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了解近三年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变迁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对2007-2009年临床分离的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变迁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菌株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方法采用法国梅里埃WITEK2系统并分别用K-B法和E-test法测定48株不动杆菌对米诺环素和多粘菌素的敏感性。结果 230株不动杆菌中鲍曼不动杆菌所占比例最高,为93%(214/230)。主要分离自痰标本(203/230),以呼吸内科和ICU最多见,分别占36.5%和14.3%。2007-2009年不动杆菌年分离率分别为5.1%(53/1039)、6.4%(81/1266)和7.3%(96/1307),呈逐年增高的趋势,耐药率较低的有亚胺培南5.7%(2009年)、阿米卡星9.2%(2009年),耐药率较高的有环丙沙星50.6%(2009年)和复方新诺明47.1%(2009年),而且耐药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多重耐药菌株分离率2007年为11.3%(6/53),2008年为24.7%(20/81),2009年为35.4%(34/96),其中泛耐药株2007年0株,2008年2(2.5%)株,2009年4(4.2%)株。48株不动杆菌对米诺环素敏感率为52.1%,多粘菌素敏感率为100%。结论本院分离的不动杆菌以鲍曼不动杆菌为主,大多数来自痰标本,主要来源于呼吸内科和ICU,分离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且耐药率、多重耐药株及泛耐药株均有上升趋势,值得临床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张茜  刘影 《解剖与临床》2014,19(2):97-101
目的 应用高分辨MRI观察直肠肠壁及其周围解剖细节,为直肠癌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解剖参数和依据。 方法 收集60名健康人及20例直肠癌患者的盆腔多序列参数MRI;两位高年资医师行双盲法阅片,对20例直肠癌患者行术前T分期并与术后病理对照,分析准确率;统计分析60名正常人直肠固有筋膜前、后、左、右侧的MRI显示率,以及所有研究对象的骶前筋膜、骶骨筋膜、腹膜返折、直肠侧韧带、下腹下丛的MRI显示率。结果 高分辨MRI可以清楚地显示直肠壁的黏膜层、黏膜下层和固有肌层,直肠癌术前T分期的总准确率为80%(16/20)。健康人直肠固有筋膜前、后、左、右侧的MRI显示率分别为71.7% (43/60)、96.7%(58/60)、90.0%(54/60)和83.3%(56/60)。Denonvillier′s筋膜、骶前筋膜、直肠骶骨筋膜、腹膜返折及下腹下丛的MRI显示率分别为68.8%(55/80)、65.0%(52/80)、87.8%(69/80)、86.3%(69/80)和90.0%(72/80);直肠侧韧带的显示率较低,左侧为53.8%(43/80),右侧为47.6%(38/80)。结论 高分辨MRI可以辨识直肠肠壁及其周围解剖细节,帮助直肠癌术前T分期及制定临床治疗方案,判断全直肠系膜切除手术的侧切缘是否浸润,提高微转移癌灶的手术切除率,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Myc、SIRT1及acetyl-p53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90例乳腺癌和30例乳腺增生症中的c-Myc、SIRT1(Sirtuin type 1)、acetyl-p53蛋白表达,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资料,进行预后分析。结果:c-Myc阳性组乳腺癌患者的5年无瘤生存率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 9.0%/6 7.2%)低于c-M y c阴性组(分别为8 6.2%/8 6.2%),S I RT 1阳性组乳腺癌患者的5年无瘤生存率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 6.1%/6 4.9%)低于S I RT 1阴性组(87.9%/87.9%);acetyl-p53阳性组乳腺癌患者的5年无瘤生存率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6.7%/86.7%)高于acetyl-p53阴性组(分别为58.3%/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Myc及SIRT1蛋白高表达的乳腺癌患者预后差,而acetyl-p53蛋白高表达的乳腺癌患者预后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中山市黄圃地区地中海贫血患者基因型构成,为中山市地中海贫血的产前诊断、遗传咨询和预防计划提供有价值的资料。结论抽取92例经血红蛋白电泳筛查并经临床诊断为地中海贫血的患者静脉血,用Gap-PCR方法检测α地中海贫血患者3种常见基因缺失和用PCR结合反向斑点杂交法检测β地中海贫血患者17个常见基因突变位点。结果对92例地中海贫血患者进行基因检测,检测出α地中海贫血60例(65.2%),β地中海贫血32例(34.8%),其中60例α地中海贫血患者3种基因缺失中,检测出-SEA54例(71.1%)、-α3.715例(19.7%)、-α4.27例(9.2%),其基因型以-SEA/αα最常见(63.2%)。32例β地中海贫血患者基因突变位点CD41-4210例(31.4%)、CD177例(21.9%)、IVS-Ⅱ-6547例(21.9%)、-282例(6.3%)、CD432例(6.3%)、CD71-721例(3.1%)、βE1例(3.1%)。