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电针刺激大鼠双侧后肢足三里和悬钟、伏兔和三阴交两组穴位对脊髓全横断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16只SD大鼠行T11脊髓节段全横断术后,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单纯喂养,B组同时予以电针刺治疗;分别于建立模型后第1-8周末,用BBB运动功能评分法评价并比较两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程度。结果:A、B两组大鼠术后第1-8周BBB运动功能评分逐渐增高,B组在第1周末和第3-7周末的BBB评分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外周电针治疗能促进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部分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骨髓间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用于修复大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效果。方法30只成年SD大鼠按改良Tuszynsl法建立大鼠脊髓完全横断伤模型,损伤水平位于T9,损伤24h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实验组经尾静脉注射BMSCs,对照组经静脉注射PBS。利用BBB(Basso-Beetle-Bresnahan)评分法进行后肢运动功能评价,并进行斜板实验。结果实验组运动功能改善,实验组与对照组的BBB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神经功能恢复较快。其中实验组大鼠在注射BMSCs后35d时后肢能支撑身体站立行走。斜板实验结果2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组大鼠脊髓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说明骨髓间质干细胞用于修复大鼠SCI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3种不同方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致继发性肠道功能障碍的模型,探究各组脊髓损伤致继发性肠道功能障碍模型的表现差别,为脊髓损伤继发肠道功能障碍的相关研究提供稳定的实验动物模型复制方法和实验基础。 方法 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打击组(A组,n=12)、全横断组(B组,n=12)、钳夹组(C组,n=12)、假手术组(D组,n=12)。于术后1 d、3d、7 d分别对各组进行BBB功能评分;肠肌电慢波测定;血清D-乳酸含量测定;HE染色观察肠组织形态。 结果 术后1 d、3d、7 d,A、B、C组BBB评分、肌电慢波振幅均低于D组(P<0.05);Chiu肠黏膜评分、血清D-乳酸浓度均显著高于D组(P<0.05)。术后第7天, A组血清D-乳酸浓度和Chiu肠黏膜评分与B、C两组间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 结论 不同方法制备脊髓损伤后,各组均继发肠道功能障碍,其中A组模型复制较为稳定,且死亡率较低,更适用于周期较长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微囊化异体坐骨神经组织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c-fos表达的影响。方法95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A组为微囊化坐骨神经细胞移植组(30只);B组为坐骨神经细胞移植组(30只);C组为单纯损伤对照组(30只),仅用明胶海绵填塞SCI腔隙;D组为正常对照组(5只),仅打开椎管,暴露脊髓不作移植。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移植术后6h-14d脊髓中c-fos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脊髓半横断损伤后对照组脊髓中6h、12h内表达c-fos阳性的神经元数增多,平均光密度值升高,至24h又明显增强。而A组脊髓后角内的c-fos表达明显低于同时间点的B组和C组(P〈0.05)。结论微囊化坐骨细胞移植可能降低c-fos的表达,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脊髓的继发性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研究两种脊髓全横断模型大鼠的后肢运动功能评分和病理学特征,探索建立标准化的脊髓全横断模型。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A组(n=12)、B组(n=24)和C组(n=24),每组再随机分为术后7、14、28d3小组。以T9椎体为中心,A组行椎板切除,为假手术对照组;B、C两组行脊髓全横断,造成脊髓急性损伤模型,其中B组采用常规外科方法造模,C组采用标准化显微操作技术造模。各小组于术后7、14和28d行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然后采用过量麻醉处死大鼠,经心脏灌注取材,切片行HE染色。观测脊髓横断处瘢痕组织厚度、脊髓残端间距、空洞横径和脑脊液囊腔形成情况,计算瘢痕指数、残端间距指数和空洞指数,并对B、C两组的BBB评分及各项检测指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A组术前、术后BBB评分和脊髓病理无明显变化。B、C两组大鼠术后后肢完全性瘫痪,其中B组大鼠后肢功能无恢复。术后1~2周,C组大鼠开始出现后肢运动功能自发性恢复,且C组脊髓病理学检测指标值均明显低于B组,差异具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各组病理学观测指标与BBB评分之间无相关关系。结论:标准化脊髓全横断造模方法有利于消除个体差异,更有利于对治疗效果的量化分析和研究比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护理干预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程度的影响。