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背景:采用牵引床C臂X射线机下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股骨颈头下骨折,可能有一定的误差。 目的:模拟C臂X射线机下闭合复位透视分析骨折闭合复位的真实精确性。 方法:直视下完全复位人工骨股骨颈头下骨折标本,使用克氏针固定。在股骨颈外侧,两个断端处分别使用克氏针打入,作为金属标志物。保持股骨颈标本、C臂X射线机位置不动,随后将股骨头分别顺时针、逆时针旋转15°,30°,再分别使用C臂机透视标准股骨颈正侧位,使用图像采集电脑工作站,采集图像。 结果与结论:在股骨颈顺时针旋转15°、逆时针旋转15°时,股骨颈头下骨折两端皮质在正侧位透视下的移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都有1 mm左右移位。在股骨颈顺时针旋转30°、逆时针旋转30°时,股骨颈两端皮质在正侧位透视下的移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都有2 mm左右移位。表明使用C臂X射线机观察移位的股骨颈头下骨折,满足Garden指数复位要求,但不能判断出股骨头有无旋转,治疗移位的股骨颈头下骨折要切开复位。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切开复位;闭合复位;数字化图像与影像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09.029  相似文献   

2.
目的 设计一种用于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手术中引导精确置入股骨头髓钉导针的辅助工具及方法,以简化手术。方法 股骨近端髓腔内插入髓内钉后,调整C臂X线机得到股骨颈侧位像,股骨头中点、股骨颈中1/3皮质中点和股骨干皮质中点连成直线,读取此时C臂与水平面倾斜角作为第二倾斜角。将倾角测量器导针插入近端瞄准器导针套筒,铅垂线所指刻度为第一倾斜角,调整瞄准器的第一倾斜角,使其和股骨颈侧位轴线与水平面形成的第二倾斜角相等,固定瞄准器;将导针沿套筒置入股骨头颈内达预定位置,引导插入股骨头髓钉。结果 新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头髓钉倾斜角测量器结合使用方法,可以准确将导针引导置入股骨颈中央。结论 采用C臂X线机测量股骨颈侧位轴线与水平面倾斜角,通过测量和复制股骨颈轴线与地面倾斜角的方案,将传统通过目测估算的导针置入操作改为精确测量角度,引导置入头髓钉导针,可减少透视次数,有效节省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 根据股骨颈截面实体解剖特点,探讨完整显影股骨颈解剖结构的术中C形臂X线透视角度。方法 观察并测量股骨颈截面解剖参数,将组成股骨颈的3个主要曲面(前曲面、后上曲面及后下曲面)分别用铝箔纸贴附,做成股骨颈的曲面透视模型。以股骨颈中点为投照中心点,设定0°~170°之间每间隔10°旋转C形臂,依次3种铝箔纸模型分别进行X线投照,取铝箔纸显影呈最小时的透视角度为该曲面的适宜投照角度。3枚克氏针分别穿出股骨颈前曲面、后上曲面及后下曲面做成股骨颈内固定穿出模型,用传统正、侧位以及实验所获得的3个适宜投照角度共5个角度透视,观察穿出股骨颈克氏针的显影情况。结果 股骨颈3个主要曲面长度占股骨颈周长的80.95%,其前曲面冠状角为18°,后上曲面冠状角为65°,后下曲面冠状角为165°,3个曲面的适宜投照角度分别为20°、70°和170°,在这3个投照角度的影像上,可以清晰地分别观察到穿出股骨颈前曲面、后上曲面及后下曲面的克氏针,而在传统的正、侧位影像上不能发现克氏针完全穿出股骨颈的相应曲面。结论 术中传统的正、侧位透视不能精确显示股骨颈整体三维结构。增加适宜投照角度20°位、70°位及170°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髋臼前柱骨折后入路置入拉力螺钉固定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1)50侧(男32,女18)成人髋骨标本,观测前柱纵轴走向,将纵轴穿出髂骨翼外面的点定为进钉点。用直径3.5 mm导针经进钉点沿纵轴置入,经耻骨结节下方穿出。测量导针与矢状面夹角α及与冠状面夹角β,纵轴长度,导针易穿出骨皮质的薄弱区及穿出点与耻骨结节的距离,对测量数据行统计学处理。(2)34侧尸体标本解剖,观测进针点毗邻,模拟置钉,经X线、CT扫描验证结果。 结果 进钉点位于髂结节和坐骨结节连线与髂前上棘和坐骨大切迹顶点连线的交点,出钉点于耻骨结节下方,男(6.62±2.79)mm,女(11.71±1.66)mm, α(50.62±3.55)°,β男(22.32±3.66)°,女(19.57±2.07)°;纵轴长,男(108.64±5.49)mm,女(100.92±6.25)mm。以上数据除角α外男女间均有显著性差异。验证结果及临床应用疗效满意。 结论 髋臼前、后柱均骨折时,在后入路复位固定后柱的同时,经该方法置入拉力螺钉固定前柱安全、简捷。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置入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安全性及疗效。 方法 选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20年7月采用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59例,根据是否用计算机手术导航系统分为导航组29例,非导航组30例,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钻孔次数、总手术时间、术中人员流动情况及术后患者正侧位X线片任意2枚螺钉的夹角、2枚最远距离的螺钉在股骨颈的离散程度等指标。 结果 导航组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导针钻孔次数、总手术时间及手术相关人员出入人次均少于非导航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正侧位X线片任意2枚螺钉的夹角及2枚最远距离螺钉在股骨颈的离散程度优于非导航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置入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颈骨折安全精准,值得推广实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测量两种不同经皮逆行耻骨上支螺钉导针入针点与周围重要生殖结构的解剖距离,比较两种入针点的导针置入时损伤周围重要生殖结构的风险,为临床安全置钉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14例防腐成年大体标本,C臂机监视下,徒手完成双侧经皮逆行螺钉导针置入,一侧A入针点选择于耻骨体内缘皮质的前端点,对侧B入针点选择于耻骨体腹侧皮质耻骨结节内侧点,影像设备监视下证实所有导针均位于骨性通道内。解剖标本,显露重要生殖结构,测量男性标本中两入针点到双侧精索、阴茎背神经、阴茎海绵体的最近距离,女性标本中测量两入针点到子宫圆韧带、阴蒂背神经、阴蒂体底部、阴蒂龟头的最近距离。结果 A入针点,与同侧精索的平均距离(51.17±5.82)mm>阴茎背神经(20.94±4.16)mm>对侧精索(19.77±5.23)mm>阴茎海绵体(19.65±7.30)mm,与同侧子宫圆韧带的平均距离(63.12±10.26)mm>对侧子宫圆韧带(56.11±8.20)mm>阴蒂头(40.72±3.30)mm>阴蒂背神经(20.46±5.81)mm>阴蒂体基底部(17.72±1.76)mm;B入针...  相似文献   