结论中山市黄圃地区地中海贫血患者基因型中α地中海贫血患者以-SEA/αα基因型最为常见,β地中海贫血患者基因突变位点以CD41-42点突变最为常见,为本地区开展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小儿烧伤患者感染细菌学及其感染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从225例小儿烧伤患者创面、血、痰及尿液等标本中分离出218株细菌,对感染病原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分析小儿烧伤患者感染情况。结果(1)225例感染病例中,创面感染占所有感染病例的60.0%,其次是静脉导管感染(14.3%)、呼吸道感染(9.3%)、泌尿道感染(8.0%)和败血症(8.0%)。(2)检出的细菌中革兰阳性球菌113株(51.8%),革兰阴性杆菌105株(48.2%),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73株(33.5%),铜绿假单胞菌50株(22.9%)。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创面、静脉导管、败血症感染病原菌中最常见的细菌。(3)检出的7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均为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对呋喃妥因、替考拉宁、万古霉素等抗生素的敏感率都达到了100%。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为100%。鲍氏不动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多重耐药性。结论本组小儿烧伤患者最常见的感染是烧伤创面感染。感染细菌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革兰阴性杆菌次之,感染细菌对多种常用抗生素表现出高耐药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骶直肠筋膜在轴向腰骶椎椎间融合术中的应用解剖。 方法 10具(20侧)男女骨盆标本,观察骶直肠筋膜的位置,并进行相关解剖学测量。 结果 ①骶直肠筋膜起自S3者较多,为44.4%,将骶前间隙分为上下两部分;②男性骶直肠筋膜跨越直肠两侧连于骨盆腔壁腹膜,女性的则两侧跨越直肠后连于直肠子宫襞;③骶直肠筋膜长度(23.14±1.41)mm、厚度(1.25±0.13)mm,距离手术切口(66.10±7.03)mm、距离S1/S2横线中点(23.09±1.87)mm。 结论 ①骶直肠筋膜在骶前间隙内普遍存在,术中应对其进行锐性分离以避免骶前静脉丛撕裂伤;②女性骶直肠筋膜可能为子宫骶韧带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肺孢子菌肺炎的临床诊断方法。方法2010年2月~2013年3月,我院呼吸科有不同程度肺孢子菌肺炎临床症状患者20例,均先行胸部 CT检查,通过影像学显示,拟诊断肺孢子菌肺炎患者19例;行染色镜检法拟诊断肺孢子菌肺炎患者13例,6例行肺组织活体穿刺,综合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诊断。结果综合拟诊断20例患者均为肺孢子菌肺炎患者,诊断率为100%,其中胸部CT检查检出率为85%(17/20);染色镜检查法检出率率为65%(13/20);肺组织活体穿刺检出率100%(6/6)。结论综合应用多种诊断方法能有效地提高肺孢子菌肺炎的诊断率,提高疾病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痛风门诊的痛风患者进行临床资料总结和临床特点分析。方法 对2008年1月到2012年3月间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痛风门诊的358名痛风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临床资料收集,检测血生化指标,将以上资料录入数据库系统并进行数据导出和分析,以了解该人群的临床特点。结果 患者中男性350例(97.8%),女性8例(2.2%),平均病程(99.5±76.9)月,血清尿酸平均值(586±123)μmol/L,多关节受累79%;77例(21.5%)合并痛风石,痛风石常见部位依次为双手关节、跖趾关节和耳廓,基础疾病合并率71.5%。结论 中青年痛风患者为多,多关节受累,基础疾病合并率高,临床特征多样化、复杂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拉萨地区藏族成年人肾动脉MSCT影像解剖特点,为临床肾介入手术提供影像解剖学资料。方法 回顾性连续收集2022年1月至2022年6月我院行全腹部增强MSCT检查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符合诊断要求的图像上传至图像后处理系统进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处理,观测肾动脉的开口的相对位置,测量肾动脉直径,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821例藏族患者,年龄18~88(52.19±13.61)岁,其中男性467例,女性354例。422(51.40%)例左、右肾动脉开口持平,332(40.44%)例右肾开口位置高于左肾,67(8.16%)例左肾动脉开口位置高于右肾动脉。79.05%右肾动脉开口位于第1腰椎(L1)下1/3至L2上1/3椎体水平,82.46%左肾动脉开口位于L1下1/3至L2上1/3椎体水平。左肾动脉直径为(0.65±0.08)cm,右肾动脉直径为(0.63±0.08)cm,左肾动脉平均直径大于右肾动脉平均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24,P=0.000);男性左、右肾动脉直径均大于女性,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相似文献   

10.