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A、B、C共3个组(每组20只),A组为正常对照组,B组为实验对照组,C组为实验组;B组给予常规护理,C组在给予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肌肉按压、关节被动运动、皮肤护理等护理干预。应用BBB评分和斜坡试验评价大鼠脊髓损伤后不同时相点的行为学变化,采用多道生理信号采集系统和电子天平称量,观察大鼠腓肠肌在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点肌电反应和肌湿重变化。结果 BBB评分和斜坡试验结果基本一致,C组与B组相比,C组大鼠后肢功能明显改善,但与A组(正常对照组)相比,其后肢功能评分相差很大;腓肠肌肌电反应纤颤电位波幅C组较B组高;腓肠肌湿重下降C组较B组减轻。结论护理干预可延缓肌肉萎缩速度、改善运动功能,促进损伤脊髓功能的部分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脱落乳牙牙髓干细胞(SHED)聚合体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聚合体在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可行性。方法:68只雌性SD大鼠被随机分成4组:假手术组(sham)、脊髓损伤组(SCI)、SHED聚合体治疗组(SHED)和UCMSCs聚合体治疗组(UCMSCs)。SHED聚合体和UCMSCs聚合体通过特殊的细胞培养获得。之后建立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SHED聚合体和UCMSCs聚合体分别被移植到脊髓损伤区进行治疗。术后1至8周每周用BBB评分来评定后肢功能恢复情况。第1、3和8周分别检测运动诱发电位(MEP)和感觉诱发电位(SEP)。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脊髓损伤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微丝蛋白(NF)和人特异性细胞核抗体(HuNu)的表达。结果:SHED组和UCMSCs组的BBB评分均有改善(P 0.05),且SHED组的改善更显著(P 0.05)。SHED组和UCMSCs组的MEP和SEP都能被诱发出来。与SCI组相比,SHED组和UCMSCs组的GFAP表达被下调,但NF表达被上调。GFAP和NF与Hu Nu的共染几乎都没有共定位现象。结论:SHED聚合体和UCMSCs聚合体均可用于治疗大鼠脊髓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亚硒酸钠对脊髓损伤(SCI)大鼠铁死亡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45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SCI模型组(SCI)和亚硒酸钠治疗组(SCI+Na2SeO3),每组15只.利用撞击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通过灌胃方法进行亚硒酸钠治疗.利用脊髓功能评分(BBB量表)检测大鼠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观察川芎嗪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损伤段NF-kB及I-kBα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110只,随机分正常对照组、单纯脊髓损伤组和川芎嗪处理组。采用改良ALLEN氏打击法建立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采用改良Rivlin斜板实验、BBB(Basso,Beattie,Bresnahan)及CBS(Combine Behavior Score)评分对大鼠脊髓功能进行行为学评分。在建模后1h、3h、6h、12h、1d、3d、5d、7d、14d和21d获取损伤段脊髓标本,HE染色观察其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NF-kB及I-kBα表达。结果:随着时间推移,术后斜板临界度数和BBB评分值均逐渐升高,CBS评分值逐渐降低,且术后7、14和21d川芎嗪处理组斜板临界角度数均较单纯脊髓损伤组高(P<0.05),术后5、7、14和21d实验组BBB评分值均较单纯脊髓损伤组高(P<0.05),而术后5、7、14和21d,川芎嗪处理组CBS评分值均较对照组低(P<0.05)。术后1、3、5和7d,川芎嗪处理组NF-kB阳性细胞表达数较单纯脊髓损伤组低(P<0.05),I-kBα阳性细胞表达数较单纯脊髓损伤组高(P<0.05)。结论:川芎嗪能够促进大鼠急性继发性损伤后脊髓组织中I-kBα的表达,抑制NF-kB的表达,从而起到促进脊髓功能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探讨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对脊髓损伤修复的可能作用及其对bFGF表达的影响,为BMSCs修复脊髓损伤提供实验依据。采用改良的Allen的WD法建立脊髓(T12节段)损伤模型,将6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A组)、损伤后未移植的对照组(B组)和BMSCs移植治疗组(C组)。通过BBB行为学评分记录两组动物后肢恢复功能,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FGF的表达。结果显示:BMSCs移植组BBB评分高于对照组;bFGF在各组大鼠脊髓中均呈阳性表达,损伤后对照组与BMSCs移植组各个时点的表达量仍高于正常组(P<0.05),7d最高,后渐下降,但21d表达仍高于正常。其中BMSCs移植组与对照组各个时点的bFGF表达量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果提示:BMSCs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模型有助于其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脊髓损伤大鼠骨组织微环境中RANKL/OPG表达的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SCI)大鼠骨组织微环境中RANKL/OPG表达的改变,探讨SCI对骨代谢的影响。