7.
中空拉力螺钉治疗股骨颈骨折术中透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减少闭合复位经皮中空拉力螺钉植入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术中透视对医患辐射风险的方法。方法通过对多中心64例采用闭合复位经皮中空拉力螺钉植入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术中透视次数进行分步统计分析。结果GardenⅠ/Ⅱ型组,GardenⅢ型组和Garden1V型组术者平均遭受透视次数(即三根导针植入总透视平均次数)分别为(26.6±9.0)、(28.9±9.0)和(28.9±12.3)次,各分组间无统计学差别;患者平均遭受透视次数分别(34.7±9.2)、(42.5±10.1)和(46.8±12.1)次,GardenI/Ⅱ型组与其他分组间有统计学意义;医、患双方透视次数百分比分别为(68.50±6.25)%、(62.10±7.08)%和(56.30±9.08)%,均超过50%,有逐渐变小趋势,但无显著差异。结论闭合复位经皮中空拉力螺钉内固定植入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术中透视较多,其中三根导针植入透视次数(即术者遭受透视次数)占总透视次数(即患者遭受透视次数)比重较大,因此,减少三根导针植入透视次数是降低本术式对医患的辐射损伤风险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型臂X线机透视下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我院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36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行C型臂X线机透视下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6~18个月随访,平均13个月,其中优19例(61.29%),良12例(38.71%),差5例(13.89%),优良率为86.11%。结论C型臂X线机透视下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良好,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背景:腰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具有很好的生物力学效果,是目前脊柱外科常用的技术。各种各样的经椎弓根引导置入方法,包括计算机辅助导航等,均存在一定的失误率,误置会导致严重后果。目的:采用自主研发的无框架脊柱导航手术机器人,在椎弓根标准轴位透视引导下置入导针,以期为临床探索一种精准度更高、操作更为简便的经椎弓根穿刺或置入方法。方法:取6具干燥腰椎体标本(L1~L5),置针前用CT扫描并三维重建后,测量椎弓根中心轴线与椎体自身矢状面的夹角α,以及它与椎体上终板前后缘连线所在平面的夹角β。术中C臂机透视确定腰椎骨标准正位像后,依据α与β角度将其向目标侧椎弓根旋转,进行椎弓根标准轴位投照,遥操作机器人,令导针沿椎弓根近圆环状投影的中心置入。置针后摄椎体侧位像、轴位像观察导针的位置,并行CT扫描测量针道α及β角。结果与结论:60个椎弓根均成功置入导针,置针后椎体X射线侧位像、轴位像及CT扫描横断面图像显示导针位于椎弓根中心,均未见导针接触或穿破椎弓根骨皮质。提示椎弓根标准轴位投照引导下无框架脊柱导航手术机器人置针,是一种精准度高、可靠安全的新方法,操作简便,并能减少或避免射线暴露。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外固定联合经皮骶髂螺钉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收集80例Tile C型骨盆骨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9例)采用单纯外固定治疗方法,观察组(41例)采用外固定联合经皮骶髂螺钉的治疗方法,治疗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临床疗效按照M atta标准进行评定,观察组中优28例,良9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90.24%,与对照组的64.10%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C形臂X线机实时透视下进行经皮骶髂螺钉与骨盆外固定架联合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安全有效,在基层医院便可施行,值得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个体化股骨头导板在人工髋关节表面置换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9 年 1-5 月,选取昆明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提供的17具成人骨盆标本,其中男 9 具、女 8具,年龄40~70岁,身高155~165 cm。