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特征及耐药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监测医院近年临床标本中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将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从主要来源于呼吸内科(23.0%)、老年病科(20.0%)、ICU中心(9.9%)、血液科(8.9%)等科室患者的不同标本中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采用CLSI/NCCLS标准K-B法分析其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用Whonet5.4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如下:2004至2008年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分别为4.4%、4.0%、4.6%、4.6%、4.7%,痰中的检出率最高,为84.1%。该菌耐药现象严重,约60%对哌拉西林、头孢噻肟、氨曲南等呈多重耐药。敏感度最高的是碳青霉烯类,约84.0%。  相似文献   

11.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162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包括:同胞allo-HSCT125例.非血缘关系allo-HSCT30例和非清髓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7例1治疗恶性血液病疗效和生存状况。方法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6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5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28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6例,多发性骨髓瘤(MM)3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3例,慢性粒单细胞性白血病(CMML)1例.霍奇金淋巴瘤(HD)1例。经预处理,进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相合的同胞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27例.allo-PBSCT98例和非血缘关系allo-BMT4例,非血缘关系aUo-PBSCT26例.HLA相合的同胞非清髓allo-PBSCT7例。非血缘关系allo-HSCT患者采用长程加强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预防方案(将环孢菌素A提前至预处理开始时使用,同时加用霉酚酸酯)。结果移植后中位随访38(2-259)个月。allo-HSCT患者长期DFS为54、9%(89/162),CML至今DFS为61-3%(38/62),AML至今DFS为56,9%(33/58),ALL至今DFS为39-3%(11/28).MDS至今DFS为83-3%(5/6),3例NHL存活1例,1例CMML存活.3例MM均死亡.霍奇金淋巴瘤(HD)1例死亡。移植后100d内移植相关死亡率(TRM)19.8%(32/162),死亡原因分别为急性GVHD、播散性感染、复发和植入失败;移植后100d至2年内TRM为24、7%(40/162).死亡原因分别为慢性GVHD、CMV感染和疾病复发,1例于移植后1413d死亡.其余移植超过2年均存活,死亡原因是慢性GVHD合并感染,最长生存已11年。结论allo-HSCT可使相当部分白血病患者获得长期无病存活.治疗MDS效果良好.治疗MM效果很差。该组患者移植后100d内死亡原因主要是急性GVHD:移植后100d至2年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慢性GVHD和CMV感染、疾病复发;故除正确处理移植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渝东南妇女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基因型分布特点,为该片区HPV疫苗的研发和宫颈癌的防治提供可靠而科学的依据。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脱氧核糖核酸(DNA)反向点杂交相结合的DNA芯片技术对来自渝东南门诊妇科的5073例就诊者进行HPV感染及分型检测。结果:HPV总感染率为37.5%(1902/5073),其中单纯低危型感染率为6.8%(344/5073),以HPV6,81为主;高危型及混合感染率为30.7%(1558/5073),以其高危型检出频次前五位依次为16(21.9%),52(18.4%),58(17.6%),33(12.5%),18(9.1%)。共检出22种基因型,没检出82型;在各年龄组中,其感染率与年龄段呈U型曲线关系,高危型感染在50岁以上明显上升(X2=15.78,P0.005)。结论:HPV感染率及基因分型有一定的地域差异,该片区感染率较高,高危型及多重感染情况比较严重,基因分型符合亚洲人的特点,但也有各自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产气荚膜梭菌感染小鼠的后肢的气性坏疽动物模型,为早期诊断、了解气性坏疽的致病机理及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小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三个实验组分别肌肉注射3.5×109、3.5×108和3.5×107cfu/ml浓度的产气荚膜梭菌(ATCC13124)菌液0.1ml,空白对照组肌肉注射生理盐水0.1ml,72h后观察小鼠感染情况,取伤口分泌物作革兰氏染色涂片,细菌血平板厌氧培养和荧光定量PCR方法定量检测。