方法 20只雄性6wSD大鼠,分为SCI组和Sham组。饲养3w后收集右侧胫骨测定骨密度,左侧胫骨切取后立刻液氮冷冻保存,一部分用于骨组织提取RNA,半定量RT-PCR分析RANKL、OPG、Col1α1、OCN基因的表达变化;另一部分用于酶免疫分析(EIA)方法测量骨组织中RANKL和OPG的含量。结果 3w时SCI组胫骨的骨密度明显低于Sham组,骨密度的下降既发生在胫骨近端干骺端(-26.3%,P0.05),又发生在胫骨干(-21.2%,P0.05)。RT-PCR检测表明,SCI后3w大鼠胫骨近端骨组织微环境中RANKL的表达显著上调(+122.2%,P0.01),OPG(-22.1%,P0.05)和OCN(-25.3%,P0.05)的表达显著下调。RANKL和OPG的表达改变也得到了EIA的证实。结论 SCI时RANKL过表达及OCN和OPG表达下调,提示SCI时易发生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微囊化兔坐骨神经组织细胞移植对脊髓半横断损伤后大鼠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的表达影响。方法成年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4组,微囊组(n=25)、细胞组(n=25)、单损组(n=25)、正常组(n=5)。术前制备兔坐骨神经细胞混悬液以及将其微囊化,微囊组、细胞组和单损组大鼠在脊髓半横断伤后,立即在损伤处分别植入10μl微囊化坐骨神经组织细胞1、0μl坐骨神经组织细胞以及10μl生理盐水。于术后2 d7、d1、4 d、21 d2、8 d(每个时相取5只大鼠)取出损伤部位脊髓组织,正常组(每个时相取1只大鼠)则取相应节段脊髓。组织石蜡包埋后切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GDNF的表达变化。结果 GDNF阳性染色主要见于神经元细胞及胶质细胞的胞浆内。大鼠脊髓损伤后上述细胞2 d后表达开始上升2,1 d达到最高。微囊组与单损组、细胞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微囊化兔坐骨神经组织细胞移植于大鼠损伤脊髓后,可以抑制炎症反应,促进GDNF的表达,有利于大鼠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uEPO)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参照Nystrom's压迫方法制作大鼠脊髓压迫损伤模型,成年健康Wistar大鼠72只,雌雄不限,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损伤组32只、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组32只。术后应用联合行为评分(combined behavioral score,CBS)评价大鼠脊髓神经功能;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NF-κB的表达。结果三组CBS评分结果显示,损伤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组>对照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损伤组与rHuEPO治疗组NF-κB阳性产物的平均光密度值(MOD)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01),而rHuEPO治疗组与损伤组相比MOD值明显降低(<0.01)。Western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损伤组与rHuEPO治疗组组NF-κB的灰度值(IDV)与内参照IDV的比值明显升高(<0.01),而rHuEPO治疗组则明显低于损伤组(<0.01)。结论 rHuEPO治疗组很可通过下调NF-κB的表达参与脊髓继发性损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α-硫辛酸对脊髓全横断损伤(SCI)大鼠损伤部位神经生长相关蛋白(GAP-43)、神经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的表达,探讨α-硫辛酸对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制作并评价SD大鼠SCI模型后,64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脊髓损伤组(SCI组)、SCI+游泳训练组(游泳组)和SCI+α-硫辛酸组(硫辛酸组)。各组按手术后7、14、21、28 d等4个时间点收集标本,每个时间点大鼠均为4只。各组大鼠进行BBB评分。各组4个时间点的GAP-43和Caspase-3表达用免疫组化测定,同时用Western Blot检测GAP-43表达。结果:游泳训练和用硫辛酸均能提高脊髓损伤大鼠的BBB评分(P0.05)。与SCI组比较,游泳组和硫辛酸组GAP-43表达显著增加,Caspase-3表达则明显降低(P0.05),且硫辛酸组比游泳组的GAP-43表达增加和Caspase-3表达降低更为明显(P0.05)。结论:游泳训练和α-硫辛酸可以上调脊髓损伤大鼠GAP-43表达和抑制Caspase-3表达促进损伤神经修复,对改善大鼠运动功能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大鼠脊髓损伤功能评价指标运动诱发电位(MEP)和Basso-Beattie-Bresnahan (BBB)评分的相关性。方法 成年雌性SD大鼠16只,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8只。对照组只施行手术,不给予外力打击。实验组应用PSI-IH装置复制脊髓损伤模型。记录并分析损伤前以及损伤后3 h、1 d、3 d、1周、2周、3周、4周、5周、6周大鼠脊髓运动诱发电位(scMEP)和肌肉运动诱发电位(mMEP),同时采用BBB评分对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6周后观察大鼠脊髓组织学结构变化。