每具骨盆标本按侧别分为导板组(左侧)和对照组(右侧)。导板组基于标本CT轴位扫描数据计算出股骨颈的解剖轴线,设计并制作出与股骨颈部表面解剖形态一致的导板,利用导板辅助定位针置入标本。对照组采用传统股骨头假体定位方法置入定位针。术后行X线摄片和CT扫描,观察定位针与股骨头中心、股骨颈解剖轴线的位置关系,判断股骨头定位针有无内外翻和前后倾。测量对比术前股骨颈干角(NSA)和术后定位针柄干角(SSA)、侧方偏移角、水平偏移角,来评价导板辅助手术的准确性。结果 (1)在导板组中,术中股骨头导板与股骨颈部贴附紧密,稳定性好,能够辅助定位针顺利置入。术后CT、X线摄片显示,17例标本定位针均经过股骨头中心、股骨颈解剖中心。相对于股骨颈解剖轴线,正位X线片显示15例外翻、1例内翻、1例平行,侧位X线片显示14例平行、2例前倾、1例后倾。(2)对照组术后CT显示,12例标本定位针经过股骨头中心、股骨颈解剖中心。正位X线片显示,定位针12例经过股骨头中心、股骨颈解剖中心,相对于股骨颈解剖轴线,12例外翻、2例内翻、3例平行;侧位X线片显示,定位针15例经过股骨头中心、股骨颈解剖中心,相对于股骨颈解剖轴线,10例平行、5例前倾、2例后倾。(3)术前NSA和术后定位针SSA、侧方偏移角、水平偏移角,导板组分别为133.1°±3.52°、138.0°±4.1°、5.2°±2.1°、4.6°±2.3°,对照组分别为133.7°±3.4°、144.3°±5.6°、13.0°±1.7°、8.2°±2.9°,两组间比较,术前NS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导板组SSA、侧方偏移角、水平偏移角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307、14.280、3.520,P值均<0.05)。结论 个体化股骨头导板应用于髋关节表面置换术中,能为股骨头假体的精确定位、定向置入提供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发一种适用于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时打入空心加压螺钉的定位器。方法根据老年人股骨颈Ward氏三角区骨小梁稀疏、常被脂肪充填、类似"髓腔"的解剖特点设计一种定位器。定位器由位于头端的定位齿和位于尾部的固定柄、操作柄、从动齿、衔接器和导引器等部件构成。应用时在股骨上端外侧与股骨颈中轴线相交处的骨皮质上开一骨窗,定位器头端经此骨窗伸到Ward氏三角区内,体外操作,控制头端定位齿在股骨颈内部确定空心钉打入位置,导引器上的导引孔瞄准定位齿所确定的位置准确打入导针。结果通过旋转、撑开、合拢三个简单动作,可使头端定位齿很方便地探触到股骨颈皮质骨内侧面时钟2点、6点和10点等点位。无论头端定位齿撑开与合拢程度如何,导引器上的多个可供选择的导引孔始终都准确地瞄准定位齿所确定的位置,准确打入导针。结论本定位器结构简单、操作简便、定位准确,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文题释义:股骨颈骨折:多见于中老年人,青壮年可因高暴力损伤引起该类型骨折。骨折后患者髋部疼痛、肿胀,大转子处可有压痛及叩击痛,下肢存在短缩、内收、外旋等畸形。影像学检查可清晰地显示骨折的部位、类型及移位程度。 克氏针定位装置:该辅助定位装置适用于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与传统徒手操作相比,具有定位效率高、透视次数少、手术时间短、患者创伤小等优点;与骨科机器人、计算机导航系统等辅助定位装置相比,精确度有待提高,较适用于广大基层医院。 背景:目前骨科机器人、计算机导航系统等智能定位装置在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手术过程中的应用逐步开展,但基层医院仍需一种廉价的辅助定位装置。 目的:探讨一种股骨颈克氏针定位装置在股骨颈骨折空心螺钉内固定过程中辅助定位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8年3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54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辅助定位装置分为2组,徒手定位组28例患者行传统徒手定位空心钉内固定;辅助定位组26例患者术中应用克氏针定位装置,定位针角度、方向、距离均可量化微调,辅助定位,引导置入空心螺钉。