结果 3.5×109、3.5×108、3.5×107cfu/ml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肌肉注射72h内的死亡率为90%、70%、10%和0%。各组平均存活时间依次为(20:43±11:12)h、(37:24±25:39)h、(68:36±10:45)h和(72:00±0:00)h,死亡小鼠出现了气性坏疽的症状,分泌物培养和镜检出产气荚膜梭菌;未死亡小鼠康复;空白对照组无任何症状。各组Ct值均值为21.21±2.69、28.45±2.74、32.49±2.87和0.00±0.00,组间P值均〈0.05。结论成功建立了不同浓度的产气荚膜梭菌在不同时间段内感染小鼠的后肢气性坏疽的动物模型,为了解气性坏疽的致病机理及治疗方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加强对造血干细胞移植中HBV感染的重视,注重早期干预,提高移植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的临床资料,通过对2例HBV感染的诊治体会结合文献复习。结果2001年5月至2008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接受异基因造血于细胞移植的97例患儿中,2例分别在移植后41d(病例1)、15个月(病例2)发生HBV感染。病例1移植前肝功能正常,乙肝二对半检查阴性,回顾性分析发现该患儿移植时HBV正处于潜伏状态(HBV—DNA1.17×10^6copies·mL^-1)。该患儿乙肝来势凶猛,移植后41~43d出现巩膜明显黄染并伴大量腹水,移植后46d迅速发展至肝、肾功能衰竭,出现少尿,凝血酶原时间38.4S,部分凝血酶原时间〉120S,凝血酶时间〉100s,Cr251μmol·L^-1,ALT3195U·L^-1,血清总胆红素7mg·L^-1,直接鹏红素2.8mg·L^-1,HBV—DNA1,08×10^3copies·mL^-1,经拉米夫定等积极治疗2周后好转。移植后130d随着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复燃和免疫抑制药物的加强应用,HBV再度活跃,HBV—DNA从原已控制的3.50×10^4copies·mL^-1逐升至2.05×10^6copies·mL^-1,移植后315d出现HBVYMDD(+)变异株,遂予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至今(移植后3.5年),目前肝、肾功能正常。病例2白血病起病初及干细胞移植前均示HBs-Ab(+)、HBc—Ab(+)、HBe—Ab(+),A¨和HBV—DNA正常,移植后12个月发生慢性广泛性GVHD,加强抗排异治疗后于移植后15个月复查发现:ALT168U·L^-1,HBV-DNA升至5×10^8copies·mL^-1,出现HBs-Ag(+)和HBe-Ag(+)。予拉米夫定治疗至移植后4.5年,目前ALT40~80U·L^-1,HBV—DNA1×10^3~1×10^4copies·mL^-1。结论乙肝在移植患儿巾并不少见,长期的免疫抑制治疗常使病情反复,加强病毒监测、重视早期干预至关重要;移植前HBVDNA检测有助于发现潜伏期患儿;HBs—Ab(+)、HBe—Ab(+)和HBc—Ab(+)患儿在强烈免疫抑制下仍有HBV复燃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固相酶联免疫测定(ELISA)法检测NS1抗原在登革病毒感染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登革病毒感染早期患者血清171份,非登革病毒感染发热患者血清11份,正常人血清10份,采用ELISA法检测全部192份血清的登革病毒NS1抗原和IgM抗体;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T-PCR-RFLP)技术对发病5 d内的125份血清进行扩增和鉴定分型;并采用C6/36细胞微量培养法对发病第1、2天的41份血清进行登革病毒分离培养。结果登革病毒感染患者发病2 d内、3~5 d以及6~10 d血清NS1抗原的检出率分别是92.7%(38/41)、83.3%(70/84)、10.9%(5/46);IgM抗体的检出率分别是2.4%(1/41)、51.2%(43/84)、97.8%(45/46);非登革病毒感染的发热患者及正常人血清中,有1例疟疾患者血清登革病毒IgM抗体呈阳性,NS1抗原无一例阳性。RT-PCR在登革病毒感染患者发病第1、2天和3~5天的检出率分别是85.4%(35/41)、83.3%(70/84);登革病毒感染患者发病第1、2天血清的病毒分离培养阳性率分别是80.0%(16/20)、38.1%(8/21),总分离率58.5%(24/41);RT-PCR-RFLP分型鉴定技术及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均证实2006年广州流行株为登革Ⅰ型病毒。结论ELISA法检测登革病毒NS1抗原操作技术成熟,且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好的特点,对登革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和疫情的早期控制具有重要意义,适合于基层医疗机构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分析其发病特点。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方法对2005年1月至12月32046例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的时间、年龄、部位、科室、菌种等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32046例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128例,医院感染发生率为3.52%。