAF 与NO 水平与白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有显著相关性。结论:缺氧时内皮单层通透性部分依赖于白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并与粘附所致的PAF、NO 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3.
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分子的调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细胞与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EC)粘附是白细胞趋化、游走和吞噬活动的基础。在炎症反应开始时即可出现白细胞与EC的粘附增强,表明白细胞与EC的粘附在炎症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白细胞与EC粘附分  相似文献   

14.
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过程中,白细胞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白细胞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是其病理效应的前提条件。对脑缺血再灌注期间,白细胞与脑血管内皮细胞粘附的基础研究现状作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15.
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过程中,白细胞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白细胞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是其病理效应的前提条件。对脑缺血再灌注期间,白细胞与脑血管内皮细胞粘附的基础研究现状作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16.
淋巴细胞向血管外的游走包括粘附和穿越内皮细胞两个步骤,本文研究了CD_(11)/CDI_(18)在此过程中的作用。作者首先建立了白细胞粘附缺陷症(LAD)患者和正常人外周血T 淋巴细胞克隆。LAD 患者T 细胞CD_(11)/CD_(18)表达缺陷,其余表面标志同正常人T 细胞。在粘附试验中,无论内皮细胞处于静止状态还是经IL-1或TNF-α刺激活化后,LAD 患者T 细胞与其粘附能力均同正常人。抗CD_(11)/CD_(18)McAb 可以抑制正常人T 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作用。抗VLA-4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白细胞琚内皮细胞粘附对内皮单层通透性的影响。方法:将兔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单层培养在通透性测定装置内室底部的微孔滤膜上,然后与兔多形核 白细胞共育,通过CD18单抗封闭试验,观察缺氧时兔多形核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率、[^25I]-白蛋白清除率、培养基中PAF与NO的变化及其相关关系。结果:缺氧时[^125I]-白蛋白清除率、培养液中PAF与NO水平与白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有显著相并性。结论:  相似文献   

18.
实 验与临床研究已经证实脑缺血后的病理过程中有明显的炎性反应 ,目前主要研究与炎性细胞浸润有关的粘附分子和脑血管内皮方面。1 内皮细胞产生的粘附蛋白分子目前报道较多的是内皮细胞与白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粘附分子 ,因为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并跨内皮细胞造成浸润等过程需要粘附分子的介导。内皮细胞产生的粘附分子主要有E selectin(内皮选择素 ,主要存在于内皮细胞 )、P selectin(血小板选择素 ,主要存在于内皮细胞及活化血小板内 )、ICAM 1(细胞间粘附分子 1)、VCAM 1(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 1)、PE…  相似文献   

19.
山茱萸总甙对HUVEC表达ICAM-1、CD44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血管内皮细胞的活化在炎症疾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活化的血管内皮细胞可以表达粘附分子如ICAM 1和CD4 4 ,使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与其粘附、穿越内皮而进入炎症部位 ,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可通过其膜表面表达的配体与ICAM 1相互作用而粘附于血管内皮细胞的表面 ,CD  相似文献   

20.
内皮素与白细胞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循环血液中的白细胞与内皮细胞及固有组织细胞的粘附,是炎症反应和组织细胞损伤的重要环节,而主要由内皮细胞产生的内皮素,在介导白细胞趋化、粘附、炎症介质产生等方面参与并影响炎症反应。作为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内皮素在多种病理过程中的作用将更受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