比较2组患者临床与影像资料。 结果与结论:①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等术中并发症;术后影像显示骨折复位良好,空心螺钉分布、角度、位置良好;②辅助复位组手术时间(49.27±4.86) min小于徒手定位组(59.64±8.02) min,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辅助定位组透视次数明显少于徒手定位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③2组随访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Harris功能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辅助定位组Harris评分优良率为89%;④2组患者随访期间无股骨头坏死发生,晚期坏死率待随访;⑤提示克氏针定位装置在股骨颈骨折空心螺钉内固定过程中,可辅助定位,引导置入空心螺钉,能有效提高定位效率,减少透视次数,避免反复调整穿针对股骨颈骨质的损伤,促进患者恢复。 ORCID: 0000-0002-4576-3306(杜刚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手术中的透视体位及相关问题。方法对2004~2006年间收治的31例股骨颈骨折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8例患者行患髋蛙式位透视下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手术;3例行人工关节置换术。28例病人获平均16.5个月(8~36个月)随访,X线片均示骨折解剖复位,螺钉空间位置良好,后期随访26例骨性愈合,l例骨折不愈合,l例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结论患髋蛙式位透视下辅助复位可最大程度的复位;新鲜股骨颈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法是骨折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制小腿双向牵引器,使胫骨干骨折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简单易行,降低手术难度。方法 胫骨干骨折患者分为两组:常规组采取常规闭合髓内钉手术方法;双向牵引器组术中膝关节半伸直位,在平腓骨小头前缘或股骨髁打入4.0~5.0 mm斯氏针1枚,在跟骨或胫骨下端打入5.0~6.0 mm斯氏针1枚,克氏针分别装入上下插销装置,调节好双侧纵行撑开杆的撑开螺母,调整骨折复位需要的牵引长度及侧方移位角度,调节插销装置的深度及骨折断端复位需要的旋转角度,之后固定插销和克氏针,进行髓内钉植入手术。比较常规组和双向牵引器结合髓内钉内固定组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复位优良率。结果 双向牵引器结合髓内钉内固定组较常规闭合髓内钉手术在治疗胫骨干骨折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和复位优良率具有优势。结论 小腿双向牵引器降低了手术难度,减少了手术时间和X线透视次数,提高了胫骨干骨折固定的优良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中空加压螺钉固定股骨颈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3枚中空加压螺钉的受力情况及改良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时能否提供所需的力学强度。方法三维有限元模型采取三钉倒三角并与股骨干成127°的内固定方式,并模拟单腿站立时的受载情况;在Pauwels角分别为50°、60°、70°、80°时,计算3枚螺钉在不同位置(下面螺钉为1号,前上螺钉为2号,后上螺钉为3号)所受应力;选择受力最大的螺钉开侧孔,研究孔径大小、开孔方向对螺钉固定股骨颈骨折模型的影响。结果随着Pauwels角度的增加,每个中空加压螺钉上的应力增大;Pauwels角为80°时各个中空加压螺钉的应力达到最大值,1、2、3号螺钉所受应力分别为304、515、和154 MPa;当受力最大的2号螺钉开孔直径为1 mm,开孔方向避开150°~195°时,3枚螺钉所受应力均在安全范围内。结论从力学角度看,3枚螺钉受到不同应力,开侧孔设计的中空加压螺钉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治疗股骨颈骨折手术安全可靠,而且可以通过中空和侧孔管道向骨折端注入药物,为促进股骨颈骨折愈合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7.