结果 实验组大鼠脊髓损伤后3 h scMEP波幅减小,为正常波幅的32.69%±0.83%,2周后为正常波幅的52.93%±2.23%并处于稳定状态,但均低于对照组(P值均<0.01);损伤后3 h mMEP波形消失,1 d后恢复至正常波幅的1.16%±0.17%,3 d后波幅明显恢复,4周后达正常波幅的48.20%± 3.70%并处于稳定状态,但均低于对照组(P值均<0.01)。实验组大鼠脊髓损伤后3 h和1 d,所有大鼠BBB评分均为0分,3 d后评分(1.38±0.52)分,4周后评分(11.50±0.93)分,达到稳定状态,但均低于对照组(P值均<0.01)。实验组大鼠脊髓损伤后3 h~6周,scMEP与BBB评分均为显著相关(r值为0.732~0.908,P值均<0.05)。实验组大鼠脊髓损伤后1~6周mMEP与BBB评分呈中度至高度相关(r值为0.718~0.951,P值均<0.05)。对照组大鼠以上各指标均无显著变化。结论 大鼠脊髓损伤发生后,scMEP、mMEP和BBB评分三个脊髓功能指标会先后顺序恢复,而且scMEP、mMEP与BBB评分均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大鼠脊髓损伤后,scMEP、mMEP是较BBB评分更为灵敏的脊髓功能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17-β雌二醇治疗脊髓损伤的分子机制,为临床应用雌激素治疗脊髓损伤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180只,采用改良的Allen法构建大鼠急性脊髓挫伤模型后经17-β雌二醇治疗,采用化学比色法测定脊髓组织中丙二醛(MDA)和内源性巯醇抗氧化物(酶):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凋亡相关因子Caspase-3、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变化。 结果 17-β雌二醇治疗组与脊髓损伤组比较,BBB评分明显增加;在多个时间点MDA含量明显降低;巯醇抗氧化物(酶)GSH、SOD和GSH-Px含量显著增加;Caspase-3和Bax表达的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Bcl2表达的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P<0.05)。 结论 大剂量的17-β雌二醇治疗可能通过调控内源性巯醇抗氧化物(酶),提高肢体运动功能,抑制细胞凋亡,从而减轻脊髓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17-β雌二醇治疗脊髓损伤的分子机制,为临床应用雌激素治疗脊髓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180只,采用改良的Allen法构建大鼠急性脊髓挫伤模型后经17-β雌二醇治疗,采用化学比色法测定脊髓组织中丙二醛(MDA)和内源性巯醇抗氧化物(酶):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凋亡相关因子Caspase-3、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17-β雌二醇治疗组与脊髓损伤组比较,BBB评分明显增加;在多个时间点MDA含量明显降低;巯醇抗氧化物(酶)GSH、SOD和GSH-Px含量显著增加;Caspase-3和Bax表达的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Bcl-2表达的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P0.05)。结论大剂量的17-β雌二醇治疗可能通过调控内源性巯醇抗氧化物(酶),提高肢体运动功能,抑制细胞凋亡,从而减轻脊髓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实验分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和bFGF组。测定血浆丙二醛、肌酸磷酸激酶、谷草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含量。测定脊髓标本丙二醛、内皮素、细胞线粒体钙含量和组织湿/干重比值。结果缺血/再灌注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浆和脊髓的各项生化指标显著增高(P〈0.05);使用bFGF后,血浆及脊髓各项测定指标较缺血/再灌注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结论bFGF可减轻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脊髓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Chondroitinase(chABC)对成年大鼠脊髓完全性横断性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胶质瘢痕及纤维浸润的长期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24只,在第10胸段脊髓(T10)给予破坏脊膜的完全性横切术,然后随机分为2组,在SCI处分别给予chABC或生理盐水。14周后,脊髓横断从胸9至胸11(10mm组织块)连续切片,首先用Trichrome组织学染色切片确定SCI中心及距中心头侧和尾侧各500μm位置,Trichrom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量损伤脊髓中胶原蛋白浸润的面积,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CSPGs)的免疫反应强度。免疫荧光共聚焦显微成像检测pCREB(1:25)和GFAP表达,以及测量在SCI处纵向的最短GFAP阴性距离。结果应用chABC治疗可降低脊髓完全性横断后结缔组织的浸润。在SCI处胶原蛋白的纵向最大浸润距离以及在脊髓横断切片上的浸润面积,在chABC组显著减小(p0.05)。在SCI处纵向的最短GFAP平均阴性距离在chABC组中显著低于未治疗组(p0.05),表明更多的剩余正常组织在SCI后得以保留。chABC还能有效地清除轴突再生的抑制因子CSPGs(p0.05)。结论 Chondroitinase通过减少纤维浸润和胶质瘢痕以及清除抑制性细胞外基质分子CSPGs,可为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和轴突再生提供有利的局部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