主要感染科室:普通外科5.48%、烧伤科5.32%、心血管内科5.28%;主要感染部位:下呼吸道35.40%、上呼吸道18.68%、泌尿道12.05%;临床分离的致病菌中革兰氏阴性菌占61.8%、革兰氏阳性菌占22.9%、真菌占15.3%。其中大肠埃希氏菌占13.57%、铜绿假单胞菌占12.06%、金黄色葡萄球菌占9.55%。结论医院感染的主要科室是普通外科、烧伤外科、心内科,主要部位是呼吸道和泌尿道,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大肠埃希氏菌占首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及护理对策。方法随机抽取2011年l至12月ERCP发生医院感染58例患者的病例,对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对护理相关问题进行讨论。结果ERCP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率为12.1%(58/479),同期住普通病房患者医院感染率为4.4%(36/812),前者住院感染率明显高于后者(P〈0.05)。无论ERCP患者还是普通病房患者,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均是医院感染最常发生的部位,ERCP医院感染主要发生在呼吸道(67.2%),其次是泌尿道(29.3%),其构成比与普通病房接近。ERCP患者医院感染患者58例中死亡5例(8.6%),高于普通病房的5.6%(2/36,P〈0.05)。结论ERCP患者医院感染率明显高于普通病房,感染部位主要是呼吸道和泌尿道,预防ERCP患者医院感染是防治工作重点,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降低ERCP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儿童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NB)的Ⅰ临床特征和预后,提高对儿童腹膜后NB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中心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腹膜后NB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和随访等资料,评价近期和远期疗效,评估2年无病生存率(EFS)。结果56例确诊腹膜后NB患儿纳入分析,男34例,女22例。发病中位年龄41.5(7~147)个月。病程中位数为1.7个月(6d至60个月)。Ⅱ期1例,Ⅲ期2例,Ⅳ期52例,1Vs期1例。高危53例,中危2例,低危1例。①起病时发热24例(42.8%),肢体疼痛18例(32.1%),腹部包块14例(25.0%),腹痛12例(21.4%),下肢无力3例(5.4%)。(2)49/56例(87.5%)LDH〉240U·L^-1,47/51例(92.2%)NSE〉16.3ng·mL^-1,44/53例(83.0%)24h尿VMA〉30μmol,14/30例(46.7%)SF〉1500ng·mL^-1。③肿瘤原发于肾上腺23例(41.1%),原发于腹膜后25例(44.6%),同时原发于肾上腺和腹膜后2例(3.6%),胸腹联合6例(10.7%)。肿瘤包绕腹部大血管29/49例(59.2%)。27/53例(50.9%)瘤灶直径〉10cm,瘤灶包绕腹部大血管的发生率显著增高(P=0.002)。LDH在瘤灶包绕腹部大血管患儿中显著升高(P=0.021),在瘤灶直径〉10cm患儿中亦显著升高(P=0.017)。④47例(83.9%)伴骨髓受累,46例(82.1%)有不同程度的骨骼转移,6例(10.7%)伴有腹腔其他脏器转移,3例(5.4%)伴有远处淋巴结受累。⑤40例行原发或转移瘤病理活检,其中神经节母细胞瘤10例(25.0%),NB30例(75.0%)。⑥1例Ⅳs随诊观察,13例失访,42例采用BCH-NB高危方案规律化疗,16例治疗中肿瘤进展,其余26例完全缓解,继续随访中,中位随访时间19.5(3—52)个月,2年EFS为57.4%。结论儿童腹膜后NB发病年龄较大,临床多表现为发热、肢体疼痛和腹部包块。LDH在巨大瘤灶及瘤灶包绕腹部大血管的患儿中明显升高。病理学检查以NB多见,2年EFS为57.4%。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测股前外侧皮瓣穿支及其源动脉CTA影像特点,为CTA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个性化”设计中的应用提供指导。 方法 收集28侧成人下肢CTA扫描数据,应用AW4.6工作站,重建三维图像,对旋股外侧动脉降支(DB)及其分支进行观测,统计数据包括穿支走行、数目、深筋膜穿出点位置,穿支源动脉走行、长度、内径。 结果 DB可分为共干型(Ⅰ型,64.2%)和单支型(Ⅱ型,35.8%)。28侧下肢总计发现穿支37支,其中3侧未发现明显穿支(10.7%)、15侧发现1支(53.6%)、9侧发现2支(32.1%)、1侧发现3支(3.6%);Ⅰ型、Ⅱ型DB平均每侧穿支数为(1.5±0.78)支、(1.0±0.66)支,肌间隙型穿支占比为37%、40%。Ⅰ型、Ⅱ型DB初级源动脉起始内径为(1.3±0.31)mm、(1.0±0.54)mm。 结论 CTA在观测股前外侧皮瓣穿支及及其源动脉解剖学参数方面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可以为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个性化”设计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