Purpose

Some studies have investigated knee flexion angle on the sagittal plane and insertion angle of the cross-pin on the coronal plane to evaluate proper femoral fixation. They evaluated the possibilities of injury to the posterolateral (PL) and neurovascular structures using several methods.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evaluate (1) the influence of knee flexion and femoral cross-pin insertion angles on knee PL structures and (2) the lateral fixation length of the cross-pin.

Methods

Ten fresh cadaveric knees with no previous surgeries around the knee were used. Transtibial femoral tunnels (1:30 or 10:30 o’clock position) were made at three different knee flexion angles (70°, 90°, and 110°). Two cross-pin guidewires (superior and inferior pins) were drilled at three different insertion angles [downward 30°, 0° (parallel to floor line), and upward 30°] for each knee flexion position. The distances from the insertion point of the two cross-pins to the lateral collateral ligament (LCL) and popliteus tendon (PT), and the distance from the lateral wall of the femoral tunnel to the lateral cortex of the femoral condyle were measured.

Result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in the superior and inferior pin depths (p?=?0.56 and 0.39). The distances from the superior pin to the LCL and from the inferior pin to the LCL were significantly shorter in all knee flexions with 0° and an upward 30° insertion angle than with 70° and 90° knee flexion with a downward 30° insertion angle, respectively (superior pin: p?=?0.02 and 0.03; inferior pin: p?=?0.03 and 0.03).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in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superior pin and inferior pins and the PT (p?=?0.25).

Conclusions

The cross-pin was inserted close to the LCL and PT, and a downward 30° angle was the safest insertion angle. Lateral fixation length was sufficient for the cross-pin fixation in the 10:30- or 1:30-positioned femoral tunn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